1.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学案
【学习目标】
1.简述传统发酵技术的特点,说出常见的传统发酵食品。
2.概述微生物发酵的基本原理。
3.尝试制作泡菜、果酒和果醋,说出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优点与不足。
【学习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微生物发酵的基本原理。
(2)制作泡菜、果酒和果醋。
2.教学难点
制作泡菜、果酒和果醋。
【预习新知】
发酵与传统发酵技术
1.发酵
(1)发酵的历史:约9 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会利用微生物将 、 等发酵成 。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 。
(2)发酵的概念:人们利用 ,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通过 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2.传统发酵技术
(1)腐乳的发酵
① 参与发酵的微生物:多种微生物,如 、 、 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② 发酵原理: 。
③ 毛霉的分类地位属于 生物
④ 毛霉的生殖方式是
⑤ 毛霉的代谢类型是
⑥ 毛霉的最适温度约为
(2)传统发酵技术的概念:直接利用原材料中 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一般称为 。
(3)传统发酵技术的特点及主要食品
①以 菌种的 发酵及 发酵为主,通常是家庭式或作坊式的。
②主要食品有腐乳、酱、 。
尝试制作传统发酵食品
泡菜的制作
菌种:___________
①来源:
②代谢类型:
③发酵原理:
制作过程
①配置盐水:用清水和食盐配置质量百分比为____________的盐水,并____________,冷却待用。
②原料处理:将新鲜蔬菜(如萝卜、黄瓜、豇豆等)________,切成块状或条状,__________。
③装坛:将晾干后的原料___________后,装入泡菜坛内,装至_______时,放入____________________,继续装至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_的盐水缓缓倒入坛中,是盐水______________,盖好坛盖。
④封坛发酵: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________,并在发酵过程中注意_________________,根据室内温度控制好发酵时间。
思考讨论
①为什么要控制好盐水的浓度?
②泡菜制作过程中如何严格控制厌氧条件?
③泡菜制作过程中,加入“陈泡菜水”的目的是什么?
三、制作果酒和果醋
(一)果酒的制作
(1)菌种---___________
①来源:
②代谢类型:
③发酵原理:
(2)果酒的制作过程
①器具的处理:将发酵瓶、榨汁机等器具用__________清洗干净,并用________________消毒,晾干备用。
②材料的处理:取________葡萄,用___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沥干。
③榨汁、装瓶:用榨汁机榨取葡萄汁,将葡萄汁装入__________(注意:要留有大约______的空间),盖好瓶盖。
④发酵:将温度控制在_________进行发酵。在发酵过程中,每隔12h左右______________(注意:不是打开瓶盖),此后再拧紧瓶盖。发酵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监测:可通过从____________取样来对发酵的情况进行监测。
(二)果醋的制作
菌种--_________
①来源:
②代谢类型:
③原理:当氧气、糖原都充足时:
当缺少糖原时:
果醋的制作
当葡萄酒制作完成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葡萄醋的发酵。发酵温度为______,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
思考讨论
在制作果酒的过程中,除了酵母菌,是否还有其他微生物生长?在果酒制作过程中,如何避免杂菌的污染?
在制作果醋的过程中,酵母菌是否还会继续发酵?醋酸菌从何而来?
【易错提示】
制作泡菜的注意事项
(1)用于制作泡菜的蔬菜应新鲜,若放置时间过长,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相对较高。
(2)用清水和食盐配制质量分数为5%~20%的盐水。食盐的用量过高,乳酸发酵受抑制,泡菜风味差;用量过低,杂菌易繁殖,导致泡菜变质。盐水要煮沸后冷却,煮沸的作用:一是除去水中的氧气,二是杀灭盐水中的其他微生物。
(3)控制严格的厌氧条件的措施
①选择合适的发酵容器,如泡菜坛,这是一种既科学又简单的厌氧发酵容器。
②盐水煮沸后冷却待用。
③装坛时压实,使盐水没过全部菜料。
④泡菜坛用水封口不让空气进入,创造一个封闭无氧的环境,发酵期间不宜开盖,并注意在发酵过程中经常向水槽中补充水。
(4)控制适宜的发酵温度:温度过高易导致杂菌滋生;温度过低不利于乳酸发酵,会使发酵时间延长。
(5)控制发酵时间: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含量开始下降。但泡菜发酵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一方面发酵时间过长,可能会产生其他有害物质;另一方面,发酵时间过长,乳酸含量过高,口味不佳。
【深化探究】
1.泡菜发酵初期发酵坛的水槽内会间歇性有气泡冒出,气泡产生的原因是酵母菌等微生物进行细胞呼吸产生CO2形成的。
2.在四川,人们制作泡菜用的是一种坛口突起,坛口周围有一圈凹形托盘,扣上扣碗可以密封的坛子。使用这种坛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乳酸菌为厌氧菌,乳酸发酵需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3.在果酒制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 “先来水、后来酒”的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 前期通氧,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了水,后期密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4.醋酸菌进行醋酸发酵时,无论是利用糖源还是酒精,都需要氧气这一重要条件,请说明原因。
提示 醋酸菌是好氧菌,在生活过程中始终需要氧气,如果氧气中断则会引起醋酸菌的死亡。
【巩固训练】
1.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实验操作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泡菜制作需要配制盐水,其中盐与水的质量比为10∶1
B.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C.制备样品处理液,加入氢氧化铝乳液的目的是去除色素等杂质,澄清溶液
D.泡菜腌制时间的长短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温度和食盐的用量不影响
2.豆腐乳是我国的传统发酵食品,是用豆腐发酵制作而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腐乳装瓶时为了防止杂菌污染瓶底和瓶口应加大用盐量
B.豆腐上长出的匍匐菌丝可以使腐乳成形,对人体无害
C.含水量50%的豆腐适合制作腐乳
D.卤汤中的酒精含量过高,腐乳的成熟时间会缩短
3.下列不属于为泡菜坛营造“无氧”环境的措施的是( )
A.盖上坛盖后要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清水,发酵中要经常补充坛盖边沿水槽中的水
B.选择密封性好的泡菜坛
C.加入蔬菜后要注入煮沸冷却的盐水,使盐水没过全部菜料
D.蔬菜应新鲜,清水和盐的质量比应为 4∶1
4.下图为苹果酒的发酵装置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发酵过程中温度应严格控制在18~25℃
B.集气管中的气体是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 CO2
C.发酵过程中酵母种群呈“J”型增长
D.若发酵液表面出现菌膜,最可能原因是发酵瓶漏气
5.请回答有关泡菜制作的问题。
(1)蔬菜刚入坛时,其表面带有不抗酸的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其中的酵母菌最初的呼吸作用方式是________,请写出相关反应式________。
(2)在发酵初期会有气泡从坛沿水槽内的水中间歇性溢出,试说明这些气泡的来源________。
(3)到发酵中期,无氧环境形成,乳酸菌开始活跃,并产生大量乳酸,使乳酸积累量达到0.6%~0.8%,pH为3.5~3.8,试分析此时坛内其他微生物的活动情况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酵后期,乳酸含量继续增加,当达到1.2%以上时,发酵速度逐渐变缓甚至停止,主要原因是________。
(5)请在下列坐标图中画出该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趋势。
(6)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____________实验原理是:在______________ 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__________反应后,与N-l-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___________,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C、加入氢氧化铝的目的是使滤液中色素脱色,使滤液变得无色透明,C正确。
2.答案:B
解析:A、腐乳装瓶腌制时在近瓶口处盐要铺厚些,防止杂菌污染,A错误;B、豆腐上长出的白毛是毛霉的匍匐菌丝,其作用是使腐乳成形,对人体无害,B正确;C、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适于作腐乳。用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不易成形,且不利于毛霉的生长,C错误;D、卤汤中含酒量应该控制在12%左右,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会延长;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D错误。
3.答案:D
解析:A、盖上坛盖后要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清水,可利用水隔绝空气,从而创造无氧条件,A错误;B、选择密封性好的泡菜坛可以防止空气进入发酵坛,B错误;C、加入蔬菜后要注入煮沸冷却的盐水,使盐水没过全部菜料,也有利于用水来隔绝空气,C错误;D、蔬菜应新鲜,清水和盐的质量比应为4:1,本过程显然与创造无氧条件无关,D正确。
4.答案:C
解析:有氧装置中的空间和营养等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发酵过程中酵母种群呈“S”型增长,C项错误。
5.答案:(1)有氧呼吸;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2)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气体.剩余空气
(3)其他微生物活动减慢甚至停止,因为pH不适宜
(4)pH过低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
(5)
(6)比色法;盐酸酸化;对氨基苯磺酸;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
解析:(1)蔬菜刚入坛时,酵母菌最初的呼吸作用方式是有氧呼吸,相关反应式为: 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2)由于发酵初期酵母菌等微生物进行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空气中的剩余气体等会产生气泡,从坛沿水槽内的水中间歇性溢出。
(3)发酵中期,无氧状态形成,乳酸菌开始活跃,并产生大量乳酸,pH降低,导致其他微生物活动减慢甚至停止。
(4)发酵后期,乳酸含量继续增加,pH持续降低,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从而使发酵速度逐渐变缓甚至停止。
(5)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的含量先增加然后减少,乳酸的含量先基本不变,然后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乳酸含量增加后稳定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亚硝酸盐的含量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稳定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6)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为比色法,比色法的实验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l—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据此可以使用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