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
课程目标锁定
标题知识
关键要点
方法技巧
城镇合理布局与联系
实现城镇合理布局
图示法、列表法
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协调发展的措施
归纳法
城镇合理布局与联系
?课前演练
1.城镇合理布局。
(1)意义:合理的城镇布局,可使一定地域范围内规模、职能各异的城镇,组成具有一定①__________并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进而有效地促进区域发展,取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影响因素:②________________部署、自然和历史因素、③________________、城镇布局的现状和问题。
2.区域城镇体系。
(1)概念: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相关的城镇、联系网络以及相应的辐射范围,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2)分类:④____________体系、⑤____________体系、⑥____________体系。
(3)构成条件。
a.在地域上邻近,具有便捷的⑦____________。
b.具有稳定的⑧____________联系和明确的合理分工。
c.各城镇从大到小,⑨____________,从中心城市到一般集镇,共同构成整个系统的等级系列。
答案: 1.(1)①地域结构 (2)②区域整体 ③经济基础
2.(2)④城镇规模 ⑤城镇职能 ⑥城镇空间
(3)a.⑦空间联系 b.⑧社会经济 c.⑨从主到次
?课堂探究
1.根据不同标准对城市进行分类。
区域城镇体系
划分标准
分类
城镇规模体系
人口、用地、经济规模
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镇)
城镇职能体系
城镇在一定区域的各种职能组合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产业联系
综合性中心城市、地方性中心城市、工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旅游城市、边境口岸城市、特区城市
城镇空间体系
在一个区域内,城镇的地理分布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地域联系
城市群、城市带、区域城市网络体系
2.要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应各级规模城镇并存,城市规模越小,数目越多。各类职能城镇并存,实现城镇职能互补,并按照一定的模式实现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需遵循的原则是:(1)大中小城市数量比例协调、规模有序分布;(2)高级中心城市带动较低级城镇,促进周围乡村发展。
思维拓展:城镇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性:区域城镇体系由点(相关的城镇)、线(联系通道)、面(相应的辐射范围)等多种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某一要素的变化,如新交通线开通,会对城镇的发展产生影响。
(2)层次性:全国性的区域城镇体系由大区级、省区级体系组成,下面还有地区级或地方级体系等,呈现出一定的等级。
(3)动态性:区域城镇体系是区域内各城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城镇体系往往受到来自地区内部、外部的复杂影响,导致区域城镇体系的动态变化。
?对点演练
1.将长江三角洲城镇与其主要城市职能连接起来。
解析:此题考查长江三角洲各城市职能,可根据城市规模先进行等级划分,然后根据等级判断主要城市职能。第一级上海,承担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信息、航运等职能,为综合性服务中心。第二级南京、杭州,分别承接上海的部分职能,为次级地区综合性服务中心。第三级苏州、宁波,为地区性制造中心,可根据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其城市职能。镇江为第四级的城市。
答案:A—⑤ B—④ C—⑥ D—② E—③ F—①
城乡协调发展
?课前演练
1.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的不合理现象。
(1)城乡经济差别大,农村贫困现象严重。
(2)城市向农村的⑩____________导致农村环境恶化。
(3)城乡之间人口流通不畅,影响了劳动力转移。
(4)?________缺乏统筹安排,使城乡之间争地、争水、争项目等现象发生。
2.城乡协调方法。
(1)加强城乡间的?____________。
(2)加强城乡间的?____________。
(3)完善相关制度,逐步强化科学管理。
(4)城乡统筹,制定环境保护措施。
3.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
(1)苏南模式。
(2)温州模式。
(3)?________模式。
(4)宝鸡模式。
(5)诸城模式。
答案: 1.(2)⑩污染转移 (4)?资源
2.(1)?空间联系 (2)?产业协调
3.(3)?晋江
?课堂探究
要以协调的理念为指导,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使生产要素得以合理配置,最终消除城乡差别。
1.城乡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城乡发展中的问题
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措施
城乡经济差别大、农村贫困现象严重;城市向农村的污染转移导致农村环境恶化;城乡间人口流通不畅,影响劳动力转移;资源缺乏统筹安排,城乡间有争资源的现象
加强城乡间的空间联系;加强城乡间的产业协调;完善相关制度,逐步强化科学管理;城乡统筹,制定环境保护措施
2.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
协调方面
内涵
生产力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城乡差别完全消失,城乡关系完全融洽
资源
城乡协调不是城乡差别消失,而是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
利益
通过城乡结构和功能的改善,实现城乡利益均享和利益再分配
生活
在保持城市和乡村鲜明特色的前提下,使城市和乡村居民的生活都获得最大的满足
思维拓展:大、中、小城市与镇协调发展
大、中、小城市和镇各司其职,只能互相补充,不能互相代替。每一个区域的城镇体系都是不同规模的城镇相互结合的网络。每一座城镇的规模都反映腹地范围的需要。
大城市的经济效益一般高于中小城市。我国历年公布的城市人均工业总产值等指标,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都高于其他级别城市。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的效率越高。大城市集中全国文化、艺术、科技队伍的精英,是全国文化的心脏。
3.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成功模式。
江苏苏南模式:
??
浙江温州模式:
??
福建晋江模式:
??
陕西宝鸡模式:
??
山东诸城模式:
??
?对点演练
2.长远来看,城乡之间种种不协调的现象,将产生很多不良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城乡差距过大,农村贫困化日益严重,将导致人口素质降低、犯罪增多、社会动荡等社会问题 ②城市和乡村各个利益群体对耕地、水资源等不合理使用和纠纷,将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城乡矛盾激化 ③城市向农村大量排放污染物,这些有害物质又会通过蔬菜、粮食等农副产品最终回到城市生态系统,危及城市居民的生活 ④农村人口因户籍、福利等限制无法真正立足于城市,使城市工矿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拥有真正庞大而稳定的劳动力来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人均收入水平、居民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公共卫生和医疗条件、生活水平、社会保障和福利等方面的差距上。
答案:A
该区域的城镇等级少,城市的规模小,城市数量少,城市的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不够健全。
城镇之间的连接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交通联系,它可以加强沿线经济的联系,充分发挥区域的中心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由于农村贫困化严重,受教育程度低,人口素质降低,在贫富差距的刺激下,部分人走上了犯罪道路。
(2)因城市的发展向外扩张,需要占用农村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城乡因涉及经济利益,而发生冲突。
(3)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如造纸厂、油漆厂纷纷在农村落户,不仅污染了大气,更污染了地下水和河流水。农民用污染的水灌溉,又污染了土壤。
(4)城市中一些工矿企业因利益的驱动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只雇佣一些临时工和农民工,使劳动力来源受到限制。
此类题目属于社会实践活动,可锻炼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和社会活动、交往能力。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和兴趣,选择一个主题,列出需调查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到相关部门了解自己需要的信息,然后对信息加以整理、比较、分析,写出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可主要从城乡之间不协调现象的表现、原因及解决方案三个角度撰写。
1.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职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上海市承担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信息、航运等职能,定位为区域综合性服务中心
B.南京承接上海的部分职能,可以在综合性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C.苏州的发展方向是整个地区的制造业中心
D.常州可以分担较大城镇的部分职能,成为相应区域的集聚中心
解析:苏州、常州、无锡、宁波的发展方向是成为整个地区的制造业中心。
答案:D
2.有关合理的城镇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合理的城镇布局,可使最相近的两个城镇得到发展
B.合理的城镇布局,只能使规模、职能相同的城镇得到发展
C.合理的城镇布局,可取得区域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D.合理的城镇布局,区域内的各城镇之间并没有联系
解析:本题是关于合理的城镇布局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其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定区域内各类城镇能相互联系并组成有机整体;促进区域发展;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答案:C
3.城镇合理布局是指( )
A.一定地域内城镇多少,大小范围的布局
B.一定地域范围内规模、职能各异的城镇,组成一定结构并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C.把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城镇,按计划、按规模进行城市功能定位
D.一定区域内的城镇都发展成为特大城市
解析: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要使地区城镇合理布局,必须从自然环境条件、现有产业基础、交通运输状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城市规划既要使大、中、小城镇数量比例协调、规模有序分布,又要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以高级中心城市带动较低级城镇,同时促进周围乡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答案:B
下图为我国南部沿海某地区海港及其腹地关系的示意图,图中圆圈大小代表其人口的规模。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1和P2有各自的服务范围,彼此并不重叠
B.P1和P2的服务范围以各自为中心,均衡地向四周扩展
C.P1的服务人口大于P2
D.所有运输干线都是因为城市之间发展需求而兴建
5.图示高速公路的主要影响是 ( )
A.P1港腹地范围扩大,窗口作用加强
B.P2港腹地范围缩小,经济衰退
C.M1、M2城镇经济区位明显改善
D.M2城镇将成为区域经济中心
4~5.解析:第4题,图中P1与P2因有高速公路连接,故服务范围有重叠之处,因连接干线有差异,故并非均衡地向四周发展;运输干线的发展有前后之分,而高速公路是因城市之间发展需求而兴建;P1与M2有高速公路连接而P2没有,故P1的服务人口大于P2。C项正确。第5题,由于高速公路的连接,P1港腹地范围扩大,窗口作用加强,成为区域经济中心,但P2港的腹地也不会因此缩小。M2城镇的经济区位将因高速公路的修建明显改善(M1城镇的改善不明显),M2城镇是否成为区域经济中心无法判断。A项正确。
答案:4.C 5.A
6.读下图,完成(1)~(2)题。
(1)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该区域城镇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判断喀什、和田与民丰3个城镇服务范围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绿洲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区域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为水资源。
(2)有合适的水源条件,依托绿洲发展;喀什、和田与民丰3个城镇服务范围依次减小。
1.下列各城市与下图中R1、R2、R3所示服务半径对应正确的是( )
A.上海——R1 南京——R2 无锡——R3
B.杭州——R1 上海——R2 宁波——R3
C.绍兴——R1 杭州——R2 上海——R3
D.无锡——R1 南京——R2 上海——R3
解析:城市等级越高,服务半径越大。无锡受南京的辐射,南京受上海的辐射。
答案:A
2.当前,在各大、中、小城市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农民工从事一些脏、累、环境比较差的工作,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却面临着待遇低、子女上学难等问题。针对这种现象,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强城乡间的空间联系
B.加强城乡间的产业协调
C.完善相关制度,逐步强化科学管理
D.城乡统筹,制定环境保护措施
解析:该题是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通过实例考查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积极为农民工创造条件,在就业方面逐步放宽限制,在子女上学、招工、住房、福利、待遇等方面提供相应保证,都是完善相关制度,逐步强化科学管理的具体措施。
答案:C
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合理布局和科学发展的依据。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提出:2020年,北京中心城区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以旧城为核心的中心地区、围绕中心地区的10个边缘集团以及绿化隔离地区。据此完成第3题。
3.中心城区规划分为三个层次体现了( )
A.行政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B.历史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C.社会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D.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解析:中心城区规划是依靠政府来进行的,体现了行政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答案:A
目前广东呈现出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相对落后的粤北山区经济发展格局。200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年末户籍总人口为2451万,其中农业人口678万。据此完成4~6题。
4.按户籍人口计算,此地区城市化水平是(保留整数)( )
A.72% B.73% C.27% D.28%
5.为实现区域间的城乡协调发展,粤北山区积极探索,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下列各产业不适合粤北山区发展的有( )
A.绿色农业 B.有色金属的冶炼业
C.旅游业 D.农副产品加工业
4~5.解析:第4题,按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可得答案。第5题,因广东省能源矿产贫乏,所以不适合发展有色金属的冶炼业。其他在山区均可。
答案:4.A 5.D
6.2012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下辖西沙、中沙、南沙诸群岛及海域,三沙市人民政府驻西沙永兴岛。设立三沙市的主要意义或其城市职能是 ( )
A.应对南海周边形势变化
B.促进海南省城市化进程
C.加强对岛屿和海域的管理
D.开发南海资源
解析: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服务中心、管理中心,设立三沙市的主要意义或其城市职能就是加强对南海海域及其所有岛屿的管理,故选C项。
答案:C
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下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读图,完成7~8题。
7.正确表述图中城市等级或服务范围的是( )
A.苏州市有4个城镇等级
B.昆山服务范围最广
C.常熟、张家港、太仓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D.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后,苏州市的服务范围扩大
8.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当地市场广阔 B.水运便利
C.科技实力强 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7~8.解析:第7题,因为交通的完善,服务范围自然会扩大。第8题,从图中可知,Ⅲ走廊更近海岸,所以选B项。
答案:7.D 8.B
9.城市首位度是指区域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与第二多的城市的人口数量的比值,用以表征区域发展要素在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下表是我国四大城市群两个年份城市首位度数值。与2008年相比,2011年下列首位城市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的是( )
城市群
城市首位度
2008年
2011年
京津冀城市群
1.62
1.52
长三角城市群
2.35
2.20
珠三角城市群
1.93
1.23
辽中南城市群
1.32
1.21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沈阳
解析:关键在于理解“城市首位度”的定义,数值越大,表示“核心首位城市垄断资源程度越大”,对区域城市均衡化发展不利。数值下降,意味着居首位的城市集聚效应在弱化,广州变化幅度最大,说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要素布局趋向于均衡化。
答案:C
城市群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每个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读中原城市群分布图,完成10~11题。
10.关于图中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洛阳提供的服务种类比开封多
B.许昌的服务范围包含了漯河的服务范围
C.新乡和焦作的城市等级不同
D.郑州的服务范围覆盖图示整个区域
11.下列不属于中原城市群建设的自然原因是( )
A.地势较平坦,土地集中连片
B.暖温带地区,气候温和
C.土层深厚且肥沃
D.黄河等河流为其提供水源
10~11.解析:洛阳和开封的级别相同,服务种类应差不多;许昌和漯河的级别相同,焦作和新乡的级别相同;郑州是河南的省会城市,级别最高,其服务范围覆盖图示整个区域。中原城市群大部分位于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属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又有黄河等河流提供水源,这些都有利于城市群的建设;该地的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与城市群的建设关系不大。城市形成的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河流等。
答案:10.D 11.C
12.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分析甲图,说出北京市的城镇体系布局特点及其主要形成原因。
(2)水资源条件是确定北京市城市规划的重要前提。解决北京市水资源不足的措施除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之外,还有哪些措施(至少答出三条)?
(3)北京市进行工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形成地域工业新布局,带来的好处有(多选)( )
A.减少资源的消耗量
B.分散了北京市的工业污染源
C.节省劳动力和占地空间
D.充分发挥北京科技人才的优势
E.减少了北京市区环境污染
F.促进了耕作业的发展
答案: (1)东南部(或平原)密集,北部和西北(或山区)稀少。北部为燕山,西部为西山,东南部为平原,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2)进行污水处理,保护山区水源地,控制水污染(答案合理即可)。
(3)ABDE
13.近年来,呼包鄂城市群依托矿产、能源优势而高速发展,被誉为内蒙古的“金三角”地区。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 呼包鄂城市群示意图及两大城市群竞争力对比
材料二 2013年中国第五届光伏产业大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呼和浩特硅矿、土地等资源丰富,为此政府提出光伏产业“哑铃型”发展规划,即大力发展上游和下游产业,努力打造“中国硅都”。
(1)材料一图示区域冬春季沙尘暴多发,其形成的主要天气系统是____________;包头位于河套平原,形成该平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呼包鄂城市群体系中,级别最高的城市是____________,整个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目前以第____________产业为主,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限制性自然条件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3)呼包鄂三市共同的轻工业部门是__________,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
(4)呼和浩特市光伏产业提出“哑铃型”发展规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为了提高呼包鄂城市群的竞争力,请提出合理的建议。
答案:(1)冷锋;流水沉积(堆积)作用。
(2)呼和浩特;二; 水源不足(短缺)
(3)纺织工业; 原料。
(4)发展上游和下游环节,附加值高;硅矿储量丰富,生产原料充足;能源丰富,为晶体硅提纯提供电力;降水少,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光伏发电条件好;土地面积广,低价便宜。
(5)提升核心城市(呼和浩特)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资源优势,促进特色产业的升级;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提高城市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