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信息社会及其发展-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4 信息社会及其发展-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2019)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4-04-05 21:4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信息技术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信息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目标
1. 通过春运的变迁,了解信息社会的概念,理解信息社会的基本内涵。 2. 通过分析人脸识别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理解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 3. 通过体验Python环境下人脸识别系统的搭建过程,激发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4. 阅读最新《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了解自己所在城市信息社会发展情况,让学会关注身边的各种信息活动,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理解信息社会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
2. 了解信息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依据,了解信息社会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激发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2.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各种信息活动,并培养其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 导入 创设情境:春运是我国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家的方向就是心的方向,团圆是春节千年不变的主题。 1.教师展示二十几年前春运的照片:买票,搬行李,吃饭等辛酸的场面。 引导学生思考: ①现在还会见到这样的场景吗?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思乡规模不断变大,是什么使得春运变得不辛酸的? 带着上述思考,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春运的变迁。 2.组织小组讨论—学习任务一: 根据视频及自身的出行经验,探讨是什么使春运变得不辛酸? 讨论结束后,组织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信息技术的发展,购票系统,检票系统等系统的出现,提高了春运的效率。 由春运的变迁,引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 3.教师讲解: 展示讲解信息社会的概念。 学生对比照片回答自身出行体验:快捷舒适。 学生观看视频中春运变化,感受现今社会的发展 学生激烈讨论或上网查找资料,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 学生理解信息社会的概念 通过春运情境创设,学生能有比较强的代入感,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春运变迁,感受中国信息社会的发展。 春运是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从春运的变迁,可以发现我国已经进入信息社会。顺利揭示本课课题。
讨论 探究 理解信息社会的内涵: 1.从春运变迁角度 教师提问:春运变迁的目的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内涵一:信息社会是以人为本的。 2.从社会变迁角度 社会的变迁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变化 ①教师提问:农业社会的重要资源是土地,工业社会为能源,信息社会的重要资源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内涵二:信息社会是以信息和知识作为重要资源的。 ②教师总结:从土地、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信息和知识的可重复利用。总结内涵三:信息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 理解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 提取春运智能检票系统中关键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展开讨论。 1.教师提问:人脸识别技术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人脸识别的应用。 2.组织学生探究—学习任务二: 根据视频及阅读书本中有关信息社会主要特征的阐述,探究人脸识别技术在信息社会的应用有哪些?分析其体现了信息社会的哪些特征?并要求从网络社会,数字生活,在线政府、数字生活四方面阐述。 教师始终走动巡查记录各小组讨论探究情况,选择几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任务完成后,组织学生展示交流探究成果。 3.提炼学生探究成果,从而引出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并举例社会生活中体现信息社会主要特征的现象,用以加深学生对信息社会主要特征的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春运变迁是为人提供方便,为人类服务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积极思考与讨论,针对问题各抒己见 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内涵总结 学生带着疑问,观看视频 学生讨论人脸识别技术在四方面的用途,体会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探究结束后踊跃回答讨论结果。 学生理解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 采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引导方式,从春运的变迁延伸到社会的变迁,让学生探究理解信息社会的三大内涵。 立足信息系统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知识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已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入理解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通过本环节的探究,学生深深感受到了人脸识别技术的强大运用,为探究项目的引出做铺垫。
项目 探究 搭建简单的人脸识别系统: 信息系统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脸识别系统改变了春运,并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以此引出探究项目——搭建简单人类识别系统。 1.项目演示: ①人脸图像采集:运行photo.py,拍照采集教师人脸图像。 ②人脸关键点检测:打开point.py,更改识别图像名称,运行程序,演示特征点提取效果。 ③人脸识别:打开search.py,在url添加人脸训练模型地址,并更改识别图像名称,运行展示识别结果。 2.布置项目任务—学习任务三: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三,让学生亲身体验人脸识别系统的搭建过程。 教师观察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及时发现实践中的亮点和创新点并做好记录,并为操作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3.展示评价: 学生完成项目的搭建后,教师展示学生操作过程中的亮点及创新点进行评价,并激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尝试自己搭建系统服务于信息社会,为信息社会的发展作贡献。 学生仔细观看教师演示过程,并参与分析理解,学习搭建人脸识别系统的方法。 学生明确项目任务,开展学习任务三,亲身搭建简单人脸识别系统。 学生学习他人的闪光点,改进自己的成果。 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能直观感受人脸识别系统的识别原理,此外也能让学生对搭建过程有个初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操作欲望。 通过《学习任务单》的使用,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空间和时间,进行项目的自主搭建,激发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通过展示点评让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注重 “教-学-评”同步进行。强调激发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拓展 升华 认识信息社会指数: 1.教师提问:我们已处在信息社会,那么我们处在信息社会发展的哪个阶段呢? 引出信息社会指数的概念及公式。 2.布置探究任务—学习任务四 组织学生阅读最新《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了解自己所在城市在信息经济、网络社会、在线政府、数字生活方面的得分情况,及其信息社会指数,并对比其他城市,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生活体验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3.点评总结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及针对性建议,教师对学生的想法进行点评。 学生学习信息社会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阅读《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对比其他城市,根据自身体验给出建议。 学生分享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 本环节旨在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自身感受出发为城市建设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 贯彻教-学-评的一致性,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各种信息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进行激励性点评。
课堂 总结 教师提问总结: 采用提问方式,总结本节课学习知识点?了解学生掌握理解情况。 学生思考并回答。 梳理本节课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