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2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4-05 12:2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
1 教学分析
1.1 课标分析
本节课在课程标准里的内容要求是“举例说明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和“概述人体的免疫包括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高考题中出现的频率不高,
1.2 内容分析
本节课“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是新浙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四章《免疫调节》中第二节的内容。该节内容包括:体表屏障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和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两块,篇幅非常短小,知识相对浅显。第一道防线主要介绍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第二道防线主要介绍局部炎症反应和脓液的形成,以及干扰素的种类和作用,考查内容非常的少,许多教师都有一节课时间多余的感觉。
1.3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简单学习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此基础上,本节课主要任务是完成学生对免疫系统的认识和学习,加强学生对第一和第二道防线的判断能力。学生已有三道免疫防卫的基本认识,但是对第二道防卫的机理的认识比较陌生,容易产生粘膜是第一防线还是第二防线的困惑,且可能因教材内容的短小肤浅和大部内容与已学知识的重复而产生乏味情绪,教师可以借社会事件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并借助图片和动画展示使学生理解各防线的区别和第二防线的作用机理,形成免疫系统的深入认识,在大脑中建立新的知识、能力、价值观体系。
2 教学目标
2.1 学习目标
1.简述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
2.通过对非特异免疫的方式和过程学习,掌握如何增强自我对病原体防御的一般技巧,并形成对自身症状和免疫能力的基本判断能力。
3.引入对免疫有关社会和生活问题的讨论,形成用科学知识辨别真假、利弊的生活和社会能力。
2.2 评价目标
1.通过第一、第二道防御方式及关系的认识,领会免疫防御的系统性及免疫对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意义。需要具备科学思维的二级水平。
2.通过掌握自身免疫的能力和机理,形成机体防病的自信及适度用药的生活理念;需要具备生命观念的三级水平。
3.通过理论联系生活,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养成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以及自我学习价值的肯定。需要具备科学探究的三级水平。
4.通过对虚假广告危害的延伸探讨,加强学生联系生活、关心社会的习惯,形成追求理性的意识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需要具备社会责任的四级水平
3 教学重难点
3.1 教学重点
1.免疫的概念。
2.人体如何通过两道防线抵御病原体侵入机体。
3.2 教学难点
1.局部炎症反应疼痛、发红、肿胀和发热的原因
4 教学策略和流程图
4.1 教学策略
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社会生活实际,本节课主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以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为辅,以话题探讨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描述、讨论、概括来实现对知识的获取,同时加强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最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知识概念图构建。
4.2 教学流程图
5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视频播放蓝月亮泡沫洗手液广告,学生观看广告。抛出问题:广告中是否存在错误和虚假成分?
5.1 教学任务1 概述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教师活动】其实我们根本不必如此担心体表细菌对自身的危害,因为我们体内有神经、体液调节外的第三种维持稳态的方式——免疫。
问题1-1:什么是免疫,人体的免疫有几道防线?
【学生活动】阅读书本章首以及77页相关内容,结合初中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学业质量评价:通过阅读教材学会知识归纳,提高学生对教材的阅读能力、回忆旧知识
【教师活动】资料1:身体表面有很多韦荣球菌,空气中和我们接触的物体表面有大量的细菌和霉菌。
问题1-2:病原微生物是否能在我们体表轻易生存并进入体内,为什么?痰中有大量细菌,能不能随地吐痰?
【学生活动】阅读书本77页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
学业质量评价: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和信心。通过不能随地吐痰进行德育渗透(社会责任三级水平)。
【教师活动】展示第一道防线:物理屏障和化学屏障
物理屏障示意图——粘膜,皮肤的屏障作用;
化学屏障示意图——皮肤分泌的油脂抑制真菌和细菌存活。
人体粘膜分部示意图
讲述:皮肤和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管道道都属于第一道防线。
问题1-3:胃粘膜分泌的胃液,鼻粘膜分泌的鼻涕均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分别属于第几道防线?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胃液和鼻涕属于第几道防线?
学业质量评价:鼻涕流到体外而胃液存在于体内,二者是否属于同一道防线?通过分组讨论和辩论,加深印象。(科学思维三级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以及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认识第一道防线的组成。
5.2 教学任务2 理解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教师活动】健康的皮肤不应担心病菌的侵害,更不需要药物的帮助。展示一张伤口图片,皮肤破了,小面积感染。人生总有意外,再好的皮肤也可能破损。
问题2-1:有病菌侵入了,我们的机体会怎么办,请你推断我们机体可能的反应过程
【学生活动】阅读书本77页相关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过程和现象。
学业质量评价:加强教材的阅读和处理,同时训练学生的表达。(生命观念三级水平)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吞噬细胞吞噬细菌
问题2-2:组成第二道防线的主要是?白血病人可能出现哪些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第二道防线的组成。白血病的机理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
学业质量评价:通过白血病资料了解白血病,让学生体会生命可贵,懂得珍惜。要健康饮食,加强锻炼,保持乐观的心态。(生命观念四级水平)
【教师活动】展示脓液图片
问题2-3:什么是脓液,出现脓液意味着什么,该如何处理?
【学生活动】学生搜索教材知识并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活动】讲述:某些白细胞有很强吞噬能力,如单核细胞分化成的巨噬细胞可以吞噬上百个细菌和病毒。建议课后阅读小资料——白细胞。
问题2-4:说说你知道的炎症反应现象。学生间两两互相分析评判。
【学生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完成答案,并派代表口头表达观点,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判。
学业质量评价:将知识联系经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课堂乐趣。
【教师活动】提供干扰素相关资料,结合教材提问干扰素的种类和作用。
【学生活动】结合资料和教材,总结干扰素为蛋白质,分α、β、γ三种以及三种干扰素的不同作用。
【教师活动】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为什么称为非特异性反应?什么时候开始有第一、第二道防线的?
【学生活动】学生回忆人体发育相关认识,思考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并画出本节课的概念图
学业质量评价:加强学生合作学习能力,通过概念图加深对知识联系的理解。(科学思维三级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文本资料、图片演示、视频播放,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和策略让微观抽象深入浅出,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采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方式,有助于形成结构功能观,进而发展生命观念素养。
5.3 教学任务3 构建免疫概念图
【教师活动】教师进行引导,得出免疫系统的概念:免疫器官、细胞、物质共同组成人体内的免疫系统。
【学生活动】由学生代表上台完成黑板上的概念图。
【教师活动】从免疫和生理的角度来说长期使用舒肤佳香皂可能有什么不利因素?
谈谈你对虚假广告危害的认识。
【学生活动】利用所学知识和经历体会思考社会问题。
学业质量评价:激励表达,拓展眼界,减轻课堂的疲惫感,加强相关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三级水平)
【设计意图】回到课前的问题情境,交流自己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学术担当意识和学术底线思维,提升社会责任感。
5.4 板书设计
5.5 学业评价
1.炎症是人体对感染或损伤的局部免疫反应,伴有发热、发红、局部组织水肿、疼痛及炎症部位功能丧失等症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持续高热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炎症部位发热有助于抑制有害病菌的繁殖
C.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炎症部位疼痛感觉的产生属于非条件反射
2.人体皮肤大面积烫伤后容易引起病原体感染,这是因为( )
A.皮肤中感受器受损 B.体液调节能力降低
C.体液免疫能力降低 D.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
3.下列关于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皮肤、黏膜和抗体等杀菌物质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淋巴细胞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不是生来就有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
D.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4.如果有同学体温为38oC,要吃退烧药,你会给他什么建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