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化学复习精选单元过关练(鲁教版):必修二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届高三化学复习精选单元过关练(鲁教版):必修二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5-10-11 12:1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6届高三化学复习精选单元过关练(鲁教版):
必修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含解析)
1.右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Z>Y>X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W>R
C.WX3和水反应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D.Y和Z两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2.具有下列特征的原子一定是非金属元素的是( )
A.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
B.具有负化合价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酸
D.具有可变化合价
3.下列物质的性质比较,正确的是( )
A.非金属性: P>S>Cl B.碱性:NaOH>KOH>RbOH
C.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F>HCl>HBr D.酸性:H2SO4>HClO4>HBrO4
4.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是( )
A.元素的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B.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C.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的常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5.X元素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XY D.电负性:X6.同位素示踪法可用于反应机理的研究,下列反应或转化中同位素示踪表示正确的是( )
A.2Na218O2 + 2H2O = 4Nal8OH + O2↑
B.NH4Cl + 2H2O NH3·2H2O + HCl
C.2KMnO4 + 5H218O2 + 3H2SO4= K2SO4 + 2MnSO4 + 518O2↑ + 8H2O
D.K37ClO3 + 6HCl = K37Cl + 3Cl2↑ + 3H2O
7.已知aAn+、bB(n+1)+、cCn—、dD (n+1)—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A>B>C>D
B.元素金属性:B>A,元素非金属性:D>C
C.离子半径:D(n+1)—>Cn—>B(n+1)+>An+
D.原子序数:b>a>c>d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新键的形成
B.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说明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原电池反应的实质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D.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9.a、b、c、d为短周期元素,a的M电子层有1个电子,b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内层电子数的2倍,c的最高化合价为最低化合价绝对值的3倍,c与d同周期,d的原子半径小于c。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d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
B.它们均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氧化物
C.只有a与其他元素生成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
D.b、c、d与氢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均为极性共价键
10.短周期元素A、B、C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A与C同主族,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A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A<B<C
B.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均可由化合反应得到
C.A的氢化物稳定性大于C的氢化物稳定性
D.B 和A的最高价氧化物可发生置换反应
11.两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之比与最外层电子数之比相等,则在核电荷数为1~18元素中,满足上述关系的元素共有( )
A.3对 B.4对 C.5对 D.6对
12.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其中只有M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Y
Z
M
X
A.原子半径ZB.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X的弱
C.非金属性:XD.M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具有两性
13.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  )
A.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B.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呈周期性变化
C.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14.下图是部分周期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Z>Y>X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RC.WX3和水反应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D.Y和Z两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B.原子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C.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的元素一定位于第二周期
D.某元素的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同,该元素一定位于第三周期
16.是重要的工业原料,铀浓缩一直为国际社会关注。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核中含有92个中子
B.原子核外有143个电子
C.与互为同位素
D.与为同一核素
17.下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原子(用字母表示)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体现出原子核外电子层呈现周期性变化
B.原子半径:W>R>X
C.W的氢化物与R的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比较,前者强于后者,可证明非金属性:R>W
D.R、Z形成的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18.前四周期主族非金属元素X、Y、Z和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应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X和元素W最高正价代数和一定为8
B.若元素X的原子序数为a,则Z的原子序数一定为a+9
C.常温下,若X的简单氢化物的水溶液能使红色石蕊试液变蓝,则元素Y的简单氢化物的沸点一定高于元素W的简单氢化物
D.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rW>rZ>rX>rY
19.(15分)镁、铝是生活中两种常见的金属,课堂上老师演示了系列关于镁、铝性质的实验,某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归纳整理,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1) “位置和结构”
①铝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是 镁原子电子式
(2) “基本性质”
②下列关于镁、铝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不定项选择)
A.镁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物中只有离子键
B.电解熔融的Al2O3可以制备金属铝
C.Al和MgO按照适当比列混合可做“铝热剂”,发生“铝热反应”
D.铝片放入冷的浓硝酸中,无明显现象,未发生化学反应
(3)设计实验验证“金属性:Mg > Al”
实验一:截取一段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经过一定预处理”的镁片和铝片,放入试管中,同时加入浓度和体积均相同的盐酸,观察某种实验现象,得到结论“金属性:Mg > Al”
③镁片和铝“经过一定预处理”,下列实验操作达到“预处理”效果的是
A.用砂纸打磨镁片和铝片
B.用盐酸浸泡镁片和铝片片刻
C.用烧碱溶液浸泡镁片和铝片片刻
④ 通过观察某种实验现象得到结论,该实验现象是
实验二:如右图,甲乙试管中分别加入2ml 1mol/L MgCl2和AlCl3溶液,用胶滴管逐滴滴加5mol/L NaOH溶液至过量。
⑤该“对照实验”甲、乙试管中分别出现实验现象能得出“金属性:Mg > Al”
甲试管现象
乙试管离子方程式
实验三:利用原电池原理也可得出“金属性:Mg > Al”,
⑥请在右框中画出一个原电池装置图,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判定金属性:Mg >Al
可用材料:镁片、铝片、导线,其它试剂和材料、仪器可自选。
20.(14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下图装置验证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干燥管D的作用是________。
(2)实验室中现有药品KMnO4、MnO2、浓盐酸、Na2S,请选择合适药品设计实验验证非金属性:Cl>S,装置A、B、C中所装药品应分别为浓盐酸、________、Na2S溶液,装置C中的实验现象为有淡黄色沉淀生成,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3)若利用上装置证明非金属性:S>C>Si。在A中加入稀硫酸、B中加入Na2CO3溶液、C中加入Na2SiO3溶液,观察到B中产生气泡,试管C中出现________现象,则可以证明非金属性:S>C>Si。
若将A中的稀硫酸改为稀盐酸,试管C中会出现同样的现象,是否可以得出结论:非金属性Cl>C>Si?__________(填“是”或“否”),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21.某元素的核素X,用XCl 2 1.11 g 配成溶液,在溶液中加入1 mol·L -1 的AgNO 3 溶液20 mL恰好完全反应生成AgCl沉淀。已知该核素的原子核中含有20个中子。求:
(1)X的质量数;
(2)指出X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把X的单质放入水中,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22.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框架,请在表中①~⑩元素中回答问题










请用化学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1)在表中④、⑤、⑥三种元素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
(2)其中⑤与⑦两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3)⑧与⑩两种元素非金属较强的是________,请用一个离子方程式证明该结论_________。
(4)①与③的两种单质可以在金属铂做电极时构成一种对环境友好的燃料电池,电解质为⑨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请书写出正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电池工作时阴离子定向移动到________极(填正或负)。
(5)元素①与⑧的两种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甲,已知下表中的数据是破坏1 mol物质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kJ),则生成1mol甲时释放的能量为____________kJ。
化学键
Cl2
Br2
I2
HCl
HBr
HI
H2
能量(kJ)
243
193
151
432
366
298
436
23.物质A、B、C、D、E、F、G、H、I、J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图中所有物质均由短周期元素组成,且每个小三角形内的三种物质均至少含有第三周期中的一种相同元素。其它信息见下表:
编号
信 息
1
D为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组成的单质
2
E为酸性气态氧化物
3
F的浓溶液常做干燥剂
4
H为淡黄色固体化合物
5
电解饱和J溶液是工业重要反应
6
C为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均含有金属元素
(1)写出G的化学式: ,指出H中化学键的类型: 。
(2)常温下测得一定浓度的C溶液的pH=10,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原因 。
(3)写出与H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且它们的阴离子所含的电子数、电荷数也均相同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
(4)写出C溶液中通入过量CO2的化学方程式: 。
(5)通入一定浓度的苛性钾溶液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已知反应过程放热),生成物中三种含Y元素的离子,其中两种离子物质的量(n)与反应时间(t)的变化示意图如上图所示,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该苛性钾溶液中KOH的质量是 g。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元素的特征化合价可知,X为O,Y为Na,Z为Al,W为S,R为Cl。原子半径:Y>Z>X,A错误。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W<R,B错误。WX3与水反应的产物H2SO4是共价化合物,C错误。Y和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NaOH和Al(OH)3能相互反应,D正确。
考点:短周期元素
点评:主要考查短周期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推测该元素的性质,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关系图,找出对应的元素,即可解答。
2. B
【解析】 有些金属元素最外层上的电子数大于4,如Sb最外层上有5个电子,高锰酸是金属元素锰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铁元素有+2和+3两种正化合物,而金属元素不具有负化合价。
3.C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中非金属性的比较应该是P考点:元素周期律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恰当地利用元素周期律。化合物性质的比较都归根结底为元素的金属性或者非金属性的比较,而元素的性质归根结底都为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决定的。
4.B
【解析】
试题分析: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是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答案选B。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5.D
【解析】X在Y的下一周期,原子序数:X>Y, 原子半径:X.>Y, 离子半径:X6.C
【解析】
试题分析:A、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过氧化钠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所以氧气中的O原子也来自过氧化钠,错误;B、氯化铵与水反应,铵根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一水合氨,氯离子与氢离子结合生成氯化氢,所以产物中HCl中的H原子也是2H,错误;C、过氧化氢与高锰酸钾的反应中,过氧化氢作还原剂,被氧化为氧气,所以产物中氧气是18O2,正确;D、氯酸钾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氯气,而氯气中的1个Cl来自氯酸钾,所以氯化钾中的Cl不是37Cl,氯气中有一个是37Cl,错误,答案选C。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的实质
7.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An+、bB(n+1)+、cCn—、dD (n+1)—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结合元素周期表可假设分别是Na+、Mg2+、F-、O2-再进行判断,原子半径:A>B>D>C,选项A不正确;元素金属性:A>B,元素非金属性:C >D,选项B不正确;离子半径: D(n+1)—>Cn—>An+>B(n+1)+(离子结构相同,核电荷数大,离子半径小),选项C不正确;明显选项D正确。
考点:微粒的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考查了原子半径、离子半径、元素的非金属性及金属性等。
8.B
【解析】
试题分析: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这说明石墨的总能量低于金刚石的总能量,所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选项B不正确,其余选项都是正确的,答案选B。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原电池、元素周期律实质的判断以及应热的应用
点评:该题是基础性知识的考查,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分散,但都很基础。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9.D
【解析】根据题意知短周期元素中a的M层有1个电子,则a的核外电子排布是2、8、1,则a是Na元素;b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内层电子数的2倍,则b核外电子排布是2、4,则b为C元素;c的最高化合价为最低化合价绝对值的3倍,则c为S元素;c、d的原子处于同一周期,d的原子半径小于c,则d是Cl元素。A、在上述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为Cl元素,正确;B、Na可以形成Na2O、Na2O2等氧化物,C可以形成CO、CO2等氧化物, S可以形成SO2、SO3等种氧化物,Cl元素则可以形成Cl2O、ClO2、Cl2O7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正确;C、Na是活泼金属元素,可与非金属元素C、S、Cl均形成离子化合物,正确;D、C元素可以与H元素形成只含有极性键的化合物CH4,也可以形成含有极性键、非极性键的化合物若CH3-CH3等,S元素可以形成H2S,含有极性键;Cl元素与H元素形成HCl,含有极性键,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元素推断及相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10.CD
【解析】
11.D
【解析】
试题分析:1-18号元素电子层数在1-3层,电子层数1:1时不存在;电子层数1:2时,只可能是A元素1层,B元素2层,所以A元素只能有1个电子或者2个电子,B元素为两层电子,最外电子数为2或4,组合情况为H和Be,He和C;电子层数1:3时,只可能是A元素1层,B元素3层,所以A元素只能有1个电子或者2个电子,B元素为三层电子,最外电子数为3或6,组合情况为H和Al,He和S;电子层数2:3时,只可能是A元素2层,B元素3层,又因为B元素外层电子是3的倍数,所以B元素为三层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或6,A元素只能是2个电子或者4个电子,组合情况(A和B)为Be和Al,C和S。一共6对
考点:考查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相关知识。
12.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Y、Z元素处于周期表的第2周期,M、X元素处于周期表第3周期。所以M元素是Al,X是Si,由此进一步可推Y为N,Z为O。根据推测的元素分析,原子半径M>Z,A正确;N的非金属性强于Si,所以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X的强,B错误;O的非金属性强于Si,C正确;A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Al(OH)3有两性,D正确;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短周期元素表中元素的推测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3.A
【解析】
试题分析: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是导致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选A。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律变化原因的判断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考点,属于基础性试题的考查,试题基础性强,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难度不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14.D
【解析】
试题分析:A、Z和Y在同一周期,Z的原子序数大于Y,故原子半径Y>Z ,故A错误;B、R和W是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R>W,非金属性R>W,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故稳定性R>W,B错误;C、若W是S,X是O,形成WX3为SO3,与水反应生成H2SO4,是共价化合物,C错误;D、若Y是Na,Z是铝,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故D正确,此题选D。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点
15.C
【解析】
试题分析:A、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不一定是金属元素,例如氢元素是非金属,A不正确;B、原子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的元素不一定是金属元素,例如He是稀有气体,B不正确;C、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的元素一定位于第二周期,正确;D、某元素的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同,该元素不一定位于第三周期,例如钾离子等,D不正确,答案选C。
考点:考查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6.C
【解析】
试题分析:A、原子核中含有92个质子,中子数为235-92=143,A错误;B、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则核外有92个电子,B错误;C、与的质子数都是92,中子数不同,则互为同位素,C正确;D、与的质子数都是92,中子数不同,是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D错误;答案选C。
考点:考查原子的构成及同位素。
17.D
【解析】
试题分析:A.该图体现出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呈现周期性变化。错误。B.W、R是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X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比W、R少一层,一层原子半径比它们小。故原子半径:R>W>X。错误。C.W的氢化物与R的氢化物稳定性W>R,所以元素的非金属性W>R。错误。D.R最外层有6个电子是S元素; Z最外层有1个电子,是Na,二者形成的化合物Na2SO3中含有离子键、共价键。正确。
考点:考查元素的位置、原子结构与形成的化合物的性质的关系的知识。
18.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元素所在周期表的位置可知x也可能位于ⅣA族或VA族,故A项错;若X位于第三周期,则Z的原子序数为a+19,B项错;常温下,若X的简单氢化物的水溶液能使红色石蕊试液变蓝,则X为N,因H2O分子间存在氢键,故沸点反常,高于HCl,C项正确;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大,则其原子半径小,故原子半径顺序为rZ>rW>rX>rY,D项错。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表中“位、构、性”关系,考查考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能力。
19.
(1)① 第三周期第IIIA族 ·Mg· 各1分,共2分 (2)② A、B 2分,漏选且选对给1分,其它0分
(3)③ A、B 2分,漏选且选对给1分,其它0分
④溶液中无色气泡产生的快慢 或 金属溶解的快慢 2分
⑤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2分
Al3+ + 4OH— =AlO2— + 2H2O 2分
⑥ 3分 正负极标出给1分
电极材料写出给1分
电解质溶液写出给1分
【解析】
20.(1)分液漏斗,防止倒吸;
(2)KMnO4,S2-+Cl2===S↓+2Cl-;
(3)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否,盐酸不是Cl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最高价含氧酸);盐酸易挥发。
【解析】
试题分析:(1)分液漏斗,干燥管的作用防止倒吸;(2)研究非金属性强弱,可以研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酸性越强其非金属性越强,或者利用置换反应(氧化剂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本题利用置换反应,先制备氯气,实验室用MnO2、浓盐酸,此反应需要加热,而本实验装置不需要加热,故利用高锰酸钾与浓盐酸的反应,此反应不需要不加热,故B中放入酸性高锰酸钾,装置C中的实验现象为有淡黄色沉淀生成,产生S单质,推出氯气的氧化性强于S,故反应离子方程式:S2-+Cl2===S↓+2Cl-;(3)本实验是利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酸性越强其非金属性越强,B中有气泡产生,说明硫酸的酸性强于碳酸,要证明C的非金属性强于Si,就是证明碳酸的酸性强于硅酸,试管C的现象是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硫酸换成盐酸,盐酸的酸性强于碳酸,有气泡产生,此气体通入试管C中,同样会出现这种现象,此现象不能说明Cl大于C,因为盐酸不是C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同时盐酸易挥发,也有可能挥发出的氯化氢,进入到C装置产生硅酸沉淀,故不能说明非金属性Cl>C>Si。
考点:考查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实验仪器名称等知识。
21.(1) 40(2)该元素位于第4周期第ⅡA族。 (3)Ca+2H 2 O Ca(OH) 2 +H 2 ↑
【解析】
试题分析: (1)设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
XCl 2 + 2AgNO 3 2AgCl+X(NO 3 ) 2
(M+71) g 2 mol
1.11 g 1 mol·L -1 × 0.02 L
解得 M=40
又因为核素的原子核中含有20个中子,所以其质子数为40-20=20。
(2)该元素位于第4周期第ⅡA族。
(3)Ca+2H 2 O Ca(OH) 2 +H 2 ↑
考点: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离子方程式
22.(1) F->Na+>Mg2+ ; (2) Al(OH)3+OH-=AlO2-+2H2O ;
(3) Cl>Br Cl2+2Br-=2Cl-+Br2 ;
(4) O2+4e- +2H2O=4OH- , 负 极;(5) 92.5 kJ。
【解析】
试题分析:由上图可以推断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分别为H、N、O、F、Na、Mg、Al、Cl、K、Br。(1)中,④、⑤、⑥分别为F、Na、Mg,所以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F->Na+>Mg2+;(2) ⑤与⑦两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别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铝,所以两者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AlO2-+2H2O;(3) ⑧与⑩两种元素非金属较强的是Cl>Br,可以通过往溴化钠溶液中通入氯气来检验,所以其离子方程式为Cl2+2Br-=2Cl-+Br2;(4) )①与③的两种单质在金属铂做电极时构成一种对环境友好的燃料电池为氢氧燃料电池,是以氢氧化钾为电解质溶液,所以其正极反应式为O2+4e- +2H2O=4OH-,由于负极产生了阳离子,所以电池工作时阴离子定向移动到负极;(5)元素①与⑧的两种单质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的化合物为HCl,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H2+Cl2=2HCl故生成1mol甲时释放的能量为(432-436-243)/2=92.5 Kj.
考点:元素周期表
点评:该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该题信息量比较大,有一定的综合性,是一道不错的推断题。
23.
(1)(4分)SO3或H2SO4 (2分;离子键、共价键(2分)
(2)(4分)AlO2-+2H2O = Al(OH)3+OH ̄ (或Al(OH)4- + CO2 = Al(OH)3+OH ̄
(3)(2分)Na2S
(4)(2分)CO2+ NaAlO2 +2H2O = NaHCO3 + Al(OH)3↓(或Na[Al(OH)4] + CO2 = NaHCO3 + Al(OH)3↓
(5)(4分)5Cl2 + 10OH ̄ = 2ClO ̄ + ClO3 ̄ + 7Cl ̄ + 5H2O(2分);16.8(2分)
【解析】
试题分析:充分利用题目所给信息:图中所有物质均由短周期元素组成,且每个小三角形内的三种物质均至少含有第三周期中的一种相同元素。(1)因为E为酸性气态氧化物,所以E为SO2 或SO3 ,则G为SO3 或H2SO4 ,H为淡黄色固体化合物为Na2O2 ,含离子键、共价键。
(2)C为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均含有金属元素,为NaAlO2,其溶液显碱性是因为AlO2-发生了水解反应。
(3)Na2O2 中O22 ̄与S2 ̄电子数、电荷数相同,所以该物质为Na2S 。
(4)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 生成NaHCO3和 Al(O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