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化学复习精选单元过关练(鲁教版):必修二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届高三化学复习精选单元过关练(鲁教版):必修二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5-10-11 12:1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6届高三化学复习精选单元过关练(鲁教版):
必修二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含解析)
1.反应3A(g) + B(g) == 2C(g)在三种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在同一时间内,测得的反应速率用不同的物质表示为:①vA==1mol/L·min ② vC==0.5 mol/L·min ③ vB==0.5 mol/L·min,三种情况下该反应速率大小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③>①>②        B. ③>②>① 
C.①>②>③        D. ②>①>③
2.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
A.酸碱中和反应 B.乙醇在空气中完全燃烧
C.锌放入稀硫酸中 D.碳和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
3.反应2A(g) 2B(g)+C(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达平衡时,要使正反应速率降低,A的浓度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加压 B.使用催化剂 C.减小C的浓度 D.降温
4.下列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液态水气化 B.氢气燃烧
C.浓硫酸的稀释 D.Ba(OH)2·8H2O和NH4Cl(s)混合
5.反应4A(g)+5B(g) 4C(g)+6D(g)在0.50 L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 钟后,A减少了0.90 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可以表示为 ( )
A. v(A)=3.6 mol·L-1·s-1 B. v(B)=0.075 mol·L-1·s-1
C. v(C)=0.030 mol·L-1·s-1 D. v(D)=0.060 mol·L-1·s-1
6. 常温下,0.2 mol/L CH3COOH溶液与0.1 mol/L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忽略混合前后溶液体积的变化),溶液的pH<7,则下列有关此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H+浓度为1×10-7 mol/L
B.c(CH3COO-)+c(CH3COOH)-c(Na+)=0.05 mol/L
C.溶液中CH3COOH的电离程度小于CH3COONa的水解程度
D.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为:c(Na+)>c(CH3COO-)>c(H+)>c(OH-)
7.在密闭容器中,反应X2(g)+Y2(g)2XY(g) ΔH<0,达到甲平衡。在仅改变某一条件后,达到乙平衡,对此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Ⅰ是增大压强的变化情况
B.图Ⅱ是一定是加入催化剂的变化情况
C.图Ⅲ是增大压强或升高温度的变化情况
D.图Ⅲ一定是升高温度的变化情况
8.在研究物质变化时,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认识物质变化时所引起的化学键及能量变化,据此判断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后,其结构的稳定性增强,体系的能量降低
B.物质燃烧可看成“储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
C.氮分子内部存在着很强的共价键,故通常状况下氮气化学性质很活泼
D.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收能量的反应
10.CO2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与金属镁反应,干冰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形成CO2气体,这两个变化过程中需要克服的作用分别是( )
A.分子间作用力,离子键 B.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
C.化学键,化学键 D.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
11.如图所示是101 kPa时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能量变化,则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1 mol H2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 kJ能量
B.2 mol HCl分子中的化学键形成时要释放862 kJ能量
C.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g)+Cl2(g)===2HCl(g) ΔH=+183 kJ/mol
D.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g)+Cl2(g)===HCl(g) ΔH=-91.5 kJ/mol
12.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分解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C.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 D.氢氧化钾和硫酸中和
13.红磷(P)和Cl2发生反应生成PCl3和PCl5,反应过程和能量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的ΔH表示生成1 mol产物的数据。已知PCl5分解生成PCl3和Cl2,该分解反应是可逆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有利于PCl5的生成( )
B.反应2P(s)+5Cl2(g)=2PCl5(g)对应的反应热 ΔH=-798 kJ·mol-1
C.P和Cl2反应生成PCl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P(s)+3Cl2(g)=2PCl3(g) ΔH=-306 kJ·mol-1
D.其他条件不变,对于PCl5分解生成PCl3和Cl2的反应,增大压强,PCl5的转化率减小,平衡常数K不变
14.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它是利用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种化学物质最适合的选择是( )
A.浓硫酸与水 B.生石灰与水 C.熟石灰与水 D.氯化钠与水
15.下列有关化学方应方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凡是焓变小于零的反应都能自发进行
B.凡是熵变小于零的化学反应都能自发进行
C.凡是焓变小于零,熵变大于零的化学变化都能自发进行
D.CaCO3在高温下的分解反应不属于自发过程
16.反应3X(g)+Y(g)2Z(g)+2W(g)在2L密闭容器中进行,5min后Y减少了0.5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υ为( )
A. υ(X)=0.05mol·L—1·min—1 ???? B. υ(Y)= 0.10mol·L—1·min—1
C. υ(Z)=0.10mol·L—1·min—1??????D. υ(W)=0.05mol·L—1·s—1
17.N2(g)+3H2(g) 2NH3(g) +92.4 kJ。恒容时,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前20分钟反应内放出的热量为46.2kJ
B.第25分钟改变的条件是将NH3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去
C.若第60分钟时反应又达到了平衡,则时段Ⅲ改变的条件是增大压强
D.时段Ⅰ仅将初始投放的物质浓度增至原来的2倍,则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平衡常数不变
18.用CH4催化还原NOx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例如
①CH4(g)+4NO2(g)=4NO(g)+CO2(g)+2H2O(g);ΔH=-574kJ/mol
②CH4(g)+4NO(g) =2N2(g)+CO2(g)+2H2O(g);ΔH=-1160kJ/mol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反应①可推知:CH4(g)+4NO2(g)=4NO(g)+CO2(g)+2H2O(l);ΔH=-Q kJ/mol,Q>574
B.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分别参加反应①、②,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不同
C.若用标准状况下4.48LCH4还原NO2至N2,放出的热量为173.4kJ
D.若用标准状况下4.48LCH4还原NO2至N2,整个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总数为1.6mol
19.(8分)用一定浓度的稀盐酸与稀NaOH溶液在左下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已知强酸与强碱的中和热为57.3KJ/mol,水的比热容为4.2J/(g·℃),有关热量与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m×c×△t(Q为热量,m为物质的质量,c为比热容,△t物质温度的变化值)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
(2)将V1 mL 1.0 mol/L HCl溶液和V2 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 mL)。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 ℃ B.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C.NaOH溶液的浓度约是1.00 mol/L D.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3)V1=30mL时HCl和NaOH恰好反应,根据题中所给数据算出的温度变化值约为
(保留整数,计算时可将稀溶液的密度及比热容看成与水近似相同,且溶液混合时体积变化忽略不计);而根据上图的温度变化可读出温度变化值约7 ℃;两者相比所测结果偏低,造成如此现象的原因有:

20.(1)Zn粒和稀盐酸反应一段时间后,反应速率会减慢,当加热或加入浓盐酸后,反应速率明显加快。由此判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 和 。
(2)为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的速率变化,某同学的实验测定方法是:在100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粉,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氢气体积已换算为标准状况):
时间/min
1
2
3
4
5
体积/mL
50
120
232
290
310
①哪一时间段反应速率最大 (填“0~1 min”或“1~2 min”或“2~3 min”或“3~4 min”或“4~5min”)。
②2~3 min时间段以盐酸的浓度变化来表示的该反应速率(设溶液体积不变)为 。
③试分析1~3min时间段里,反应速率变大的主要原因 。
21.(6分)将1 mol I2(g)和2 mol H2置于某2L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I2(g)+H2(g) 2HI(g)ΔH<0,并达到平衡。HI的体积分数w(HI)随时间t变化如图曲线(Ⅰ)所示。
(1)达到平衡时,I2(g)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mol·L-1。
(2)若改变反应条件,在甲条件下w(HI)的变化如图曲线(Ⅱ)所示,在乙条件下w(HI)的变化如图曲线(Ⅲ)所示。则甲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___,乙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___。(填入下列条件的序号)
①恒容条件下,升高温度 ②恒容条件下,降低温度 ③恒温条件下,缩小反应容器体积 ④恒温条件下,扩大反应容器体积 ⑤恒温恒容条件下,加入适当催化剂
(3)若保持温度不变,在另一相同的2L密闭容器中加入a mol I2(g),b mol H2(g)和c molHI(g)(a、b、c均大于0),发生反应,达平衡时,HI的体积分数仍为0.60,则a、b、c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一个容积为500毫升的密闭容器中,充入5molH2和2molCO,在一定温度和一定压强下发生如下反应:2H2(g )+CO(g) CH3OH(g),经过5分钟后达到平衡状态,若此时测得CH3OH蒸汽的浓度为2mol/L,求:
(1)以H2的浓度变化表示的该反应的速率;
(2)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
(3)该温度下的K
23.(共6分)常温下由三种短周期元素形成的气体单质X、Y、Z,并有下列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已略去):已知:X分子中含共价键最多;甲分子中含10个电子,乙分子含有18个电子。
(1)写出单质X的结构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合物甲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合物丙中存在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
2.D
【解析】考查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一般金属和水或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一切燃烧,大多数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缓慢氧化反应如生锈等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铵盐和碱反应,碳、氢气或CO作还原剂的反应等是吸热反应。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什么是吸热反应,D正确,其余但是放热反应,所以答案选D。
3.D
【解析】速率降低可以减小浓度,降低温度,减小压强,又要是平衡逆向移动,故只有降温;答案选D。
4.D
【解析】
试题分析:A、液态水气化,吸热,但不是化学反应,错误;B、氢气燃烧是放热反应,错误;C、浓硫酸的稀释是放热过程,错误;D、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正确,答案选D。
考点:考查吸热反应的判断
5.B
【解析】半分钟后,A减少了0.90 mol,A的浓度变化量为1.8mol/l;则;根据速率比=化学计量数比,可得V(B)=0.075mol/(l·s);V(C)=0.06mol/(l·s);V(D)=0.09mol/(l·s);
7.B
6【解析】
正确答案:B
不正确,醋酸抑制水电离,水电离产生的H+浓度小于1×10-7 mol/L
正确;
不正确,溶液的pH<7,说明溶液中CH3COOH的电离程度大于CH3COONa的水解程度;
不正确,c(CH3COO-)>c(Na+)>c(H+)>c(OH-)
7.D
【解析】
试题分析:A、因催化剂使正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的增大,则与图Ⅰ不符合,错误;B、扩大容器体积相当于减小压强,则正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的减小,而图象中反应速率同等程度的增大,与图Ⅱ不符合,错误;C、对该反应,改变压强化学平衡不移动,则XY的含量不发生变化,与图象Ⅲ不符合,错误;D、由图象可知乙的温度大于甲的温度,升高温度化学平衡逆向移动,XY的含量减小,与图象相符合,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与图象的关系,明确影响因素及图象中纵横坐标的含义、点与线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C
【解析】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两者通过得失电子能生成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的Na+和Cl-,Na+和Cl-通过离子键相互结合成NaCl,故A项正确;物质燃烧把化学能转化成热能,B项正确;氮分子内部存在很强的共价键,很难被破坏,所以化学性质很稳定,C项错;加热是破坏旧键,反应吸热还是放热还与新键形成有关,故D项正确。
10.B
【解析】
试题分析:CO2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与金属镁反应是化学变化,发生化学键断裂,克服化学键断裂的作用力,而干冰在一定条件下形成CO2气体,是固态转化为气态,是物理变化,克服分子间作用力,故答案选B
考点:考查物质变化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相关知识
11.C
【解析】
试题分析:A、根据图示可知,1mol氢气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kJ的热量,正确;B、2molHCl分子中的化学键形成时放出862kJ的热量,正确;C、该反应的反应热=(436+243-862)kJ/mol=-183kJ/mol,错误;D、生成1molHCl则放出183kJ/2=91.5kJ的热量,符合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答案选C。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判断
12.C
【解析】
试题分析:如果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就是放热反应,反之是吸热反应。一般金属和水或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一切燃烧,大多数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缓慢氧化反应如生锈等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铵盐和碱反应,碳、氢气或CO作还原剂的反应等是吸热反应,据此可知选项A、B、D均是放热反应,C是吸热反应,答案选C。
考点:考查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判断
13.BD
【解析】由图可知,P和Cl2反应生成PCl5的热化学方程式是P(s)+ Cl2(g)=PCl5(g) ΔH=-399 kJ·mol-1,则A项错误,B项正确;图中的ΔH表示生成1 mol产物的数据,C项错误;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D项正确。
14.B
【解析】A错,浓硫酸与水溶解放热,但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且稀释反的稀硫酸也会污染环境;B正确,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量,且无腐蚀性价格也便宜;C错,熟石灰与水反应热量变化不明显;D错,氯化钠溶于水热量变化也不明显;
15.C
【解析】考查反应的自发性和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一般情况下放热反应容易自发,熵值增加的反应容易自发,但不是绝对的。根据△G=△H-T·△S可知,当△H<0、△S>0时反应一定是自发的。答案是C。
16.C
【解析】
试题分析:反应3X(g)+Y(g)2Z(g)+2W(g)在2L密闭容器中进行,5min后Y减少了0.5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υ(Y)=0.5/2/5=0.05·L—1·s—1,故B错误;υ(X)=3υ(Yυ(Y)=0.10·L—1·s—1,故C正确;)=0.15·L—1·s—1,故A错误;υ(Z)=2υ(Y)=0.10·L—1·s—1,故D错误。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该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本题难度不大。
17.AC
【解析】
试题分析:A.由于不知道溶液的体积无法知道反应的量无法计算放出的热量,故A错误;B.第Ⅱ阶段氨气是从0开始的,瞬间A、B浓度不变,因此可以确定第一次平衡后从体系中移出了C,即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故B正确;C.第Ⅲ阶段的开始与第Ⅱ阶段的平衡各物质的量均相等,根据A、B的量减少,C的量增加可判断平衡是正向移动的,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容器的体积不变,则改变压强也不可能,因此一定为温度的影响,此反应正向为放热反应,可以推测为降低温度,因此达到平衡后温度一定比第Ⅱ阶段平衡时的温度低,故C错误;D.D中条件的改变相当于增大了压强,平衡常数仅与温度有关不受压强的影响,正确;故选AC。
考点: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象、化学平衡有关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影响因素等,难度中等,C为易错点,学生容易只考虑改变瞬间各物质的浓度,不注意平衡时各物质浓度的变化量。
18.B
【解析】
试题分析:A、根据反应①可知,当生成液态水时,由于气体转化为液体时放热,所以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更多,Q>574,正确;B、物质的量相等的甲烷分别参加反应①、②,C元素的化合价均是从-4价升高到+4价,所以转移电子数相同,错误;C、标准状况下4.48L甲烷的物质的量是0.2mol,还原NO2至N2,放出的热量为(574+1160)kJ/mol/2×0.2mol=173.4kJ,正确;D、0.2mol甲烷还原NO2至N2,C元素的化合价从-4价升高到+4价,所以转移电子总数是0.2mol×8=1.6mol,正确,答案选B。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转移电子数的关系判断
19.(1)环形玻璃棒(2分)
(2)B (2分)
(3)8℃(2分);①仪器保温性能差②实验中忽略了小烧杯、温度计所吸收的热量③计算中假定溶液比热容为4.2J/(g·℃),密度为 1g/cm3,实际上这是水的比热容和密度,酸碱溶液的比热容、密度略有不同(其它合理答案均可)(2分)。
【解析】考查中和热的测定。
(1)在测定中和热时为了使溶液混合均匀,需要用环形玻璃搅拌棒。
(2)只有酸和碱恰好反应时,放出的热量才是最多的,溶液的温度才能最高。所以根据图像可知,当盐酸的体积是30ml时溶液温度最高,说明二者恰好反应,此时氢氧化钠的体积是20ml,所以氢氧化钠的浓度是,因此C不正确。由图像可判断,温度为22℃时盐酸的体积是5ml,氢氧化钠是45ml,因此实验时的环境温度应该小于22℃,A不正确。该实验不能说明有水生成的反应就是放热反应,D不正确。答案选B。
(3)V1=30mL时HCl和NaOH恰好反应,此时产生的水是0.03mol,放出的热量是57.3KJ/mol×0.03mol=1.719kJ。所以根据Q=m×c×△t可知△t=8℃。测定结果偏低,说明装置的保温性能较差,有热量损失。其次实验中忽略了小烧杯、温度计所吸收的热量。再就是计算中假定溶液比热容为4.2J/(g·℃),密度为 1g/cm3,实际上这是水的比热容和密度,酸碱溶液的比热容、密度略有不同。
20.(8分)(1)温度 (1分) 浓度 (1分)(2)①2~3min反应速率最大(2分)
②0.1mol.L-1.min-1 (2分) ③反应放热成为影响速率的主要因素。(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Zn粒和稀盐酸反应一段时间后,反应速率会减慢,当加热或加入浓盐酸后,反应速率明显加快。由此判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和浓度。
(2)①根据表中数据可知0~1 min、1~2 min、2~3 min、3~4 min、4~5min内生成氢气的体积(ml)分别是50、70、112、58、20,所以2~3min反应速率最大。
②2~3 min时间段内删除氢气的物质的量是0.112L÷22.4/mol=0.005mol,所以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是0.01mol,其浓度是0.01mol÷0.1L=0.1mol/L,因此以盐酸的浓度变化来表示的该反应速率0.1mol/L÷1min=0.1mol.L-1.min-1。
③因为反应放热,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温度越来越高,温度成为影响速率的主要因素。
考点:考查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速率的计算等
点评:该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难度不大。明确反应速率的含义、计算依据以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答题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21.(1)0.05
(2)③⑤ ④
(3)4a+c=2b
【解析】H2(g) + I2(g) 2HI
反应前 2 mol 1 mol 0
反应 0.9 mol 0.9 mol 3 mol×0.6
反应后 1.1 mol 0.1 mol 1.8 mol
c(I2)==0.05 mol·L-1。
Ⅱ.Ⅲ与Ⅰ相比平衡时转化率均未变,可通过改变压强或加入催化剂,Ⅱ达平衡所需时间变短,而Ⅲ达平衡所需时间变长。
22.(1)0.8mol/(L·min) (2)50% (3)1/36
【解析】平衡时生成CH3OH蒸汽的浓度为2mol/L,即物质的量为1mol。
2H2(g )+CO(g) CH3OH(g)
起始量(mol) 5 2 0
转化量(mol) 2 1 1
平衡量(mol) 3 1 1
所以以H2的浓度变化表示的该反应的速率为。
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50%。
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
23.
(1)N≡N (2) (3)离子键、共价键(或极性键)
【解析】
试题分析:常温下由三种短周期元素形成的气体单质X、Y、Z,X分子中含共价键最多,则X是氮气。甲分子中含10个电子,所以甲是氨气,则Y是氢气。乙分子含有18个电子,则乙应该是氯化氢,因此Z是氯气,丙是氯化铵。
(1)氮气的结构式是N≡N;
(2)化合物氨气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是;
(3)化合物氯化铵中存在的化学键是离子键、共价键(或极性键)。
考点:考查物质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