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章 一元二次方程小结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章 一元二次方程小结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4-07 15:2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之江汇教育广场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数学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平行四边形(复习课)
教学目标
通过实践性活动,复习整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变式练习,培养分类意识,构建三角形的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发展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整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构建与三角形之间的联系。 2. 通过变式促进深度思考,渗透分类思想,增强探索能力。 教学难点: 1. 分类依据的探索与积累。 2. 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画一画 作平行四边形ABCD,使AB=6cm,AD=4cm. 设计意图:通过作图操作,提高学生的作图技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梳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从边、角、对角线的角度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构建单元知识网络。 理一理 看一看 1、观察同学们作的平行四边形ABCD,使AB=6cm,AD=4cm.有何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所作图形,顺势提问,抓住生长契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感受并复习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区别于三角形的稳定性,也为下面的探究做好铺垫。 添加什么条件,能确认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设计意图:可添加夹角或第三边的长度来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发现当三角形确定时,平行四边形也随之确定。体会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思考习惯,学会用类比的方式研究平行四边形。 想一想 探究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6cm,AD=4cm,且面积为12cm2 ,求∠A的度数. ①面积可想到什么?②联系前面的作图,又有什么想法?③完成题目后,你获得了什么数学经验? 设计意图:用有效的问题串引领同学思考,掌握面积法,再体会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渗透分类思想,体会分类的依据。在思考过程中,学会质疑、反思,领悟知识的发展与变化。 探究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6cm,AD=4cm,且面积为12cm2 过A作AM⊥直线CD,垂足为M,作AN ⊥直线BC,垂足为N,求 CM+CN的值. ①承接上题,有何想法?②学生作图③当∠A为钝角时为什么会出现一个错误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提高作图能力,把高线与平行四边形的探究活动逐级推进,再一次明确分类依据: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不确定时,需分类思考,确保思维完整性,并关注细节。 探究3、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6cm,作∠A平分线交DC所在直线于点G,若CG=2cm,求AD长. 设计意图:类比三角形的研究角度,继续研究角平分线与平行四边形,通过不断的活动自然而然的积累基本图形,感受不同的分类依据。 探究4: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DAB,∠ABC的平分线AE,BF分别交DC所在直线于点 E,F,当点C,D,E,F相邻两点间的距离相等时,求的值. ①增加了一条角平分线后,情况是否会变得复杂,请作图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提高作图能力,把角平分线与平行四边形的探究活动逐级推进,再一次明确分类依据:点的位置不确定时,需分类思考,确保思维完整性。 课堂结构梳理 方式、路径、应用 开放、操作、实践 作图、探究、分类 定义、性质、判定 这节课从一个基本图形出发,进行了几级跳跃,以定义、性质、判定为基石,通过作图、探究、分类,呈现开放的有操作性的实践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的方式、路径,并能将这样的方式、路径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布置作业 对应练习题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