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教材P33第一段文字,完成:
(1)大气环流是指: 。
大气环流的三个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气环流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教材P34~35文字和图,完成下列学习任务:新- 课-标- 第-一 -网
(1)分析三圈环流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教材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按什么思路分析的?
(2)列表比较气压带的分布、形成原因及气流形式
气压带
分布
形成原因
气流形式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3、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产生的原因及移动规律是什么?
原因:
规律:
课堂探究:
1、单圈环流的形成
完成教材P33“活动”,了解“单圈环流”的形成
(1)完成“活动”内容(1)
(2)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单圈环流” 的形成过程。
(3)完成“活动”内容(2)
2、三圈环流的形成
观察“北半球低纬环流圈”模型,完成下列要求。
(1)解读模型中①~⑥各要素的含义: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低纬环流” 的形成过程
(3)据“低纬环流”的形成原理推测“中纬环流”、“高纬环流”的形成过程。
(4)请你根据自己对“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的理解,在下图中画出三圈环流简图
(5)画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模式图,总结规律。
规律:
(6)列表比较风带的分布、成因及气流形式
风带名称
分布
形成原因
气流形式
信风带
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影响三圈环流形成的因素有( )
A、地区间冷热不均 B、海陆分布 C、地形 D、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信风带都分布在副热带高压带南侧 B、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气流都是上升的
C、西风带内的风是寒冷湿润的 D、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是热力因素造成的
3、关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正确叙述是:( )新课 标 第 一 网
A.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 B.就北半球来说,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C.北半球夏季时,全球气压带风带大致南移 D.元旦前后向高纬移动
4、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甲点位于30°N附近 B. 乙点位于30°N
C. ①是冷性气流 D. ②盛行西南风
5、由北京到乌鲁木齐的直达民航班机,飞行时间约为三个半小时,该机从乌鲁木齐返航到北京,大约只需三个小时,原因是 ( )
A.地球自转的影响 B.两地时差的影响
C.中纬度上空西风的影响 D.水平气压梯度不同的影响
6、下列哪个气压带控制下的天气通常是多雨的( )
A.赤道低压带 B.极地高气压带 C.极地东风带 D.信风带
7、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下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表示气压带表示风带,完成8~9题。
8、图中字母a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9、图中字母b所示风带的风向是( )
A. B. C. D.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
B.盛行西风和信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
C.赤道地区上空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D.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南风
11、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
⑴在图左侧添画箭头以正确表示三圈环流。
⑵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名称: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
⑶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添画箭头表示各风带风向,并标注风带名称。
⑷极锋是_______________风带和_________________风带气流交汇而成的。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气压带和风带
(第2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教材P36-37,列表比较北半球冬、夏季节海陆气压分布的差异:
季节
纬 度
所属气压带
实际气压分布状况
原因分析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北美大陆
大西洋
夏
季
30°N附近
冬
季
60°N附近
2、南、北半球气压分布上有何差别?为什么?
课堂探究:
1、完成教材P36的“活动”内容
2、结合上面有关知识,完成教材P38“活动”,理解季风的形成
(1)东亚季风气候典型的原因是什么?
(2)列表比较东亚冬季季风和夏季季风:
比较项目
东 亚
东南亚、南亚
冬季风
夏季风
冬季风
夏季风
风 向
冷暖性质
干湿性质
形成原因
(3)举例说明季风对我国的影响。
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 ( )
A.1月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副高仅停留在海洋上
B.7月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冷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停留在海洋上
C.纬向的气压带南半球比北半球明显
D.冬夏季的高低气压中心很稳定,不随季节变化
2.我国东部季风的气候的成因是 ( )
A.地球运动的影响 B.地形的影响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3.读北半球1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A、B气压中心的名称:A ,B 。
(2)A气压形成的原因是 ,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3)受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点盛行 风,D点盛行 风,我国的气候以 为主要特征。
(4)D地7月盛行 风,其形成原因是
,由此可见,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 外,还有 。
4.季风气候亚洲最为显著,南亚夏季风的形成既有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也有风带、气压带季节移动的原因,研究这些问题时不能只局限在亚洲,其实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也有类似的表现,只是不如亚洲典型。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澳大利亚大陆7月最高气压与1月最低气压的差值最大接近 hpa。
(2)造成澳大利亚大陆1月、7月不同气压状况的原因是
和 。
(3)澳大利亚北部1月盛行 风,简述其主要成因。
(4)澳大利亚北部7月盛行 风,简述其主要成因。
参考答案:
1、C 2、C
3、(1)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2)气温低,气流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
(3)西北 东北 寒冷干燥
(4)西南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夏季北移,越过赤道以后,向右偏转成西南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气压带和风带
(第3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教材P39图2.16和教材P40图2.17,归纳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1)填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中1~11处的气候类型名称。
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2)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哪里?其气候特征是什么?
(3)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哪里?其气候特征是什么?
(4)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哪里?其气候特征是什么?
课堂探究:
1、读“全球年降水量、大气运动状况变化的纬度分布示意图”,思考如下问题:
(1)找出各气压带在图中所对应的位置,并说出大气运动的方向。
(2)观察不同大气运动与降水量的一般关系,并解释其原因。
2、阅读教材P39案例1,分析风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1)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气压带和风带对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2)归纳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规律。
(3)在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上填注大气环流(即气压带、风带)名称。
(4)除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外,另选一种气候类型说明大气环流对其形成的影响。
(5)比较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北美和欧洲西部分布的位置、范围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知识结构:(用框图的方式描述本节的知识结构)
达标训练:
1.如图,四幅风带图中,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 ( )
2.下面四幅图分别代表一种气候类型,哪幅图代表地中海气候 ( )
3、读“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21世纪教育网
(1)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写出图中代号所代表的气候类型名称: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2)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分析图中⑧处气压带、风带移动的规律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图中⑤处风向的名称及成因:名称 ,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⑨处风向名称是 ,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图中⑦处气候类型在世界同纬度大陆东岸地区没有分布,试分析其原因。
4.读某地气温降水资料表,分析回答:
月份
1
4
7
10
全年
气温(℃)
21
17
12
16
16.6
降水(mm)
38
47
56
45
638
(1)该地位于 (南、北)半球,理由是 。
(2)该地的气候具有 特点,属于气候 (气候类型)。
(3)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是 。
参考答案:
1.A 2.A
3、(1)①热带草原气候 ②热带沙漠气候 ③地中海气候 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⑤热带季风气候 ⑥亚热带季风气候 ⑦温带季风气候
(2)夏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北移,副热带高压控制该地。冬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西风带控制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