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7张PPT。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三章 │ 课标考纲考向第三章 │ 复习策略指南 水是生命之源,陆地水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海洋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陆地水之间的相互关系、水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和利用、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是本章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在具体复习过程中结合高考命题趋势,从内容上,重点掌握各种水体类型的相互关系特别是河流水补给的类型和特点、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关系与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等;第三章 │ 复习策略指南 从能力上,着重加强对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水循环模式图、区域洋流分布图的理解与分析,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训练提升方面上,应注意以选择题形式对陆地水循环的原理和运用、陆地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特别是河流补给方式区域差异性的考查,以综合题形式落实对海洋等温线、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训练等。
本章理论性强,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复习时要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规律,把握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加强读图析图训练,注意与实际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第10讲 │ 冷热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10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
源的合理利用第10讲 │ 考点自主梳理 ? 考点一 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体的类型
(1)①__________水:最主要,占96.53%。
(2)②________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
(3)陆地水:供应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的淡水,其中③________是淡水资源的主体。
(4)关系:从水的运动和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④____________的关系。海洋大气冰川相互补给第10讲 │ 考点自主梳理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在下图中标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类型。
图10-1蒸腾水汽输送蒸发地表径流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第10讲 │ 考点自主梳理
【特别提示】 (1)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水的重力能。
(2)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表径流上。
(3)外流区域既存在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陆地内循环为主。
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地表形态第10讲 │ 考点自主梳理 (4)影响水循环的因素:纬度低,水循环速度快;河流流速快,水循环速度快。
(5)水循环与水体污染关系:水循环速度快,水体净化速度快。第10讲 │ 考点自主梳理? 考点二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的利用: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资源的分布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径流总量亚洲第六第10讲 │ 考点自主梳理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数量上: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时空分布不均:空间上?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上?__________________。
(4)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a.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______________。
b.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______。
c.科学技术促进了人水关系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规模的大小效益第10讲 │ 考点自主梳理 2.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增多,导致水体污染,可用的水资源减少。
(2)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
__________措施: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__________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开源节流第10讲 │ 考点自主梳理 【记忆诀窍】 影响区域水资源总量的因素
(1)区域面积:一般的区域面积越大,集水范围越大,水资源总量越大。
(2)区域内降水量:降水量越多,径流量越大,水循环越活跃,水资源总量越大。? 探究点一 陆地水体的补给
1.陆地水体类型及补给关系
图10-2第10讲 │ 考向互动探究 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等类型,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图10-2所示。
【特别提示】 在分析各种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时,要始终遵循“水往低处流”的原理进行判断。
2.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第10讲 │ 考向互动探究第10讲 │ 考向互动探究第10讲 │ 考向互动探究第10讲 │ 考向互动探究 【方法点拨】
1.河流补给类型的分析
(1)大气降水为河流的最主要补给形式,根据不同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差异,河流的径流年变化存在以下三种形式:①全年径流量较为稳定:热带雨林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②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和热带草原气候区;③冬季为汛期,夏季为枯水期:地中海气候区。
(2)冰川融水补给的多少主要受气温高低的影响,径流高峰出现在夏季;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段)的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而年际变化较小。第10讲 │ 考向互动探究 2.河流流量大小分析的思维模型及语言
河流流量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流域内“来水量”和“去水量”的对比关系。分析来水量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流域内降水多,流量大;气温高,冰川(雪)融水量多,流量大;河流支流多,流域面积广,流量大;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分析去水量则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气温高,蒸发旺盛;流经沙漠地区,下渗严重;流域内,人口多,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多。第10讲 │ 考向互动探究 例1 [2011·安徽卷]图10-3为某河流局部水系及甲地月平均径流量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1)~(2)题。
图10-3第10讲 │ 考向互动探究 (1)图中甲地河流搬运能力最弱的时期是( )
A.11月至次年1月
B.2月至4月
C.5月至7月
D.8月至10月
(2)甲地径流峰值显著滞后于降水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蒸发旺盛 B.河道弯曲
C.地势起伏 D.湿地调蓄第10讲 │ 考向互动探究 [答案] (1)A (2)D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河流径流量越小,则河流搬运能力越弱;据左图可知11月至次年1月甲地径流量约为1000m3/s,是一年最小的时候,也就是河流搬运能力最弱时。(2)此题考查影响径流量的主要因素。一般情况,降水越多径流量越大,降水峰值与径流峰值大致同时出现。但水库、湖泊、沼泽、湿地等具有蓄水减峰的作用,往往使径流峰值显著滞后于降水峰值。第10讲 │ 考向互动探究 [点评] 河流的搬运能力取决于河流径流速度的大小,径流峰值的高低除了与降水量有关外,还与其所流经地区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而径流峰值滞后于降水峰值显然是受河流流经区域的湖沼等的调节作用所致。分析本题可以发现,该题组考查的核心是河流的补给及陆地水体的相互转换。由此在落实基础的前提下,熟练掌握读图及分析问题的方法非常重要。第10讲 │ 考向互动探究? 探究点二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特点
第10讲 │ 考向互动探究第10讲 │ 考向互动探究 【特别提示】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影响地表径流,如引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
(2)影响地下径流,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旱季抽取地下水灌溉等。
(3)影响水汽输送和降水,如人工降雨等。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其中最主要的是影响地表径流。第10讲 │ 考向互动探究 例2 [2011·山东卷] 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下图提供的是考察路线(R地→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读图回答问题。第10讲 │ 考向互动探究
图10-4第10讲 │ 考向互动探究 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答案] 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只要从水循环的补给、蒸发、地表径流三个环节回答正确即可)
[点评] 解答该题一方面要结合“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进行回答;另一方面应充分调用所学的水循环知识,特别是水循环的概念、环节、领域、意义等,并从中选取与本题要求相吻合的知识点,用于解答问题。第10讲 │ 考向互动探究? 探究点三 水资源紧张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1.原因
(1)自然原因:①淡水总量有限,季节变化大;②人口和水资源分布不均。
(2)人为原因:①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用水量大增;②人对水体的污染严重,造成水质性缺水;③人对水体的浪费严重。
第10讲 │ 考向互动探究 2.措施(一般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分析)
(1)开源措施包括:①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以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②跨流域调水,把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调入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③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④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
(2)节流措施包括: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②发展节水农业;③加强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第10讲 │ 考向互动探究 【特别提示】 区域缺水分为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如果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速度,就会导致资源性缺水;如果人类利用不当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就会导致水质性缺水。第10讲 │ 考向互动探究 例3 [2011·课标全国卷] 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10-5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10-6为对应的气候资料。第10讲 │ 考向互动探究
图10-5 图10-6第10讲 │ 考向互动探究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
??
?
?
?
(2)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第10讲 │ 考向互动探究 [答案] (1)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2)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②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
第10讲 │ 考向互动探究 [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由经纬度和岛国轮廓可知,该国为新加坡。依据气候资料图可描述该地气候特征,简述时注意从气温和降水两角度描述。该地降水丰富,但水资源短缺,说明不是气候原因造成的。由文字材料可知,原因主要跟地表存水条件差及生活、生产耗水量大有关。第(2)题解决淡水资源不足,可从开源节流角度考虑。开源方面:可考虑从邻国马来西亚进口淡水以及对周围海水进行淡化;节流方面:对使用过的污染水进行回收利用。第10讲 │ 考向互动探究 [2011·福州模拟] 读“水循环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第1题。第10讲 │ 备用习题 1.a箭头表示水循环环节的( )
A.下渗 B.蒸腾 C.降水 D.升华
[答案] D
[解析] a箭头表示的水循环环节是固态水(积雪和冰川)直接变成气态水,此过程为升华。第10讲 │ 备用习题 流域上各点的雨量汇流速度有快有慢,汇流时间也有长有短。等流时线是流域内汇流到出口断面时间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
读下列两图回答2~3题。第10讲 │ 备用习题 2.如果该流域地形相同,雨量汇流速度只与植被覆盖率有关,则植被覆盖率相对较好的区域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3.右图为该流域近年来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变化示意图,如果该流域位于我国,则该河流主要补给方式和最有可能位于的地区说法正确的是( )
A.以雨水补给为主 南方沿海地区
B.以湖泊水补给为主 位于东北地区
C.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位于华北地区
D.以冰雪融水为主 位于西北地区第10讲 │ 备用习题 [答案] 2.D 3.D
[解析]第2题,植被覆盖良好,雨量汇流速度较慢,由图可知,④处等值线间隔较小,说明同样的时间,水流速度较慢,植被覆盖较好,故A项正确。第3题,如果以雨水补给则河流流量与年降水量应同步,由图可知不同步;以湖泊水补给为主和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比较稳定,图上所示该河径流量不稳定。故该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可能位于西北地区。第10讲 │ 备用习题 [2011·江苏卷图]甲为2000—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图乙为2002—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双选)
甲 乙第10讲 │ 备用习题 4.2000—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 )
A.2000—2007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B.2000—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
C.2002—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
D.2003-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
5.2002—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 )
A.建设用地增加
B.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C.退耕还林效果显著
D.未利用地增加第10讲 │ 备用习题 [答案] 4.BC 5.AC
[解析]第4题,由图甲可知,2000—2007年耕地面逐年减少,但都在1.2亿公顷以上,2002—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2003—2007年各年耕地面减少幅度变小。故BC正确。第5题,由图乙可知,园地、林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增加,所以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主要是退耕还林效果显著和建设用地增加。第10讲 │ 备用习题第11讲 │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11讲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11讲 │ 考点自主梳理 ? 考点一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水温高的海区盛行风地转偏向力第11讲 │ 考点自主梳理 4.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形成以④_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运动。
(2)中高纬度:北半球形成以⑤_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呈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大洋环流。
(3)南半球40°海域:形成环球性的西风漂流。
(4)印度洋副热带海域副极地海域逆时针顺时针第11讲 │ 考点自主梳理? 考点二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全球大洋环流的意义: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维持⑧____________和水分平衡。
2.对大陆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有⑨______________作用;寒流有⑩______________作用。
3.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的影响
(1)寒暖流交汇:纽芬兰渔场、日本的?____________渔场。
(2)上升流:?____________渔场。全球热量增温增湿降温减湿北海道秘鲁第11讲 │ 考点自主梳理 4.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1)顺洋流航行可?____________________。
(2)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__________,对海上航行不利。
(3)洋流从两极带来的冰山对航行不利。
5.对近海污染的影响:加快?______________;扩大?________________。节约燃料,加快速度海雾净化速度污染范围 ? 探究点一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1.气压带第11讲 │ 考向互动探究第11讲 │ 考向互动探究 【方法点拨】
1.怎样判断寒暖流
(1)根据流向判断
①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为暖流,反之为寒流。
②在垂直方向上,上升流为寒流,下降流为暖流。
③一般地,从低纬流向高纬海区的洋流为暖流,反之为寒流。第11讲 │ 考向互动探究 (2)等温线判断法
暖流是比流经海区的水温高的洋流,寒流是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的洋流。由于洋流比流经的海区水温高或低,这样就导致海洋表面等温线发生弯曲,因此根据等温线的弯曲可以判断洋流的流向。如下图所示:
图11-1第11讲 │ 考向互动探究 等温线的凸向,即是洋流的流向。如上图中箭头代表的是洋流的流向,它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是一致的。A处海水由水温高的地方向水温低的地方流,则A为暖流;B处海水由水温低的地方向水温高的地方流,即为寒流。
2.洋流的应用
(1)确定南、北半球
a.根据纬度与环流方向判定:第一步:根据纬度(30°或60°)确定海区(副热带或副极地海区);第二步:根据洋流方向(顺、逆);第三步:套用表层洋流分布图。第11讲 │ 考向互动探究
图11-2
b.根据洋流性质判定。
图11-3第11讲 │ 考向互动探究 (2)确定季节
a.根据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判定北半球冬、夏季节。
b.根据印度洋的赤道逆流判定北半球冬、夏季节。
图11-4第11讲 │ 考向互动探究 例1 [2011·江苏卷] 2011年3月11日,日本以东海域发生了9级地震,福岛核电站遭受破坏,其泄露的污染物随洋流扩散的主要方向是( )
A.西南 B.东北 C.西北 D.东南
[答案] B
[解析] 日本群岛位于北太平洋的西岸,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在此交汇后流向东北方向,形成北太平洋暖流。所以福岛核电站泄漏的污染物会随北太平洋暖流向东北方向扩散。第11讲 │ 考向互动探究? 探究点二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洋流作为物质输送和能量交换的动力之一,对全球地理环境有较大影响。第11讲 │ 考向互动探究 2.对渔场的影响
(1)
(2)上升流第11讲 │ 考向互动探究 3.对航海的影响
(1)影响航行速度
顺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因而郑和下西洋时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航。
(2)影响航行安全
寒、暖流交汇处或冬季暖流上空多海雾,不利于航行。
第11讲 │ 考向互动探究 【方法点拨】 分析渔场的形成及分布规律的思路
(1)结合成因分析,由果及因推理成因。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思维过程是: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深层无机盐上泛←特殊的海域位置。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第11讲 │ 考向互动探究 (2)联系洋流分布推导渔场分布。如温带沿海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热带和副热带的渔场主要分布于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即多位于副热带大陆的西岸海域,如南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岸等海域。第11讲 │ 考向互动探究 例2 读下图,回答(1)~(2)题。
图11-5第11讲 │ 考向互动探究 (1)图中洋流所在的大洋为(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图中洋流对相邻陆地环境的影响是( )
A.增加了湿、热程度 B.降低了干、热程度
C.减轻了寒冷状况 D.加剧了干燥状况第11讲 │ 考向互动探究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由该区域经纬网可以判定该区域位于北半球非洲大陆的西岸,因此图中洋流所在的大洋为大西洋。第(2)题,流经该区域的洋流为加那利寒流,寒流对相邻陆地的影响是降温减湿。
[点评] 通过呈现世界局部海域的经纬网或海陆轮廓,考查洋流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对洋流的判定及其影响成为近几年该部分内容的考查核心。在复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另一方面要熟练掌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11讲 │ 考向互动探究 1.[2010·江苏卷] 下图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示意图,图中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的主要原因是( )第11讲 │ 备用习题 A.受寒、暖流共同影响
B.受暖流影响
C.受寒流影响
D.受陆地影响
[答案] C
[解析]暖流流经海域比同纬度其他海域海水温度高,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寒流相反。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所覆盖的区域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是由于22°C等温线向低纬方向弯曲,这是由于受到大陆西岸寒流的影响造成的。
第11讲 │ 备用习题 涡度用来描述流体绕轴旋转的趋势,按照惯例,取从上面看来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趋势为正涡度,而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趋势为负涡度,流体相对于地球运动具有的涡度称为相对涡度。 下图为北半球副热带海区洋流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2~4题。第11讲 │ 备用习题第11讲 │ 备用习题 2.若图示海域为太平洋,则洋流甲为( )
A.墨西哥湾暖流 B.巴西暖流
C.马达加斯加暖流 D.日本暖流
3.下列为正涡度的地理事物是( )
A.墨西哥湾的飓风 B.澳大利亚低压
C.夏威夷高压 D.西风漂流
4.下列关于图示海域洋流乙说法正确的是( )
A.因纬度变化,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变大
B.因盛行风的作用,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变大
C.因沿岸摩擦力作用,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变大
D.乙比甲流速快,势力强第11讲 │ 备用习题 [答案] 2.D 3.A 4.B
[解析]第2题,甲存在于北半球副热带海区的西岸,为日本暖流。第3题,在试题提供的四个选项中,墨西哥湾的飓风是热带气旋,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为正涡度。第4题,在低纬度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变小;与副热带海域相关的主要有低纬信风和中纬西风,从大洋东西两岸看,伴随着信风和西风的加强,顺时针旋转的趋势都不断变大;岸线摩擦获得的是正相对涡流,使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变小;大洋西岸因纬度变化和岸线摩擦获得相对涡度分别是负相关和正相关,而东岸都是正相关,所以对洋流的速度影响也不相同,甲比乙流速快,势力强。第11讲 │ 备用习题 5.[2011·南京模拟] 大西洋上的“三角贸易”长达400年不衰,既有社会经济原因,也有自然原因。综合考虑盛行风和洋流因素,下图中有关“三角贸易”的航程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第11讲 │ 备用习题 [答案] C
[解析]图中三角贸易主要利用当地风向及洋流流向来发展,此三角贸易位于中低纬海域,低纬盛行偏东风,洋流向西流;中纬盛行西风,洋流向东流,此纬度大陆西岸应是补偿流,故C项正确。第11讲 │ 备用习题单元总结提升单元总结提升单元总结提升 │ 知识网络总览单元总结提升 │ 学科技能培养 方法三 计算型选择题的解答
1.地理计算类知识点归纳
(1)与地图知识有关的计算单元总结提升 │ 学科技能培养
(2)与地球运动知识有关的计算单元总结提升 │ 学科技能培养单元总结提升 │ 学科技能培养 (3)其他自然地理方面的计算单元总结提升 │ 学科技能培养 (4)人文地理方面的计算单元总结提升 │ 学科技能培养 2.解题策略
对于各种类型的地理计算题,同学们首先要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其次要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训练,熟悉各种题型,注重知识迁移,做到举一反三,遇变不惊。在解答计算类的选择题时常用到估算法和代入法:①运用估算法解题。地理计算并不是考数学,重在方法,许多数据和命题角度都是特殊情况,在有的选择题中,不必进行精确计算,只要结合选项进行估算即可。②运用代入法解题。有些地理计算题得到答案可能比较麻烦,此时不妨将选项提供的数据直接代入,代入后看其是否与地理事实符合或者在代入后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得到答案。单元总结提升 │ 学科技能培养 例 下图是一架飞机从②处起飞时的地球光照图(阴影部分为黑夜,非阴影部分为白天),已知①地所在经度为135°W。据此回答(1)~(3)题。
图T3-1单元总结提升 │ 学科技能培养 (1)飞机起飞时,“北京时间”是( )
A.8时 B.10时 C.14时 D.16时
(2)若飞机从②地飞往①地的飞行时间是5小时20分,则飞机到达①地时,当地时间是( )
A.6月22日21时20分
B.12月22日20时20分
C.3月21日15时20分
D.6月22日2时20分
(3)从②飞往①,途中的飞行方向是( )
A.自北向南 B.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C.自西向东 D.先向西北后向西南单元总结提升 │ 学科技能培养 [答案] (1)C (2)D (3)B
[解析]第(1)题,由①地所在经度为135°W可推知,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在0°经线上,0°经线上为6时,所以北京时间(120°E)为14时。第(2)题,飞机起飞时,0°经线上为6时,北京时间为14时,则①地的地方时(135°W)为21时,飞行时间为5小时20分,则飞机到达①地时,当地时间是次日2时20分;北极圈内为极昼,该日为6月22日。第(3)题,由②到飞行线路与180°经线的交点为向东北方向,然后飞往①地为向东南方向。单元总结提升 │ 学科技能培养 [技巧点拨] 解答本题时应明确:(1)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上地方时为6时;(2)涉及航程问题的时间计算,要考虑航行(飞行)所耗用的时间;(3)地球上两点的最短距离是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