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同步练习
03 诗歌赏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2.有人认为“悠然见南山”好,也有人认为“悠然望南山”好。你是如何认为的?请简明理由。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设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通过写梦中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抒发了词人内心的苦闷,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
B.一个“归”字,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好像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边。
C.词人梦境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D.结尾三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对现实地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4.本词别具一格,风格豪放。请任选一点简析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
5.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首联。
6.阅读《赤壁》,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 诗(从内容主题角度),诗中 这一小物引发了诗人联想史事的思绪,“东风”是指代 (事件)。
(2)诗歌的最后两句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____________。
8.这首诗描绘的几幅画面中,哪幅画面最能触动你?结合画面内容说说理由。
李贺诗在中唐之际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请阅读以下古诗,完成各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请找出诗中描绘色彩的词语,说说它们营造出怎样的氛围。
10.诗歌尾联多处用典,请任选一处解说其作用。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1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3.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云海茫茫,一团一团的白云相接,就像奔涌的波涛,又和拂晓的晨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
B.“殷勤问我归何处”写诗人见到天帝,赶紧讨好般的询问天帝,自己该到哪里去。
C.“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感慨自幼学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又有什么用呢?
D.“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远走高飞。
14.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组合在一起,真实地展现了作者当时所见的一幅海天相接的壮美画面。
B.“学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C.结尾写作者身为柔弱女子无力抗争现实,已放弃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唯一的愿望是到传说中的三山过上幸福的生活。
D.下片开头“报”字紧承上片“问”字而来。答语中既有对日暮穷途的叹息,又有对自己空有才华却遭逢不幸的嗟怨,幽怨凄侧,深得婉约词风三味。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5.“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6.这首词的作者借梦境中的对话,表达了她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7.《春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8.郭沫若用“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评价杜甫,诗人在《春望》中写到了哪些民间疾苦?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结合【甲】【乙】两首诗歌内容和杜甫生平经历,说说诗中两次“望”的感情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1.诗句“飞鸟相与还”富于动态美,请作简要赏析。
22.请谈谈你对诗歌最后两句中“真意”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东风”指的是什么?
2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甲】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③。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①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②凤阙:指长安宫阙。③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25.【乙】诗的五、六句,诗人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战斗场面的?请作简要赏析。
26.概括【甲】【乙】两诗尾联的抒情方式和所抒发的情感。
阅读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两首词,完成各题。
【甲】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乙】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7.下面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开篇写天、云、雾、星河、千帆,展现出一幅辽阔而又壮美的海天一色画卷。
B.甲词以浪漫主义手法,实写一个神奇的境界,抒发词人内心的苦闷之情。
C.乙词中“惊”字既写出船行之快,又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D.甲词想象奇特,意境壮阔,有一种豪放之美;乙词语言简练平易,有一种清丽之美。
28.这两首词中都写到“日暮”,词人的心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捉携玉龙为君死。
29.这是一首古乐府诗歌,作者是唐代诗人 。
30.对这首诗中的“黑云”应该如何理解?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1.请简要赏析这首诗中画横线的句子。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2.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所写的梦境。
33.这首词在《花庵词选》中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同步练习
03 诗歌赏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2.有人认为“悠然见南山”好,也有人认为“悠然望南山”好。你是如何认为的?请简明理由。
【答案】1.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2.示例一:我认为“悠然见南山”好。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
示例二:我认为“悠然望南山”好。“望”字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南山胜地的向往之情,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分析。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指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里面的出现的景物有:升腾的云气、西下的太阳、飞翔的鸟儿。据此,描述画面即可。
示例:南山浮荡着山岚和暮霭,沐浴着夕阳的余辉,禽鸟结伴飞回自家之巢,鸟声啁啾,给山的幽静增添了活力和动感,生机盎然。
2.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赏析。
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应该是“悠然见南山”好。因为“见”把诗人恬然、闲适的那种惬意很好地表现出来了,在诗人悠然自得的采菊的间隙,青翠如屏的南山不经意间闯入诗人的眼帘,看见南山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的;而"“悠然望南山”的“望”好像是在说诗人在极目远眺南山。使全诗的韵味尽失。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设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通过写梦中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抒发了词人内心的苦闷,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
B.一个“归”字,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好像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边。
C.词人梦境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D.结尾三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对现实地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4.本词别具一格,风格豪放。请任选一点简析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
【答案】3.D 4.示例一:这首词带有气魄雄壮的豪放词风,在她的作品中别具一格。
示例二: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壮阔意境:词首的海天相接图,词尾的大鹏展翅图。
示例三:阔大而豪迈的气度。尽管自己孤苦无依、志不得伸,但仍未放弃理想,执着追求。
示例四:它所描绘的梦幻境界丰富多姿,使人神往,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解析】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及感情。
D.有误,词最后三句采用虚实结合及化用典故的手法,隐含词人对现实的失望,对理想的向往。“直抒胸臆”的表述错误。
故选D。
4.本题考查赏析诗词风格。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天空连接着那像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显得曙色朦胧。而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银河中波涛汹涌,像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得像在银河中起舞一样。“九万里风鹏正举”,长风直送九万里,大鹏展翅逐风飞。这两句体现了作者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想象瑰丽,气魄雄壮。
“学诗谩有惊人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体现了作者那种阔大而豪迈的气度。
5.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首联。
【答案】首联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句子的赏析。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意思是: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这里的“黑云压城”喻指敌军来势凶猛,“甲光向日”喻指守城将士雄姿英发,“城欲摧”用了夸张的修辞。语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突出了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6.阅读《赤壁》,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 诗(从内容主题角度),诗中 这一小物引发了诗人联想史事的思绪,“东风”是指代 (事件)。
(2)诗歌的最后两句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 咏史 沉沙的折戟 火烧赤壁
(2)运用议论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独特见解,不以成败论英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无奈,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后两句是说,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所以本诗属于咏史诗,借“沉沙的折戟”来议论前朝历史,抒发情感。
“东风”指的是火烧赤壁。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要注意先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然后结合全诗按要求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这两句是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指出赤壁之战周瑜胜利的关键在于东风,故表达方式是议论。作者运用赤壁之战的典故,从反处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的描绘了两个东吴著名美女的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这两句诗以大乔小乔的命运来影射东吴的命运,把“东风”提到决胜的最重要的位置上,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从而体现了机会对于人生成败的重要性,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委婉表达自身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无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____________。
8.这首诗描绘的几幅画面中,哪幅画面最能触动你?结合画面内容说说理由。
【答案】7.战事 8.示例一:首联描绘的画面最能触动我。首联描绘了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的画面。画面中的衰败、凄清,以及表达出的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感触动了我。
示例二:第二联(颔联)描绘的画面最能触动我。第二联(颔联)描绘了作者面对残破的都城,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的画面。画面中浸透着国破带给作者的伤心,表达出作者感时伤世的情感,深深触动了我。
示例三:第三联(颈联)描绘的画面最能触动我。第三联(颈联)描绘了自战火愈烧愈烈,跟家人难通音信,一家人的安危使作者魂牵梦绕的画面。画面中表达出的作者对家人的强烈思念触动了我。
示例四:尾联描绘的画面最能触动我。尾联描绘了作者忧愁难解,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要连簪子都别不住了的画面,画面中刻画出的作者日渐衰老的愁苦情境,和表现出来的作者悲凉的心境触动了我。
【解析】7.本题考查理解词语。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8.本题考查理解画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思是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为: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花”与“鸟”本为让人喜乐之景,但作者却见之落泪,闻之惊心。“时”与“别”二字点明了其中原因,作者是因为时局而感伤,是因为与家人分别而心生怨愤。所以这两句诗借景抒情,移情于物,表现了作者对于国势艰难的担忧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花”与“鸟”是乐景,以乐景写哀情,更能突出作者内心情感的强烈,增强艺术感染力。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该句中“烽火”对“家书”;“连”对“抵”;“三月”对“万金”;采用了对偶的修辞。因为战争,一封家信胜过“万金”,这是夸张的手法,说明了家书的珍贵、难得。“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同时也表现出安史之乱带来的战火连绵不断,家人间难通音信,家书显得极其珍贵,表达诗人眷恋亲人的美好感情。写出了消息隔绝、音讯不至的急切心情,使人自然产生共鸣。
尾联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其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对诗人的形象有一个具体的刻画。此句紧承上联而来,表述作者因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搔首徘徊,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这是诗人个人形象的细节描写,“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
可据此作答。
李贺诗在中唐之际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请阅读以下古诗,完成各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请找出诗中描绘色彩的词语,说说它们营造出怎样的氛围。
10.诗歌尾联多处用典,请任选一处解说其作用。
【答案】9.示例:“黑(云)”“金(鳞)”“燕脂”“紫”“红(旗)”等瑰奇色彩营造了一种压抑肃杀的氛围。 10.示例一“黄金台”用典,借战国时燕昭王以千金招揽贤士之所,表露将士们报效君王的坚定决心。示例二:“玉龙”用典,借这传说中的宝剑,代指英勇奋战的将士们手持的兵刃,塑造他们浴血奋战的形象。
【解析】9.本题考查炼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意思是: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黑(云)”“金(鳞)”等描绘色彩的词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塞上燕脂凝夜紫”通过描绘战场上的颜色“紫”,写出了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半卷红旗临易水”写部队夜袭敌人场面,“红(旗)”一词利用色彩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战斗氛围。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用典这种修辞及其作用的能力,“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句诗运用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1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答案】11.悠然(悠闲)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12.B
【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依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思可知,描绘的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这样一个生活场景。其中“东篱”象征诗人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悠然”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字写出了采菊时无意间偶见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与惬意,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依据“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思可知,这是写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美好,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的景象。作者借助飞鸟的来去自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谐的赞美和向往。据此,可以概括为:这是诗人描写了一个悠然(悠闲)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1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能力。
B.“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表述有误,“心远地自偏”是指只要我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这表明,作者觉得“地自偏”的原因是自己主动追求高雅的情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故选B。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3.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云海茫茫,一团一团的白云相接,就像奔涌的波涛,又和拂晓的晨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
B.“殷勤问我归何处”写诗人见到天帝,赶紧讨好般的询问天帝,自己该到哪里去。
C.“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感慨自幼学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又有什么用呢?
D.“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远走高飞。
14.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组合在一起,真实地展现了作者当时所见的一幅海天相接的壮美画面。
B.“学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C.结尾写作者身为柔弱女子无力抗争现实,已放弃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唯一的愿望是到传说中的三山过上幸福的生活。
D.下片开头“报”字紧承上片“问”字而来。答语中既有对日暮穷途的叹息,又有对自己空有才华却遭逢不幸的嗟怨,幽怨凄侧,深得婉约词风三味。
【答案】13.B 14.B
【解析】13.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B.有误。“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是作者的想象,并没有见到天帝。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词人在如梦似幻的海上航行,一缕梦魂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现实中,南宋高宗皇帝置人民于水火、只顾自己一路奔逃,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这种遭遇,让词人渴望关怀,渴望温暖,但现实中却不能得到,也只有将之寄托在幻想之中了。因此,词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
故选B。
14.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A.有误,不是真实地展现了作者当时所见的一幅海天相接的壮美画面,是作者的想象;
C.有误,“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并没有表现了她身为柔弱女子无力抗争而只好逃避现实的想法;
D.有误,“深得婉约词风三味”错,本词是李清照豪放词的代表作;
故选B。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5.“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6.这首词的作者借梦境中的对话,表达了她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5.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清晨,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无数的船只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16.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解析】15.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本题作答要抓住“天”“云涛”“星”“船”等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一幅辽阔、壮美的图景来作答。示例:天上云海茫茫,一团团白云相接,仿佛奔涌的波涛,以与拂晓的晨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透过云零远远望去,那天河好像在流转,河中似平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
16.本题考查作者感情。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词人在如梦似幻的海上航行,一缕梦魂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词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在上阙,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这里,词人给予了回答,她梦想的地方是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在这一问一答之中,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7.《春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8.郭沫若用“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评价杜甫,诗人在《春望》中写到了哪些民间疾苦?
【答案】17.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18.(1)国都沦陷、国家败亡之苦。(2)时局动荡,社会萧条之苦。(3)战火纷飞,家人离别之苦。(4)壮士暮年、衰老无力之苦。
【解析】17.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
结合诗歌内容可知,诗人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诗人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这首诗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18.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结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知,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写出了国都沦陷、国家败亡之苦;时局动荡,社会萧条之苦。
结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知,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这里写出了战火纷飞,家人离别之苦;
结合“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知,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写出了壮士暮年、衰老无力之苦。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结合【甲】【乙】两首诗歌内容和杜甫生平经历,说说诗中两次“望”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19.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如此惨象,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20.【甲】诗中作者身处安史之乱后沦陷的长安,因看到国家局势动荡而感到不安与悲伤,充分展示出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而【乙】诗写于作者青年时期,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气概,情感是欢快而又热烈的。
【解析】1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思是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20.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
《春望》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是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写出了诗人内心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写出了作者身处乱世,却渴望能与家人联系的迫切心情。《春望》的创作背景是在安史之乱,杜甫是在战乱背景下写下这首诗。因此此处的“望”字表达了作者因为时局动荡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
《望岳》这首诗歌主要描绘了诗人登上泰山时所见的景象,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意思是:神奇自然,汇聚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黄昏。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诗歌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首诗歌写于杜甫的青年时期,年轻的杜甫在受到祖国大河山河的鼓舞之下写下这首满怀壮志的诗歌,充分展现了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因此情感是积极向上的、昂扬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1.诗句“飞鸟相与还”富于动态美,请作简要赏析。
22.请谈谈你对诗歌最后两句中“真意”的理解。
【答案】21.这一句描写了成群的鸟儿结伴归巢的景象。鸟儿相伴归林赋予南山暮景生命和活力,活灵活现,直观形象地给读者以栩栩如生的印象,还使诗歌活泼生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给人一种温馨自然的美感。(言之有理即可) 22.“真意”指自然之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抽象“自然”。含蓄地表现了诗人能够悠闲自在地生活,不在世俗中迷失自我的自然志趣和人生真谛。
【解析】21.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飞鸟相与还”意为:傍晚时分飞鸟结伴而还。展现了南山暮景的生机与活力,使人如临其境。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表现了诗人想远离俗世的纷纷扰扰,远离官场的黑暗(束缚),只愿与飞鸟结伴而归,过随意而安,恬淡舒适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
22.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作者开篇就说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是远离官场。如何做到不被俗事打搅,那就远离官场,远离尘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东篱边采菊,偶然抬头见到傍晚时分的南山雾气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
诗末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此中”可理解为归隐后的田园生活。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真意”可理解为诗人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意趣和辞官归隐才是自己的人生真谛,以及希望远离世俗的纷扰,对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的追求。这两句说的是离开污浊官场,归隐田园的人生的真义,即使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东风”指的是什么?
2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答案】23.指的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中借来的东南风。 24.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解析】23.本题考查词语释义。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这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故“东风”指的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中借来的东南风。
24.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它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周瑜统率吴军,作为主力,用火攻大败号称百万的曹操大军,一举成名,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是: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作者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作者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是无人问津。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才华抱负却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无奈。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甲】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③。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①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②凤阙:指长安宫阙。③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25.【乙】诗的五、六句,诗人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战斗场面的?请作简要赏析。
26.概括【甲】【乙】两诗尾联的抒情方式和所抒发的情感。
【答案】25.“雪暗”句从视觉(色彩)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恶劣的环境烘托出战争的残酷。“风多”句从听觉(声音)写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表现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26.甲诗运用典故来抒发情感,(或:直抒胸臆)表现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乙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想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解析】25.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乙诗“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意思是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此句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激烈的战斗场面。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杼,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26.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
甲诗“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思是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黄金台”是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的典故,诗人借黄金台之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表现了唐军将士的英雄气概,传达出诗人在爱国主义的立场上,对于出击外族侵略将士的赞颂;乙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意思是: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阅读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两首词,完成各题。
【甲】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乙】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7.下面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开篇写天、云、雾、星河、千帆,展现出一幅辽阔而又壮美的海天一色画卷。
B.甲词以浪漫主义手法,实写一个神奇的境界,抒发词人内心的苦闷之情。
C.乙词中“惊”字既写出船行之快,又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D.甲词想象奇特,意境壮阔,有一种豪放之美;乙词语言简练平易,有一种清丽之美。
28.这两首词中都写到“日暮”,词人的心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27.B 28.《渔家傲》中的“日暮”和“路长”在一起,营造日暮途远的困境之感,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如梦令》中的“日暮”写的是作者沉醉于游玩中不知不觉暮色四合,表达了词人流连忘返的心情。(意近即可)
【解析】27.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B.甲词以浪漫主义手法,虚写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实写”有误;
故选B。
28.本题考查对词人思想感情的分析。
甲词,《渔家傲》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殷勤问我归何处”,下片二句“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内,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营造日暮途远的困境之感。联系“学诗谩有惊人句”,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乙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日暮”点明词人游玩的时间是傍晚,并无伤感之情,联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可知,词人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可见这次游览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十分愉快,有种令人流连忘返的美好之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捉携玉龙为君死。
29.这是一首古乐府诗歌,作者是唐代诗人 。
30.对这首诗中的“黑云”应该如何理解?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1.请简要赏析这首诗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案】29.李贺 30.示例一:“黑云”指城头弥漫的乌云。它似乎淹没了一切,但被风一吹,便露出日光,照在守城将士的铁甲之上,金光闪闪,让人感到威严不可侵犯。
示例二:“黑云”代指攻城敌军之多。“压城城欲摧”突出敌军大兵压境的紧张氛围。
示例三:乌云密布,众多敌军进犯攻城,大兵压境,形势紧迫。但守城将士戒备森严,铁甲之光穿透乌云,表现出守城官兵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概。(意思对即可) 31.运用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忘身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意思对即可)
【解析】2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通过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30.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意思是: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该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敌军比作黑云,以“城欲摧”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大兵压境,形势紧迫。刻画了危险的情状,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同时以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衬托出战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气概。
3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思是: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用典),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表现了唐军将士的英雄气概,传达出诗人在爱国主义的立场上,对于出击外族侵略将士的赞颂。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2.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所写的梦境。
33.这首词在《花庵词选》中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32.海上晨雾弥漫,满天云涛翻滚,四周千百只船儿随海浪起舞,头顶上的银河也仿佛旋转了起来。 33.示例: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做了鲜明的对照,表达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对人生际遇的感怀,同时也表达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解析】32.本题考查画面描述。
诗句意为: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描绘时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美化。
示例:远处望,水天相接,天空中云似波涛,肆意翻滚,大海上,晨雾迷蒙似帐围拢,无数只船儿竞相起舞,头顶的银河,也像旋转了一样。
3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
写梦境其实是为了反映现实,这是虚实相映,以虚衬实的手法。诗人在梦境中受到天帝殷勤的问候,表达自己希望如大鹏一般展翅飞去三山的理想,而现实中她却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是女子,其怀才不遇更甚,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文学家,她的感慨更为深沉。同时“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说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一问一答之中,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