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同步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诗词五首》同步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0 18:59:28

内容文字预览

第26课 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 2.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2.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感悟深远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 2.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感悟深远的意境。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被后人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因为政局混乱及自身失意,其诗多揭露时弊之作和愤懑不平之音。既有昂扬奋发之气,也有感伤低沉之情;既有热烈奔放的抒怀,也有凄冷虚幻的意境。他作诗态度认真严肃,呕心沥血,属意创新,形成了想象奇特、思维奇谲、辞采绮丽的独特风格,启迪了晚唐的诗歌创作。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出生于书香门第,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有《漱玉词》辑本。
二、故事背景
《饮酒》(其五):大约作于诗人归田之后的第十二年,是其代表作。《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春望》: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六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不料途中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他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雁门太守行》:贺生活的中唐时代,藩镇割据,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多次重大的战争,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受到严重威胁。《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
《赤壁》: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这一历史形势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 34岁的东吴军统帅周瑜,是这次战役的关键人物。这首诗是杜牧经过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想起了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历史,借题发挥,而写的怀古咏史之作。
《渔家傲》: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李清照曾追随宋高宗行踪,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的大海、蓬舟等,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经历有关。
三、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的分类
(1)根据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诗体名,为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通称。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④曲,又称为词余。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2)根据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自然风景,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对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抒发守边将士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雄浑,笔势豪放。
四、词汇积累
1. 字音
见(jiàn) 搔(sāo) 簪(zān) 嗟(jiē)
2.释义
(1)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2)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3)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
(4)日夕:傍晚。
(5)破:陷落。
(6)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7)抵:值,相当。
(8)浑:简直。
(9)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10)黑云压城: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比喻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11)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12)向日:迎着太阳。向,向着,对着。
(13)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14)将:拿,取。
15)东风:指火烧赤壁之事。
(16)天语:天帝的话语。
(17)殷勤:情意恳切。
(18)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叹息,慨叹。
(19)学诗谩有惊人句:隐括杜甫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谩有,空有,“谩”同“漫”,空,徒然。
(20)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21)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五、古今对译
《饮酒》(其五):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春望》: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雁门太守行》: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悲壮的号角回荡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赤壁》: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渔家傲》: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的问我要到哪里去。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六、问题归纳
《饮酒》(其五)
1. 怎样理解陶渊明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
  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深入理解。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伪和奸诈。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官,都极不愿意,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
  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也就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疏远了奔逐于世俗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等,心情闲适恬淡,所以说“而无车马喧”。
  “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受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即隐居主要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2.怎样理解《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隐居生活中悠然自得的情景,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诗人在东篱下悠闲地采摘菊花,不经意间南山映入眼帘,诗人的悠然恬适之情自然流露,诗人与自然的“物我合一”的美好意境自然生成。真正是妙手偶得的“绝妙好辞”,创造了浑然天成、物我合一的最高诗境。
3.请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说说你从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示例:傍晚,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在这美丽的景色里,外出觅食的飞鸟成群结队相伴而还。从中可以读出诗人摆脱束缚、自由自在、归返自然的人生理想。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境界?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悠然忘我的人生境界。
《春望》
1.诗题是“春望”,请细读一、二两联,说说诗人“望”到了哪些景象?这是怎样的写作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草、木、花、鸟等春天的绚丽景象和国度沦陷、城池破败、荒凉之景。运用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伤之情。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示例一:“破”字用得好。“破”是“破败”的意思,生动传神地写出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破”字还有凌乱、萧索之意,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诗人没有明写城池的萧瑟颓败,只用“草木深”三字,生动形象地写出荒草丛生、草木深深的情景。一个“深”字,悲意全出。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连三月”“抵万金”有何含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连三月”写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对偶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争已经持续了很久,家中亲人的消息值得上万两黄金,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思亲的悲痛之情。
4.简要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艺术表达效果。
诗人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愁而不停地挠头叹息的苍老的诗人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展现出诗人悲凉的心境,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忧国思家的情怀。
5.《春望》一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如何完美结合的
诗人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含蓄的语言,借景抒情,使本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完美统一。首联写“望”中所见,“国破”的颓壁残垣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比强烈,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颔联触景生情,用见花“溅泪”和闻鸟啼“惊心”衬托,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忧伤痛苦的心情。
《雁门太守行》
1.全诗写了哪几种意象,有何作用?
写了“黑云”“甲光” “金鳞”“燕脂”“夜紫”和“红旗”,从色彩上描绘了战场景物,渲染了浓重而惨烈的战斗气氛,烘托了将士们壮怀激烈的爱国情感。
2.最后两句诗,“易水”和“黄金台”各是什么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易水”运用了荆轲《易水歌》中“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黄金台”借用了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歌颂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3.《雁门太守行》中大量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一般来说,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示浓艳色彩的词语,但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和紫色,它们和黑色、霜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如同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是勾勒轮廓。李贺写诗,很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诗中用压城的黑云比喻敌军嚣张的气焰,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对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的战斗场面,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又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从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赤壁》
1.诗的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诗的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以小见大的写法,为下文抒情议论蓄势铺垫。
2.《赤壁》一诗中用“二乔”指代东吴的命运,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铜雀台,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危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足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3.诗人在《赤壁》一诗中说周瑜的胜利只是因为有偶然的“东风”,对此你有何看法?
  周瑜的胜利是必然的。从史料看,曹操依仗自己雄厚的实力,傲慢轻敌,而且曹军多为北方人,不识水性,不习水战。周瑜方虽军力稍弱,但都为精兵强将,熟习水战,加上周瑜指挥有方,自然能取胜。
  周瑜的胜利只是偶然。若他未巧借东风火烧曹营,很可能不会赢此战役。因为曹操并非等闲之辈,他既有超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又有雄厚的兵力、财力,若非东风助周瑜,谁胜谁败或未可知。
诗人在评价赤壁之战时,有意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地归功于偶然的东风的帮助,实际上强调了环境的作用,说明周瑜的英名只是时势促成而已。而诗人真正感叹的是自己生不逢时,得不到朝廷赏识,怀才不遇的遭际。
《渔家傲》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阙一、二句的梦境。
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星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2.下阙哪句是对“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晚年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不满。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嗟”是“叹息,慨叹”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达了自己人生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是“空,徒然”的意思,流露出词人心中的哀怨惆怅,表达出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4.《渔家傲》中,词人李清照为什么梦想到“三山”
  从词中的意思来看,是由于词人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因此她才梦想到“三山”。由此可见她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她要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中去,这也正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和寂寞的现实。
5.《渔家傲》以雄奇的想象、雄健的笔力营造了一种豪放之美,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探究其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
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展现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
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七、诗句赏析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诗人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5.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像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
八、课文主题
《饮酒》(其五)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农村自然风光的优美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以及诗人厌恶官场生活,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春望》形象地描述了安史之乱中诗人被困长安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们浴血奋战,誓死抵抗,表现了将士们为朝廷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赤壁》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渔家傲》一词写梦中海天迷蒙的景象及词人与天帝的问答,隐喻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展示了她对幸福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
饮酒(其五)
而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
采菊见南山——热爱自然
山夕飞鸟伴——内心愉悦、宁静致远
春望
雁门太守行
以色示物
赤壁?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渔家傲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渴望自由
一、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 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二、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敌军汹涌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三、细读《赤壁》《渔家傲》,想一想:这两首诗词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
  杜牧的《赤壁》,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李清照的《渔家傲》,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四、《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①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②湿,清辉③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
①〔闺中〕指作者的妻子。闺,闺房,旧时称女子居住的内室。 ②〔云鬟(huán)〕女子乌黑浓密的头发。③〔清辉〕月光。 ④〔虚幌(huǎng)〕薄到透明的帘帷。⑤〔双照〕共照两人。
  思想感情方面,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但《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相比较而言,《春望》的感情沉郁,《月夜》的感情深挚。
  写作手法方面,两首诗都能体现杜诗“写实”的风格,《春望》“事实”,《月夜》“情实”,都带着时代的烙印,无愧于杜甫“诗史”的美名。但两首诗在展开诗歌想象方面颇不相同。《春望》想象之词较少,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败亡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月夜》全诗均用虚写,即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也写出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清人浦起龙评析《月夜》的写法:“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读杜心解》)这种写法在古典诗歌中并不罕见,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实也是如此,把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写得婉转有致,深切动人。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春望》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稀疏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直到尾联变成“特写镜头”,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月夜》则主要写月光下的妻儿,“镜头”集中而具体,以便表现人物的神与态,一如丈夫(父亲)凝视的目光。全诗描写比较“静”的画面,既“美”且“悲”,透露出战乱对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造成的巨大伤害。
  五、背诵这五首诗词。本课诗词中有不少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两句,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
  提示:这五首诗歌中,千古传诵的名句有很多,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首先,要知道它们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结合时代背景、诗人的生平、诗歌描写的意象及所表达的感情,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其次,要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对诗歌所描写的情景进行合理扩展,不要只是简单地翻译、背诵诗句。
  示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处在灭亡边缘,山河依旧却满目疮痍;春天又来到了,长安以往繁华的景象却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破旧的宫殿和丛生的野草,满目萧条景象。这两句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饱含诗人的感叹。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一、课内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分辨(biàn) 磨洗(mó) 燕脂(yān)
B.提携(xié) 角声(jiāo) 不胜簪(zān)
C.铜雀(tóng) 折戟(jǐ) 搔更短(sāo)
D.未销(xiāo) 谩有(mǎn) 嗟日暮(cu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D项,嗟jiē。故选D。
2.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悠然见南山(久远的样子) 结庐在人境(简陋的房屋)
B.我报路长嗟日暮(叹息,慨叹) 自将磨洗认前朝(拿,取)
C.浑欲不胜簪(简直) 甲光向日(向着,对着)
D.学诗谩有惊人句(同“漫”) 蓬舟吹取(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词重点词语的含义的能力。A项,“悠然”的意思是“闲适淡泊的样子”。故选 A。
3.下列诗词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古诗词节奏的能力。D项,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故选D。
4.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饮酒(其五)》描写乡村美好风光和诗人悠然的生活,诗的主题和《爱莲说》完全一致。
B.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一起被后人称为“小李杜”。
C.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D.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人称“杜少陵”“杜工部”等,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重要文学常识和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A 项,“诗的主题和《爱莲说》完全一致”有误,此诗的主题和《爱莲说》不完全一致。故选A。
5.默写。
(1)白头搔更短, 。
(2) ,甲光向日金鳞开。
(3)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4)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作者悠然自得的思想情趣,达到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的句子是“ , ”。
(5)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生出忧国和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6)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抒写官军全体将士的心愿,表达他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诗句是“ , ”。
(7)杜牧的《赤壁》中借“ , ”的诗句,来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同时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
(8)李清照的《渔家傲》中,“ , ”一句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喻理想难以实现,写出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
【答案】(1)浑欲不胜簪(2)黑云压城城欲摧(3)九万里风鹏正举(4)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5)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6)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7)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8)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饮酒(其五)》,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 品析下列诗句中的加点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 既然“此中有真意”,诗人为何又“欲辨已忘言”呢?
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 “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出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 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答案】
6. “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而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暗含了诗人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符合“悠然”的情趣。
7. 诗人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其深层含义是说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语言不足以表现这种生命的微妙。
8. A
【解析】
6.品析诗句中的加点词。答此类题,必须把所赏析的词语放在具体的诗句当中来理解,且要答出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而为,是不经意的看到了南山,表明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非常亲和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平淡的语言中得到了表现。暗含了诗人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
7.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欲辩”的就是前文提到的真意,“已忘言”就是不知道怎么去表达。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来自生活的真实体会,是只在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自己用心去体会才能明白。
8.A“‘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闹市。【点评】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023·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期末)(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替。
9.这首诗前两句中的“①   ”和“②   ”描绘出春日长安的凄凉景象,饱含兴衰之感:后四句则抒写了诗人念家、悲己、忧国的情感,充溢着凄苦哀思。
10.“融情于景”的写法是指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中,本诗的颔联就运用了这一写法: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融情于景”写法的一项是( )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B.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答案】
9.破 深
10.C
【解析】
9.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描绘出春日长安的凄凉景象,饱含兴衰之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有景,表现了诗人惦念家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10.本题考查对“融情于景”的理解。C.有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是: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为的是化作春泥培育下一代,不是寓情于景。故选C。
(2023·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期末)(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本诗借此叙写当时战事。
B.“角声满天”写军中号角声响彻天空,倍显将士英雄气概。
C.“半卷红旗”“霜重鼓寒”从视、听角度来描写战场环境。
D.诗歌最后化用典故,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
12.陆游曾评价李贺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请从本诗一二句中找出表现色彩的词语,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11.D
12.示例一:用“黑”字表现敌人军队人数众多,黑压压一片,浓重的色彩刻画出敌军的嚣张气焰。
示例二:用“金”字表现阳光照耀甲胃时的耀眼夺目,鲜明的色彩写出了我军将士的英姿勃发、不可侵犯。
【解析】
1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D.有误,诗歌最后化用典故,表达了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故选D。
1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战争场面描写,抓住表示色彩的词语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意思是: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金”指日光,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英姿勃发,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2023·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期末)(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侧雀春深锁二乔。
13.对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B.“前朝”指的是三国时期。
C.这里“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D.这首诗热情地歌颂了“周郎”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
14.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中加着重号的词“将”的含义是    。诗中“东风”指的是    。
【答案】
13.D
14.杜牧 拿起 火烧赤壁事
【解析】
13.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与掌握。D.有误,本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议论,通过议论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感。而非赞扬周瑜在赤壁之战之中的功绩。故选D。
1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重点字词的释义。这首诗的作者唐代诗人杜牧。“将”的意思是拿起。诗中“东风”所写为火烧赤壁。
(2023·云南省昆明市六县区期末)(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5.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6.结合词作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15.比喻或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鹏,叫风不要停止,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对现实的不满。
16.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如着一“谩”字。
【解析】
15.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借《逍遥游》中大鹏鸟的典故,扶摇直上,到达“蓬舟吹取三山去”的理想的生活状态。
16.本题考查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如果没有找到,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2023·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期末)(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关于以上两首诗,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可谓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C.《龟虽寿》中,作者以神龟、腾蛇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
D.“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告诫自己不要虚度一生。
2.写《饮酒》时,陶渊明52岁;写《龟虽寿》时,曹操53岁。在相同的年龄段,陶渊明和曹操却表现出了不同的人生志趣,你更欣赏谁?请说明理由。
【答案】
1.D
2.我更欣赏曹操。曹操通过诗作,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主题。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就应当利用这有限的生命,实现自己的价值。即使年华不在,也不能轻言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应永不停止。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D.有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全诗的核心。故选D。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饮酒》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龟虽寿》写作时曹操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龟虽寿》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积极的主题。
(2023·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期末)(二)阅读《望岳》《春望》两首诗,完成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分别创作于杜甫的青年和中年时期,都是安定富庶的盛世时期的作品。
B.《望岳》中诗人仰望的泰山巍峨雄奇,《春望》中诗人所望长安因战乱残破不堪。
C.《望岳》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泰山神奇秀丽,《春望》借花表达了感时伤世之情。
D.《望岳》一诗景象壮阔,风格雄放刚健,《春望》景象破败凄凉,风格沉郁顿挫。
4.两首诗都写到了“鸟”,却蕴含不一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3.A
4.示例:《望岳》中诗人目不转睛地欣赏泰山上空归鸟回旋,借鸟勾勒出泰山的巍峨壮丽,流露对泰山的赞美之情,以及心中的昂扬之志。
《春望》中诗人怨恨别离,听到鸟鸣声也觉得心惊不已,借鸟的鸣叫声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人、忧国伤时的深沉。
【解析】
3.本题考查诗歌理解。
A.有误,《春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故选A。
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理解诗句中关于“鸟”的内容。《望岳》中诗人目不转睛地欣赏泰山上空归鸟回旋,借鸟勾勒出泰山的巍峨壮丽,流露对泰山的赞美之情,以及心中的昂扬之志。《春望》中诗人怨恨别离,听到鸟鸣声也觉得心惊不已,借鸟的鸣叫声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人、忧国伤时的深沉。
(2023·山东省青岛四十二中期末)(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渔家傲
(宋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开头两句描绘了辽阔壮美的海天景象,营造了苍茫无际、瑰奇雄伟的意境。
B.乙诗“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甲、乙两诗都写了自己的现实处境,从诗歌风格上看都属于现实主义诗歌。
D.甲词上阕写梦境,下阕抒发感情;乙诗前两句写自己的情思,后两句写了梦境。
6.下列对诗词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塞上燕脂凝夜紫”(《雁门大守行》)一句,“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B.“学诗谩有惊人句”(《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一句中的“谩”是“空、徒然”的意思,表达了词人空有才华却道逢不幸的苦闷。
C.“中原乱,簪缨散”(《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中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宇表露了词人抗争无望的失落和沮丧。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中,“渐”才,写出了早春时生命逐渐苏醒、草木开始向荣的景象。
【答案】
5.C
6.C
【解析】
5.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C.有误,《渔家傲》描写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飞舞前进的船只、冲天高飞的大鹏,写出了开阔大气的境界,通过与天帝的对话也写出了梦境的虚幻,虚实结合,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想象融合在内,属于浪漫主义作品,并非现实主义。故选C。
6.本题考查诗歌赏析。C.有误,“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表露了诗人抗争无望的失落和沮丧”表述有误。故选C。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2023·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期末)(一)李强发现很多历史名人都深爱着南通,比如他读到南通名医陈实功的一首诗:
山后闲步
陈实功①
游山不问径,历险自攀跻。
憩足坐危石,探奇走曲溪。
鸟声村落外,树影夕阳西。
席地共长啸,烟霞满袖携。
【注释】①陈实功,明代著名外科医学家。诗中提到的山,是南通城外长江之滨的五山,这是陈实功常去采药的地方。
1.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2.结合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动听的鸟鸣在村落外传来,树的影子随着夕阳向西边延展。
2.尾联“共长啸”“满袖携”写了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快乐,表达出诗人对山后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画面的描绘。解答此题需要结合诗句的意思“鸟的鸣叫在村落外传来,树的影子随着夕阳向西延伸”作答,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即可。
2.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席地共长啸,烟霞满袖携”意思是坐在地上放声长啸,烟霞美景尽藏袖里。“共长啸”“满袖携”写了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快乐,表达出诗人对山后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译文】
游山不用询问路径,直接自己去攀爬历险。休息时坐在大石头上,探求奇境就沿着弯曲的小溪前进。鸟的鸣叫在村落外传来,树的影子随着夕阳向西延伸。坐在地上放声长啸,烟霞美景尽藏袖里。
(2023·甘肃省庆阳六中期末)(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霁
崔道融
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
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
3.这首诗题为“秋霁”,诗中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霁”字的?
4.赏析最后一句“时有惊鱼掷浪声”的妙处。
【答案】
3.霁:雨后或雪后天放晴。诗中从“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江上如钩月”来表现“霁”字的。
4.写出鱼儿见钩月疑是钓钩,吃惊而逃的情景。构思新奇幽默,别出心裁。给诗平添了许多情趣。
【解析】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我们先要了解“霁”的意思,然后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是如何描写的。“霁”指雨后或雪后天放晴,结合前三句诗的内容,抓住关键词语“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江上如钩月”来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名句。赏析句子时,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点评生动的字词,指出精彩巧妙之处。这句话描写生动,从“如钩月”可以看出鱼儿以为钩月是钓钩,从“掷浪声”中可以看出鱼吃惊而逃,“惊”字中可知运用了拟人手法;据此来赏析即可,还要用上评价语“生动形象”“构词新奇”“突出”等。
【译文】
雨过天晴长空冲洗得非常清朗,远方初次出现一座不知名的山。到了夜晚一弯如钩的新月倒映于江水之中,不时有被鱼钩吓怕的鱼儿翻腾掷浪的声音。别出心裁的构思:鱼儿把钩月疑是钓钩,吃惊而逃。
(2023·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期末)(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②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③后,酒醒却咨嗟④。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②壕:护城河。③寒食: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④咨嗟:叹息、慨叹。
5.词作中,“一城”与“ 千家 ”相结合,写出词人登高远眺所见的阔大高远之景。
6.你如何感受到词中作者面对人生失意时的积极心态?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5.千家。
6.上片写景,“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或“超然”的人生态度。
【解析】
5.本题考查对词内容的理解。“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一城”与“千家”相结合,写出词人登高远眺所见的阔大高远之景。
6.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点评】
诗歌鉴赏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标题。标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和写作风格,有助于理解诗歌。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感情基调,理解冷僻的文言词汇和典故。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名句中,鉴赏题也常考名句。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才能结合原诗内容作答。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第26课 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 2.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2.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感悟深远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 2.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感悟深远的意境。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被后人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因为政局混乱及自身失意,其诗多揭露时弊之作和愤懑不平之音。既有昂扬奋发之气,也有感伤低沉之情;既有热烈奔放的抒怀,也有凄冷虚幻的意境。他作诗态度认真严肃,呕心沥血,属意创新,形成了想象奇特、思维奇谲、辞采绮丽的独特风格,启迪了晚唐的诗歌创作。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出生于书香门第,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有《漱玉词》辑本。
二、故事背景
《饮酒》(其五):大约作于诗人归田之后的第十二年,是其代表作。《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春望》: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六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不料途中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他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雁门太守行》:贺生活的中唐时代,藩镇割据,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多次重大的战争,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受到严重威胁。《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
《赤壁》: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这一历史形势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 34岁的东吴军统帅周瑜,是这次战役的关键人物。这首诗是杜牧经过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想起了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历史,借题发挥,而写的怀古咏史之作。
《渔家傲》: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李清照曾追随宋高宗行踪,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的大海、蓬舟等,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经历有关。
三、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的分类
(1)根据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诗体名,为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通称。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④曲,又称为词余。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2)根据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自然风景,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对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抒发守边将士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雄浑,笔势豪放。
四、词汇积累
1. 字音
见(jiàn) 搔(sāo) 簪(zān) 嗟(jiē)
2.释义
(1)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2)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3)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
(4)日夕:傍晚。
(5)破:陷落。
(6)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7)抵:值,相当。
(8)浑:简直。
(9)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10)黑云压城: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比喻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11)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12)向日:迎着太阳。向,向着,对着。
(13)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14)将:拿,取。
15)东风:指火烧赤壁之事。
(16)天语:天帝的话语。
(17)殷勤:情意恳切。
(18)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叹息,慨叹。
(19)学诗谩有惊人句:隐括杜甫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谩有,空有,“谩”同“漫”,空,徒然。
(20)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21)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五、古今对译
《饮酒》(其五):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春望》: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雁门太守行》: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悲壮的号角回荡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赤壁》: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渔家傲》: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的问我要到哪里去。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六、问题归纳
《饮酒》(其五)
1. 怎样理解陶渊明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
  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深入理解。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伪和奸诈。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官,都极不愿意,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
  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也就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疏远了奔逐于世俗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等,心情闲适恬淡,所以说“而无车马喧”。
  “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受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即隐居主要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2.怎样理解《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隐居生活中悠然自得的情景,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诗人在东篱下悠闲地采摘菊花,不经意间南山映入眼帘,诗人的悠然恬适之情自然流露,诗人与自然的“物我合一”的美好意境自然生成。真正是妙手偶得的“绝妙好辞”,创造了浑然天成、物我合一的最高诗境。
3.请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说说你从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示例:傍晚,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在这美丽的景色里,外出觅食的飞鸟成群结队相伴而还。从中可以读出诗人摆脱束缚、自由自在、归返自然的人生理想。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境界?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悠然忘我的人生境界。
《春望》
1.诗题是“春望”,请细读一、二两联,说说诗人“望”到了哪些景象?这是怎样的写作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草、木、花、鸟等春天的绚丽景象和国度沦陷、城池破败、荒凉之景。运用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伤之情。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示例一:“破”字用得好。“破”是“破败”的意思,生动传神地写出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破”字还有凌乱、萧索之意,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诗人没有明写城池的萧瑟颓败,只用“草木深”三字,生动形象地写出荒草丛生、草木深深的情景。一个“深”字,悲意全出。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连三月”“抵万金”有何含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连三月”写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对偶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争已经持续了很久,家中亲人的消息值得上万两黄金,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思亲的悲痛之情。
4.简要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艺术表达效果。
诗人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愁而不停地挠头叹息的苍老的诗人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展现出诗人悲凉的心境,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忧国思家的情怀。
5.《春望》一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如何完美结合的
诗人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含蓄的语言,借景抒情,使本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完美统一。首联写“望”中所见,“国破”的颓壁残垣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比强烈,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颔联触景生情,用见花“溅泪”和闻鸟啼“惊心”衬托,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忧伤痛苦的心情。
《雁门太守行》
1.全诗写了哪几种意象,有何作用?
写了“黑云”“甲光” “金鳞”“燕脂”“夜紫”和“红旗”,从色彩上描绘了战场景物,渲染了浓重而惨烈的战斗气氛,烘托了将士们壮怀激烈的爱国情感。
2.最后两句诗,“易水”和“黄金台”各是什么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易水”运用了荆轲《易水歌》中“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黄金台”借用了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歌颂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3.《雁门太守行》中大量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一般来说,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示浓艳色彩的词语,但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和紫色,它们和黑色、霜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如同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是勾勒轮廓。李贺写诗,很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诗中用压城的黑云比喻敌军嚣张的气焰,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对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的战斗场面,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又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从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赤壁》
1.诗的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诗的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以小见大的写法,为下文抒情议论蓄势铺垫。
2.《赤壁》一诗中用“二乔”指代东吴的命运,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铜雀台,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危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足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3.诗人在《赤壁》一诗中说周瑜的胜利只是因为有偶然的“东风”,对此你有何看法?
  周瑜的胜利是必然的。从史料看,曹操依仗自己雄厚的实力,傲慢轻敌,而且曹军多为北方人,不识水性,不习水战。周瑜方虽军力稍弱,但都为精兵强将,熟习水战,加上周瑜指挥有方,自然能取胜。
  周瑜的胜利只是偶然。若他未巧借东风火烧曹营,很可能不会赢此战役。因为曹操并非等闲之辈,他既有超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又有雄厚的兵力、财力,若非东风助周瑜,谁胜谁败或未可知。
诗人在评价赤壁之战时,有意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地归功于偶然的东风的帮助,实际上强调了环境的作用,说明周瑜的英名只是时势促成而已。而诗人真正感叹的是自己生不逢时,得不到朝廷赏识,怀才不遇的遭际。
《渔家傲》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阙一、二句的梦境。
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星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2.下阙哪句是对“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晚年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不满。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嗟”是“叹息,慨叹”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达了自己人生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是“空,徒然”的意思,流露出词人心中的哀怨惆怅,表达出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4.《渔家傲》中,词人李清照为什么梦想到“三山”
  从词中的意思来看,是由于词人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因此她才梦想到“三山”。由此可见她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她要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中去,这也正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和寂寞的现实。
5.《渔家傲》以雄奇的想象、雄健的笔力营造了一种豪放之美,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探究其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
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展现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
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七、诗句赏析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诗人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5.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像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
八、课文主题
《饮酒》(其五)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农村自然风光的优美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以及诗人厌恶官场生活,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春望》形象地描述了安史之乱中诗人被困长安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们浴血奋战,誓死抵抗,表现了将士们为朝廷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赤壁》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渔家傲》一词写梦中海天迷蒙的景象及词人与天帝的问答,隐喻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展示了她对幸福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
饮酒(其五)
而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
采菊见南山——热爱自然
山夕飞鸟伴——内心愉悦、宁静致远
春望
雁门太守行
以色示物
赤壁?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渔家傲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渴望自由
一、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 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二、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敌军汹涌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三、细读《赤壁》《渔家傲》,想一想:这两首诗词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
  杜牧的《赤壁》,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李清照的《渔家傲》,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四、《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①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②湿,清辉③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
①〔闺中〕指作者的妻子。闺,闺房,旧时称女子居住的内室。 ②〔云鬟(huán)〕女子乌黑浓密的头发。③〔清辉〕月光。 ④〔虚幌(huǎng)〕薄到透明的帘帷。⑤〔双照〕共照两人。
  思想感情方面,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但《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相比较而言,《春望》的感情沉郁,《月夜》的感情深挚。
  写作手法方面,两首诗都能体现杜诗“写实”的风格,《春望》“事实”,《月夜》“情实”,都带着时代的烙印,无愧于杜甫“诗史”的美名。但两首诗在展开诗歌想象方面颇不相同。《春望》想象之词较少,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败亡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月夜》全诗均用虚写,即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也写出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清人浦起龙评析《月夜》的写法:“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读杜心解》)这种写法在古典诗歌中并不罕见,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实也是如此,把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写得婉转有致,深切动人。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春望》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稀疏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直到尾联变成“特写镜头”,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月夜》则主要写月光下的妻儿,“镜头”集中而具体,以便表现人物的神与态,一如丈夫(父亲)凝视的目光。全诗描写比较“静”的画面,既“美”且“悲”,透露出战乱对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造成的巨大伤害。
  五、背诵这五首诗词。本课诗词中有不少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两句,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
  提示:这五首诗歌中,千古传诵的名句有很多,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首先,要知道它们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结合时代背景、诗人的生平、诗歌描写的意象及所表达的感情,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其次,要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对诗歌所描写的情景进行合理扩展,不要只是简单地翻译、背诵诗句。
  示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处在灭亡边缘,山河依旧却满目疮痍;春天又来到了,长安以往繁华的景象却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破旧的宫殿和丛生的野草,满目萧条景象。这两句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饱含诗人的感叹。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一、课内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分辨(biàn) 磨洗(mó) 燕脂(yān)
B.提携(xié) 角声(jiāo) 不胜簪(zān)
C.铜雀(tóng) 折戟(jǐ) 搔更短(sāo)
D.未销(xiāo) 谩有(mǎn) 嗟日暮(cuò)
2.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悠然见南山(久远的样子) 结庐在人境(简陋的房屋)
B.我报路长嗟日暮(叹息,慨叹) 自将磨洗认前朝(拿,取)
C.浑欲不胜簪(简直) 甲光向日(向着,对着)
D.学诗谩有惊人句(同“漫”) 蓬舟吹取(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3.下列诗词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4.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饮酒(其五)》描写乡村美好风光和诗人悠然的生活,诗的主题和《爱莲说》完全一致。
B.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一起被后人称为“小李杜”。
C.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D.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人称“杜少陵”“杜工部”等,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5.默写。
(1)白头搔更短, 。
(2) ,甲光向日金鳞开。
(3)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4)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作者悠然自得的思想情趣,达到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的句子是“ , ”。
(5)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生出忧国和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6)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抒写官军全体将士的心愿,表达他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诗句是“ , ”。
(7)杜牧的《赤壁》中借“ , ”的诗句,来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同时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
(8)李清照的《渔家傲》中,“ , ”一句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喻理想难以实现,写出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饮酒(其五)》,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 品析下列诗句中的加点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 既然“此中有真意”,诗人为何又“欲辨已忘言”呢?
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 “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出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 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2023·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期末)(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替。
9.这首诗前两句中的“①   ”和“②   ”描绘出春日长安的凄凉景象,饱含兴衰之感:后四句则抒写了诗人念家、悲己、忧国的情感,充溢着凄苦哀思。
10.“融情于景”的写法是指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中,本诗的颔联就运用了这一写法: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融情于景”写法的一项是( )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B.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023·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期末)(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本诗借此叙写当时战事。
B.“角声满天”写军中号角声响彻天空,倍显将士英雄气概。
C.“半卷红旗”“霜重鼓寒”从视、听角度来描写战场环境。
D.诗歌最后化用典故,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
12.陆游曾评价李贺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请从本诗一二句中找出表现色彩的词语,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3·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期末)(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侧雀春深锁二乔。
13.对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B.“前朝”指的是三国时期。
C.这里“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D.这首诗热情地歌颂了“周郎”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
14.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中加着重号的词“将”的含义是    。诗中“东风”指的是    。
(2023·云南省昆明市六县区期末)(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5.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6.结合词作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2023·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期末)(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关于以上两首诗,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可谓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C.《龟虽寿》中,作者以神龟、腾蛇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
D.“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告诫自己不要虚度一生。
2.写《饮酒》时,陶渊明52岁;写《龟虽寿》时,曹操53岁。在相同的年龄段,陶渊明和曹操却表现出了不同的人生志趣,你更欣赏谁?请说明理由。
(2023·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期末)(二)阅读《望岳》《春望》两首诗,完成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分别创作于杜甫的青年和中年时期,都是安定富庶的盛世时期的作品。
B.《望岳》中诗人仰望的泰山巍峨雄奇,《春望》中诗人所望长安因战乱残破不堪。
C.《望岳》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泰山神奇秀丽,《春望》借花表达了感时伤世之情。
D.《望岳》一诗景象壮阔,风格雄放刚健,《春望》景象破败凄凉,风格沉郁顿挫。
4.两首诗都写到了“鸟”,却蕴含不一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3·山东省青岛四十二中期末)(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渔家傲
(宋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开头两句描绘了辽阔壮美的海天景象,营造了苍茫无际、瑰奇雄伟的意境。
B.乙诗“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甲、乙两诗都写了自己的现实处境,从诗歌风格上看都属于现实主义诗歌。
D.甲词上阕写梦境,下阕抒发感情;乙诗前两句写自己的情思,后两句写了梦境。
6.下列对诗词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塞上燕脂凝夜紫”(《雁门大守行》)一句,“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B.“学诗谩有惊人句”(《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一句中的“谩”是“空、徒然”的意思,表达了词人空有才华却道逢不幸的苦闷。
C.“中原乱,簪缨散”(《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中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宇表露了词人抗争无望的失落和沮丧。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中,“渐”才,写出了早春时生命逐渐苏醒、草木开始向荣的景象。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2023·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期末)(一)李强发现很多历史名人都深爱着南通,比如他读到南通名医陈实功的一首诗:
山后闲步
陈实功①
游山不问径,历险自攀跻。
憩足坐危石,探奇走曲溪。
鸟声村落外,树影夕阳西。
席地共长啸,烟霞满袖携。
【注释】①陈实功,明代著名外科医学家。诗中提到的山,是南通城外长江之滨的五山,这是陈实功常去采药的地方。
1.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2.结合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3·甘肃省庆阳六中期末)(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霁
崔道融
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
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
3.这首诗题为“秋霁”,诗中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霁”字的?
4.赏析最后一句“时有惊鱼掷浪声”的妙处。
(2023·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期末)(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②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③后,酒醒却咨嗟④。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②壕:护城河。③寒食: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④咨嗟:叹息、慨叹。
5.词作中,“一城”与“ 千家 ”相结合,写出词人登高远眺所见的阔大高远之景。
6.你如何感受到词中作者面对人生失意时的积极心态?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