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0 19:18:46

文档简介

第24课 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寓言的特点,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结合注释积,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寓意,学会探究质疑。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2.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古代劳动人民渴望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坚毅的品格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寓意,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一、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生卒年不详。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的研究,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列子》:旧说该书为列子所著,今人多疑是魏晋人伪托。《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有寓言故事百余则,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
二、故事背景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正是这种情况的体现。
三、文体常识
寓言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寓言具有以下特点:
(1)篇幅大多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富有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借远喻近,使深奥的道
理在简单的故事中得以体现。
(3)故事的虚构性。主人公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
(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
四、词汇积累
1. 字音
迂(yū) 汝(rǔ) 厝(cuò) 叩(kòu) 雍(yōng) 惩(chéng) 太行(háng) 万仞(rèn)
冀(jì)州 荷(hè)担 箕畚(jī běn) 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 匮(kuì) 山之塞(sè) 亡(wú)以应
2.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3)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3.古今异义
(1)河阳之北 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惩山北之塞 古义:苦于 今义:处罚
(4)无陇断焉 古义:山冈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
(5)虽我之死: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指草木 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
4.一词多义
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且:(1)年且九十(将近) (2)且焉置土石(况且)
止:(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阻止) (2)止漏尻尾(只)
苦:(1)何苦而不平(愁苦,这里指担心) (2)必先苦其心志(使……困苦)
诚:(1)帝感其诚(诚心) (2)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焉:(1)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2)始一反焉(语气词)
5.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6.出自本课的成语
(1)杂然相许 [ zá rán xiāng xǔ ] :纷纷赞成他。
(2)叩石垦壤 [ kòu shí kěn rǎng ] :叩:敲打;垦:开垦。敲石挖土。指破土动工。
(3)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7.特殊句式
(1)被动句:帝感其诚(“感”是“被-----感动”的意思)
(2)省略句:杂然相许。承前者去主语“室人”。
五、古今对译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边,河阳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集合全家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城氏的寡妇有个遗孤,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河曲智叟讥笑着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连寡妇遗孤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
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
应。
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
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六、课文层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一层(第1段)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作铺垫。
第二层(第2段)开端:愚公提议移山,全家人讨论决定运土石的方案,而后立即行动,上山叩石垦壤。
第三层(第3段)发展:河曲智叟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的思想。
第四层(第4段)高潮和结局: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命人将山移走。
七、问题归纳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愚公以九十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5.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讽刺和烘托的手法。
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对愚公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6.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7.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道理?
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8.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作者用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名,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公”和“叟”是带有一定感彩的。“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
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9.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石的问题,促使移山行动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显得自然合理。
八、课文主题
这则寓言通过讲述年近九十的愚公率子孙每天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用神力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意志,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
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点拨:课文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本身着墨极少,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人对愚公移山表现出的态度及愚公的回应。这样更有助于突出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寓意及愚公的形象。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大部分家人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妻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 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讨论交流。
寓意: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坚持勇敢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三、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草木都损毁不了,又能把土块
石头怎么样呢
智叟的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儿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聪明如我,怎么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
2.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还怕不能削平吗
愚公的心理: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把山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 且:将近。
且焉置土石 且:况且。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止:阻止。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止:仅,只。
3.何苦而不平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必先苦其心志 苦:痛苦,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
4. 帝感其诚 诚:诚心。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
五、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
2. 愚公与智叟辩论
点拨:写作时,要发挥想象,不要简单翻译原文。写“移山”的场面,可以将对动作、表情、语言、氛围等的描写结合起来。写二人辩论,要根据文中原有的对话,展开想象,并适当描写人物的动作、表情。
【示例一】经过多次商讨,愚公移山的方案终于正式确定并可以付诸行动了。一家人全都去挖山,用石斧把大树砍倒,取树干为担子,取树枝编成极大的木箕。愚公专心挥镐劈山,挖下的土和石头,用木箕装好,用担子挑着运去遥远的渤海边,花费了很多力气和时间。邻居有一个七八岁、刚刚换牙的小孩子,看到愚公一家忙忙碌碌,蹦蹦跳跳地跑来,问道:“愚公爷爷,你们在干什么呀 ”愚公慈爱地看着邻居之子说:“我们要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搬走,这样你以后就能去对面玩耍了。”小孩子听了很高兴,大声喊着:“太好了,太好了!我也要来帮你们。”说完,邻居之子就用小手捧起一把土装进了木箕里。
【示例二】河曲有一个叫智叟的人,听说愚公要移山,便跑来阻止,说:“你也太笨了,你都这么老了,连草木你都不一定能摧毁,能拿山怎么样呢 ”愚公听了说道:“大山不移走,乡亲们出入就不方便。”说完,愚公继续挥动着镐头劈山。智叟瞥了瞥满身尘土的愚公,冷笑道:“哼,真是自不量力! 大山这么高,就凭你,怎么可能移走呢! 你还不如在家里安享晚年呢!”愚公听了后摇了摇头,叹息道:“你真是顽固不化。虽然我老了,但是我还有儿子,儿子又会生孙子,子子孙孙永不匮乏,就连邻居家的小孩子都来帮忙,而山又不会加高,总有一天我们可以把山移走。”智叟听到愚公如此说,哑口无言,只得悻悻离开。
六、《列子》中有很多寓言,如“歧路亡羊”“詹何钓鱼”“造父学御”“鲍氏之子”“九方皋相马”等。以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两个,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讨论其寓意,在班上开一次《列子》寓言故事会。
【示例】《鲍氏之子》原文: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 且蚊蚋(ruì)噆(zǎn)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译文:
  齐国田氏(权臣)在厅堂设宴祭神,一起吃饭的有上千人。宴席上有献上鱼和大雁的人。田氏看了,便感叹道:“上天对于人类的恩泽真是太丰厚了! 生产五谷,又生产出鱼类和鸟类,以供人食用。”食客们听了,纷纷附和他。鲍氏十二岁的儿子也参加了祭祀,在幕僚中排列在次等的位置,进言道:“事实不是您说的那样。天地万物和我们人类共同生存,同样是物类。物类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只是因为大小、智慧和力量不同而互相制约,依次互相吞食,并不是谁为谁而生存的。人类获取可以吃的东西去吃,难道是上天为了让人吃而生产这些东西吗 况且蚊蚋叮咬人的皮肤,虎狼吃肉,也不是为了蚊蚋而生人类、为了虎狼而孕育有肉的生物。”
寓意:这则寓言通过鲍氏之子反驳齐田氏的一番话,启示我们应当不畏权贵,不阿谀奉承,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一、课内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万仞(rèn) 豫南(yù) 箕畚(fèn) 亡以应(wú)
B.魁父(kuí) 一厝(cuò) 叩石(kòu) 荷担者(hè)
C.始龀(chèn) 朔东(sù) 雍南(yōng) 冀州南(jì)
D.孀妻(shuāng) 垄断(lǒng) 穷匮(guì) 山之塞(sè)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
A项,畚 běn。C 项,朔 shuò。D项,匮kuì。故选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且焉置土石 有子存焉
B.笑而止之 而山不加增
C.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D.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
A项,兼词,往哪里、在哪里;语气词,呢。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C项,“之”都是代词,指代愚公移山这件事。D项,代词,愚公的;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故选C。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B.吾与汝毕力平险
C.跳往助之 D.告之于帝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特殊句式的能力。
D项,“告之于帝”为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于帝告之”。故选D。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赞同) 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
B.寒暑易节(更替) 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 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D.惩山北之塞(苦于)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肩负、扛)
【答案】C
【解析】C项,“虽”应解释为“即使”。故选C。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课文以神话结尾,增添了故事的浪漫主义色彩,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C.古人的年龄有时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始龀”意为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D.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达于汉阴”的“汉阴”指汉水北岸。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项,“汉阴”指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文中的“达于汉阴”的“汉阴”指汉水南岸。故选 D。
6.按要求默写。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 ”。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 ”。
(3)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 , ”
【答案】(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准确书写能力。注意个别词语的书写。
二、课内阅读
(2022·四川江油市八校联考期末)(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7.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惩山北之塞( ) (2)杂然相许( )
8. 与“甚矣,汝之不惠!”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陋之有? B. 贤哉,回也。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9. 歌曲《愚公移山》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答案】
7. (1)苦于 (2)赞同
8. B
9. 不怕困难的决心;想法化作行动的果敢;聚集众人之力的威信;采取行动的策略;持之以恒的毅力;面对嘲讽的勇气;高瞻远瞩的眼光……(任意答出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
7.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1)句意: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惩:苦于;
(2)句意: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许:赞同。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文言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甚矣,汝之不惠”是一个主谓倒装句。
A.宾语前置的倒装句;B.主谓倒装句;C.省略句;D.被动句;故选B。
9.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开路”的本义是开拓道路,联系原文可知,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是他移山的明确目的;面对智叟的讥讽,他用顶真的手法加以反驳,“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既表现了他的目光长远,又可以看出他移山决心之大;“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移山的艰巨,也反映了愚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据此作答即可。
(202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常市期末)(二)古文阅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12.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答案】
10.①毁坏;②变换。
11.①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②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12.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解析】
10.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损,毁坏。
②句意:冬夏换季。易,变换。
1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此句中重点的词有:箕畚,用箕畚。尾,边。句意: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②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惩,苦于。塞,阻塞。迂,绕远。句意: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12.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原文内容和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的特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即可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结合“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等内容我们可知愚公是一个不安于现状、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人,也就是我们从他身上要汲取的精神营养。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2022·山西晋中市期末)(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读准字音,是阅读文言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①往之女家( )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2.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丈夫之冠也 张冠李戴 B. 独行其道 道听途说
C. 汝之不惠 小恩小惠 D. 其如土石何 身临其境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_____,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 路“义”上。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翻译:_____,_____,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4.结合选文内容填空。
两段选文都运用了①_____描写,【甲】段中孟子通过批驳景春所谓“妾妇之道”,针锋相对地提出了②_____,【乙】段中愚公通过批驳智叟,阐述了③_____。
【答案】
1.①rǔ :②kuì
2.B
3. ①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 ②你思想顽固。 ③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
4.①语言; ②大丈夫之道; ③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观点。
【解析】
1.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结合所学文言文实词知识,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①原句意:到了你夫家。女:同“汝”,你,读作“rǔ”;
②原句意: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匮:竭尽,读作“kuì”。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行冠礼/帽子;B.都是“道路”的意思;C.聪明/恩惠;D.把……怎么样/代词,那;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居,住在。居,住宅。句意为: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
②中重点词语有:固,顽固。彻,改变。句意为: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等语句都是语言描写。
【甲】段中孟子通过列举“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的例子,批驳景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观点,认为他们是“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即所谓的“妾妇之道”,紧接着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大丈夫应该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观点,这才是大丈夫之道。
【乙】段中愚公通过批驳智叟,阐述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即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观点。
(2022·山东枣庄滕州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5.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2)河曲智叟亡以应( ) (3)无地置土( )
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
7. 甲文中写大山的险峻、智叟的阻止对塑造愚公的形象分别有什么作用?
8. 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愚公和鲁公的性格截然不同。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两人的性格特点。
【答案】
5. (1)用箕畚(装土石);(2)没有;(3)安放、放置。
6. (1)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2)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这个方法去做。
7. 写大山的险峻从侧面烘托了愚公移山的困难之大和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写智叟的阻止反衬出愚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8. 示例:愚公:“抱负远大、信念坚定、不畏艰难”等;鲁公:“缺乏主见、优柔寡断、畏首畏尾”等。(意到即可)
【解析】
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析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
①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②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亡:没有。
③没有地方放土。置:安放、放置。
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以,凭借。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相当于“连……都……”。毛,草木。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②或,有人。欲,想要。
7.本题考查侧面描写的辨析及作用。侧面描写是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文中“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侧面突出愚公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品质也就越突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智叟的阻止,显示愚公与智叟对于移山的不同态度,智叟认为“甚矣,汝之不惠”,愚公认为“何苦而不平”,用智叟目光短浅,侧面衬托愚公志向远大,意志坚定,坚持不懈以及造福子孙的长远目光。
8.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要在了解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对愚公和鲁公言谈举止的描写和具体所做事来分析其性格特点作答即可。
从甲文中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以看出,愚公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意志坚定、敢想敢干、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持之以恒的人。
乙文中的鲁公想挖一个池子,听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便停下来;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便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妻子担心绊倒孩子,鲁公便又停下来了;又听人说可以设个栅栏,鲁公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人又说修了池子,要增加仆人,房子又为够住,鲁公就又停下来了。结合“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可以看出鲁公是一个犹豫不决、畏首畏尾、缺乏主见的人。据此分别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即可。
【参考译文】乙: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 ”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2023·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期末)(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越①西有独居男子,结生茨②以为庐,力耕③以为食。久之,菽粟盐酪④具无仰于人。
尝患鼠⑤,昼则累累然⑥行,夜则鸣啮至旦。男子积憾之。
一旦,被⑦酒归。始就枕,鼠百故恼之,目不能瞑。男子怒,持火四焚之。鼠死,庐亦毁。次日酒解,怅怅⑧然无所归。
(选自《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①越:古国名。②茨:芦苇。③力耕:努力耕田。④菽:泛指豆类。粟,泛指粮食。酪:用牛、羊、马等奶特制的食品。⑤患鼠:闹鼠患。⑥累累然:很多的样子。⑦被:遭、受,这里是“醉”的意思。⑧怅怅:迷茫、失意的样子
1.“结生茨以为庐”中“庐”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男子怒,持火四焚之。
3.选文中的男子治理鼠患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答案】
1.茅屋
2.这个男人一怒之下便持起火把到处烧它们。
3.不可取。文中的人用火烧的方法治理鼠患结果想烧着了屋,害得自己无家可归。这种因小失大的做法不可取。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翻译。
句意:他编制茅草盖起了茅屋。庐:茅屋。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重点词语有:怒,生气,发怒;焚,焚烧。句意为:这个男人一怒之下便持起火把到处烧它们。
3.本题考查思维拓展。本文主要写了这位男子因为老鼠夜间的磨牙的声音无法入睡,气得起来用火烧老鼠,谁曾想烧着了屋子,最终连自己也无家可归。由此可见,因小失大的做法,要不得。表述出的意思相近即可,不要求统一。
【参考译文】
越西有个单身汉,他编制茅草盖起了茅屋,时间长了,豆类粟米盐和奶酪,都不需靠别人。
这里曾经老鼠成灾,白天就成群结队地行动,夜晚就又叫又咬一直到天亮。单身汉积蓄了满腔怒火。
一天,他喝醉了酒回到家里,刚要躺到枕头上睡觉,老鼠好象使出各种花招打搅他,叫他眼睛片刻也合不上。这个男人一怒之下便持起火把到处烧它们。老鼠果然被烧死了,但单身汉的茅屋也被烧毁了。第二天,他酒醒过来,茫然不知归向何处。
(2023·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期末)(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谯国夫人者,高凉洗氏之女也,夫人幼贤明,在父母家,抚德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又结于本乡,越人之俗,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恃其富强,岭表苦之。夫人多所规谏,由是怒隙止息,海南、僚耳归附者千余洞,梁大同初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聘以为妻。至是,夫人诚约本宗,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欺迹。
(节选自《隋书 列女 谯国夫人》,有删改)
4.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 关联教材: 得志,与民由之(《富贵不能淫》) ①志:  
由是怒隙止息 关联成语:浅尝辄止 ②止:   
每劝亲族为善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每:①常常。②每一次。③各个。 ③每: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
B.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
C.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
D.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
②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
7.《隋书 谯国夫人》中:“陈国亡,岭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夫人,保境安民。”结合文章内容,请简要概括谯国夫人号为圣母的原因。
【答案】
5.①高远的志向;②停。
6.B
7.①安抚部众,能够行军用兵。
②从此以后,政令有序地施行。
8.幼年时在父母家,就能安抚部众;能规劝兄长,使千余洞归附,秉公断案。【解析】
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古今异义,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罗州刺史冯融听说夫人有高远的志向和操行。志,高远的志向;
②句意:因此别郡的怨隙得以平息。止,停;
③句意:经常勉励亲族做善事。每,经常。
6.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对话、句子结构成分、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句句意为:首领中有犯法的,即使是亲族。故可断句为: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
故选:B。
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
①重点词有:抚,安抚;师,兵,能够行军用兵。
②重点词有:此,这;莫,没有,政令有序地施行。
8.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在父母家,能行军用师,每劝亲族为善,就能安抚部众。“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侵掠傍郡。夫人多所规谏,得以平息怨隙。“至是,使从民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说明她出嫁后能约束本宗,不偏袒。
【参考译文】
谯国夫人,是高凉冼氏的女儿。 (冼家)世代都担任南越的首领, 各部落跨据山洞居住,多
达十余万家。夫人幼年时就贤德聪明,多谋略, 出嫁前在父母家时, 就能安抚部众,能够行*用兵,
镇抚越族各部落。 (她) 经常勉励亲族做善事,因此凭信义在本乡形成了凝聚力。(以至) 海南、
儋耳两地归附的部落多达千余洞。
  梁大同年间,罗州刺史冯融得知夫人有志向有品行, 让他的儿子高凉太守冯宝娶为妻子。冯
融本是北燕后代, 三代担任守牧, 在他乡做官,号令推行不畅。至此, 夫人告诫约束本族族人,使
他们遵守公共礼制。常与冯宝一起参与决断诉讼,部族头领有犯法的, 即使是自己亲族, 也决不放
过宽纵。从此政令顺畅有序, 无人敢违。第24课 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寓言的特点,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结合注释积,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寓意,学会探究质疑。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2.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古代劳动人民渴望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坚毅的品格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寓意,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一、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生卒年不详。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的研究,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列子》:旧说该书为列子所著,今人多疑是魏晋人伪托。《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有寓言故事百余则,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
二、故事背景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正是这种情况的体现。
三、文体常识
寓言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寓言具有以下特点:
(1)篇幅大多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富有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借远喻近,使深奥的道
理在简单的故事中得以体现。
(3)故事的虚构性。主人公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
(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
四、词汇积累
1. 字音
迂(yū) 汝(rǔ) 厝(cuò) 叩(kòu) 雍(yōng) 惩(chéng) 太行(háng) 万仞(rèn)
冀(jì)州 荷(hè)担 箕畚(jī běn) 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 匮(kuì) 山之塞(sè) 亡(wú)以应
2.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3)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3.古今异义
(1)河阳之北 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惩山北之塞 古义:苦于 今义:处罚
(4)无陇断焉 古义:山冈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
(5)虽我之死: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指草木 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
4.一词多义
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且:(1)年且九十(将近) (2)且焉置土石(况且)
止:(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阻止) (2)止漏尻尾(只)
苦:(1)何苦而不平(愁苦,这里指担心) (2)必先苦其心志(使……困苦)
诚:(1)帝感其诚(诚心) (2)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焉:(1)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2)始一反焉(语气词)
5.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6.出自本课的成语
(1)杂然相许 [ zá rán xiāng xǔ ] :纷纷赞成他。
(2)叩石垦壤 [ kòu shí kěn rǎng ] :叩:敲打;垦:开垦。敲石挖土。指破土动工。
(3)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7.特殊句式
(1)被动句:帝感其诚(“感”是“被-----感动”的意思)
(2)省略句:杂然相许。承前者去主语“室人”。
五、古今对译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边,河阳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集合全家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城氏的寡妇有个遗孤,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河曲智叟讥笑着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连寡妇遗孤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
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
应。
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
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六、课文层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一层(第1段)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作铺垫。
第二层(第2段)开端:愚公提议移山,全家人讨论决定运土石的方案,而后立即行动,上山叩石垦壤。
第三层(第3段)发展:河曲智叟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的思想。
第四层(第4段)高潮和结局: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命人将山移走。
七、问题归纳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愚公以九十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5.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讽刺和烘托的手法。
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对愚公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6.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7.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道理?
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8.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作者用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名,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公”和“叟”是带有一定感彩的。“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
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9.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石的问题,促使移山行动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显得自然合理。
八、课文主题
这则寓言通过讲述年近九十的愚公率子孙每天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用神力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意志,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
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点拨:课文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本身着墨极少,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人对愚公移山表现出的态度及愚公的回应。这样更有助于突出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寓意及愚公的形象。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大部分家人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妻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 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讨论交流。
寓意: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坚持勇敢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三、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草木都损毁不了,又能把土块
石头怎么样呢
智叟的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儿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聪明如我,怎么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
2.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还怕不能削平吗
愚公的心理: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把山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 且:将近。
且焉置土石 且:况且。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止:阻止。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止:仅,只。
3.何苦而不平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必先苦其心志 苦:痛苦,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
4. 帝感其诚 诚:诚心。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
五、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
2. 愚公与智叟辩论
点拨:写作时,要发挥想象,不要简单翻译原文。写“移山”的场面,可以将对动作、表情、语言、氛围等的描写结合起来。写二人辩论,要根据文中原有的对话,展开想象,并适当描写人物的动作、表情。
【示例一】经过多次商讨,愚公移山的方案终于正式确定并可以付诸行动了。一家人全都去挖山,用石斧把大树砍倒,取树干为担子,取树枝编成极大的木箕。愚公专心挥镐劈山,挖下的土和石头,用木箕装好,用担子挑着运去遥远的渤海边,花费了很多力气和时间。邻居有一个七八岁、刚刚换牙的小孩子,看到愚公一家忙忙碌碌,蹦蹦跳跳地跑来,问道:“愚公爷爷,你们在干什么呀 ”愚公慈爱地看着邻居之子说:“我们要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搬走,这样你以后就能去对面玩耍了。”小孩子听了很高兴,大声喊着:“太好了,太好了!我也要来帮你们。”说完,邻居之子就用小手捧起一把土装进了木箕里。
【示例二】河曲有一个叫智叟的人,听说愚公要移山,便跑来阻止,说:“你也太笨了,你都这么老了,连草木你都不一定能摧毁,能拿山怎么样呢 ”愚公听了说道:“大山不移走,乡亲们出入就不方便。”说完,愚公继续挥动着镐头劈山。智叟瞥了瞥满身尘土的愚公,冷笑道:“哼,真是自不量力! 大山这么高,就凭你,怎么可能移走呢! 你还不如在家里安享晚年呢!”愚公听了后摇了摇头,叹息道:“你真是顽固不化。虽然我老了,但是我还有儿子,儿子又会生孙子,子子孙孙永不匮乏,就连邻居家的小孩子都来帮忙,而山又不会加高,总有一天我们可以把山移走。”智叟听到愚公如此说,哑口无言,只得悻悻离开。
六、《列子》中有很多寓言,如“歧路亡羊”“詹何钓鱼”“造父学御”“鲍氏之子”“九方皋相马”等。以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两个,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讨论其寓意,在班上开一次《列子》寓言故事会。
【示例】《鲍氏之子》原文: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 且蚊蚋(ruì)噆(zǎn)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译文:
  齐国田氏(权臣)在厅堂设宴祭神,一起吃饭的有上千人。宴席上有献上鱼和大雁的人。田氏看了,便感叹道:“上天对于人类的恩泽真是太丰厚了! 生产五谷,又生产出鱼类和鸟类,以供人食用。”食客们听了,纷纷附和他。鲍氏十二岁的儿子也参加了祭祀,在幕僚中排列在次等的位置,进言道:“事实不是您说的那样。天地万物和我们人类共同生存,同样是物类。物类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只是因为大小、智慧和力量不同而互相制约,依次互相吞食,并不是谁为谁而生存的。人类获取可以吃的东西去吃,难道是上天为了让人吃而生产这些东西吗 况且蚊蚋叮咬人的皮肤,虎狼吃肉,也不是为了蚊蚋而生人类、为了虎狼而孕育有肉的生物。”
寓意:这则寓言通过鲍氏之子反驳齐田氏的一番话,启示我们应当不畏权贵,不阿谀奉承,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一、课内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万仞(rèn) 豫南(yù) 箕畚(fèn) 亡以应(wú)
B.魁父(kuí) 一厝(cuò) 叩石(kòu) 荷担者(hè)
C.始龀(chèn) 朔东(sù) 雍南(yōng) 冀州南(jì)
D.孀妻(shuāng) 垄断(lǒng) 穷匮(guì) 山之塞(s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且焉置土石 有子存焉
B.笑而止之 而山不加增
C.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D.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B.吾与汝毕力平险
C.跳往助之 D.告之于帝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赞同) 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
B.寒暑易节(更替) 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 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D.惩山北之塞(苦于)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肩负、扛)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课文以神话结尾,增添了故事的浪漫主义色彩,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C.古人的年龄有时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始龀”意为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D.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达于汉阴”的“汉阴”指汉水北岸。
6.按要求默写。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 ”。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 ”。
(3)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 , ”
二、课内阅读
(2022·四川江油市八校联考期末)(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7.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惩山北之塞( ) (2)杂然相许( )
8. 与“甚矣,汝之不惠!”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陋之有? B. 贤哉,回也。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9. 歌曲《愚公移山》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202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常市期末)(二)古文阅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12.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2022·山西晋中市期末)(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读准字音,是阅读文言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①往之女家( )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2.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丈夫之冠也 张冠李戴 B. 独行其道 道听途说
C. 汝之不惠 小恩小惠 D. 其如土石何 身临其境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_____,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 路“义”上。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翻译:_____,_____,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4.结合选文内容填空。
两段选文都运用了①_____描写,【甲】段中孟子通过批驳景春所谓“妾妇之道”,针锋相对地提出了②_____,【乙】段中愚公通过批驳智叟,阐述了③_____。
(2022·山东枣庄滕州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5.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2)河曲智叟亡以应( ) (3)无地置土( )
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
7. 甲文中写大山的险峻、智叟的阻止对塑造愚公的形象分别有什么作用?
8. 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愚公和鲁公的性格截然不同。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两人的性格特点。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2023·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期末)(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越①西有独居男子,结生茨②以为庐,力耕③以为食。久之,菽粟盐酪④具无仰于人。
尝患鼠⑤,昼则累累然⑥行,夜则鸣啮至旦。男子积憾之。
一旦,被⑦酒归。始就枕,鼠百故恼之,目不能瞑。男子怒,持火四焚之。鼠死,庐亦毁。次日酒解,怅怅⑧然无所归。
(选自《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①越:古国名。②茨:芦苇。③力耕:努力耕田。④菽:泛指豆类。粟,泛指粮食。酪:用牛、羊、马等奶特制的食品。⑤患鼠:闹鼠患。⑥累累然:很多的样子。⑦被:遭、受,这里是“醉”的意思。⑧怅怅:迷茫、失意的样子
1.“结生茨以为庐”中“庐”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男子怒,持火四焚之。
3.选文中的男子治理鼠患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2023·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期末)(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谯国夫人者,高凉洗氏之女也,夫人幼贤明,在父母家,抚德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又结于本乡,越人之俗,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恃其富强,岭表苦之。夫人多所规谏,由是怒隙止息,海南、僚耳归附者千余洞,梁大同初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聘以为妻。至是,夫人诚约本宗,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欺迹。
(节选自《隋书 列女 谯国夫人》,有删改)
4.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 关联教材: 得志,与民由之(《富贵不能淫》) ①志:  
由是怒隙止息 关联成语:浅尝辄止 ②止:   
每劝亲族为善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每:①常常。②每一次。③各个。 ③每: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
B.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
C.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
D.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
②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
7.《隋书 谯国夫人》中:“陈国亡,岭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夫人,保境安民。”结合文章内容,请简要概括谯国夫人号为圣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