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练基础】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诺贝尔(nuò) 颁发(bān)
逝世(shì) 卓越(zhuó)
B.渗透(cān) 授奖(shòu)
巨款(kuǎn) 即日(jí)
C.瑞典(ruì) 挪威(nuó)
疗法(liáo) 仪式(yí)
D.遗嘱(zhǔ) 拨款(bō)
贡献(gòng) 荷兰(hé)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B.1901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C.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额收入。
D.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
3.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布 颁发)了诺贝尔奖。
(2)(取代 替代)它们的是印着欧洲建筑风格的7种纸币。
(3)对民族自尊心的唯一(宽慰 安慰)将是欧元的硬币,采用欧元的12个国家,可以在这小小硬币的一面自由选择一种图案。
【练阅读】
阅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回答问题。
4.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介绍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5.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分析消息语言的特点。
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6.本消息最后交代新闻背景,特别说明诺贝尔奖的资金管理权和评议权的分离,有何用意
【练能力】
(热点素材)近日,诺贝尔奖成为热点话题,网上报道纷繁复杂。我校打算举办一场以“如何更理性地阅读新闻”为主题的讨论会,请你参与。
【事件回顾】瑞典当地时间2022年10月4日11时45分(北京时间10月4日17时45分),法国科学家阿兰·阿斯佩、美国科学家约翰·克劳泽和奥地利科学家安东·塞林格,因“用纠缠光子进行实验,建立了贝尔不等式的违反,并开创了量子信息科学”,获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材料一:
刚刚,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科学网2022-10-04 17:54 阅读量:10万+
北京时间10月4日下午5点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科学家阿兰·阿斯佩、美国科学家约翰·克劳泽和奥地利科学家安东·塞林格,以表彰他们进行了纠缠光子的实验,确立了对贝尔不等式的不成立,并开创了量子信息科学。
材料二:
诺奖之于中国:如何实现从跟跑到超越
澎湃新闻2022-10-05 21:56 阅读量:1.6万
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科学家阿兰·阿斯佩、美国科学家约翰·克劳泽和奥地利科学家安东·塞林格。
三位物理学家虽然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我们还是特别为之欢欣,因为在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背后,有中国科学家的杰出贡献。作为安东·塞林格的学生,也是其研究团队的主要参与者,潘建伟院士参与开创量子信息物理学这个重要研究领域。颁奖委员会提及的潘建伟导师安东·塞林格的四篇量子通信实验文章,潘院士分别是其中两篇文章的第一作者、两篇文章的第二作者。
中国科学界正举全国之力,缩小与世界科学珠峰的距离。伴随国力快速增强,科学硬实力从跟跑到渐渐赶超,甚至有的领域进入并跑的态势。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学家的实力和贡献。
不过,话又说回来,诺贝尔奖并不是检验科学家成就的唯一标准。科学的本真意义,在于对未知领域的追问和探求,出于对知识和真理的好奇和发掘。至于得不得奖,倒在其次。更何况,诺贝尔奖并不能代表对人类科学的终极评价。很多重要的学科领域,诺贝尔奖并没有做到“阳光普照”,比如,非常重要的数学和哲学。还有不少“被遗忘的角落”,也在诺贝尔奖的光圈之外。因此,我们在关注诺奖的时候,小心被其强光灼伤了眼睛。
材料三:
今年诺贝尔奖得主,都是“中国”的!
网际世界 2022-10-11 18:19 阅读量:3.3万
十一期间,诺贝尔奖获奖名单陆续出炉。你猜,全世界最激动的地方是哪 没错,是中国。本届诺贝尔奖一半以上获奖者都是“中国”的!
先说文学奖:
安妮·埃尔诺虽然是位法国女作家,她的真实身份却是:
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
再说化学奖:
夏普莱斯教授是梅开二度。
他虽然出生于美国,就职于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但他的真实身份却是:
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最后说物理学奖:
其中一位叫安东·塞林格,表面上来自奥地利,然而其实际身份却是:
南京大学名誉教授!
蹭热度,我们第一名!
【新闻·样式】
7.对照【事件回顾】,阅读材料一,简述消息的特点。
【新闻·思维】
“OPVL”是引领我们辩证思考的有效工具。看到一则新闻,可按照顺序追问:这是谁写的 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新闻 这篇新闻的社会价值在哪里 有哪些局限
8.(新考法)在讨论新闻阅读策略时,小实推荐使用思维工具“OPVL”。
(1)请阅读材料二、材料三,根据提示,补全表格。
O=Obsever,即观察者 材料二:澎湃新闻(公众媒体:引导舆论)。 材料三:网际世界(自媒体:个人表达)。
P=Purpose, 即写作目的 (作者角度) 材料二:① 。 材料三:调侃某些单位盲目蹭诺贝尔奖热度。
V=Value,即社会价值(读者角度) 材料二:② 。 材料三:审视盲目蹭热度的虚荣行为。
L=Limit,即局限(反思作者的局限) 材料二:未正面审视中国未获奖的原因。 材料三:③ 。
(2)小语发现借助“OPVL”阅读新闻能提升媒介素养,请依据以上表格和阅读体会,解释“媒介素养”的内涵。
【新闻·运用】
9.(新情境)讨论会后,小语想借助“OPVL”评价下面这则新闻微评论,请你帮忙。
班容班貌有无“美”“丑”之分
我校德育处积极开展主题为“向美而行”的班容班貌评比活动。本班同学认为,在本次班容班貌的布置当中,大家投入了时间与精力,并且努力地呈现美,但评委仍然认为不够“美”,没有给予公正的评价。
班容班貌一定有“美”“丑”之分吗 据调查,82%的同学及教师认为就结果来说有“美”“丑”之分。但就“向美而行”的活动意义而言,评比应更关注布置过程。本班同学就此采访我校校长,她认为,创造美的过程极为重要,能使“美”从内心生长,这样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美”。
(八年级某同学)
参考答案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练基础
1.B 【解析】B.渗—shèn。
2.B 【解析】B.“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后的逗号应改为分号,前后分句间是并列关系。
3.(1)颁发 (2)取代 (3)安慰
【解析】颁布:指公布。颁发:授予;发布(命令、指示、政策等)。根据语境,“诺贝尔奖”应该是“颁发”,不应该用“颁布”。代替:以甲换乙,起乙的作用。取代:排除别人或别的事物而占有其位置。替代:代替。根据语境,应该选用“取代”。宽慰:宽解安慰。安慰:使心情安适;因精神上得到满足而心情安适。根据语境,应该选用“安慰”。
练阅读
4.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或“获奖者的情况”),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地点(或“颁奖的情况”)。
5.“卓有成就”强调了贝林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颇有建树”评价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很有功绩,突出消息用语严谨、客观、准确。
6.资金管理权和评议权的分离能够有效保证诺贝尔奖评奖的公正性,能有效防范“谁有钱谁就有权,谁有权谁就有理”的现象发生,表现诺贝尔奖的公正与权威。
练能力
7.示例:消息时效性强,材料一发表于诺贝尔奖颁发9分钟后;消息客观准确,与新闻事件基本一致;消息篇幅短,能让读者快速了解本次诺贝尔奖获奖情况。
8.(1)①示例:提醒民众理性看待中国无缘诺贝尔奖,正确看待诺贝尔奖,关注科学的本真意义
②示例:提醒民众意识到当前中国正在缩小与世界科学珠峰的距离;告知民众对知识和真理的好奇和发掘才是诺贝尔奖的本质;提醒民众诺贝尔奖并不能代表对人类科学的终极评价 ③示例:仅对蹭热度这一行为进行了调侃,但并没有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2)示例:媒介素养的内涵:要意识到不同的报道者有不同的报道目的和立场;要从写作目的和社会价值等多角度理性地阅读新闻;新闻作者因为自我的个人立场会存在局限性;作为一名理性的阅读者,要多角度追问新闻事实,补全思考角度,减少思考的随意性,降低结论的主观性。
9.示例:该新闻的观察者是某中学的学生,代表的是班级的立场。其写作目的是说明班容班貌没有“美”“丑”之分,以此表达对评比结果的主观看法。本评论将引导同学理性看待评比结果,明白过程比结果更有价值。但也存在局限性,仅从班级的立场出发看待本次活动,并没有站在学校德育处的立场,考虑评比的客观操作性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