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6.藤野先生 课时提高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6.藤野先生 课时提高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0 21:1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藤野先生
【练基础】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的注音。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wǎn( )如小姑娘的发髻( )一般。
(2)解剖( )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yì yánɡ ( )的声调对我说道。
(3)日本报纸上很chì zé( )他的不逊( ),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4)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qī rán( ),便说了一个慰( )安他的谎话。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C.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弘扬和传承国学文化需要凝聚各方力量。
B.良好的心态是“天宫二号”发射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C.周末的郊游踏青活动,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今年的两会上,代表们就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徽庐江发现的西汉古墓中的千年古棺由金丝楠木制成,油漆鲜艳无比,油光可鉴。
B.老鼠和麻雀经常到庄稼地或粮仓粮库等地方偷吃粮食,这一点在当时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尤其令人深恶痛疾。
C.我知道他疏懒,本不以杳无消息为奇,但有时也颇怨他不给一点消息。
D.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练阅读】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5.“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里的“变化”就是指鲁迅的弃医从文,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
6.“正人君子”这个短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指的是哪些人 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7.从“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8.请写出一句表现爱国情怀的古诗词名句。
【练能力】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青春献礼”人物专访团约你共访陈望道先生
个人档案:
陈望道曾任复旦大学校长,是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的人,对共产党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资料链接:
凌冬不改清坚节——忆陈望道先生(节选)
胡奇光
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六年,这二十年,正是我国的多事之秋。复旦大学也不例外。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沉稳地应对风云变幻,坚守学术独立的正路。他像寒风中的翠竹,不改变那清明坚贞的气节。
(一)
我一九五七年进复旦求学。入学三个月,即听到先生的学术报告《怎样研究文法、修辞》。报告里,他大谈读书,在当时的情势下多少有点奇特吧。他说读书有快读、慢读之分。在讲到“慢读”时,他放下稿子,看着我们,慢慢地说:
“你读书,读到有一天,有一本书上的一两页字,叫你翻来覆去地读,读它一两个星期,到了那个时候,你可说是进步了!”
有这么神么 !我立即把这奇特的说法默诵两遍,储存在我的记忆里。
第二年,我拜读先生的学术著作《修辞学发凡》,真的被书中谈修辞同题旨和情境的那两页黏住了,翻来覆去地读那就不止一两个星期。
(二)
一九五八年教育革命中,大家讨论大学的培养目标。先生作为一校之长,却别有所见。他说:“谈到全面发展,我看在德育、智育、体育之外,还可加上一个美育……”当场没人反对,可是有一段时期,这个意见竟被打成反毛泽东思想的黑话:只因为毛主席只做过要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得到发展”的指示。但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到如今,赞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不是越来越多了吗
(三)
大概在一九五九年初夏,我与徐志民、陈四益几位同学一起去拜访先生。先生住在教工九舍的一幢绿瓦楼房的楼上,楼下是语言研究室和会客大厅。先生在会客大厅接见我们。坐定后,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在那个把学术当作资产阶级东西搞臭的岁月里,说出这句话,是要有胆识的。
我们提出要搞“近百年语文运动史”的调查,先生是很支持的。
那天,先生很高兴,讲了不少语文运动中的逸事,特别是大众语运动讲得更细。我现在还想得起先生讲话时右手一推、左手一挡的神态。凭这些动作我还可回忆起他当时谈话的要点。先生说,白话文到了一九三四年已有点变质了,这受到两个方面的攻击。先是复古派从右边批判白话文不够“文”要退回到文言文去,好,我们(指上海一批文化人)也来个批判,从左边批判白话文不够“白”,要提倡一种比白话文更白的大众语。这样做,为的是让我们多年拼命争得的白话文能健康地发展。说到这里,他脸上绽出了笑容。
的确值得高兴。因为先生顶着复古逆风,发起大众语运动之后,即使有反对白话文的言论,也再不能形成气候了。
(四)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国主流报纸上出现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这些流行语。这些可是表述我们建国方针的词语啊!我当时有个疑问:为什么不用成语里常见的“发愤图强”而用并不常见的“发奋图强”呢
在一九六二年冬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先生谈修辞研究时,举了个例子恰好是“发奋图强”,好像专门为我答疑似的,我专心听,几乎逐词逐句记住了先生的原话。
原来在一次人代会上,是用“发愤图强”还是用“发奋图强”,代表们就有争论,先生主张用“发奋图强”。先生说:
“愤怒的‘愤’和奋发的‘奋’,语音相同,语意相关,稍有点差异。用愤怒的‘愤’,大多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毛主席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这个道理看,用奋发的‘奋’更好些。不管是有刺激也好,没有刺激也好,反正中国人民历来是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
先生用内因与外因的学说来分析,可谓一语破的。照此看来,与“自力更生”连用的,最好是“发奋图强”,而与“卧薪尝胆”连用的,常常是“发愤图强”。
会后,我赶快查《说文解字注》,“奋”的繁体字作“奮”,这字的“田”指田野,“隹”是短尾鸟,“大”表鸟自张毛羽。从“奮”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只大鸟振翅高飞、直冲蓝天的风姿。用这个字隐喻中国人民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精神,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五)
一九六三年暑假过后,先生自己花钱,从青岛买来百日红(即紫薇)、马尾松、蚊母树等树苗,种在复旦园内,开了校领导绿化环境的新风。老实说,“蚊母树”我还是平生第一次听到的。奇怪的是,观赏树成百上千,为什么偏偏选中蚊母树等几种呢 后来从修辞角度看,好像明白了:蚊母树是期望大学成为“文化之母”“文明之母”吧;百日红是祝愿教育事业永远红红火火吧;马尾松原是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这应是勉励复旦学子做开拓创新的尖兵闯将吧!先生以种树来行“不言之教”,好让欣欣向荣的花木,时刻向人们倾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奥秘。
(六)
大概在一九七四年夏秋之交,我有事去语言研究室。我看到那绿瓦楼房背阴处,先生正靠在竹椅上休息。他已是八十四岁高龄了,穿着白衬衫、蓝长裤,有病缠身,人瘦了,颧骨更突出了,我看了有点心酸。
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想得起来的,只有关于《修辞学发凡》修订的一段对话:
“望老近来在修订《修辞学发凡》 ”
“唔。”他慢慢坐直身子,看着我说,“如何修改得好 我想请你贡献一点意见。”他说得又率直,又诚恳。
【任务一:忆先生】
9.(新考法)本文主要写了陈先生的哪几件事 这些事表现了陈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语段 事件 人物品质
语段(一) 陈先生教授读书方法 教学有方
语段(二) (1) 有胆有识
语段(三) 陈先生发起大众语运动
(续表)
语段 事件 人物品质
语段(四) (2) (3)
语段(五) 陈先生自费买树苗种在校园 无私奉献
语段(六) 陈先生修订《修辞学发凡》 (4)
【任务二:品语言】
10.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味下面的句子。
坐定后,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
【任务三:明文体】
11.(新情境)阅读小贴士,概括“人物传记”的特点,并结合本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 贴 士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传记要求真实,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但是,传记又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传记不一定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往往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
(选自统编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学写传记》,有删改)
【任务四:比异同】
12.本文和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都属于回忆老师的文章。请结合下面的选文材料,从写作特点、谋篇布局和情感角度分析两文异同点。
材料一: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
材料二: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材料三:“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
材料四: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参考答案
6.藤野先生
练基础
1.(1)宛 jì
(2)pōu 抑扬
(3)斥责 xùn
(4)悽然 wèi
2.C 【解析】C.“标致”“爱国青年”“正人君子”这几个词都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有讽刺意味。
3.D 【解析】A.语序不当,“弘扬”和“传承”应调换位置;B.一面对两面,删去“能否”;C.否定不当,删掉“防止”或“不要”。
4.D 【解析】“抑扬顿挫”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用来形容“故事情节”不恰当。
练阅读
5.“我”深感当时中国的国民精神麻木、毫不觉悟,认识到重要的不是医治人们的肉体,而是改变国民愚昧麻木的灵魂,所以要弃医从文,另寻救国之路。
6.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指那些为封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表现了“我”对这些人的憎恶之情。
7.国民不觉悟是国家不强盛的重要原因,要使国家强盛,首先要使国民觉悟。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选择应考虑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
8.示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练能力
9.(1)陈先生提倡美育
(2)陈先生讲解“发愤图强”和“发奋图强”
(3)治学严谨
(4)谦虚诚恳
10.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陈望道先生有胆识的性格特征,刻画出了沉稳应对风云变幻,坚守学术独立的陈望道先生的形象。
11.①人物传记要真实;②一般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经历;③充分引用传主的原话;④用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品质。
12.示例:从写作特点上看,《藤野先生》围绕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分别组织材料,通过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询问女人裹脚,这四个典型事件表现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本文也是围绕“我”和陈望道先生的交往组织材料的,通过教授读书方法,提倡美育,发起大众语运动等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从谋篇布局上看,《藤野先生》写“藤野先生穿衣的马虎”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本文中则运用了由总到分的顺序,“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年,这二十年间,正是我国的多事之秋。复旦大学也不例外。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沉稳地应对风云变幻,坚守学术独立的正路”是总写,下文按照时间顺序分写。
从情感上看,《藤野先生》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真诚、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与感激之情。本文则表达了“我”对陈望道先生的敬佩和感激之情,从“他像寒风中的翠竹,不改变那清明坚贞的气节”“在那个把学术当作资产阶级东西搞臭的岁月里,说出这句话,是要有胆识的”等句子可以看出来。
此外,《藤野先生》中“添改讲义”等事件表现了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特点,本文中“提倡美育”等事件则表现了陈望道先生的有胆有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