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唐诗五首
【练基础】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皋(gāo) 千载(zài)
燕然(yān) 鹦鹉洲(yīng)
B.落晖(huī) 萋萋(qī)
属国(shǔ) 荆门外(jì)
C.驱犊(dú) 日暮(mù)
萧关(xiāo) 带禽归(qíng)
D.采薇(wēi) 征蓬(péng)
崔颢(hào) 没马蹄(mò)
2.下列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B.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或“长律”。
B.王维,字摩诘,自号摩诘居士,有“诗圣”之称。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C.李白,字太白,被后人誉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等。
D.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5.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野望》中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和彷徨心情的诗句是“,”。
(2)《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3)《使至塞上》一诗中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
(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表现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的诗句是“,”;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练阅读】
(一)阅读《野望》,回答问题。
6.“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黄鹤楼》,回答问题。
8.诗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诗人在这个字所在的一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9.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从传说入笔,虚实结合,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无限感慨。
B.后四句是虚写,写诗人想象自己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生发乡愁。
C.颈联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晰可见、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景致之美,令人陶醉。
D.尾联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诗人的忧思益发深沉,不能自已。
(三)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10.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直”“圆”二字的妙处。
1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心境。
B.颔联“征蓬”“归雁”的意象,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C.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颔联采用对仗的手法,韵律和谐。
D.“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士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人倍感温暖。
(四)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12.本诗首联交代了远渡的和此行的;颔联、颈联写诗人出蜀漫游途中看到的风景,景象雄浑壮阔;尾联则用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的依恋之情。
13.欣赏诗歌需要置身诗境,进行丰富而合理的想象,请描绘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展现的景象。(100字以内)
(五)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14.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15.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的名篇,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精妙之处 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练能力】
16.下面这首诗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相传是李白为了与崔颢的《黄鹤楼》一较高低而拟作。请你任选其中一联,说说两首诗在景象或情感上的相似之处。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②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③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④,长安⑤不见使人愁。
【注】①凤凰台:相传南朝刘宋时期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②吴宫花草:与下一句中的“晋代衣冠”共同指代六朝的繁华。③二水中分: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④浮云能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遮蔽贤良。⑤长安:这里指代朝廷和皇帝。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17.(新情境)根据所学律诗的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对话。
夜半闻横管
[宋]程俱
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
一声横玉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
金谷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小文:我觉得这是一首律诗。因为从诗句的句数和每句的字数来看,本诗(1),符合律诗的基本特点。
小强:我不这样认为。律诗的(2)必须是对偶句,而这首诗(3)(结合具体诗句说明),并不符合要求。
小文:律诗要求押韵,这首诗押(4)、(5)韵,也符合要求呀!
小强:律诗的押韵更严格,(6),这样看来这首诗并不符合律诗的要求。
参考答案
13.唐诗五首
练基础
1.D 【解析】A.载—zǎi;B.荆—jīng;C.禽—qín。
2.C 【解析】A、D两项为对偶;B项为设问。
3.C 【解析】正确划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B 【解析】王维有“诗佛”之称,杜甫有“诗圣”之称。
5.(1)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2)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3)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4)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5)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练阅读
6.示例: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出浓浓的秋意,显得萧瑟清冷。
7.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表现了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
8.“愁”字。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表现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思乡之情。
9.B 【解析】后四句是实写。
10.“直”字写出了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圆”字写出了落日在地平线的衬托下又大又圆的视觉感受,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一幅完美的几何图案;一“直”一“圆”描绘出苍茫大漠背景下的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
11.D 【解析】“候骑”是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诗人到萧关,遇见了候骑,却没有见到将官,原来都护正在前线作战。写出了战事之紧,表达了诗人对将官的赞美,也流露出一种孤寂之感。
12.地点 目的 拟人 故乡(家乡)
13.示例: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的前行而逐渐展开,最后在广阔的原野尽头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望着广阔无际的原野,诗人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14.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
15.示例: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突出了早莺的生机活力,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②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此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③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有对莺燕动态化的描写,也有对脚下植物静态化的描写,展现出万物的生命活力。
练能力
16.示例:开头两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写凤凰台的传说,借象征王朝兴盛的凤凰飞去,只余凤凰台的这一景象表示六朝的繁华一去不复返,这与“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两句一样,都抒发了一种怅惘之情。
17.(1)共8句,每句7个字
(2)颔联、颈联(第二、三联)
(3)“一声横玉”与“响振疏林”不对仗,“静穿云”与“叶空委”不对仗。“曲终”与“中有”、“时引断肠声”与“千秋万古情”也不对仗
(4)ui (5)ing
(6)要求一韵到底,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