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学习目标】
了解魏源、林则徐的“师夷”思想;
了解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基础知识】
1.魏源、林则徐的“师夷”思想
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西方富国强兵的启蒙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即学习西方长处,抵抗西方侵略。迈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主持编写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华事夷言》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2.了解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严复:编译《天演论》,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①在维新理论宣传上贡献巨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灭绝;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发愤图强,就能由弱变强。
康有为:①《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②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君主立宪符合社会潮流;③思想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梁启超:①变法是历史发展必然,顺应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②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3.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思想史爱国的,进步的,是具有启蒙作用的。
(2)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有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史料研读】
见《凤凰新学案》第27页:探究1:近代前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矫正反馈】
见《凤凰新学案》第28—29页选择
【学后反思】
二 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基础知识】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1)前期:三提倡三反对或民主与科学、道德革命、文学革命。
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反对愚昧与专制。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李大钊指出尊孔复古思想就是帝制复活的先声。
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原则。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建设新鲜、通俗新文学。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
(2)后期:宣传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
(1)积极方面:①思想解放: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思想发起攻击,为新思想的涌入开辟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条件。②民众觉醒:促进民众的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③文化转型: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新模式。
(2)消极方面: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过于偏激,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矫正反馈】
见《凤凰新学案》第32—33页选择
【学后反思】
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学习目标】
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基础知识】
1.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
撰写文章:1918年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2.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著述: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论战:通过问题与主义之争和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组织: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
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南。
◆易错警示
1.《海国图志》(《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2.梁启超(康有为)的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3.陈独秀(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建设新鲜、通俗新文学。
4.李大钊(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
5.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经历了从制度到器物(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这样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矫正反馈】
见《凤凰新学案》第35—36页选择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