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第四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背景
明清时期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封建制度盛极而衰。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阶级:工商业者阶层日益壮大。4.思想:明清八股取士,清大兴文字狱, 程朱 理学体系占统治地位,摧残人性。
5.外部:西学东渐(西方科技传入)。 认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二、明清进步思想家
(一)李贽——“离经叛道”明朝“第一思想犯”李贽少年求学穷困潦倒
中年做官正直清廉
老年入狱被迫害致死 李贽,号卓吾,福建泉州人。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75岁时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于监狱割喉自杀而死),著作被列为禁书。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著作有《焚书》《藏书》等多种。 明代万历年间,李贽在麻城著述、讲学。虽说他是有大学问的人,却也开荒、种粮、种菜,勤快得很。李贽讲学跟别的先生不一样:别的先生只收男生,李贽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教;别的先生要求学生走路要轻,说话莫大声。而李贽偏要学生们蹦蹦跳跳翻跟头,大声读书像打油;别人教书要白天,李贽白天要学生们帮家里种田、种地,夜晚听他讲学;别人教书是在学堂里,李贽要学生在钓鱼台上听;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李贽专教些实用的东西,还经常出谜 语逗学生们玩:
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
公公拉着媳妇手,细伢打破老子头。 学生们猜来猜去,都猜不出来。李贽笑着启发说:“你们不是猜不着,是还没有长这个胆量。要干大事,就得敢破旧规矩,敢想,敢说,还要敢干。”
接着,李贽解释说:“第一句‘皇帝老子去偷牛’是君不君;第二句‘满朝文武做小偷’是臣不臣;第三句‘公公拉着媳妇手’是父不父;第四句‘细伢打破老子头’是子不子。”学生们听了以后,就到处传播。气得那些官老爷和封建卫道士们连连骂李贽是“盗教”、“邪教”、“异端”。1、李贽的反正统思想( “异端” ) 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异端:原义是指异常的吉兆,
现多指正统者对异己的思想、理论的称呼。何为“异端”?材料一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此自然之力,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而臆也。” (1)“理”在日常生活中,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材料二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2)否定儒学正统权威,反对盲从“圣人”(孔孟)材料三 “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的徒弟中有女弟子,备受正统士大夫诽谤;他赞扬寡妇再嫁,批判“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言论;赞扬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 (3)批判封建礼教,提倡男女平等(5)主张“真心”写作,反对摹古(4)提出“童心说”材料四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李贽的代表作:《 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
《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
2、评价:
①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②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儒学正统思想
③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④其代表了中小地主的利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二)黄宗羲(1)批判君主专制(2)提出君臣平等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4)工商皆本(3)限制君权,以学校定是非(5)著作:《明夷待访录》 梁启超:“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蔡元培:“黄梨洲氏且得东方卢梭之目焉,是为学问界之势力。” 陈天华:“明末清初,中国有一个大圣人,实孟子以后的第一个人……他著的书有一种叫《明夷待访录》……比《民约论》的出书,还要早几十年哩。” 孙中山亦曾将此书作为鼓励民众反清情绪、传播革命思想的载体并将之赠送给日本友人。 为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思想武器3、顾炎武(1)注重“经世致用”的实学 “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今之君子……言心言性……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于子贡。” “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寓封建(允许官位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之。宗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2)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4、王夫之王夫之的故居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1)“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2)唯物观、运动观、发展观
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一代之治,各因其时,建一代之规模,以相扶而成治。……王安石惟不知此,故偏举周礼一节,杂之宋法之中,而天下大乱。” “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定理者,知人而已矣,安民而已矣,近贤远奸而已矣。无定法者,一兴一废,一繁一简之闲,因乎时而不可执也。”5、唐甄“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 “臣日益疏,智日益蔽,伊尹、傅说不能诲,龙逢、比干不能谏,而国亡矣。”“治天下者唯君,乱天下者唯君。”“周秦以后,君将豪杰,皆鼓刀之屠人。” “盖自秦以来,屠杀两千余年,不可究止。嗟乎!何帝王盗贼之毒至于如此其极哉!”“杀人者众手,实天子为之大手!” “其上帝使我治杀人之狱,我则有以处之矣。匹夫无故而杀人,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死,斯足矣;有天下者无故而杀人,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 “天下之官皆弃民之官,天下之事皆弃民之事,是举天下之父兄子弟尽推之于沟壑也,欲治得乎!” 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
对“官”进行猛烈的批判三、明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2、反封建专制。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顾炎武提倡“众治”,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当时其他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如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三、评价1、反映时代要求,具有初步民主色彩2、批判继承儒家思想,近代民主思想的先声3、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儒学的继续与变异 李贽被捕后,要狱者为他剃头。乘狱者离开的间隙,他用剃刀自刎,但是一时并没有断气。狱者看到他鲜血淋漓,还和李贽作了一次简单的对话。当时李贽已不能出声,他用手指在狱者掌心中写字作了回答:
问:“和尚痛否?”答:“不痛。”
问:“和尚何自割?”答:“七十老翁何所求!”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2015·福建文综·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C)2008.3.12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汉武帝
宋明 明清
兴起蔚然大宗遭到打击
正统高潮----理学
新的儒学体系 批判
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专题简括 儒家思想演变Ⅰ2008.3.12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Ⅱ2008.3.12
1、创立:
2、继承:
3、重创:
4、正统:
5、冲击:
6、融合:
7、理学:
8、批判
继承: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 “礼”的学说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秦朝,“焚书坑儒”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Ⅲ1.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
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八坚持、反对)深化?提高 儒家思想复兴2.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