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梦回繁华》分层练习 (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梦回繁华》分层练习 (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3 15:40:49

内容文字预览

第22课 梦回繁华 分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词语书写和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汴梁(biàn) 绢本(juān) 瀚林(hàn) 田畴(chóu)
B.衣冠(guān) 遒劲(jìn) 摄取(shè) 桅竿(wéi)
C.擅长(shàn) 料峭(qiào) 踏青(tà) 簇拥(cù)
D.枢杻(shū) 沉檀(tán) 纤夫(xiān) 岔道(chà)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绢本(juān)——juàn;瀚林——翰林;
B.遒劲(jìn)——jìng;
D.枢杻——枢纽;纤夫(xiān)——qiàn;
故选C。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瀚林 城郭 题跋 长而不冗 B.犹如 绢本 沉檀 无暇一顾
C.覆灭 踏青 细致 一应具全 D.洪敞 岔道 擅长 长途拔涉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书写。
A.瀚林——翰林;
C.一应具全——一应俱全;
D.洪敞——宏敞,长途拔涉——长途跋涉;
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虽已立春,但春寒料峭,凛冽的风仍不时从门缝往里吹。
B.主播小阿雷经常长途跋涉到偏远地区捐助,为孤贫老人、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和关怀。
C.李波和王成关系很好,平时总是摩肩接踵,形影不离。
D.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前,观看的人络绎不绝。
【答案】C
【详解】A.使用恰当,“春寒料峭”形容早春的气候仍带有微微的寒意。
B.使用恰当,“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爬山瞠水,形容长途旅行的艰辛。
C.望文生义,“摩肩接踵”指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不能用来形容关系亲密。
D.使用恰当,“络绎不绝”形容(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故选C。
4.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走进新建的学校的实验大楼,我真是大开眼界。(语序不当,第一分句改为“走进学校新建的实验大楼”)
B.他的文章写得非常精彩,可是为了精简字数,不得不对文章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略加”重复,删掉其中一个)
C.环境的影响,癌症患者日益增多,并向中青年段年龄者伸出魔爪。(“日益”不能修饰“增多”)
D.他以瑰丽的语言,优美的表达技巧,在文章中表达了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修饰语不当,“优美”不能修饰“表达技巧”。)
【答案】C
【详解】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语病修改的能力。语病修改的内容,主要出现在语法、逻辑、和修辞三个方面。常有错误为搭配不当、自相矛盾、结构混乱、成分残缺等。该题选项C“日益”可以修饰“增多”。该句错误的原因是“伸出”的主语是“癌症患者”,属于动宾搭配不当。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了北宋叶期萧条冷落的市井风情。
B.《列子》是一都很有智慧的著作,“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寓言均出于此书。
C.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所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曾评价它“史家之能唱,无的之《离骚》”。
【答案】A
【详解】A.“描摹了北宋叶期萧条冷落的市井风情”表述错误。《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故选A。
二、语言表达
6.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①山寨文化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现、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山寨文化具有反权威、反垄断、反精英的平民化特征,对现有社会秩序具有一定的颠覆性与破坏性,②阻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⑴①句:
⑵②句:
【答案】 (1)在句末加上“的一种现象”。 (2)将“阻止了”改为“阻碍了”或“不利于”。
【详解】考查对句子语病的辨析与修改。①句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一种现象”。②句“阻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搭配不当,可将“阻止了”改为“阻碍了”或“不利于”。
三、综合性学习
7.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梦回繁华》一文后,同学们对《清明上河图》兴趣倍增,为此,班级拟开展以“走进《清明上河图》,感悟传统文化精华”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请你参加并解决下列问题。
活动一:画卷“前世”
(1)有位同学写了一段《清明上河图》的自白,其中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按照要求帮助他修改。
[A]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说话的精美画卷,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就由我来向你描绘。看那汴河两岸,风光无限,热闹非凡;[B]看集市商贩的吆喝声,仿佛还在耳畔。数百年前张择端眼中的安居乐业,听我向你娓娓讲述。
①[A]句语意重复,可将“ ”删去。
②[B]句前后搭配不当,可将“ ”改为“ ”。
(2)请根据下面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宋朝社会的一部“小百科全书”, ;从街市上的酒旗招展,我们也可以想象北宋东京酒楼业的发达;《清明上河图》画出的毛驴与骡子比马匹多得多,亦是宋朝缺乏马匹的真实写照。
活动二:画卷“今生”
请给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020年12月3日电 54岁的湖北利川人张兴发,是一名在上海建筑工地上工作的普通电焊工。在上班之余,他用了7年的时间,一针一线绣出了一幅十字绣作品——《清明上河图》。这幅绣有1643个人物、全长22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作品上,不论是树林稻田、石桥船只还是亭台楼阁,都被一针针绣了出来。
【答案】活动一:画卷“前世”
(1)①可将“说话”删去。
②可将“看”改为“听”。
(2)示例:从汴河上的舟楫往来,我们可以想象宋代汴河漕运的繁华
活动二:画卷“今生”
示例:54岁电焊工历时7年绣出22米《清明上河图》
【详解】(1)考查病句修改能力。
A句“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说话的精美画卷”中,“说话”与“代言”语意重复,“代言”指在某方面作为代表进行发言。应删去“说话”;
B句“看集市商贩的吆喝声,仿佛还在耳畔”中,前后词语搭配不当,“吆喝声”不能用“看”,应把“看”改为“听”。
(2)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考点,补写的句子内容来源于文本,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补写句子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过渡);既要内容上符合语言环境,也要句式上符合语言特征。
答题时,可以先抓住画卷所描绘的舟楫往来的景象,再仿照“从市面中的酒旗招展,我们也可以想象北宋东京酒楼业的发达”的句式进行描述。如:从汴河上的舟楫往来,我们可以想象宋代河运经济的繁荣。
(3)考查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解答时,要仔细读懂材料,用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或提取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拟写标题;也可以对新闻材料的导语进行概括拟写标题;有的在概括导语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后面主体部分中的内容来整合作答。
本题可以根据新闻导语进行概括,新闻的导语为“54岁的湖北利川人张兴发,是一名在上海建筑工地上工作的普通电焊工。在上班之余,他用了7年的时间,一针一线绣出了一幅十字绣作品——《清明上河图》。”其中关键人物是“54岁的湖北利川人张兴发,是一名在上海建筑工地上工作的普通电焊工”,而主要事件是“他用了7年的时间,一针一线绣出了一幅十字绣作品——《清明上河图》”据此可以拟写标题为:54岁电焊工历时7年绣出长22米的《清明上河图》。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梦回繁华(节选)
毛宁
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②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③《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8.作者用一句话概括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主要内容,请从文中找出这句话。
9.说说文中第②段划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10.请分析下列句子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
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答案】8.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9.摹状貌。化静为动,生动地再现了画中所绘巨大漕船过拱桥时的紧张一幕。体现画作真实、细腻的特点。 10.整散结合;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句式工整);节奏鲜明;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解析】8.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依据文章第①段“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这句话可知,《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主要内容是“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9.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语句“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了《清明上河图》所绘巨大漕船过拱桥时,桥上、岸边及过往行人的情态,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画作真实、细腻的特点。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段的语言特色的能力。题中语句“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运用了“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线条遒劲,笔法灵动”等不少四字短语的整齐句式,又穿插了“全图内容庞大”“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等散句,句法上采用了整散结合,不仅概括力强,节奏鲜明,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①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对画面正中的这座拱桥都不会陌生。桥上接踵而行的人流,桥下穿梭的船只,一派热闹非凡的城市生活图景扑面而来。
②在古代,大多数拱桥都是石头做的。这个原理不难理解,因为桥面所受的压力会转化分散到桥身两侧,最后作用到两边的地基上,所以,这就要求拱桥两边的基础非常扎实,材料的抗压能力强,而石头刚好可以满足这个条件。
③其实在人类历史上,除了石头之外,木材也是建造桥梁最原始的材料之一。相比于石头,木材拥有重量轻、抗震性能好、加工方便等优势。最早的木桥是以独木桥的形式出现的,即在水上或峡谷两端搭设一根简单的木头,如今,在许多小河上我们还能看到这种形式简易的桥梁。
④那么,能不能效仿石拱桥,也用木头造出这种形态美观的木拱桥呢?显然,如果按照前文所述石拱桥的原理修建木拱桥,那桥估计建好没多久就会塌了。毕竟,要比结实程度和抗压能力,木头实在没什么竞争优势。可是,《清明上河图》中的这座拱桥恰恰就是用木头做的。难道这是张择端自己凭空臆想出来的吗?
⑤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国的第一座木拱桥出现在北宋。最早的文献记载如《宋会要》中所说:“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正月,罢修汴河无脚桥。”《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有记载:“多因桥柱坏舟,遂献无脚桥式,编木为之,钉贯其中。”
⑥而文中所描述的中国第一座“编木为之”的“无脚桥”,也正是《清明上河图》中展示的这座造型独特、犹如一弯长虹的汴河虹桥!
⑦那么,汴河木拱桥又是如何建造的呢?《渑水燕谈录》中用“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简单描述了虹桥的桥梁结构。而通过后来建筑学家和桥梁学家的分析研究发现,汴河虹桥的建造技艺非常精湛,其结构精密而巧妙。从整体上看,虹桥的主拱由两个系统组成,它们通过横梁交叉搭置、相互承载,形成了拱形的整体结构,并通过拱上建筑的传递,承担桥面传下来的荷载。为了增强桥的整体稳定性,两个系统之间还设置了5处横梁,以此加强其横向连接,形成整体,共同承担桥面的负荷。简单地说,工匠们充分利用了木材的抗压、抗弯以及抗拉等性能,将木头有组织地编制在一起,形成拱形结构,并实现了在有较大跨度的同时兼备较强的承重能力。
⑧看来,张择端不仅没有凭空“捏造”,而且在《清明上河图》中,对虹桥的写实描绘几乎将虹桥的结构完全还原了出来!
11.与石拱桥相比,木拱桥的优势和劣势各是什么?
12.文章第②段中的加点字“这”具体指代什么?
13.“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国的第一座木拱桥出现在北宋”中的“据历史资料记载”能否删去?为什么?
14.请分析文中画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作用。
【答案】11.优势:桥身重量轻、抗震性能好、加工方便;劣势:基础不够扎实、抗压能力差。 12.具体指代“桥面所受的压力会转化分散到桥身两侧,最后作用到两边的地基上”。 13.不能删去,“据历史资料记载”说明中国第一座木拱桥或许起源于北宋,但也可能存在更早的木拱桥,只是无法考证,这样表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4.引资料,说明《清明上河图》中的木拱桥并非张择端杜撰,古人可以效仿石拱桥,用木头造出木拱桥。
【解析】11.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能力。
分析第③段“相比于石头,木材拥有重量轻、抗震性能好、加工方便等优势”可知,木拱桥的优势是桥身重量轻、抗震性能好、加工方便;
由第②段“因为桥面所受的压力会转化分散到桥身两侧,而石头刚好可以满足这个条件”“这就要求拱桥两边的基础非常扎实,材料的抗压能力强”可知,木拱桥的劣势在于抗压能力差、基础不够扎实。
12.本题考查理解说明文内容的能力。
联系“这就要求拱桥两边的基础非常扎实”的上文可知,“这”指的便是上文指出的拱桥建设原理;“桥面所受的压力会转化分散到桥身两侧,最后作用到两边的地基上”。
13.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
“据历史资料记载”是指“根据历史资料中的记载”,这是从信息来源范围进行限制。联系上下文可知,历史资料中的记载未必完全可信,中国第一座木拱桥有可能起源于北宋,但也有可能存在更早的木拱桥,只是没有历史资料证实。删掉后和事实不符合。“据历史资料记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14.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能力。
由画线句“《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有记载”可知,这里是引用古籍中的资料来对上文第④段提出的疑问“难道这是张择端自己凭空臆想出来的吗”进行回答,具体有力地说明《清明上河图》中的木拱桥并不是张择端凭空臆想出来的,古人可以通过效仿石拱桥,用木头造出木制拱桥。这种引用古籍资料的说明方法为引资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摩耶之艺魂
冯骥才
①摩耶精舍在台北的正北面,毗邻台北故宫博物院,面朝一条从山林深处潺潺而来的溪水。一边是儒雅的人文,一边是天然的山水。大千先生的故居貌不惊人,一座朴素的门楼静静地立在一条弯弯曲曲上坡的小道边,倘若门楣上不是悬挂着台静农题写的“摩耶精舍”的墨漆木匾,谁知这是一代大师的故居?
②摩耶精舍是大千先生为自己“创作”的作品。他把一座别出心裁的双层楼式四合院放在这块土地的中间。前后有花园,中间也有花园。前园很小,植松栽竹,引溪为池,大小锦鲤,游戏其间;房子中间还有小园,立石栽花,曲廊环绕,可边走边赏。至于后园与前边的园子就大不一样了。来到这里,视野与襟怀都好像突然敞开,满园绿色似与外边的山林相连。大千先生还在园中高处搭了两座小亭,以原木为柱,棕榈叶做顶,得以坐观山色溪光晨晖暮霭林木飞鸟。
③这后园一定是大千先生心灵徜徉之地。在园林的营造上,大千先生一任天然,稍加修整而已,好似他的泼墨山水。园内的地面依从天然高低,开辟小径蜿蜒其间;草木全凭野生野长,只选取少许怪木奇花栽种其中;水池则利用地上原有的石坑,凿沟渠引山泉注入其内。院中有一长条木椅,式样奇特,靠背球样地隆起,背靠上去很是舒服。他每作画时间长,便来院中坐在这椅子上,一边歇背一边赏树观山,吸纳天地之气。
④细细琢磨,大千先生这后花园构思真是极妙。矮矮的围墙外是一片自然的天地,园内园外大气贯通,合为一体。房子里边也一样融入了这天地的生气与自然的野趣,到处陈放他喜好的怪木奇石,一排挂在墙上的手杖全是山间的老枝、古藤、长荆、修竹,根根都带着大自然生命的情致和美感。这情致与美感到了他的画上,一定就是绝妙山水了。
⑤摩耶精舍是大千先生精神的巢和心灵的床。这里既没有鄙俗的器物与艳俗的色彩,也不见世俗的享乐和物欲的张扬,更不是名利的展厅与文化的秀场,而是无时无处不体现着——对大自然和艺术本身真率的崇拜与神往。这就更使我明白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在中国画坛如日中天的大千先生,为什么会忽然远赴大西北的敦煌,举着油灯去临摹幽暗洞窟中那些被历史忘却的千年壁画了。
⑥现在,我们把敦煌的大千先生与这里的大千先生合在一起,就认识到了一位大师的精神之本,也就更深刻地认识到他的艺术之魂,这便是故居的意义。
15.作者在重点介绍后花园之前,为什么还要用简洁的笔墨介绍前园和中园?
16.作者认为“这后园一定是大千先生心灵徜徉之地”,那么,请概要说说后花园“景”与“物”的构思理念是什么?
17.细读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从原文中选4个字精要概括张大千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主要做了一项什么工作。
18.你认为张大千先生的精神之本和艺术之魂究竟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案】15.因为文章的介绍对象是摩耶精舍,而不只是摩耶精舍的后花园,前中后园都介绍到才能给人以完整印象;另外介绍前园和中园的“小”与“一般”,是为了烘托后园的“大”与“特别”。 16.融入了天地的生气与自然的野趣。 17.张大千临摹壁画。 18.对大自然和艺术本身真率的崇拜与神往。
【详解】1.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布局谋篇掌握情况。根据文章的题目及全文内容可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摩耶精舍,摩耶精舍前后有花园,中间也有花园,后花园只是摩耶精舍的一个部分,所以不能仅仅介绍后花园,也要介绍前园和中园,这样才能给人完整的印象。结合第②段的内容“前园很小”“房子中间还有小园”“至于后园与前边的园子就大不一样了。来到这里,视野与襟怀都好像突然敞开,满园绿色似与外边的山林相连”可知,前中园都很小,后园很大,而且后园与前边的园子大不一样,由此可看出后园的“大”和“特别”,由此可知写前园和中园还能对后园起到衬托作用。
2.考查学生提取相关信息解读关键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问题相关的段落,抓住关键句子作答。与问题相关的段落为第③段,抓住关键句子“在园林的营造上,大千先生一任天然,稍加修整而已,好似他的泼墨山水”“他每作画时间长,便来院中坐在这椅子上,一边歇背一边赏树观山,吸纳天地之气”等语句可知,后花园的设计是一任天然,吸纳天地之气,融入了天地的生气与自然的野趣。
3.考查学生从长句中提取句子主干的能力。这个长句子写的对象是大千先生, 结合“举着油灯去临摹幽暗洞窟中那些被历史忘却的千年壁画了”,可提炼出他做的事情是临摹幽暗洞窟中的千年壁画。根据题干字数要求,可提炼出四个字是:临摹壁画。
4.考查学生提炼和概括文章主题的能力。文章的⑤⑥段说明摩耶精舍是大千先生精神的巢和心灵的床,表现主题的句子也在这两段中,因为要用原文回答,所以从这两段中找原文即可。抓住第⑤段的句子“这里既没有鄙俗的器物与艳俗的色彩,也不见世俗的享乐和物欲的张扬,更不是名利的展厅与文化的秀场,而是无时无处不体现着——对大自然和艺术本身真率的崇拜与神往”,可概括出张大千先生的精神之本和艺术之魂是对大自然和艺术本身真率的崇拜与神往。第22课 梦回繁华 分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词语书写和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汴梁(biàn) 绢本(juān) 瀚林(hàn) 田畴(chóu)
B.衣冠(guān) 遒劲(jìn) 摄取(shè) 桅竿(wéi)
C.擅长(shàn) 料峭(qiào) 踏青(tà) 簇拥(cù)
D.枢杻(shū) 沉檀(tán) 纤夫(xiān) 岔道(chà)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瀚林 城郭 题跋 长而不冗 B.犹如 绢本 沉檀 无暇一顾
C.覆灭 踏青 细致 一应具全 D.洪敞 岔道 擅长 长途拔涉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虽已立春,但春寒料峭,凛冽的风仍不时从门缝往里吹。
B.主播小阿雷经常长途跋涉到偏远地区捐助,为孤贫老人、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和关怀。
C.李波和王成关系很好,平时总是摩肩接踵,形影不离。
D.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前,观看的人络绎不绝。
4.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走进新建的学校的实验大楼,我真是大开眼界。(语序不当,第一分句改为“走进学校新建的实验大楼”)
B.他的文章写得非常精彩,可是为了精简字数,不得不对文章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略加”重复,删掉其中一个)
C.环境的影响,癌症患者日益增多,并向中青年段年龄者伸出魔爪。(“日益”不能修饰“增多”)
D.他以瑰丽的语言,优美的表达技巧,在文章中表达了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修饰语不当,“优美”不能修饰“表达技巧”。)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了北宋叶期萧条冷落的市井风情。
B.《列子》是一都很有智慧的著作,“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寓言均出于此书。
C.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所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曾评价它“史家之能唱,无的之《离骚》”。
二、语言表达
6.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①山寨文化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现、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山寨文化具有反权威、反垄断、反精英的平民化特征,对现有社会秩序具有一定的颠覆性与破坏性,②阻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⑴①句:
⑵②句:
三、综合性学习
7.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梦回繁华》一文后,同学们对《清明上河图》兴趣倍增,为此,班级拟开展以“走进《清明上河图》,感悟传统文化精华”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请你参加并解决下列问题。
活动一:画卷“前世”
(1)有位同学写了一段《清明上河图》的自白,其中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按照要求帮助他修改。
[A]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说话的精美画卷,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就由我来向你描绘。看那汴河两岸,风光无限,热闹非凡;[B]看集市商贩的吆喝声,仿佛还在耳畔。数百年前张择端眼中的安居乐业,听我向你娓娓讲述。
①[A]句语意重复,可将“ ”删去。
②[B]句前后搭配不当,可将“ ”改为“ ”。
(2)请根据下面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宋朝社会的一部“小百科全书”, ;从街市上的酒旗招展,我们也可以想象北宋东京酒楼业的发达;《清明上河图》画出的毛驴与骡子比马匹多得多,亦是宋朝缺乏马匹的真实写照。
活动二:画卷“今生”
请给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020年12月3日电 54岁的湖北利川人张兴发,是一名在上海建筑工地上工作的普通电焊工。在上班之余,他用了7年的时间,一针一线绣出了一幅十字绣作品——《清明上河图》。这幅绣有1643个人物、全长22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作品上,不论是树林稻田、石桥船只还是亭台楼阁,都被一针针绣了出来。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梦回繁华(节选)
毛宁
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②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③《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8.作者用一句话概括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主要内容,请从文中找出这句话。
9.说说文中第②段划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10.请分析下列句子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
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①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对画面正中的这座拱桥都不会陌生。桥上接踵而行的人流,桥下穿梭的船只,一派热闹非凡的城市生活图景扑面而来。
②在古代,大多数拱桥都是石头做的。这个原理不难理解,因为桥面所受的压力会转化分散到桥身两侧,最后作用到两边的地基上,所以,这就要求拱桥两边的基础非常扎实,材料的抗压能力强,而石头刚好可以满足这个条件。
③其实在人类历史上,除了石头之外,木材也是建造桥梁最原始的材料之一。相比于石头,木材拥有重量轻、抗震性能好、加工方便等优势。最早的木桥是以独木桥的形式出现的,即在水上或峡谷两端搭设一根简单的木头,如今,在许多小河上我们还能看到这种形式简易的桥梁。
④那么,能不能效仿石拱桥,也用木头造出这种形态美观的木拱桥呢?显然,如果按照前文所述石拱桥的原理修建木拱桥,那桥估计建好没多久就会塌了。毕竟,要比结实程度和抗压能力,木头实在没什么竞争优势。可是,《清明上河图》中的这座拱桥恰恰就是用木头做的。难道这是张择端自己凭空臆想出来的吗?
⑤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国的第一座木拱桥出现在北宋。最早的文献记载如《宋会要》中所说:“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正月,罢修汴河无脚桥。”《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有记载:“多因桥柱坏舟,遂献无脚桥式,编木为之,钉贯其中。”
⑥而文中所描述的中国第一座“编木为之”的“无脚桥”,也正是《清明上河图》中展示的这座造型独特、犹如一弯长虹的汴河虹桥!
⑦那么,汴河木拱桥又是如何建造的呢?《渑水燕谈录》中用“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简单描述了虹桥的桥梁结构。而通过后来建筑学家和桥梁学家的分析研究发现,汴河虹桥的建造技艺非常精湛,其结构精密而巧妙。从整体上看,虹桥的主拱由两个系统组成,它们通过横梁交叉搭置、相互承载,形成了拱形的整体结构,并通过拱上建筑的传递,承担桥面传下来的荷载。为了增强桥的整体稳定性,两个系统之间还设置了5处横梁,以此加强其横向连接,形成整体,共同承担桥面的负荷。简单地说,工匠们充分利用了木材的抗压、抗弯以及抗拉等性能,将木头有组织地编制在一起,形成拱形结构,并实现了在有较大跨度的同时兼备较强的承重能力。
⑧看来,张择端不仅没有凭空“捏造”,而且在《清明上河图》中,对虹桥的写实描绘几乎将虹桥的结构完全还原了出来!
11.与石拱桥相比,木拱桥的优势和劣势各是什么?
12.文章第②段中的加点字“这”具体指代什么?
13.“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国的第一座木拱桥出现在北宋”中的“据历史资料记载”能否删去?为什么?
14.请分析文中画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摩耶之艺魂
冯骥才
①摩耶精舍在台北的正北面,毗邻台北故宫博物院,面朝一条从山林深处潺潺而来的溪水。一边是儒雅的人文,一边是天然的山水。大千先生的故居貌不惊人,一座朴素的门楼静静地立在一条弯弯曲曲上坡的小道边,倘若门楣上不是悬挂着台静农题写的“摩耶精舍”的墨漆木匾,谁知这是一代大师的故居?
②摩耶精舍是大千先生为自己“创作”的作品。他把一座别出心裁的双层楼式四合院放在这块土地的中间。前后有花园,中间也有花园。前园很小,植松栽竹,引溪为池,大小锦鲤,游戏其间;房子中间还有小园,立石栽花,曲廊环绕,可边走边赏。至于后园与前边的园子就大不一样了。来到这里,视野与襟怀都好像突然敞开,满园绿色似与外边的山林相连。大千先生还在园中高处搭了两座小亭,以原木为柱,棕榈叶做顶,得以坐观山色溪光晨晖暮霭林木飞鸟。
③这后园一定是大千先生心灵徜徉之地。在园林的营造上,大千先生一任天然,稍加修整而已,好似他的泼墨山水。园内的地面依从天然高低,开辟小径蜿蜒其间;草木全凭野生野长,只选取少许怪木奇花栽种其中;水池则利用地上原有的石坑,凿沟渠引山泉注入其内。院中有一长条木椅,式样奇特,靠背球样地隆起,背靠上去很是舒服。他每作画时间长,便来院中坐在这椅子上,一边歇背一边赏树观山,吸纳天地之气。
④细细琢磨,大千先生这后花园构思真是极妙。矮矮的围墙外是一片自然的天地,园内园外大气贯通,合为一体。房子里边也一样融入了这天地的生气与自然的野趣,到处陈放他喜好的怪木奇石,一排挂在墙上的手杖全是山间的老枝、古藤、长荆、修竹,根根都带着大自然生命的情致和美感。这情致与美感到了他的画上,一定就是绝妙山水了。
⑤摩耶精舍是大千先生精神的巢和心灵的床。这里既没有鄙俗的器物与艳俗的色彩,也不见世俗的享乐和物欲的张扬,更不是名利的展厅与文化的秀场,而是无时无处不体现着——对大自然和艺术本身真率的崇拜与神往。这就更使我明白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在中国画坛如日中天的大千先生,为什么会忽然远赴大西北的敦煌,举着油灯去临摹幽暗洞窟中那些被历史忘却的千年壁画了。
⑥现在,我们把敦煌的大千先生与这里的大千先生合在一起,就认识到了一位大师的精神之本,也就更深刻地认识到他的艺术之魂,这便是故居的意义。
15.作者在重点介绍后花园之前,为什么还要用简洁的笔墨介绍前园和中园?
16.作者认为“这后园一定是大千先生心灵徜徉之地”,那么,请概要说说后花园“景”与“物”的构思理念是什么?
17.细读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从原文中选4个字精要概括张大千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主要做了一项什么工作。
18.你认为张大千先生的精神之本和艺术之魂究竟是什么?(用原文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