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课时基础练 24 愚公移山(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课时基础练 24 愚公移山(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5 21:0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愚 公 移 山
【课时衔接】
1.《愚公移山》选自《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   所著,他是战国前期   家代表人物之一。
2.《列子》中记载了不少我国古代的   和   。
【基础通关】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   )   冀州(   )
荷担(   ) 箕畚(   )
孀妻(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一厝(   ) 朔东(   )
山北之塞(   )
4.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同“   ”,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同“   ”,   (3)甚矣,汝之不惠。
   同“   ”,   (4)河曲智叟亡以应。
   同“   ”,   (5)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同“   ”,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惩山北之塞( )
(2)出入之迂也( )
(3)吾与汝毕力平险( )
(4)杂然相许( )
(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6)何苦而不平( )
(7)惧其不已也( )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聚室而谋  不谋而合
谋财害命 与虎谋皮
B.杂然相许 以身许国
封官许愿 只许州官放火
C.跳往助之 拔苗助长
爱莫能助 拔刀相助
D.汝心之固 固执己见
顽固不化 固若金汤
7.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8.用《愚公移山》中的句子填空。
(1)愚公之所以下定决心移山,是因为“   ”。(2)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   ”。(3)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   ”。(4)愚公这一壮举得到家人的赞同,从“   ”可以看出;得到邻里赞同,从“   ”可以看出。 9.阅读《愚公移山》,回答问题。
(1)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 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
(2)除了运用对比手法,文中也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举例并分析其作用。
 (3)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4)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赞扬了我国古代以愚公为代表的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素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赋(节选)
[唐]丘鸿渐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倘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①,往必遇蹇②,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
【注】①困蒙:困于蒙昧。②遇蹇:遇到艰难。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1.《愚公移山》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2.下列对《愚公移山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不是邻人京城氏之子的热心帮助,愚公移山一定是难以成功的。
B.智叟的辩论客观上起到提醒愚公的作用,有时候反面意见更具有建设性。
C.愚公移山的故事虽然很神奇很特别,但其反映的道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D.文章高度赞扬了夸娥氏的神力,愚公移山最终还是要归功于神力相助。
参考答案
课时衔接
1.列子·汤问 列御寇 道
2.寓言故事 神话传说
基础通关
3.rèn jì hè jī shuāng chèn sǒu kuì cuò shuò sè
4.(1)指 直 一直
(2)反 返 往返
(3)惠 慧 聪明
(4)亡 无 没有
(5)陇 垄 高地
5.(1)苦于
(2)曲折,绕远
(3)尽,全
(4)赞同
(5)指草木
(6)愁苦。这里指担心
(7)停止
6.C
7.示例: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8.(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
(4)杂然相许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9.(1)①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②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2)示例: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不少,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写出了运土路程的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文末“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3)示例: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4)D
素养提升
10.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11.示例: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
12.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