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 《野望》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唐诗五首 《野望》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6 19:3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之八上13课《野望》
《野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诵读和粤语听读,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律诗的对仗与平仄之妙。(重点)
2、通过揣摩动词“望”“徙倚”“相顾”“长歌”,读懂王绩无处归宿的彷徨与孤独。(重点)
3、通过辨析“晖”“皆”“唯”“返”“归”字的用法,体会王绩用字的精到。(难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合作诵读和粤语听读,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律诗的对仗与平仄之妙。(重点)
2、通过揣摩动词“望”“徙倚”“相顾”“长歌”,读懂王绩无处归宿的彷徨与孤独。(重点)
3、通过辨析“晖”“皆”“唯”“返”“归”字的用法,体会王绩用字的精到。(难点)
【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1、依据选文特征。《野望》是王绩的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格律严整的五言律诗。作者以情写景,借景言情的层层深化描写,把诗人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一洗齐梁以来的雕饰浮艳之气,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2、依据基本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练就鉴赏古诗词的能力,积累了一些鉴赏古诗词的经验。但受制于生活阅历不足等因素,极易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需要技巧指引方能走进诗歌意境,充分咀嚼其内心情感与艺术之美。全诗表面看似描述了一幅静谧安详的山家晚秋图,然而细究其情,我们更能看到一个因仕途不得志,彷徨孤独的诗人内心。
3、依据编者意图。《野望》是统编教材八上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五律的开新之作,要引导学生感受其中洗去雕饰浮艳的朴素之美和律诗初备的格律规范。同时,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感世抒怀,寄情于景。学习本单元,要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情怀之高尚。
4、依据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本诗炼字精到,形象鲜明,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诵读”“想象”“感悟”与诗人产生共鸣,真正进入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5、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
【教学过程】
一、题目之辨
1、读课题“野望”,猜诗歌内容。
2、为什么题目不是“望野”?
预设:“望野”是“眺望田野”之意,强调所望之景,而原题目“野望”是“在田野中眺望”之意,则是强调所望的状态与心情。
3、教师范读,走入诗歌。
4、这首诗开篇点题,东皋薄暮望,诗人望到了什么,用原句回答。
明确: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5、这两联诗既是写景名句,又符合律诗之严整。通过合作诵读,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
①女生读上联,男生读下联,感受对仗工整。
②男生读上句,女生读下句,感受平仄变化。
6、通过朗读感觉到语调的波澜起伏,这就是律诗平仄起到的神奇作用。简单地说,一声二声是平声,三声四声是仄声,请在书上把平仄标注出来。
有没有发现老师跟你有哪里标的不一样?
明确:犊标为了仄声,因为这个字在古代属于入声字,归入仄声,跟它相似的还有色、落、牧、猎,他们的读音特别短促,普通话中已经听不到了,某些地区的方言当中还有保留。老师请一位会讲粤语的同事为大家朗读。(播放录音)
7、方言让我们更好的感受到了平仄的变化,在日常的朗读中,平声相对长,仄声相对短。
生自由朗读、感受。
二、仕隐之辨
1、这副图景中的作者是什么样子的?请圈画出诗中表示诗人动作的字词。
明确:“望”“徙倚”“相顾”“长歌”。(板书)
2、动作是人内心的折射,通过这些动词,你能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
预设:
一个忧郁的诗人,通过“望”看出。登高望远是古代文人的传统风俗,揽胜抒怀,用山水风景缓解内心的愁绪,可能作者在望远之前就心有郁结。
②一个彷徨的诗人,通过“徙倚”看出。徙倚的意思是徘徊,来回地走,找不到去处。
③一个孤独的诗人。通过“相顾”看出。相顾的意思是看来看去,想要寻找什么,却最终无所得。
④通过“长歌”或许看不出诗人的心情。开心的时候会唱歌,悲伤时也会唱歌。
3、看来,还是要从诗人歌唱的内容来判断他的心情。诗人唱道“采薇啊采薇”,这里涉及到一个典故,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
明确:采薇一词,暗用了商末周初贤人伯夷、叔齐的典故。相传周武王克商后,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终于饿死。此后,“采薇”常用来代指远离世俗的隐逸生活。
4、当作者唱起这首歌,他的内心在感怀什么呢?
预设:
①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②通过注释发现作者此时已经在隐居了,但他依然过得不快乐,所以所“怀”不单单是隐逸生活,而是像伯夷叔齐这样的知音。
5、作者的孤独可以找到答案了,那他的苦闷、彷徨又是什么原因呢?还需继续走入他的内心。
资料助读: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
明确:关注划线部分可以发现,王绩曾三次辞官,他厌恶官场,但始终不能完全忘怀世事,也从未断绝功名之念,这正是仕与隐带给他的痛苦与纠结(板书)。也正是因为这样,常有这样一种孤独、落寞之感寄托于文字。
三、“色彩”之辨
1、此时,我们再回看这首诗的写景部分,作者的心情早已经隐藏在他的遣词造句中,你能找到这些文字密码吗?
预设:
文字密码:晖
从日字旁的晖可见作者所强调的不是耀眼的光辉,而是落日余晖,这给画面增添了凄冷的色调。
② 文字密码:皆,唯
“树树”“山山”非“皆”即“唯”,虽是一对反义词,但并不矛盾,反而更深刻地渲染出这秋色之深,落晖之广,平添内心的孤独之感。
③ 文字密码:返,归
“归”和“返”是一对近义词,都强调回到来时的地方,牧人和猎人都有他们明确的归宿,没有徙倚,不会迟疑。而诗人却无法拥有这份笃定,他一直在仕与隐之间犹疑彷徨,徙倚“无”所依。
2、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用内心的“色彩”,给这首诗着上了一层清冷、凄凉、黯淡的色彩。
3、“耳醉其音,心同其情”,让我们带着这份体会,再次朗读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