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习重点]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学习难点]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学测考点] 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主张
[知识准备]
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它的发展过程怎样 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 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由此导入。
[知识解析]
回顾儒学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不同地位:
春秋: ;战国:蔚然大宗;秦朝: ;西汉初:复苏;汉武帝: 。
一、理学产生的背景(“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①唐末五代政局混乱,篡窃不止,封建纲常遭到破坏,北宋统治者力图重建封建统治秩序;
②魏晋以来,出现儒、佛、道三教融合的趋势。
③“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李翱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理学的内涵
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 、 思想来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其中,北宋时期的 兄弟和南宋时期的 ,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 “ ”。
三、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考点: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主张
(一)北宋五子----理学的开创者
(1)周敦颐:结合《________》解释 ( http: / / www.21cnjy.com )《太极图》,建构了关于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社会命运。
周敦颐和邵雍,将自然结构和人的精神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系统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①、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②、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
a.主张“ ”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
b.把天理和 直接联系,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发挥孔子“仁”学说,“仁”与万物俱生的,有了仁就有仁、义、理、智、信。
(二)、南宋朱熹-----理学的成熟。
1.地位:________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2.内容:
⑴理气关系:
a.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________先于________;同时,气有变化的________,理不能离开气。
b.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________”。
⑵修养论:
a.区分了教育的“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b.“________”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c.仁者境界强调在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________感。
⑶社会政治理论:
a.道的价值内涵是“________”,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的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________支柱才算得道。
b.儒家有干预________的天然权力,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________”。
⑷著作:他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集为《________》,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3.影响: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他的思想作为官方的 ________,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陆(南宋陆九渊)王(明朝王阳明)心学------理学的发展
1、心学的基本特征:
(1)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2)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标志重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儒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号称“心学”。(注意与程朱理学强调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区别。)
2、陆九渊——
心学的开创者
①思想主张:提出“心即理也”,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去寻找,求理的方法是内心反省(即“发明本心”)。这与朱熹的“格物致知”存在分歧。
A.思想:
①核心命题是“ ”,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主张用自己体验而不是逻辑思辨论证此命题
②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传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
③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
④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B.影响: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3、王守仁——心学的
(1)简介:阳明先生,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创立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
(2)思想主张:
① 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人的思想意识,天地万物都将成为虚无:即“心外无 ,心外无 ,心外无 ”。(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的关键在于 “ ”,修养的关键在于克服私欲,“致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贤。
③ 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 ”。
[当堂检测]
1.程颢、程颐认为天理的核心是
A.礼 B.仁 C .乐 D.气
2.朱熹“理气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理气浑然一体 ②理先气后 ③万物之理终归“太极” ④气先理后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3.在理学的修养论和社会政治理论方面,朱熹认为
①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③万物之理终归“太极” ④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儒家的经典“四书”是指
A.《诗经》《礼记》《论语》《大学》 B.《春秋》《易经》《孟子》《中庸》
C.《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D.《诗经》《中庸》《周书》《大学》
5.心学的开创者是
A.朱熹 B.陆九渊 C .王阳明 D.张载
6.提出“致良知”学说的是
A.程颢 B.程颐 C.朱熹 D.王阳明
7.王阳明的“心”学更多的吸收了
A.道家“清静无为”思想 B.佛教禅宗“心外无佛”思想
C.朱熹“理先气后”思想 D.二程“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的思想
8、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是( )
①佛教的盛行②道教的发展③儒学自身的缺陷④统治者对儒学的摧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9、北宋时期的儒学代表是( )
A、程颢、朱熹 B、朱熹、王阳明 C、程颐、程颢 D、王阳明
10、戴帝王冠冕的孔子像最早可能出现于下列哪一皇帝在位时期(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宋太祖
11、下列不属于程朱理学主要内容的是( )
A、“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B、“心性论” C、“理气论” D、“致良知”
12、下列关于朱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他发挥了孔子“仁”的学说 B、他的著作是《五经正义》
C、先有物后有理是其思想核心 D、他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13、下列关于王阳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提出了“心性论”的主张 B、把儒学发展成为“心学”
C、提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D、提出“致良知”的思想
14、下列对程朱理学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B、发展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理是万物的本原
C、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等级秩序
D、主张“心外无理”“致良知”
15、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16、朱熹一生著述甚多,最为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这里的“四书”指的是( )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诗》《书》《礼》《春秋》
C、《大学》《春秋》《论语》《孟子》 D、《孟子》《中庸》《书》《春秋》
17、宋代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是( )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 B、“仁”的学说 C、心即理性 D、“心性论”
18、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在气先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D、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19、从某种意义上说,理学和心学
A、本质上是相同的 B、内容上是相同的
C、观点上是一致的的 D、存在时间是相同的
20.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21.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宋朝的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A.“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B.“施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C.“心即礼也”、“心外无物”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