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5-10-27 10:5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讨论: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都是由地球提供的,为什么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完?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五章1 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范围:
循环发生在:
物 质:
二 特点:生物圈化学元素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②循环性一、概念①全球性任务一:建立一个碳循环简图 3124567无机环境
(CO2)生物群落
(有机物)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碳通过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种代谢反应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____和___________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是___ _。CO21、碳存在的形式有机物碳酸盐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三、实例
(一)碳循环4、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化石原料的燃烧碳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返回到无机环境。3、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碳以________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CO25、碳的循环形式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_________形式循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渠道进行传递 有机物食物网食物链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 CO2大气中二氧化碳越多,对地球上散佚到外层空间的热量的阻碍作用就越大,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层就相当于保温层。从而使地球上的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做“温室效应”。任务二、温室效应有关问题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原因工业生产活动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后果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洪灾、旱灾不断、土地荒漠化加剧,威胁人类和生物的生存。措施 大面积植树造林。 开发新的洁净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冰 川 融 化热带风暴土地干旱煤炭、石油等资源能被消耗尽吗? 煤炭、石油等是人类从事现代工业活动的物质资源,而非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资源。
煤炭、石油等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消耗它们所需要的时间却要短得多。(二)氮循环反硝化生物固氮氨化硝化工业固氮生物固氮:N2+3H2→2NH3合成各种含氮有机物氨化作用:含氮有机物→NH3 高能固氮 在生物圈中,一方面N元素通过固氮作用等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另一方面N元素又通过反硝化作用重新返回大气。 水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约占体
重的60%~95%,体内进行一切生化反应
都离不开水。地球上水通过蒸发、降雨、
植物的蒸腾、吸收等过程反复循环。
(三)水循环水循环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全球性、循环性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生物圈载体动力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总结:
物质循环碳循环循环形式温室效应概念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了解氮循环、水循环无机环境
(CO2)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生物群落
(有机物)练 习1、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既能使CO 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
A.分解者 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绿色植物2、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叶绿体和线粒体
C.核糖体和叶绿体 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DB3、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A练 习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一、探究原理: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丝状真菌和呈放射状的放线菌,这些生物的数量是极其繁多的。例如,一茶匙表层土可能就含有亿万个细菌。二、实验方案:此实验包含两个探究案例,即“探究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和“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方案一1确定题目
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2提出问题
例如,落叶在土壤中能被分解掉,这究竟主要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还是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呢?
3作出假设
如: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并最终分解掉的。4 制定计划
(1)自变量:土壤微生物的有无
(2)因变量:落叶是否腐烂
(3)无关变量:落叶的种类、土壤的理化性质、埋入土壤的时间等
(4)自变量设置方法:取两份土壤,一份为自然状态(对照组),一份进行灭菌处理(实验组)
(5)在实验室进行
(6)实验步骤的设计。5 实施计划
(1)把自然土壤和灭菌土壤分别放到两个无菌操作室中。取相同重量的自然土壤和灭菌土壤于两个无菌容器中。
(2)加入相同数量的落叶和土壤混匀,并加入等量的无菌水,使土壤湿润即可。
(3)保证无外界微生物的干扰,并保持相同的理化因素 。通入等量的无菌空气。
(4)每五天观察记录一次,并控制变量和调整变量到适宜。连续记录一个月左右。6 结果分析7 表达交流落叶腐烂落叶没有腐烂落叶腐烂是土壤微生物
分解作用的结果方案二1 确定题目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2 提出问题
土壤微生物对淀粉分解吗?如分解,那分解成什么?
3 作出假设
土壤微生物能将淀粉分解成可溶性的还原糖。
4 制定计划
(1)变量是微生物。可以用自然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做对照。
(2)其他的变量有温度、湿度、溶液的量等,要保持相同。
(3)在实验室中进行。
(4)实验步骤的设计。
5 实施计划实验过程及结果、结论不变蓝砖红色
沉淀变蓝无砖红色
沉淀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有分解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课外活动中发现植物的落叶在土壤里会逐渐腐烂,形成腐殖质。他们猜测落叶的腐烂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不同,并设计了实验进行验证。
(1)实验设计首先要遵循的是 原则和 原则。
(2)以带有同种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均分为A和B。实验A不做处理(自然状态);B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的恒温箱中灭菌1h。B处理的目的是 单一变量对照 杀死土壤微生物,同时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3)(2)中实验的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无关变量是
(至少写出两点)。
(4)如果同学们的猜测是正确的,若干天后(2)中实验组的落叶
土壤微生物的有无落叶的腐烂程度 土壤温度、含水量、pH、落叶的种类和大小等 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对教材(P102)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探究活动的分析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微生物能分解淀粉不变色A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土壤是否含有微生物B杯中加入30ml蒸馏水烧杯中是否含有淀粉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变蓝产生砖红沉淀不变色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对土壤高温处理附3:硫循环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