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漳州市芗城中学 吴伟伟【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生产特点和区位优势。
2、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地区分布、生产特点和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
过程与方法
1、阅读“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与分布”图,认识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地区分布和区位特点;
2、分析案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关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2、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概况:(1)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2)农业部门与农作物: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以水稻为主(3)发展历史:已有7000多年历史,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4)地位: 季风水田农业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在世界的地位);世界最大稻米生产国——中国(在世界的地位);稻米是当地人们的主要食粮(在亚洲的地位)。(1)区位条件分析: 一、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概况: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1)区位条件分析: 一、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概况:(2)生产特点及其原因分析与发展措施: 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二、商品谷物农业 2、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1、概况:(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迁、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国营农场。(2)农业部门与农作物: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二、商品谷物农业 2、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1、概况:3、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中部平原。
其中小麦的分布分为北部小麦区和中部小麦区。(2)在世界的地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3)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区域专业化程度高。(4)农业措施:兴修水利;实行休耕和轮作;建立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免费提供最新农业科技成果。(5)区位优势:①优越的自然条件;
②便利的交通;
③地广人稀;
④工业高度发达;
⑤农业科技先进。三、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与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比较:人少地广人多地少小麦、玉米水稻大小高低高低高低家庭经营的大农场家庭经营,规模很小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所在国多为发达国家 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所在国多为发展中国家完请同学们读P47图3.11,并完成P48“读图思考”中的问题: 读图思考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①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②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③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请同学们阅读P48的课文内容,读P48图3.12“我国水稻种植景观”及其注释。思考:亚洲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的生产特点及其原因分析与发展措施。 阅读思考小农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机械化程度低科技水平低单位面积产量高水利工程量大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人均耕地少适度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自给农业)控制人口数量体力劳动为主加快机械化发展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主要靠传统经验。加大科技投入精耕细作,单产高水稻生长需水量大,季风区旱涝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增加投入
兴修水利 请同学们读P49图3.14
“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并完成P49的“读图思考”的问题:简要分析这些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影响。 读图思考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作物的高产稳产便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了商品粮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50“案例3: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并完成P50“活动”的问题: 案例探究最大的差异是: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是商品农业;
而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是自给农业。 1.参照归纳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方法,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区域专业化程度高。 2.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与季风水田农业作一比较,你认为最大的差异是什么?水稻自给农业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季风气候区小麦、
玉米等商品农业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温带大陆性
气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