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一课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茶馆》是老舍话剧的代表作,创作于1957年,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把它搬上舞台,受到戏剧界和观众的热烈欢迎。 ??《茶馆》是一幅长卷式的展现社会生活的戏剧作品。它将我国1889年至1945年半个世纪的历史现实纳入了这出三幕剧中。剧本通过北京“裕泰”茶馆掌柜王利发,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宫廷旗人常四爷以及他们周围近七十个人物命运的沉浮,记录了中国近五十年间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的演变和中国人民的觉醒过程。剧中交织着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千头万绪的历史事件,巨大的社会容量与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茶馆》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 《茶馆》的命运 1956年12,老舍创作完成三幕话剧《茶馆》
1958年3月29日,在北京首都剧场公演,反响强烈 “文革”初,《茶馆》被打成“黑样板”“大毒草”。此后一直处于停演状态。
啊
啊请
绽放重生凋零 1979年2月,老舍先生80诞辰之际,北京人艺以原班人马重排上演《茶馆》。
1980年9月至11月,《茶馆》应邀赴西德、法国和瑞士进行访问演出,这是我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
……
2004年5月27日,《茶馆》演出第500场 2004年5月
《茶馆》27日在京演出第500场
2004年7月
《茶馆》跨越海峡 经典剧作震撼宝岛观众
2005年11月
《茶馆》在纽约举行首场演出
2007年1月
《茶馆》二十年后再登香港舞台
……繁荣文化事业的命运建国初期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出现了美学热。这股浪潮也冲进了北京师范大学校园,著名文艺理论家黄药眠,先后邀请我国三大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朱光潜、蔡仪、李泽厚到校讲学。他们各抒己见、彼此辩论,
在其他多个学术领域学者们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彼此争鸣,气氛十分热烈……繁荣建国初期思考:为什么建国初期文化事业呈现繁荣盛况?新中国成立、社义制度的建立
经济建设的开展
“双百”方针的提出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是指科学研究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
——1956年5月 陆定一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报告 毛泽东认为:他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把蒋介石赶到了台湾,一是发动”文化大革命”。吴 晗“文革”导火线: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1965年冬) ◆邓拓:《人民日报》总编辑、杂文家,1966.5.17 服毒致死;老舍:1966.8.24不堪凌辱 跳北京太平湖自杀 ◆傅雷:著名翻译家,1966.9.3与妻子朱梅馥上吊自杀; ◆杨朔:著名散文作家,1968.8.3服安眠药而死; ◆翦伯赞:历史学家,1968.12.18 与妻子戴淑婉服安眠药而死
文革中部分名人自杀死亡名单 吴 晗? ?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 1968.10.11 狱中自杀,死前头发被拔光。 范长江? ?著名记者,曾任人民日报社长 1970.10.23 在河南确山跳井身亡。 上官云珠 著名电影演员 1968.11.22 病中跳楼身亡。 容国团? ?世界乒乓球男单冠军 1968.6.20 北京龙潭湖畔槐树上吊自杀。 姜永宁? ?乒乓球国手
1968.5.16 在拘留室上吊自杀。 傅其芳? ?国家乒乓球队教练 1968.4.16. 在北京体育馆自缢而死。 熊十力? ?国学大师 1968.5.24 绝食身亡。 顾圣婴??著名女钢琴家 1969.1.31 与母亲弟弟开煤气全家自杀。 严凤英??著名黄梅戏演员 1968.4.8 服安眠药死于医院,传死后被解剖,在体内找发报机。 储安平??前光明日报总编,大右派 1966.6.7 传跳海自杀或被红卫兵打死。 罗广斌??小说《红岩》作者
1967.2 跳楼自杀,另一说是他杀。
田家英??毛泽东秘书
1966.5.23 在毛泽东书房走廊上吊死亡。
李 达??哲学家,中共一大代表
1966.8.24 自杀。
叶以群??文艺理论家,上海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等 1966.8.2 跳楼身亡。
金仲华??老报人,上海市副市长
1968.4.3 在书房上吊自杀
...... “音乐学院院长领头在全院批判贝多芬是大地主、封建官僚和大资产阶级买办的代言人。 ……到了夏初,红卫兵运动兴起,又顺理成章地传出“跳芭蕾的斩腿,弹钢琴的斩手”的风声,我们便再也不敢碰钢琴,只得与美妙动人的音乐断然隔绝了……”
——一个音乐人的回忆马寅初与《新人口论》书影 错批一人
误增三亿 孙维世
作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女演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导演兼副院长,在演艺、导演、翻译等多方面建树颇多。不幸的是在“文革”中被江青等人迫害致死,年仅47岁,实在令人惋惜。“八亿人民八个戏”文革时期建国初期繁荣凋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文革、“左倾”错误
文化专制政策历史的伟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第三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茅盾文学奖
1982年设立,被视为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先后共有二十二部长篇小说获此殊荣。梅花奖
如今,计划生育已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30多年来使我国少生4亿多人,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2007年7月3日举行的纪念马寅初《新人口论》发表50周年暨诞辰125周年座谈会文革时期建国初期新时期繁荣凋零复苏、繁荣思考:为什么会复苏、繁荣?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
“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指导
花朵是娇贵的,国色天香怒放也是脆弱的,易被雨打风吹去。因此,它需要丰沛的阳光,无污染的水,自由的空气……探讨1:影响文化事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探讨2:怎样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政局的稳定、 经济的发展、政策的鼓励、
国民素质的提升……课件31张PPT。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第二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1966年1976年1949年趋势年份奠基挫折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的文
化教育
德智体全面发
展,有社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确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向工农及其子女“开门”的教育
多种形式办学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
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1966年起,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1953年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布
《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
“扫除文盲的标准是:干部和工人识2000
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200—300字的
应用短文;农民识1000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
通俗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奠基)example(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年均扫盲604.3万人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千秋基业 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 》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1999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
化教育
全面发展,有社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确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向工农及其子女“开门”的教育
多种形式办学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大批国家经济建设人才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大众的、全面发
展,有社会主
义觉悟有文化
的劳动者……扫盲
教育
……为教育和
国家发展
的奠基严重破坏教育事业造成极其,造成文化、人才断层;
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教育革命”
(停课闹革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开门办学工农兵大学)example“北大”
红卫兵
批判校
长陆平
等“反动
学术权
威”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挫折)红 卫 兵 运 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 指
……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全国下乡知青
总数累计已达1700万人。 挫折篇北京大学为第一届工农兵学员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重点指出:工农兵学员的任务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 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
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
损失约5000亿元。挫折篇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
教育制度。 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
的占博士总数的88%。 1965-1970年培养出
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 挫折篇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77级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号是:全国流行的口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北大学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清华学子)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1979年邓小平在
黄山和大学生合影《小平您好》成就: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
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目标: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高等教育法》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义务教育法》对比
成就: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
青壮年文盲。
目标:义务教育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奠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
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
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
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
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
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
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社会主义制度
建立和社会主
义建设的初步
探索时期文革时期新时期全面发展,有社义觉悟有文化的劳者……扫盲
教育
……为教育和
国家发展
的奠基严重阻碍……促进教育发展;
推动现代化建设。“三个面向”
科教兴国战略恢复高考、
尊师重教风气、
教育立法、
教育改革
……“教育革命” 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1934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至少、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和重建了文科院系。(据《清华大学校史稿》等)(1)根据材料三,概述建国后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6分)图9、图10所示清华校训和格言蕴含着怎样的人才培养理念?(2分)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1990年)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2006年7月18日) “思辨能力的训练才是美式教育的灵魂。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课堂表述和辩论……另一方面就是科学方法这项最基本的训练……”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先生谈美式教育时认为: “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思辨型公民。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中国恐怕只能继续是给世界提供低级劳动力的工厂”2010年GDP:中国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
人均GDP:中国排名世界100位
国家竞争力: 中国排名世界27位
人均收入: 排名世界127位,与1949年排名一样中国公共教育投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2.3%,世界平均教育投入5%
中国公共医疗投入比例,世界排名倒数第四中国大陆税收占GDP的30%,香港11%课件29张PPT。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三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科学无国界,学者却有自己的祖国
当钱学森获知新中国即将诞生时,他坚决要求回国。1950年,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政府百般阻挠,使他的回国历程长达5年,历经磨难,这其中包括坐牢、受监禁,还要经常接受美国政府的审讯。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提前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战俘作为交换,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 钱学森(1911—2009)邓稼先
(1924—1986) 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想搞原子弹,于是选派华罗庚、吴大猷、曾昭抡三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赴美考察。9月,华罗庚和李政道,朱光亚,唐敖庆等离开上海前往美国,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担任访问教授,后又被伊利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感到无比兴奋,克服了来自美国政府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决心偕家人回国。他们一家五人乘船离开美国,1950年2月到达香港。他在香港发表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充满了爱国激情,鼓励海外学子回来为新中国服务。3月11日新华社播发了这封信。1950年3月16日,华罗庚和夫人、孩子乘火车抵达北京。 华罗庚(1910—1985)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专门科研机构仅30多个,科技人员不足五万人,除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外,其他学科的科研几乎一片空白。自力更生重点发展,
迎头赶上向科学进军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1、背景:新中国成立,科技基础薄弱
政府重视
国家发展的需要
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和科技人才的培养
……2、成就原子反应堆
原子弹
氢弹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
结晶牛胰岛素
杂交水稻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弹’”,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1964年10月16日,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学习探究 有人提出:中国热爱和平,而研究核武器这不是和我们的初衷相违背吗?何况如果那时把研究核武器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济,也许我们的父辈不会那么穷。你怎么看待这种观念?周恩来宣布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 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已经研制成功,但当时决策层对于是否立即试爆有分歧。“早试”会使中国锋芒毕露,“晚试”的目的是避开锋芒,以赢得更多韬光养晦、发展国内工农业生产的时间。报告送到毛泽东那里,毛主席权衡再三,决定:既然原子弹是用来吓人的,就要早响。
原子弹响了之后,美国总统约翰逊怒不可遏,拍案而起:“美国不能再沉默,我认为应该把第七舰队调往南中国海,向中国人表明美国的态度。”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则轻轻地反问了一句:“总统先生,您是想证明美国强大呢,还是害怕?”
随后,美国总统果然向全世界作了一个很温和的电视讲话。在讲话中,美国总统只是抱怨中国政府不该把本应用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钱用于发展核武器,并破坏了世界环境等。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文选》第3卷 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原子弹、氢弹,西方人总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未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 邓稼先生前,由于他功勋卓著,得到过许多大奖。为此,许多人问他搞两弹得到多少奖金,邓稼先对此总是笑而不答。在邓稼先病危期间,远在美国的杨振宁赶了回来,到医院看望。这次会面中,杨振宁也提到了奖金的事情。
当时许鹿希回答,奖金是人民币10元。邓稼先补充说,是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核试验时,一次偶然
的事故出现了:飞机空投时降落伞没有打开,
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倒计数之后,天
空没有出现蘑菇云。核弹哪里去了?
邓稼先决定亲自去找。他和二机部副部长
赵敬璞同乘一辆吉普车,向戈壁滩深处驶去。
他终于找到了,摔碎的弹片散落在半个足球场
大的一片地方。到了事故地区的边缘,他要汽
车停下来。一下车,邓稼先立即感到了此地对
于身体的危险性,这是核科学家的直感。他大声对别人喊:“你们站住!你们进去也没有用,没有必要!”
这位五十多岁的核科学家,一个人向着危险地区冲上去了。邓稼先已将钚239对人体的伤害忘得一干二净。终于,碎弹的主要部分被他找到了。高度的责任感使他在一瞬间变成了一个傻子,他竟用双手捧起了碎弹片——这个含有剧毒的危险的放射物。他立即放心了,他们最担心的后果没有出现。 1965年9月17日,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2004年8日发表的《2004年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报告》中指出,全球有8.52亿人处在经常性的饥饿中,饥饿和营养不良每年使500多万儿童死亡,饥饿直接和间接给各国国民生产力和国家经济造成上百亿美元的巨额经济损失。凯文·卡特《饥饿的女孩》
获1994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袁隆平袁隆平在观察水稻生长情况 世界粮食基金会将本年度世界粮食奖授予袁隆平和蒙蒂·琼斯。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该奖项是世界农业研究工作方面的最高荣誉。2001年袁隆平获得
第一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文革”结束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就)核技术
空间技术
运载火箭研究
信息技术
生物工程技术杨利伟 在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宽敞明亮的机房里,矗立着一个红黄两色相间的大机柜。这就是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达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它的诞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