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考点解析漳州市芗城中学 吴伟伟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市政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和仓储区用地、风景与城市绿化用地、农业用地等。 2、功能分区 (1)形成(集聚效应):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进而形成同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在城市空间的集中。
(2)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常见的功能分区 (1)住宅区: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的地方;低级住宅区在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的地方。
(2)商业区: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条状分布。在大城市往往形成中心商务区(CBD),不仅是商业的中心、同时也是服务的中心。其特点是: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3)工业区:受工业活动专业化程度较高,协作性强特点影响,工业区往往集聚成片。主要分布在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随着城市发展,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两侧。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概念:也称为城市地域结构,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2、模式: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3、形成因素 (1)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在经济因素中地租又是主要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
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水平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交通便捷程度和距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一般来说,
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
越高;离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
不同功能区的付租能力:商业>住宅>工业。 (2)收入水平的高低(社会地位)导致住宅区分化。
(3)知名度
(4)种族和宗教团体(西方城市)
(5)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狭小扩大 混杂布置,无明确功能分异分异明显 在市中心形成工业的自然团聚 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外迁 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引起 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能以某个区域内的城市(镇)为例,分析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
(2)了解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及其范围是不同的。应用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比较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应用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2)应用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比较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一)城市等级划分
1、城市等级划分: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依据:一般根据城市人口的规模划分。例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不同国家,由于疆域、人口、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城市化水平不同,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不完全相同。但划分的四个级别是一致的。 (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 1、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经济增长中心。城市活动一部分为城市本身服务,另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以外的地区服务,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城市为区域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吸引着区域内的居民到城市来购物、就医、上学或寻求其他服务。 2、服务范围的特点: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服务的范围不固定,没有明确的界线。 3、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级别较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服务范围比较大。(城市的等级不是一成不变) 4、影响城市等级提升的因素:(教材的案例:上海)(1)优越的地理位置(如深圳、珠海等城市)
(2)发达的交通(以利于其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如石家庄、株州等铁路枢纽、公路枢纽、港口城市)
(3)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如大庆市等城市)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城市等级体系的概念: 在同一个区域中,不同级别城市的空间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德国南部及其周围的城市体系启示: 城市等级高,城市数目少,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第三节 城市化一、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很不相同,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3、城市化的意义: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非农业人口)÷总人口]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及特点:70%以上,
高30%一70%,
较低25%~30%
以下,低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人口和产业迅速向城市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 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就业困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较少逆城
市化郊区
城市
化发达
国家发展中
国家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后期阶段中期阶段早晚慢快高低大小相适应不相适应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出现逆城市化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生态问题表现: 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2、环境问题表现 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等城市环境污染。 3、社会问题表现: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4、合理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