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考点解析 课件(共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考点解析 课件(共1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11-01 20:1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考点解析漳州市芗城中学 吴伟伟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2)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理解不同农业部门的区位选择。
(3)能运用有关资料,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理解主要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理解原料、市场、交通条件、劳动力等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农业的区位因素。 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光、热、水) 地形(地形类型、地形起伏。地形主要影响农业生产结构,坡度25°) 土壤(土壤的肥力和土壤的酸碱性)、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决定农业生产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劳动力、交通(使市场在地域空间上不断扩大)、政策、机械、科技,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因地制宜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2)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4)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5)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市场、交通因素)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含义:在一定的地域和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且有相同的特征 3、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4、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乳畜业 三、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主要是耕作业与畜牧业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1、分布: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和西南部2、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业) 3、经营方式及特点:家庭大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4、区位条件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5、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6、发展的限制条件:灌溉水源 7、采取的措施:东水西调 分析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1)理解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
(2)分析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区位条件。 一、季风水田农业1、分布: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季风水田农业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2、生产结构(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3、经营方式:小农经营 4、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市场广阔;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5、特点: 小农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机械化程度低科技水平低单位面积产量高水利工程量大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人均耕地少适度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自给农业)控制人口数量体力劳动为主加快机械化发展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主要靠传统经验。加大科技投入精耕细作,单产高水稻生长需水量大,季风区旱涝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增加投入
兴修水利二、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1、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
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2、生产结构(作物):小麦、玉米3、经营方式:家庭农场经营;我国商品谷物农场是国营的。 4、区位条件 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在世界的地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区域专业化程度高。农业措施:兴修水利;实行休耕和轮作;建立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免费提供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三、大牧场放牧业 1、概况: 美国、阿根廷等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牛为主以牧羊为主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草场广阔,适宜放牧牲畜面向市场、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2、典型代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牧牛业: (1)有利的区位条件: (2)发展过程: (3)发展措施: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②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低,为牧场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
③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印第安人自由自在的放牧业(粗放的自给游牧业)到欧洲人密集的商品牧牛业。  ①铁路的贯通,便于把肉牛运到港口城市屠宰加工后外运
 ②采取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用水等措施,使牧场不退化
 ③饲养良种牛,加强对良种牛的培育,及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④阿根廷地广人稀,所产牛肉主要出口。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使潘帕斯牛肉的市场扩展到欧洲 四、乳畜业 2、西欧的乳畜业:1、概况:(1)概念: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的畜牧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2)分布:主要是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3)区位要求:由于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故乳畜业的分布地区多紧邻消费市场。(4)区位特点:多分布于大城市的郊区。(1)区位优势: (2)生产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经济效益高。   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51“案例4: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并完成P52“活动”的问题:
  1、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例子,归纳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
  2、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科技应用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3、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我国内蒙古、新疆地区地广人稀、草场质量好,如果能够加强科技应用,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完全可以采用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案例与活动探究 集约农业、生产规模大水平高高 重视科技应用,例如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划区轮牧等。  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52—P53“活动”,并完成其中的相关问题:
  1、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1)饲料因素:为什么西欧有适于养牛业需要的多汁牧草? (提示: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分析。)
  (2)市场因素:为什么西欧对乳畜产品有很大的需求量?
  2、用下列材料论证你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并进一步提炼出西欧乳畜业的分布和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特点。
  3、把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一比较。  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地形平坦,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这种气候条件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适宜发展奶牛饲养业,形成了欧洲人以肉奶等高脂肪、高热量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  随着经济发展,欧洲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的奶类消费需求大。此外,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乳畜业就更需要近市场分布。  西欧乳畜业商品率、机械化程度高。大城市周边以生产牛奶为主,离城市较远的地区以生产乳制品为主。活动探究 温带
海洋性气候多汁牧草奶牛城市
交通接近
市场温带
大陆性气候草场质量好肉牛远洋
航行远离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