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考点解析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说出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的主要环节。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有些进行得很迅速,很激烈,如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泥石流等。有些进行得十分缓慢。如:喜马拉雅山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在几千万年前还是海洋。 按能量来源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3、影响: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按性质和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岩层沿着平行地表的方向运动。地壳的水平位移分为水平挤压和水平拉张。水平挤压使地表岩层在有些地方发生弯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水平拉张则使有些地方则断裂张开,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垂直运动——岩层沿着垂直地表的方向运动,又称升降运动。地壳的垂直位移分为抬升或下沉。使岩层发生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如台湾海峡的陆地与海洋的变化) 注意:在自然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其实是相伴发生的。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但在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可能以某种运动为主。 (2)岩浆活动:地震活动、火山活动(火山爆发—夏威夷群岛基拉韦厄火山) (3)变质作用:岩层在高温、高压的影响下,发生的物理、化学等性状变化。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风、流水、生物) 2、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3、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4、影响: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5、内力、外力作用关系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其基本形态。
(3)了解外来作用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能根据本地条件,设计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的方案。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1、褶皱
(1)概念:岩层受力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成因: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
(3)褶曲:褶皱的基本单位即褶皱的一个弯曲,其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层向上弯曲拱起。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完整的背斜地形上形成山岭,这是内力作用造成的;但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容易被风化侵蚀成谷地,这是外力作用造成的。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凹陷。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完整的向斜地形上形成谷地,这是内力作用造成的;但是,向斜槽部受挤压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风化侵蚀,而形成山岭,这是外力作用造成的。 2、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世界上的许多高大山脉都是褶皱山,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落基山脉等。 断块山 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受力断裂,并且两侧岩体沿断裂面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2、断层地貌:水平位移,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垂直位移,岩体相对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岩体相对上升形成山岭或高地。
3、断块山:断层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的山岭或高地(规模大小不等)例如,华山、庐山、泰山。
4、研究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意义:对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有很大的帮助。背斜——含石油、天然气;向斜——储存地下水(自流水盆地);断层带:隧道工程要采取工程措施加固;水库大坝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与平原相比较,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
2、方式的选择:优先建造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原因:公路比铁路建造成本低,难度小
3、线路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原因: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地势和缓
4、延伸方向: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同样的直线距离,线路弯曲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原因:降低坡度,避开陡坡等
5、公路线路选择还应注意避开河流、沼泽地,尽可能多地经过居民点。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地貌:流水作用强大而普遍
(一)侵蚀地貌
1、形成: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2、河流侵蚀的种类: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3、河谷由沟谷发育而来。 (1)发育初期,河流的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河谷深窄,谷壁陡峭,初期横剖面呈V型,获得稳定地下水补给。
(2)发展:V形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变小。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岸受侵蚀,凸岸受堆积,出现连续河湾,河谷拓宽。
(3)成熟期:经漫长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型。(二)堆积地貌
1、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2、冲积平原
(1)洪积—冲积平原
分布:山区水流流出山口处
形成: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缓,流速减小,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
特点:由扇顶至边缘,地势逐渐降低,沉积物由大变小
(2)河漫滩平原
分布:河流中下游地区
形成: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多个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特点:宽广、平坦
(3)三角洲
分布:河流入海口
形成: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特点:地势平坦、河网密布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表现:世界上一些主要河流的两岸,常常布满大大小小的城市;越往河流中下游,城市也越密集。多数乡村的分布也与河流有关。
2、河流的影响: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可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3、限制:河流冲积平原上的聚落,首先要考虑洪水的威胁。
4、高原:聚落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因为地势低,气候温暖;封肥沃,水资源丰富。多呈带状,且密度较小。
5、山区:聚落分布在洪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因为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壤。呈明显的带状,且密度较小。
6、平原: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呈带状、团状,密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