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4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23 15:4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咸海位于亚欧大陆腹地,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导致其流域内陆地水储量(地表水+地下水)发生了显著变化。图示意2002~2016年咸海流域陆地水储量空间分布特征(正为盈余,负为亏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02~2016年阿姆河中游地区陆地水储量出现盈余,其主要来源最有可能是( )
A.大气降水 B.冰川融水 C.积雪融水 D.灌溉用水
2.研究发现北咸海一侧湖泊面积和水量均有小幅增加,但锡尔河流域下游地区陆地水储量出现减小趋势的原因是( )
①湖面扩张,蒸发量增大 ②湖泊水补给地下水量增加
③植被增多,蒸腾量增大 ④区域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02~2016年,咸海流域陆地水储量的变化可能导致咸海周边( )
A.气温日较差减小 B.盐风暴灾害增多 C.土壤盐渍化减轻 D.生物多样性增加
近两千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风沙活动总体增强,但区域内存在时空差异。根据自然环境和人口分布将青藏高原东北部分为两个区域:Ⅰ区主要包括青海湖盆地、河湟谷地;Ⅱ区主要包括黄河源区、柴达木盆地。图为两千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Ⅰ区与Ⅱ区风沙活动强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Ⅰ区风沙活动开始增强的时间比Ⅱ区( )
A.滞后0.5千年 B.提前0.5千年
C.滞后1.0千年 D.提前1.0千年
5.导致Ⅰ区和Ⅱ区风沙活动开始增强时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变化 B.地壳抬升 C.人类活动 D.河床裸露
6.近一千年以来,Ⅱ区( )
A.冬季风加强 B.大气能见度提高
C.人类活动强于I区 D.风力沉积物颗粒变细
黄土碟是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圆形或椭圆形洼地,其深度一般在2~3米,直径约为10米。黄土碟是由于地表水下渗并浸湿了黄土层,在重力作用下,导致地面下沉凹陷而成,是陷穴冲沟发育的一个标志。下图为一处黄土碟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7.推测黄土碟多位于黄土高原( )
①沟谷沟尾的下方②沟谷沟头的上方③南部地区④北部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黄土碟形状呈椭圆形,可能是因为其分布地区( )
A.土层浅薄 B.土质结实 C.地势低洼 D.地面微斜
9.在黄土碟分布较多的地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应特别注意( )
A.增建拦土大坝 B.远离沟谷坡底 C.防止水流渗入 D.增加植被覆盖
非洲萨赫勒地区是半干旱的草原地区,具有从典型的热带草原向热带沙漠过渡的地理特点,年降水量大多为100~500mm,当地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传统的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地区人口急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也迅速增加,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萨赫勒地区出现了严重的荒漠化。读“萨赫勒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直接原因有( )
①过度开垦②过度放牧③不合理利用水资源④过度樵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解决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问题,需要( )
A.增加区域降水 B.采用草方格沙障
C.控制人口数量 D.增加植被覆盖
12.萨赫勒某地推广农作物的休闲轮作制,主要目的是( )
A.削减风力 B.恢复土壤肥力 C.增加降水 D.增加杂草
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地貌类型有丘陵、高原、阶地、平原、土石山地等。黄土高原位于季风气候区,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地带,年均气温3.6~14.3℃,年均降雨量150~750mm,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该地大部分区域被黄土覆盖,土质疏松,全区植被稀疏。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治理分区。完成下面小题。
13.图示黄土高原治理分区水源涵养效果最差的是( )
A.农灌区 B.土石山区 C.河谷平原区 D.黄土塬沟壑区
14.近年来,河谷平原区植被生态效益率持续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风沙侵蚀加剧,土壤沙化面积增大 B.降水量减少,干旱程度加剧
C.城镇化进程加快,植被覆盖率下降 D.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数千万年前的板块运动致使青藏高原隆升,亚洲内陆地区变得干旱,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这些沙漠的沙尘经过长途跋涉最终形成了地球上黄土分布最集中的黄土高原。如今的黄土高原虽然沟壑纵横,但已梯田成片,生态得到改善。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梯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与黄土高原成因最为接近的地貌是( )
A.灌丛沙丘 B.风蚀蘑菇 C.冲积平原 D.水上雅丹
16.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因为( )
A.流水冲积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风力堆积作用
二、综合题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山西省地下近40%的面积有煤层分布,占全国已探明煤炭储量的三分之一。北部煤层埋藏浅,适宜露天开采,其他地区大多为中厚煤层,宜井工开采(通过挖掘井巷进入地下煤层开采煤炭资源的方式)。下图为我国局部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图1中阴影部分)。该地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鱼鳞坑(图2)是黄土高原常用的水土保持方式,是在较陡的山坡上挖掘的半月形坑穴。这些坑穴交错排列,状若鱼鳞,坑内种植树木。与此同时,还利用黄河上下游水库对黄河进行调水调沙,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1)图中①②③④属于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的山脉是 (填数码),甲地扩大农业发展规模的限制因素是 。图示地区降水年际变化较 (大/小),原因是: 。
(2)分析山西省采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
(3)从水循环环节的角度,分析鱼鳞坑保水、保土、保肥的原因。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黄河下游的冲淤平衡对黄河入海口地区的可能影响。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暖温带半干旱向半湿润气候过渡区,年均降水量400mm左右,多集中在7、8月份。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榆林市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材料二下图为榆林市略图。
材料三红碱淖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西北部,是中国最大沙漠湖泊。红碱淖为其东部神木煤田的开发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1997年,红碱淖面积尚有57平方公里,到了2015年仅剩31.51平方公里。
(1)榆林市地处四大地区的 ,红碱淖的补给水源除降水外还有 、
(2)结合生产活动,说明榆林市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的发生过程。
(3)分析红碱淖1997年至2015年面积变化的原因。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扁柏属常绿乔木:树冠呈尖塔形,叶片交互对生,排成一平而,顶端优势明显;日本扁柏为浅根性树种,80%以上根系集中分布在0~30厘米土层中。自然分布多生长在海拔1300米~2800米的地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中高山或低山丘陵,降水1000毫米以上的地区生长表现最好。下图为九江庐山含鄱口附近林区坡面上的日本扁柏景观。
(1)依据日本扁柏的生长地区,推测日本扁柏的生长习性。
(2)推测该地区水土保持状况。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3)针对上述现象,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20.阅读图文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山西省大同市位于黄土高原的东北边缘。处于地理环境的过渡地带,生态环 境较为脆弱, 图为大同市区域图。
材料二:大同市被称为“ 中国煤都”、煤炭储量约占全国 1/8,主要有烟煤、无烟煤、泥煤等类型。20 世纪 80 年代初、当地政府制定发展规划,促进煤炭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煤炭产销量位居全国前列、煤炭产业成为大同市的基础性产业。
材料三:近年来,大同市推进煤炭产业走“减、优、绿”发展之路,布局风、光、虱、储能、生物质等绿色能源全产业链,探索从“煤都”向“新能源之都 ”的转变。
(1)简述大同市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2)简述大同市从“煤都 ”向“新能源之都 ”发展对当地的积极影响。
(3)从自然地理阶境过渡性角度,分析大同市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2.B 3.B
【解析】1.阿姆河源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的高山冰川,冰川融水是阿姆河重要的补给水源,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冰川融化加速,融水量大,使阿姆河中游地区陆地水储量出现盈余,B正确,C错误;该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量较少,陆地水储量出现盈余与大气降水关系不大,A错误;该区域的灌溉用水主要依赖河流水,灌溉用水会消耗地表水和地下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灌溉水量增加,陆地水储量应减少,D错误。故选B。
2.北咸海一侧湖泊面积和水量有小幅增加说明水分补给湖泊增多,而北咸海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锡尔河,但锡尔河流域下游地区陆地水储量减小,所以其湖泊面积增加主要应是来自于湖面扩张,蒸发量增大,空气中的水汽增加,降水有所增加,所以湖水和湖面都有小幅增加,①正确;中亚地区气候干旱,主要的生产生活用水极度依赖地表和地下水,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导致锡尔河水量减少,④正确;湖泊水补给地下水量增加会导致湖泊水减少,②错误;当地气候干旱,以荒漠植被为主,植被增多的可能性不大,且因植被稀少,蒸腾水汽较少,对气候的影响不大,③错误。故选B。
3.咸海流域是当地重要的农业灌溉区,随着农业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张,灌溉用水量的增加导致了咸海流域陆地水储量减小,由于过度灌溉,加之当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导致土壤盐渍化不断加剧,加之当地冬春风力大,出现盐风暴灾害增多,B正确,C错误;陆地水储量减少,说明当地气候趋于干旱,气温日较差增大,生态系统更加脆弱,生物多样性不会增加,AD错误。故选B。
【点睛】咸海面积减小的原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气候干旱,降水少;全球变暖,蒸发加剧,导致湖泊水量减小;人们引注入咸海的河流水灌溉进行工农业生产,作为生活用水,使注入咸海的水减少,湖泊萎缩,面积变小。
4.B 5.C 6.A
【解析】4.读图,根据图例及注记可知,图中I区风沙增强始于约距今1.5—1.0千年,II区风沙增强始于约距今1.0千年,故Ⅰ区风沙活动开始增强的时间比Ⅱ区提前0.5千年,B正确;排除ACD。故选B。
5.读图,距今1.5-1.0千年时期,Ⅰ区和Ⅱ区气候相同,但风沙活动强弱不同,说明气候不是风沙差异的主要因素,A错误;材料中未有地壳抬升的信息,且地壳抬升尺度较大,对Ⅰ区和Ⅱ区影响一致,不会导致风沙活动强弱的差异,B错误;距今1.5-1.0千年时期,气候暖湿,不易起风沙,图中I区人类活动明显强于II区,造成I区在暖湿气候下风沙增加,风沙增强时间早于II区,C正确;湿润地区枯水期时河床裸露也不一定会导致风沙增加,说明河床裸露不是风沙增加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C。
6.读图可知,距今1.0千年以来,Ⅱ区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导致冬季风增加,A正确;风沙增强,大气能见度下降,B错误;人类活动弱于I区,C错误;冬季风增强,风力搬运作用增强,风力沉积物颗粒变粗,D错误。故选A。
【点睛】风沙活动强弱主要受沙源物质、风、植被覆盖率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7.B 8.D 9.C
【解析】7.读图并根据材料可知,黄土碟是由于地表水下渗并浸湿了黄土层,在重力作用下,导致地面下沉凹陷而成。因此其主要是在坡度较小的黄土面上,黄土层内部因局部湿陷而成,所以它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沟谷沟头的上方或平缓坡面上,①错误②正确;黄土高原南部地区降水较多,黄土层中含水量相对较大,易形成黄土碟,③正确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其深度一般在2~3米,直径约为10米,这表明该地土层较为深厚,A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黄土碟形状是由于地表水下渗并浸湿了黄土层,因此此处的黄土较为湿润,土质并不结实,B错误。受重力作用影响,黄土压密,并在地下水的作用下由高向低缓慢移动,因此此处地势较高,并不是地势低洼处,C错误。结合图文信息可知地面在重力作用下下沉且形成椭圆状,有椭圆形黄土碟分布的地区,地面略微倾斜,D正确。故选D。
9.读图并根据材料可知,黄土碟主要是在黄土的湿陷作用下形成的,黄土湿陷性对人类工程的危害很大,常对建筑物、渠道、库岸造成破坏。因此,在湿陷作用严重的黄土碟分布较多地带一沟谷沟头的上方进行公路、水库等工程建设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水流的渗入,并采取必要的人工土质改良或其他防治措施,C正确。黄土碟位于地势较高处,增建拦土大坝并不阻止黄土碟出现,A错误。黄土碟位于地势较高处,远离沟谷坡底不能防治黄土地层下陷,B错误。增加植被覆盖主要是保持水土,而黄土碟是黄土在湿润的情况下下陷,因此增加植被覆盖并不能根本上解决黄土下陷问题,D错误。故选C。
【点睛】黄土碟是黄土地貌中的一种基本类型,该黄土地貌的分布特点与形成、黄土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关知识。但黄土碟不同于水土流失,这只是 黄土在湿润情况下,在重力作用影响下,地面下陷造成的。
10.A 11.C 12.B
【解析】10.结合材料,萨赫勒地区发展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人口增加,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故荒漠化的直接原因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牧,,①②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不合理利用水资源,③错误。草原区,过度樵采不是造成荒漠化的直接原因,④错误。A对,B、C、D错误。故选A。
11.要想根治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加剧的趋势,需要控制人口数量,C正确。增加区域降水需要有合适的条件,条件要求高,A错误。草方格沙障可以抑制土地沙化的速度,不是解决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根本措施,B错误。增加植被覆盖做法对,但不是根治的措施,D错误。故选C。
12.萨赫勒某地推广农作物的休闲轮作制,主要目的在于恢复肥力,B正确。休闲轮作对削减风力作用不大,A错误。不能增加降水,C错误。增加杂草不可能是休闲轮作制的目的,D错误。故选B。
【点睛】定居放牧导致过度放牧,人口增加,需要的耕地增加,导致过度开垦。不合理用水主要导致土地盐碱化,材料不能体现。樵采主要在林区。荒漠化加剧的根源是人口增长,根本治理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休闲轮作制,主要目的在于恢复肥力。
13.D 14.C
【解析】13.四个选项中,黄土塬沟壑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效果最差。故选D。
14.由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河谷平原区人口和城市分布集中,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占用大量的耕地,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植被生态效益持续降低,C正确;该地大部分区域被黄土覆盖,土质疏松,全区植被稀疏,风沙侵蚀加剧,土壤沙化面积增大,降水量减少,干旱程度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都不是河谷平原植被减少的主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
【点睛】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重点在于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进行综合防治,着重防治风沙的危害、预防水土的不断流失、严格监管有严重污染的工业生产, 改良生产生活方式, 加快农民脱贫的步伐,推动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15.A 16.C
【解析】15.黄土高原是受风力堆积作用形成,强烈的西北风将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的黄土吹到今天的黄土高原地区,经过几百万年的不断累积,形成今天深厚的黄土层。在风力作用下,沙漠中的沙粒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在其附近堆积,会发育成灌丛沙丘,因此灌丛沙丘与黄土高原地貌接近,A正确;风蚀蘑菇是岩石受风力侵蚀形成,B错误;冲积平原是受流水冲积作用形成,C错误;水上雅丹是风力侵蚀后形成湖泊所致,D错误。故选A。
16.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再加上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在流水侵蚀作用下,水土流失严重,让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C正确;与流水冲积作用、风力侵蚀作用、风力堆积作用关系小,ABD错误。故选C。
【点睛】黄土“风成说”解释了黄土高原的黄土来源,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墚、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17.(1) ③ 水源 大 夏季风不稳定
(2)问题:地下开采形成地下采空区,导致地面沉降(地表下沉)。
措施:用碎石、沙、煤矸石等回填采空区。
问题:露天开采破坏地表土层,导致土地退化(或水土流失)。
措施:存放好表土,随时分片回填土地,土地复垦;合理堆放尾矿和矿渣。
(3)鱼鳞坑拦截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地下径流),起到保水作用;减弱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搬运作用;拦截山坡上流下来的有机物质,起到保土(保肥)作用。
(4)影响:湿地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增加;地下淡水得到补给;入海洪峰降低了湿地土壤的含盐量,提高了湿地土壤的养分;河口营养物质增加,利于鱼类生长;遏制了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局部区域、鱼鳞坑示意图及相关文字为材料设置4道试题,涉及降水及影响因素、山西省能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图中①(阴山)、②(祁连山脉)、③(太行山脉)、④(秦岭山脉)属于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的山脉是③(太行山脉),甲地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扩大农业发展规模的限制因素是水源。图示地区主要为季风区,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图示地区降水年际变化较大。
(2)问题:根据材料信息“其他地区大多为中厚煤层,宜井工开采(通过挖掘井巷进入地下煤层开采煤炭资源的方式)”提示及所学知识,地下开采形成地下采空区,易导致地面沉降(地表下沉)。相应环保措施:用碎石、沙、煤矸石等回填采空区。问题:根据材料信息“北部煤层埋藏浅,适宜露天开采”提示及所学知识,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该地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露天开采破坏地表土层,导致土地退化(或水土流失)。措施:露天开采开挖地表土层,之后存放好表土,随时分片回填土地,土地复垦;露天开采后的尾矿和矿渣要合理堆放。
(3)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鱼鳞坑是一种水土保持造林整地方法,在较陡的坡面和支离破碎的沟坡上沿着等高线自上而下的挖半月型坑,呈品字形排列,形如鱼鳞,故称鱼鳞坑。鱼鳞坑能拦截地表径流,使地表径流进入坑中,使下渗增加,起到保水作用,具有一定蓄水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地下径流;随地表径流减小,土壤受到的侵蚀和搬运减弱,可以在坑内栽树,可保土保水;拦截山坡上流下来的有机物质,起到保肥(保土)作用。
(4)泥沙对河流入海口的影响主要从河口三角洲和附近海域渔业资源的角度分析。由材料可知,黄河下游基本保持冲淤平衡的原因是小浪底水库每年汛期来临之前对黄河调水调沙,将淤积的泥沙送入大海。入海口地区泥沙增加,湿地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增加;入海洪峰降低了湿地土壤的含盐量,提高了湿地土壤的养分;入海洪峰使入海口地区地下淡水得到补给;泥沙在入海口地区淤积有利于土地肥力提高,有利于河口三角洲发育;入海径流挟带的营养盐类增加,使河口营养物质增加,有利于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增加;入海洪峰遏制了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
18.(1) 北方地区 河流补给 湖泊补给
(2)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植被的破坏;夏季多暴雨,降水强度大;疏松黄土被雨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
(3)水库蓄水,河流汇入减少;煤炭开发造成地下水系破坏,红碱淖及其水系渗漏;周边工农业的发展,用水量大增,使汇入湖泊的水量减少;煤田的开发用水量大。
【分析】本题以红碱淖为背景,涉及红碱淖的水源补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湖泊面积变化的原因等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地理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由图可知,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四大地区的北方地区;由图可知,红碱淖的补给水源除降水外,还有河流补给和湖泊补给。
(2)由于黄土高原沟壑区人类不合理的开垦、开矿,导致植被破坏;加上夏季多暴雨,降水强度大;黄土表层疏松,在雨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水土流失严重。
(3)由材料可知,其红碱淖1997年至2015年面积大幅减少,可能的原因,如周边工农业的发展,用水量大增,使汇入湖泊的水量减少;图中有水库,水库蓄水,河流汇入减少;煤矿区中煤炭开发造成地下水系破坏,红碱淖及其水系渗漏,煤矿区用水量也较大。
19.(1)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喜温暖湿润;分布在较高海拔,能耐低温;分布在中高山或低山丘陵地区,喜排水良好的土壤。
(2)该地区水土保持差。属常绿乔木,枯枝落叶少;日本扁柏顶端优势明显,郁闭度大,林下植被少;属浅根性树种,侧根发达,大多根系分布在土壤表层,不利于其他植被的生长,林下植被少;山坡的坡度较大;所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弱,水土保持差。
(3)营建水源涵养林,采用混交林的形式;对林区定期间伐,减小林区郁闭度,增加透光度,增加林下植被覆盖率;改变坡长、坡度,分段拦截径流,增加土壤入渗及降低径流流速等方式达到减少坡面侵蚀。
【分析】本题以日本扁柏生长习性为材料,涉及植物生长环境、植物对环境影响、环境改良措施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推测日本扁柏喜温暖湿润;自然分布多生长在海拔1300米~2800米的地区,高海拔地区,温度相对较低,推测日本扁柏能耐低温;分布在中高山或低山丘陵地区,地势有一定坡度,推测日本扁柏喜排水良好的土壤,不耐渍涝。
(2)该地区生长的日本扁柏属于浅根性树种,其水土保持能力差。日本扁柏属常绿乔木,季节性的枯枝落叶少,对土壤的有机质形成不利;日本扁柏顶端优势明显,树木高大,叶片交互对生,郁闭度大,遮蔽林下空间,林下植被少;根系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中,属浅根性树种,侧根发达,大多根系分布在土壤表层,吸收浅层土壤的养分,不利于其他植被的生长,林下植被少,难以形成保持地表水土的植被;山坡的坡度较大,容易形成速度较快的地表径流;所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弱,水土保持差。
(3)营建水源涵养林,采用混交林的形式,防止单一植被对当地的不利影响;对林区定期间伐,减小林区郁闭度,增加透光度,使林下植物能够生长,增加林下植被覆盖率;通过工程措施,改造坡面状况,改变坡长、坡度,分段拦截径流,防止形成侵蚀性较强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中水分入渗及降低径流流速等方式达到减少坡面侵蚀,保持坡面水土。
20.(1)煤炭储量丰富、煤炭种类丰富;铁路公路经过,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等
(2)促进新能源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等;建设与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等;减少对于传统能源(煤炭)的使用,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等。
(3)属于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处于山地、高原的过渡地带。处于森林植被向草原植被过渡地带;大致位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附近,降水具有临界性、变率较大(降水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土地易受风蚀和沙化、易于退化等。
【分析】本道题以大同市为例,设置3道小题,考查自然环境的脆弱性、产业结构升级等相关基础知识,内容一般,难度适中,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 根据图示信息“ 大同市被称为“ 中国煤都”、煤炭储量约占全国 1/8,主要有烟煤、无烟煤、泥煤等类型”可知,大同市该地区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煤炭种类丰富质量好;该地区接近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因此市场广阔;多条交通干线穿过,交通运输便利。
(2) 大同市从“煤都”向“新能源之都”发展,首先促进风、光、氢、储能、生物质等绿色能源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等;与绿色能源等相关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并且带动与新能源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能够减少对煤等石化资源的使用,减少对于传统能源(煤炭)的使用,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等。
(3) 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因素、系统自身恢复能力、人为活动干扰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气候的干湿区类型看,大同位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附近,降水具有临界性、变率较大(降水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该地区位于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从地形上看,处于山地、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表起伏、不稳定;从土地利用形式上看,此外处于森林植被向草原植被过渡地带;该地区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土地易受风蚀和沙化、易于退化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