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整合与评价
微专题1 城市辐射功能
1.结合城镇化发展特点理解城市的辐射功能
(1)世界大都市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起主导作用的是集聚,然后才是辐射带动作用。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然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
(2)城镇化进程使人口和财富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从而出现了超级城市、巨型城市、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等新型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伴随一批超级城市、巨型城市的出现,大都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得到了加强,成为区域内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导区域,成为周边地区发展的要素配置中心、产业扩散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信息流转中心。
2.城市辐射功能的主要特点
(1)城市辐射功能的前提条件是区域的对外开放和资源的自由流动。
(2)辐射功能的强弱同城市自身的规模、等级及城市功能有关。城市的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城市的综合功能越突出,城市的辐射功能越强。
(3)城市因其辐射功能而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
(4)城市的辐射功能会因城市腹地范围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增强、扩展。
(5)城市的辐射功能主要通过产业、资本、科学技术、人才、信息等经济要素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实现的媒介主要有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等。
3.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
因素 影响 表现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辐射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辐射范围,如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资源因素 城市因大规模的产业集聚,资源需求扩大,促进更大范围内资源的开发利用 产业集聚使城市所需资源的来源区扩大,促进了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功能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更远的区域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往往辐射功能相对较强
人口因素 城市的集聚作用对广大区域内的人口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城市因集聚使人口大量聚集,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辐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区域之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越高,产业、资金、信息、人口、交通等经济要素的流动越频繁、联系越密切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交通运输网络越发达,信息交流越密切、人口流动越频繁、产业互动越高效,城市的辐射功能越强
典例巩固 有学者把邻近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外围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区域称之为“大都市阴影区”,其范例在中国不在少数,如京津冀城市群临近中心城市北京、天津的外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中心城市明显落后,北京北部的城市张家口、承德甚至形成了贫困带。读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图,回答(1)~(2)题。
(1)张家口、承德成为“大都市阴影区”主要是因为与中心城市( )。
A.交通联系不便 B.信息交流较少
C.产业部门类似 D.产业联系较弱
(2)今后,京津冀地区发展应注重促进中心城市( )。
A.服务范围拓展 B.服务功能转移
C.服务职能增加 D.服务对象转变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张家口、承德与北京有众多的公路和铁路相连,由此可知张家口、承德与北京交通联系是比较方便的;张家口、承德与北京的信息交流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因此张家口、承德与北京信息交流较少是错误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目前北京的产业以第三产业为主,张家口、承德以第二产业为主,这些区域的产业结构大不相同;由于产业部门差别较大,北京和张家口、承德的产业联系较弱,因此在张家口及承德一带形成“大都市阴影区”。第(2)题,北京和天津等中心城市规模较大,人口较多,造成了严重的城市问题,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将这些城市的一些服务功能转移到其他区域(建设卫星城等),来减轻本区的压力。
微专题2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可持续发展
1.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
开发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区域资源开发的早晚、规模及区域发展的周期。评价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需要考虑资源状况,包括分布范围、种类、储量、质量、开采条件,还有市场条件、位置与交通。
2.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影响传统工业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工业部门特征、工业结构特征及企业规模特征。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
(2)在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不同区域的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构成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对区域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不同的影响,它决定着区域的产业结构、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
3.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及资源型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对地下水的影响。
(2)资源型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区域资源不断减少甚至枯竭,区域空间不断加大,资源供给与需求出现矛盾,导致区域经济衰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单一,难以应对市场变化,逐渐失去竞争优势;能源、资源地位下降,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世界性重工业产能过剩导致传统产业衰落;内部经营与管理体制落后,技术更新缓慢,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
(3)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提高能源、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做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针对区域条件和存在的问题,从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对于烟尘,可通过改造设备,增加除尘装置做无害处理;对于因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产生的温室效应,应逐步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典例巩固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收缩型城市”最重要的指标是人口流失,位于黑龙江省的鹤岗市是我国重要煤炭基地之一,但目前在尚有26亿吨煤炭资源待开发的条件下,自身发展却面临诸多困难。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鹤岗市市辖区常住人口仅为54.54万人,5年间鹤岗市区人口减少了17.12%,且流失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下图示意鹤岗市位置。
(1)分析鹤岗市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2)推测人口大量流失对鹤岗市城市发展的影响。
(3)为应对当前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鹤岗市积极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请为鹤岗市经济转型发展献计献策。
【答案】(1)煤炭资源的枯竭,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煤炭产量的下降,使城市经济发展出现萎缩,人口外流。
(2)造成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加剧,经济发展动力减弱等。
(3)调整产业结构,适度发展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改善交通条件;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旅游业(康养产业);加快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就业、生活环境;健全并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落实“三孩”政策的配套措施;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鹤岗市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资源(煤炭等)枯竭的影响下经济发展受限;随着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有所下降,煤炭产量下降,导致城市经济发展萎缩,人口外流,城市经济走向衰退。第(2)题,人口大量外流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借鉴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不利影响作答。造成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加剧,经济发展动力减弱等。第(3)题,为应对经济衰落问题,可以调用德国鲁尔区综合整治的相关措施并结合鹤岗市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目前鹤岗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所以应加大投资,积极改善交通条件;鹤岗市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总体上来说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广,纬度较高,作物生长周期长,依托耕地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依托本地旅游资源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及康养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单一经济状况。为应对人口外迁问题应加快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就业、生活环境;健全并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落实“三孩”政策的配套措施;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微专题3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与方法及治理措施
1.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与方法
一个区域的环境与发展,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关。只有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原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综合治理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对策。
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与方法如下所示:
2.不同区域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区域 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治理措施
东北地区 黑土流失、湿地萎缩、森林破坏 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被破坏,导致土壤被冲刷;沼泽开垦导致湿地萎缩;林木超采、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导致森林资源减少 治理坡面、沟壑,植树造林,土壤培肥;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
华北地区 风沙、旱涝、盐碱严重 气候具有冬春旱、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多风沙;地势平坦,有大面积的低洼地;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及不合理开垦等 采用鱼塘—台田模式发展立体农业;兴建水利工程,发展节水农业;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南方丘陵地区 水土流失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坡地开荒 发展立体农业;发展沼气、节能炉灶,营造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解决生活用能问题
西北地区 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 气候干旱;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水资源,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农牧区的生活用能问题,构筑防护林体系
黄土 高原 水土流失 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开矿导致植被破坏 保塬、护坡、固沟;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存放表土
云贵 高原 石漠化 地形崎岖,坡度大;夏季多暴雨;植被遭到破坏 封山育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草
典例巩固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黄土峁、黄土墚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分别写出甲、乙、丙三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影响及不利影响。
【答案】(1)甲——黄土塬,乙——黄土墚,丙——黄土峁。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多暴雨,易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长期的流水侵蚀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少,变成长条形的黄土墚;黄土墚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2)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碎片化的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作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水土流失加剧。
(3)有利影响: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轻和防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机械化耕作、农田灌溉。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水土流失,破坏原有的耕作层。
【解析】第(1)题,图甲为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或微有起伏,黄土堆积厚度较大,是黄土高原地区最重要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图乙为黄土墚,是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墚长一般可达几千米或十几千米。图丙为黄土峁,是呈孤立的黄土丘,浑圆状,形如馒头,大多数黄土峁是由黄土墚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从流水侵蚀作用入手分析由黄土塬到黄土墚,再到黄土峁的黄土地貌形成过程。第(2)题,可以从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积、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第(3)题,黄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沟谷地区,所以减少高原面上的沟谷数量和面积,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且平整土地可以扩大耕地面积;但大规模平整土地也扰动了原土层结构,且使表面的耕作层遭到破坏。
思维构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