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3节 化学方程式
(第3课时)
浙教版 八年级下
教材解析
【核心概念】
【学习内容与要求】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2.4 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课时的内容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中定量研究的真正体现和具体应用,也是化学计算的重要组成和基础,同时还能为后面有关含杂质的计算题做好准备,因此学好本课时内容知识极为重要。
创设情境
写出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求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并说说反应的宏观意义、微观意义和量的含义。
(1)宏观:在点燃的条件下,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微观:在点燃的条件下,1个碳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1个
二氧化碳分子。
(3)质量: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44 份质量的
二氧化碳。
C + O2 CO2
点燃
12 : 32 : 44
探究实践
C + O2 CO2
点燃
12 : 32 : 44
若: 24克 :( )克 : ( )克
64
88
若: ( )克 :( ) 克 : 22克
6
16
24份质量
32份
质量
44份
质量
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是固定的,成正比例关系。
由于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化学反应中各成分的质量。
探究实践
【例题】实验室里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现要制得2克氧气,需要多少克过氧化氢?
1.设未知量
解:设需要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x=4.25g
3.写出已知物与待求物之间的质量比
4.列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答:要制得2g氧气,需要4.25gH2O2。
2H2O2 2H2O + O2↑
68
32
x
2g
68
32
=
2g
x
探究实践
解:设完全分解时需要高锰酸钾质量为x。
中国登山协会组织攀登珠穆朗玛峰。在登山过程中,人均携带10kg的氧气,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需多少千克的高锰酸钾?
KMnO4 K2MnO4 + MnO2 + O2↑
156
32
x
10
x=48.8
x
=
32
10
未配平
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
未标明单位
计算结果错误且无单位
没有简明的写出答案
156
辨析:以下是某同学的解题过程,有无错误?错在哪里?
探究实践
解:设完全分解时需要高锰酸钾质量为x。
KMnO4 K2MnO4 + MnO2 + O2↑
316
32
x
10kg
x
=
32
316
10kg
x=98.8kg
答:需要98.8Kg的高锰酸钾。
2
中国登山协会组织攀登珠穆朗玛峰。在登山过程中,人均携带10kg的氧气,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需多少千克的高锰酸钾?
改正:
【应用】现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反应前混合物的质量为25克,加热到不再发出气体时,得到剩余固体混合15.4克。
(1)生成了多少克氧气 (2)原混合物中有氯酸钾多少克
2KClO3
加热
2KCl+ 3O2 ↑
MnO2
解:(1)生成了氧气的质量=
25克-15.4克=9.6克
(2)设原混合物中有氯酸钾的质量为x
245 96
x 9.6g
245 96
x 9.6g
=
x=24.5g
答:生成了氧气9.6g,原混合物中有氯酸钾的24.5g。
探究实践
【例题】实验室里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现用10%的过氧化氢溶液68g来制取氧气,最多能生成多少毫升的氧气?已知氧气密度为氧气密度1.43g/L。
2H2O2
MnO2
O2 ↑+2H2O
解:设最多能制取氧气的质量为x
68
32
x
6.8g
68
32
=
6.8g
x
x=3.2g
V=
m
ρ
3.2g
1.43g/L
=
=2.24L
=2240mL
答:最多能生成氧气2240mL。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是纯净物的质量;求体积,必须先求出质量。
1. 电解水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 ( )
A.2∶1 B.4∶8 C.1∶16 D.1∶8
D
2. 16g硫粉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是 ( )
A.8 g B.16 g C.24 g D.32 g
B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2 g氢气在8 g氧气中燃烧一定能生成10 g水
B.8 g硫在8 g氧气中燃烧,能生成16 g二氧化硫
C.3 g木炭在10 g氧气中燃烧,能生成13 g二氧化碳
D.a g镁条在a g氧气中燃烧,一定能生成2a g氧化镁
B
迁移应用
探究实践
【例题】把4g硫粉放在给定质量的氧气中燃烧,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回答问题:
(1)第一次实验中参加反应的S的质量 ,O2的质量与生成SO2的质量比是 。
(2)请你通过计算求出第二次、第三次实验生成的SO2的质量,填入表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氧气的质量(g) 3 4 6
二氧化硫的质量(g) 6
1:2
3g
8
8
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是固定的,反应物中多余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4.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实验室中一瓶久置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实验测得相关数据如下图所示:
(1)剩余的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g,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至0.1%)
1.0
1.6
迁移应用
迁移应用
板书设计
质量比固定,多余物质没有参加反应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原理:质量守恒定律
纯净物的质量,不是体积:
格式:“一设二式三比四列式求解五回答”
第3节 化学方程式 (第3课时)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节 化学方程式(第3课时)
【核心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与要求】
2.4 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质量守恒定律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思考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能力。
3.探究实践:模仿着进行化学方程的计算,熟悉计算步骤及方法。
4.态度责任: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学思路】本课时的内容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中定量研究的真正体现和具体应用,也是化学计算的重要组成和基础,同时还能为后面有关含杂质的计算题做好准备,因此学好本课时内容知识极为重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写出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求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并说说反应的宏观意义、微观意义和量的含义。 (1)宏观:在点燃的条件下,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微观:在点燃的条件下,1个碳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1个 二氧化碳分子。 (3)质量: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44 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承上启下。
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情景展示] 碳在氧气里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O2 [问题探究] 参加反应的碳、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比是多少?若题中给出其中一种物质的实际质量,怎样计算出其他物质的质量呢? [思考交流] [归纳提升] 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这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而“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在数值上等于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其化学计量数乘积的比。若题中给出其中一种物质的实际质量,可根据物质之间的质量比计算其他物质的质量。 [继续探究] 实验室里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现要制得2 g氧气,需要多少克过氧化氢? 解:设需要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2H2O+O2↑ 68 32 x 2 g = x==4.25 g 答:需要过氧化氢4.25 g。 [思考交流] [归纳提升] 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的乘积),标出已知量、未知量。 (4)列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1)根据物质的组成求各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边系数的乘积之比,计算时必须准确无误。 (2)解题格式的书写要规范。 (3)注意单位的书写要求。 [继续探究] 辨析:以下是某同学的解题过程,有无错误?错在哪里? 中国登山协会组织攀登珠穆朗玛峰。在登山过程中,人均携带10kg的氧气,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需多少千克的高锰酸钾? 【例题】实验室里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现用10%的过氧化氢溶液68g来制取氧气,最多能生成多少毫升的氧气?已知氧气密度为氧气密度1.43g/L。 [继续探究] 【例题】实验室里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现用10%的过氧化氢溶液68g来制取氧气,最多能生成多少毫升的氧气?已知氧气密度为氧气密度1.43g/L。 [思考交流] [归纳提升]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是纯净物的质量;求体积,必须先求出质量。 [继续探究] 【例题】把4g硫粉放在给定质量的氧气中燃烧,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回答问题: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氧气的质量(g)346二氧化硫的质量(g)6
(1)第一次实验中参加反应的S的质量 ,O2的质量与生成SO2的质量比是 。 (2)请你通过计算求出第二次、第三次实验生成的SO2的质量,填入表中。 [思考交流] [归纳提升] 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是固定的,反应物中多余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根据碳燃烧这个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利用数学关系找出比例关系,这是也计算的方法基础。 纠错过程中,不断规范格式与步骤。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节 化学方程式(第3课时)
考试这样考
题型一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1.在化学反应2A+B2===2C中,已知20 g A和足量B2充分反应后,生成30 g C。已知B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20 B.32 C.48 D.96
2.硫在氧气里燃烧,下列说法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8g硫和6g氧气完全化合,可生成14g二氧化硫
B.10g硫和10g氧气完全化合,可生成20g二氧化硫
C.5g硫和10g氧气完全化合,可生成15g二氧化硫
D.10g硫和12g氧气完全化合,可生成22g二氧化硫
3.在化学反应A+B2===AB2中,A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现将
8克A和5克B2充分反应,则生成AB2的质量是( )
A.10克 B.13克 C.16克 D.18克
4.在反应X+2Y=R+2M中,已知R和M的相对原子质量比为22:9,当1.6g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R,则在反应中Y与M的质量比为( )
A.12:9 B.23:9 C.32:9 D.16:9
题型二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角度1:文字叙述类
5.在做电解水实验时,常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来增强溶液的导电性,但氢氧化钠本身不会发
生化学反应,质量也不会发生改变。现将含有8g氢氧化钠的水溶液109g通电一段时间
后,生成1g氢气,请你计算:
(1)电解所消耗的水的质量为 g;
(2)电解水后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角度2:表格类
6.某同学从定量角度研究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过程,对原实验进行部分改进,增加了称量操作,
具体做法是取10%的双氧水和少量的二氧化锰放入气体发生装置,并对反应前后混合物的
质量进行称量,记录如下表。若反应后,双氧水分解完全且氧气全部逸出,则该同学得
出的结论中,不合理的是( )
反应过程 反应前 反应后
质量变化(不含容器质量) 34.3 g 32.7 g
A.反应速率逐渐加快
B.最多得到氧气的质量为1.6 g
C.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量为0.3 g
D.反应得到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为9∶8
角度3:图像类
7.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时,反应时间和剩余固体质
量如图。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该反应产生的氧气质量为______g。
(2)剩余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是 g。
(3)求原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
角度4:实验过程
8.实验室购买了一批双氧水(H2O2)溶液,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测定其质量分数,他们设计
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浓硫酸有吸水性,干燥气体。其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组装仪器,并检查气密性;
②在A、B、C三个仪器中装入药品,其中双氧水溶液质量为50g;
③用电子称称量出整套装置的总质量为498.6g;
④关闭a处止水夹,打开A仪器的阀门,向锥形瓶中
加入全部的双氧水溶液,随即关闭A仪器的阀门;
⑤充分反应后,打开a处止水夹,向装置中持续缓慢
地鼓入X气体。
⑥第二次称量整套装置的质量为497g;
(1)本实验采用的装置中,A仪器的名称是 。
(2)为尽可能减少测量误差,请结合测量原理判断,操作⑤鼓入的X气体是 。
A.氮气 B.经干燥处理的空气 C.除去氧气后的空气
(3)根据题意,计算双氧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题型三 学科综合
9.密闭容器中有氧气、X、水和二氧化碳4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O2 X H2O CO2
反应前质量/g 76.0 16.0 4.0 3.0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0 40.0 47.0
A.表中待测的值为5.0
B.X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该反应中O2与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D.反应生成的H2O与CO2的质量比为40:47
题型四 拓展创新
10.解决问题常面临着方法的选择,面对不同的结果我们应继续探索。为了得知15.8g高锰
酸钾完全分解能产生多少克氧气,小柯与小妍分别采取了以下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
小柯:实验测定法 小妍:计算法
小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15.8g高锰酸钾充分加热,得到氧气1300mL。 解:高锰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100%=40.5%
O2的质量为:15.8g×40.5%=6.4g 答:能产生6.4克氧气。
(1)在本实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为1.4×10一3g/mL,则由小柯的测量结果可算出15.8g
高锰酸钾分解后所产生的氧气质量为 g(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大家经过讨论,认为小妍的计算方法明显错误,理由是 (填字母)。
A.高锰酸钾中含氧元素 B.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中含氧元素
C.氧气中含氧元素 D.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3)请用正确的方法计算15.8g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产生多少克氧气?
(4)若实验操作无误,不考虑实验中的误差,针对小柯的测定结果与你的计算结果,请
提出一种合理的猜测: 。
能力提升训练
1.30g某有机物M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CO2和18g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M含有C、H、O三种元素
B.M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53.3%
C.完全燃烧时,M与消耗O2的质量比为15:16
D.3.0gM在2.4gO2氧气中燃烧生成2.4gCO、1.2CO2和1.8gH2O
2.某同学对化学反应A2+3B2===2C的理解错误的是( )
A.C的化学式为AB3
B.若a克A2完全反应生成b克C,则同时消耗(b-a)克B2
C.若m克A2和n克B2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m+n)克C
D.若A2和B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x和y,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y
3.质量相同的下列四种物质,完全分解后制得氧气质量最多的是( )
A.H2O2 B.H2O C.KClO3 D.KMnO4
4.某同学把3克碳放在给定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实验数据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给定氧气的质量/克 6 13 8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克 8.25 11 11
(1)通过以上数据说明,这三次实验中第 次恰好完全反应。
(2)第 次实验中碳有剩余,剩余 克。
(3)第 次实验中氧气有剩余,剩余 克。
(4)在三次化学反应过程中,是否有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
5.利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验证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如图,小科将适量高锰酸钾装
入试管,塞入一团棉花并测出试管、棉花与药品的总质量为m1。加热使之充分反应后,
测得量筒中气体体积为V,再次测得反应装置与物质总质量为m2,已知常温常压下氧气密
度为ρ。据此请回答:
(1)实验中用量筒收集气体的好处是______。
(2)实验中,试管口内壁附着紫红色小液滴,请解
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______。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发现:m1-m2≠ρV,与质量
守恒定律不符。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分析
正确的是______。
A.试管中高锰酸钾没有完全分解 B.导管口连续均匀冒气泡时才收集气体
C.停止加热后,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使得内外气压相等再读数
D.停止加热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参考答案
考试这样考
1.C 2.B 3.A 4.D 5.5.9 8% 6.A 7.(1)0.96 (2)0.55 (3)2.45g
8.(1)分液漏斗 (2)B (3)6.8% 9.C
10.(1)1.8g; (2)B;
(3)15.8g高锰酸钾完全分解所产生1.6克氧气;
(4)锰酸钾或二氧化锰在受热时也产生氧气.
能力提升训练
1.D 2.D 3.B 4.(1)三;(2)一;0.75;(3)二;5 (4)没有
5.(1)能够直接显示收集气体的体积。(2)高锰酸钾粉末溶解在水中 (3)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