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8张PPT)
山水之景
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我们心驰神往。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争相借景抒怀——寄情山水则生绵绵情思,抬头望月则发无限感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短文,借山水、明月感受两位古人心灵的律动。
1.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重点)
2.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素养)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1.自查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学常识。
2.诵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
3.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节凑和停顿。
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次先学后教(预习检查)
自学指导:
陶弘景(456—536) 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曾于句曲山华阳洞隐居多年。 37岁时隐居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便常以书信的形式向他咨询朝廷大事,“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史·陶弘景传》),有《陶隐居集》。
知识备查
写作背景
知识备查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以此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就是陶弘景隐居句曲山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中的一部分。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或“信札(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也可写景、谈论政事、勉励后学等。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始于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
书
知识备查
文学常识
tuí
yuè
yù
qǐn
yǔ
suì
zǎo
xìnɡ
bǎi
yuán
夕日欲
颓
沉鳞竞
跃
与
其奇者
未
寝
相
与
遂
藻
荇
竹
柏
猿
读一读
预习检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整体感知
tuí
lín
yù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精读细研
消散。
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结合注释,疏通大意。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领悟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第二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
1、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2、标出总领全文的字和文中描写的具体景物,并体会其写景手法之妙。
答谢谢中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以“美”总领全文,点明文章中心,奠定写景抒情的基调。
入:仰观
见:俯视
“入”字描写出山之高耸和巍峨,“见”字描写出水之清澈和明净。
平视远眺:青翠竹木与五彩山石相映衬,呈现绚烂多彩的气象,展现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研读赏析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将”“欲”二字,赋景物以动态,而动中自然有静。
“乱”“竞”极写动态,打破清晨、傍晚的宁静,传
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将此地比作仙都,表达褒奖、赞美之情。
“未复”与首句中“共”前后呼应,形成对比。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既表达了对先贤的钦敬与追慕之意;又包含对世人漠视秀美山水的惋惜之情;更有作者能继康乐之后领悟山水乐趣的自许之情,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1、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一层:以感慨发端,点明自古山川美景为文人雅士所爱。
第二层: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
第三层: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全文。
学习任务单
2、标出总领全文的字和文中描写的具体景物,并体会其写景手法之妙。
写景内容 景物 特点 写景角度
四时之景 高峰 高 仰视
清流 清 ③______
①______ 斑斓 平视
青林 青
翠竹 翠
朝夕之景 晓雾 薄 视觉
猿鸟 恣意 听觉
夕日 美 静态
沉鳞 ②______ 动态
石壁
活跃
俯视
晨昏变化之美
④_____________
动静相衬之美
色彩搭配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
美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2.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3.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将它们组织起来的?
第三次先学后教(精细研读)
自学指导: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作者在文中用了一个“美”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精读细研
2、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山之高
水之净
从静景转入动景
精读细研
3、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将它们组织起来的?
不是杂乱无章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晨
昏
仰视、俯看
平远的视角极目远眺
静景
动景
精读细研
自学指导: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重点)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四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画面:猿鸟的鸣叫声穿透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表达效果:这几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合作探究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绮丽,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其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合作探究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古义:季节。今义: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古义:坠落。今义:萎靡。
古今异义
当堂训练
夕日欲颓(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念无与为乐者( )
副词,将要
名词,欲望、欲念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动词,和
欲
与
一词多义
当堂训练
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
介词,从
连词,如果
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词类活用
当堂训练
答谢中书书
总领全文:
四时之景
晨昏之景
感慨收束
具体描绘
高峰入云(仰视)
清流见底(俯视)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雾歇猿鸣(视觉、听觉)
日颓鳞跃(视觉)
(平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豪得意
人间仙境
(静动结合)
愉悦得意
沉醉山水
结构梳理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感,也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我国有很多山川美景,或雄伟壮阔,或秀美瑰丽。我们有时间要多四处走走,多感受祖国山川之美,陶冶情操,开阔胸襟。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黑暗污浊的社会,陶弘景将自己对清静生活的渴求寄托于名山大川之中,陶醉山水,在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素养心语文
艺术独特,意境优美。
陶弘景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了江南山水的美丽风光,激起了读者审美的兴致。作者从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泼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写作特色
抒情绘景,语言凝练。
这篇小品文只用了68个字,就把大自然的山川、河流、青林、翠竹、晓雾、猿鸣、夕日、沉鳞等景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本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
写作特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第二课时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全文;学习常见文言词语。(重点)
赏析重点字词,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难点)
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第一次“先学后教”(知识备查)
自学指导:
1.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2.扫清字词障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4.结合注释解释文意,学习常见文言词语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
作者简介
承天寺
苏东坡的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承天寺,指的是湖北黄州的承天寺。苏东坡曾谪居黄州,其间写下此文。南宋后期,该寺毁于兵灾。
知识备查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背景链接
乌台诗案
42岁任湖州知州,经历“乌台诗案”,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东坡居士”的别号就是在黄州就任时所取。
乌台诗案:赴任湖州后,苏轼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其中的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他因此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常有乌鸦栖息,故名。)
旷世奇才:苏轼
拓展延伸
人生经历
进京应试
19岁与弟苏辙进京应举人试。次年正月,应省试,主考官为欧阳修,同期考生有曾巩、程颢、张载等。欧阳修以为苏轼文为自己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批为第二。三月,应殿试,进士及第,获得做官资格。
自请出京
34岁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出京任职,被授杭州通判。34—41岁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出任地方官。
再度外调
48岁被召还朝。三年后,因向朝廷提出谏议,遭到诬告陷害。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的苏轼再度自求外调。
再任杭州
52岁再度调任杭州。两年后又被召回朝,但又因为政见不合,接连调往颍州、扬州、定州。
一贬再贬
1094年,新党执政。57岁的苏轼被贬至惠州,三年后又被贬到更远的儋州。
身逝常州
63岁,天下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但次年在北归途中于常州逝世。
苏轼宦游图
1061—1064
〇签判
主张改革衙前役
主张以官榷与民
主张免除民间积欠
祈雨抗灾,兴建东湖
凤翔
1069—1071
〇判官告院、权开封府推官等
上《谏买浙灯状》,劝谏神宗皇帝勿减价购买花灯
开封
1074—1076
〇知州
灭蝗救灾、减赋
救助弃婴
密州
1071—1074
〇通判
赈济饥民
协助修浚钱塘六井
杭州
1079.4—1079.7
〇知州
治理太湖水患
湖州
1080—1084
〇团练副使
躬耕东坡
救助弃婴
黄州
1089—1091
〇知州
疏浚河道,以工代赈
建安乐坊医治穷苦百姓
疏浚西湖、筑苏堤
疏浚钱塘六井
杭州
1091—1092
〇知州
罢开八丈沟
疏浚颍州西湖
冬季赈济百姓
颍州
1092.3—1092.8
〇知州
罢万花会
改革舟运制度
扬州
1093—1094
〇知州
整饬军纪
增修弓箭社
赈济饥民
定州
1094—1097
〇节度副使
出资修筑东新桥、西新桥
推广秧马
建议引山泉人广州城
惠州
1097—1100
〇琼州别驾
劝导民族和睦相处
倡导改革落后习俗
传授治疟药方
鼓励发展农桑
开辟学府,讲学明道
儋州
多才多艺
作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贾谊论》等。
诗词
豪放词派创始人 开拓词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
诗坛领袖
诗清新豪健,富有理趣,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
书画
“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
擅长行书、楷书,遍学晋、唐、五代名家之长,并将其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所书《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书法
绘画
湖州画派代表
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美食——自笑平生为口忙
美食家
东坡肉
黄州好猪肉,
价贱如泥土。
贵人不肯吃,
贫人不解煮。
黄州
东坡鱼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谁言解缩项,
贪饵每遭烹。
羊蝎子
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羊脊椎骨,因其形似蝎子,故名。)
荔枝
日啖荔支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生蚝
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儋州
惠州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体文”“骈俪文”“骈偶文”。句式上,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声韵上,讲究平仄相对,音韵和谐;用词上,注重用典和藻饰,即常在文章中引用古人文章、言论中的词句,追求华丽的辞藻。
散文:自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
知识链接
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
《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被称为南朝的“骈文双璧”。
qǐn
yǔ
suì
zǎo
xìnɡ
bǎi
与
未
寝
相
遂
藻
荇
竹
柏
读一读
预习检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整体感知
wéi
suì
yǔ
xìnɡ
hénɡ
bǎi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单扇的门,泛指门。这里指门。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就。
动词,享受。
睡觉。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共同,一起。
大概是。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跟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二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
1.从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找出一个关键字。
2.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游。
1、从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找出一个关键字。
2、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一层: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记叙
第二层:写月下庭中景物。 --写景(描写)
第三层: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慨。 --议论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以为乐,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月色入户”交代夜游起因。
“欣然”足见作者心中的兴奋和喜悦。
“遂”点出了二人的趣味相投。
研读赏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亦”字所含情感:①惊喜不已(怀民竟然也没睡);②意料之中(怀民当然也不会睡)。
比喻:“庭下”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空明的积水,写出月光的空灵澄澈;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仅用18个字,就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字将笔触从眼前景物转向观景之人,非常自然地引出“闲人”,显示了作者在逆境中的旷达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
点睛之笔,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和行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闲人”
欣喜之情
有点儿遗憾
急切、激动、渴望
心有灵犀的喜悦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从容、闲适
关键句
心情
细读文章,梳理“夜游”事件及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习任务单
苏轼夜游事件: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①________________
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共同游乐
事件:②________________
心情:见右图“作者的情感变化”
苏轼、张怀民
庭院赏月
心情
起行
为乐者念无与
亦未寝怀民
于中庭相与步
闲人
孤独
惊喜
③____
④____
复杂
事件
欣然
喜悦
作者的情感变化:
第三次“先学后教”(精细研读)
自学指导:
1.你觉得“月色入户”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怀民亦未寝”中的“亦”所含什么情感?说明了什么?
1、你觉得“月色入户”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入”字用得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人为伴。
“亦”字所含情感:①惊喜不已(怀民竟然也没睡);②意料之中(怀民当然也不会睡)。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寡欢之情。
2、“怀民亦未寝”中的“亦”所含什么情感?说明了什么?
第四次“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自学指导:
1.自选一个角度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重点)
2.如何理解“闲人”一词?
3.你认为文章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角度
分析景物特点
点明情感
考点
赏析山水类诗文中的景物描写
1.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答题支架]
字词:赏析富有表现力的字词
写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感官角度、视角角度、顺序角度等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中的景物特点或创设的意境
结合全文或者景物特点,点明作者表达的情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修辞手法】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愉悦。
返回
【描写角度】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用竹柏的影子衬托出月光的澄澈明亮,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愉悦。
【表现手法】“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
返回
【赏析字词】“空明”“交横”,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明澈, “如积水空明”等词传神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透明,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愉悦。
【总体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清澈的池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以动衬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美妙境界。
返回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什么作用?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绘庭院景色。写月光好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交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真可谓月光如水,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古人常用竹柏比喻君子、友人,苏轼借景抒情,表达了他与张怀民深厚的友谊。
变式设问
【示例一】景物特点鲜明,“如积水空明”等句传神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透明,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愉悦。【示例二】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用竹柏的影子衬托出月光的澄澈明亮,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愉悦。【示例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愉悦。【示例四】“空明”“交横”,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明澈,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愉悦。
返回
2、如何理解“闲人”一词?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不是指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具体指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一词中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自嘲。世上少有像“我们”这样空闲而无所事事的人,表现了作者被贬的悲凉落寞。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而这篇文章是在他被贬的背景下写的,当时他仕途失意,所以赏月“闲人”的自得,不过是他的自我安慰。
自豪。世上少有像“我们”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从“欣然起行”“相与步于中庭”可以看出他的乐观豁达,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美景中得到乐趣。
3.你认为文章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说说你的理由。
深入探究
古今异义
月色入户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当堂训练
古义:文中指门窗。 今义:人家,住户。
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相处。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与
念无与为乐者
能与其奇者
介词,和、跟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者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代词,……的人
助词,与“如”连用,可译为“像……的”
《答谢中书书》
一词多义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词类活用
当堂训练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特殊句式
当堂训练
思维导图
记承天寺夜游
闲
赏月缘由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庭下月景
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月下感慨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闲事
(记叙)
闲趣
(写景)
闲情
(议论、抒情)
本文通过对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所见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柔美的化身,它挂在天上,盈亏往复,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月色当空,观赏者的心境不同,月亮的意境也就不同。月亮在我们心中有童年的故事,有夜里母亲的催眠曲……随着生活阅历的不断增长,月亮在我们心中还会有更丰富的意蕴。
课堂小结
苏轼与友人欣赏月夜美景,微妙复杂的心境交错其中,即使身遭贬滴,依旧闲适乐观,显示了他在逆境中的旷达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我国有很多山川美景,或雄伟壮阔,或秀美瑰丽。我们有时间要多四处走走,多感受祖国山川之美,陶冶情操,开阔胸襟。
素养心语
叙事简洁,写景别致。
作者写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时,只用“亦未寝”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章十分紧凑。全文写景只有一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先虚后实,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心独运,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写作特色
比较《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语言风格、写景手法和情感。
语言风格:前者多用骈文,用词华美;后者多用散文,
语言清丽。
写景手法:前者通过高低、远近、动静变化,视觉、
听觉的立体感受来写景;后者只用18个字
勾勒出一幅空明的月光图。
情 感:前者表达了融情山水的志趣;后者表达了
超越孤独的旷达。
合作探究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同 表达方式
异 语言风格
写景方法
景物特点
思想感情
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描写,结尾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议论抒情。
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浅显易懂,用词斟酌。
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多用散句,间用整句。节奏舒缓,散淡自然。
视角角度:仰视、俯视、平视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
修辞手法:对偶
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修辞手法:比喻
返回
山高水清,石绚林青,猿鸣鱼跃,生机勃勃(明丽清新)
月色空明澄澈,竹柏疏影摇曳,似真似幻,境界美妙(幽静朦胧)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A.沉鳞竞跃(jìng) 能与其奇(yǔ)
B.藻、荇交横(xìng) 亦未寝(qǐn)
C.晓雾将歇(xiǎo) 夕日欲颓(tuí)
D.遂至承天寺(suì) 何处无松柏(bǎi)
A
课堂检测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借代
反问
比喻
拟人
课堂检测
2.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3.《三峡》一文中,作者分别用几个四字句描写了山、水的特点:“ ”“ ”“ ”。
《答谢中书书》一文中的“ , ”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
清流见底
课堂检测
高峰入云
隐天蔽日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4.《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只用了八十五个字,先正面描写,再用竹柏的倒影来衬托月光,写出了月光
的特点,创造出宁静淡雅的优美意境。从邀友赏月的情形看,苏轼并未完全消沉,这说明他是一个 的人。
空明澄澈
豁达乐观
课堂检测
5.苏轼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时,课文只写了“相与步于中庭”,并没有写他与张怀民的对话。请结合二人当时的处境(皆被贬),发挥想象,为他们设计一段对话。
示例:
张怀民面对月色说:“想这世人都蝇营狗苟,拍马钻营,哪儿会有我们这般闲情逸致?”
苏轼道:“唉!虽是闲置此地,无以报国,但好在有你在此与我共赏月色,也可聊以自慰吧!”
张怀民说:“老兄,天地之大,又何必自寻烦恼呢?还是共赏美景吧!”
两人同笑:“哈哈哈……哈哈……”
课堂检测
拓展阅读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中考真题——2020·山东聊城)
拓展探究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拓展探究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共买食之 (4)饮酒但饮湿
2.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拓展探究
. .
.
.
.
3.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4.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2分)
拓展探究
参考答案:
1.(1)高兴的样 (2)考虑、想到 (3)吃 (4)只,只是
2.(1)(月光照在院中)庭院的地面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2)藤花(盛开的)时候,就好像紫色的云霞从空中垂到地上,香气充满了衣服。
3.B
4.弟弟,人生中的磨难在所难免,与其唉声叹气,不如乐观面对。
拓展探究
假如现在你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苏轼,面对天上的那轮明月,面对身边同样遭遇的朋友,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请选择其中一个对象加以倾诉,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课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