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下4.1土壤的成分同步练习(能力提升)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八下4.1土壤的成分同步练习(能力提升)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5-07 09:0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4.1土壤的成分同步练习(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形成土壤的正确过程是(  )
①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土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着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
2.我国“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了约2千克的月球岩石及土壤样本,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月球岩石带回地球后质量变大
B.月球土壤不含矿物质
C.月球土壤富含有机质
D.月球土壤和地球土壤相比不含空气
3.(2024八下·浙江期末)如图所示,将土壤浸出液进行过滤,滤液蒸发后结晶。这说明土壤中含有(  )
A.水分 B.有机质 C.腐殖质 D.无机盐
4.如图所示,向放有块状土壤的烧杯中加水使其刚好浸没土壤,不久发现本来浸没土壤的液面下降,这个实验可证明 (  )
A.土壤中含有水分 B.土壤中含有空气
C.土壤中含有无机盐 D.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5.玉兔二号新发现! 月球背面发现黏稠月壤,与美国登月所见截然不同。关于月球上的月壤组成一定存在的物质是(  )
A.空气 B.水 C.矿物质 D.腐殖质
6.(2023八下·拱墅期末)我国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了月壤,月壤是月球上的岩石在太阳风、昼夜温差等物理因素的作用下不断碎裂形成的。但由于月壤的形成没有空气、流水和生物等因素的作用,月壤中不包含有机物和水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月球表面没有风,所以月壤的形成不是风化作用的结果
B.月壤的形成没有生物的作用,所以月壤中缺乏有机物的积累
C.未经过改造的月壤,不适宜植物的生长
D.用图示实验可以探究月壤中是否含有可溶性无机盐
7.(2023八下·金东期末)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还含有非生命物质。下列实验为了证明土壤中含无机盐的是(  )
A. B.
C. D.
8.(2023八下·黄岩期末)小黄为探究土壤成分,先取一定质量的干燥土壤,放在如图装置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至室温,称其质量,分析质量变化。你认为小黄在探究土壤中的(  )
A.有机物含量 B.空气体积分数
C.土壤生物数量 D.无机盐含量
9.(2023八下·柯桥期末)土壤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下列哪一个实验在研究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机物(  )
A. B.
C. D.
10.(2023八下·滨江期末)下列关于土壤非生命物质探究的实验中,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土壤 B.过滤土壤浸出液
C.称量土壤 D.蒸发土壤浸出液
11.(2022八下·诸暨期末)为了测定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小敏取了一块长、宽、高均为5厘米的土壤,另取相网规格的铁块,分别放入相同的烧杯中,往烧杯内缓慢倒水,当快要浸没土壤和铁块时改用滴管注水,直到把土壤和铁块刚好浸没为止,记录所加水的体积分别是V1、V2 (V1是往土壤中所加水体积、V2是往铁块中所加水体积)。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是(  )
A. ×100% B. ×100%
C. ×100% D. ×100%
12.(2021八下·滨江期末)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  )
A.甲:收集氧气并验满
B.乙:检验土壤中存在有机物
C.丙: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D.丁: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二、填空题
13.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   和死亡的   ,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   ,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   。土壤中溶于水的   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物质。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   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14.某同学对“红土壤”和“黑土壤”觉得好奇,“红土壤”和“黑土壤”除了颜色不同,其他性状是否还有不同?他作了很多假设,并用实验一一验证。如下图是他做的实验(铁块、红土、黑土体积相同,加水至刚好浸没)。
(1)该实验想验证的假设是    。
(2)该实验通过比较加入的    来验证。
15.如图所示,在研究“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的实验中,用天平称取刚挖出的土壤50克,并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土壤冷却后称得其质量为45.2克,实验过程中土壤没有通过铁丝网流失,则说明土壤中含有的有机物质量为4.8克。某同学认为没有用   做实验,因此得不出有机物质量为4.8克的结论。
16.某同学在常温下用如图所示实验来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时,试管A和试管B内泥土的唯一区别是   。
(2)48小时后预计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3)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
17.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取长、宽、高分别是10 cm、10 cm、5 cm的铁块和土壤,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大烧杯中,再向烧杯中注水,为使两者完全浸没,需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为   。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的体积不同?
(3)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所占的体积分数为15%~35%。土壤中的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   。
18.为提高成活率,幼苗移栽时还要考虑土壤结构。某同学在移栽地取了一块形状大小与铁块相同的土壤样品,放入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加水没过土壤样品和铁块,且左右烧杯液面相平。如图所示,土壤样品和铁块体积均为V,两个烧杯中所加水的体积分别是V1和V2。

(1)求土壤样品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
(2)“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活中人们也发现,将燃烧枯枝落叶得到的灰烬覆盖在土壤上会有利于移栽后植物的生长,这说明植物生长除了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外,还需要吸收   。
三、实验探究题
19.为了测定长、宽、厚分别是4 cm的某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小乐和小欢分别展开了以下实验:
小乐: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 ,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小欢:将该土块捣碎装入量筒内,使土壤表面保持平整,再取一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量筒内壁缓慢地向量筒内注水,快要浸没土壤时,再换用滴管向量筒内滴水至土壤刚好浸没,如图乙所示。记录用水的体积为V3。
(1)根据实验目的,小乐实验方案的空缺处实验步骤应填写:   。
根据小乐的实验,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小乐在向放有铁块的烧杯中注水时,不慎有少量水溅出,会导致测得的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2)小欢认为自己的实验方案更加简便,请你结合实验目的评价小欢的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四、解答题
20.易阳同学从网上获知,“蚁巢土”(蚂蚁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他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来探究“蚁巢土”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
(一)实验步骤
(①)土壤采集:①“蚁巢土”:以蚂蚁窝为中心,挖取直径为 10 厘米、深10厘米范围的土壤;②蚂蚁窝附近的土壤:在蚂蚁窝附近找到土质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以上述方法取土。
(②)土壤分装:将 20 个大小相同的花盆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个)。将处理好的①②号土壤分别装入第一和第二组花盆。
(③)种植植物:在20个花盆中各栽种1株生长状况良好的、大小相同的大豆芽,将花盆置于温度适宜且有光照的地方进行培养,定期用蒸馏水喷洒。每日测量并记录不同土壤中植株的高度(平均值),连续18天。
(二)实验结果
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长曲线对照(如图),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蚂蚁窝附近取土是为了设置   。
(2)上述实验的实验结论:蚁巢土   。
(3)为了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应该怎样做    。
(4)就上述实验,提出你想进 步探究的问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①在风化作用下,养分的释放与流失,②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③在高等生物作用下,营养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类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成为永续利用的可更新资源;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解答】最初的地球上并没有土壤,土壤的形成从岩石风化开始的,然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所以A、C、D均错误,B正确。
故选:B
2.【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温度、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月球土壤中含有矿物质,不含有机质;月球上没有空气。
【解答】A.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温度、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所以月球土壤样品被带回地球后,质量不变;故A错误;
B.在月球的土壤中是含有矿物质的,故B错误;
C.月球的土壤中不含有机质,故C错误;
D.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因此月球的土壤中没有空气,而地球的土壤中含有空气,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3.【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无机盐能够溶解在水中进行解答。
【解答】将土壤的浸出液进行过滤,由于有机质和腐殖质都难溶于水,因此过滤后滤液中不含它们,而无机盐能够溶于水,在滤液蒸发后结晶,就说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土壤的组成成分进行解答。
【解答】向放有块状土壤的烧杯中加水使其刚好浸没土壤,不久发现本来浸没土壤的液面下降,这个实验可证明土壤中含有空气,故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5.【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月壤的组成进行解答。
【解答】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也就没有生命,因此土壤中没有空气、水及腐殖质,因此月壤的组成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矿物质,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6.【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 风化过程十分复杂,通常是几种作用同时发生,造成岩石的崩解或分解。为方便起见,可把风化作用分为物理(或机械)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解答】A. 风化是指岩石、土壤和其他地质物质受大气、水文和生物等因素影响而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表面没有风,月壤的形成是风化作用的结果 ,A错误;
B. 月壤的形成没有生物的作用,所以月壤中缺乏有机物的积累,B正确;
C. 未经过改造的月壤,不适宜植物的生长 ,C正确;
D. 用图示实验可以探究月壤中是否含有可溶性无机盐 ,D正确;
故答案为:A
7.【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中有水分、空气、有机物、无机盐等物质。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空气是植物的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有机物具有可燃性;无机盐能溶于水。
【解答】A.将土壤浸入水中浸泡,然后过滤,再将土壤浸出液放到蒸发皿中加热,当水分蒸干后,观察到蒸发皿中出现固体,说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故A正确;
B.将土壤放到试管中加热,观察到试管口出现水珠,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故B错误;
C.将土壤置于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燃烧,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故C错误;
D.将土壤置于烧杯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水,观察到水中出现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8.【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
根据用酒精灯加热土壤时,对实验的现象及质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用酒精灯对着土壤加热,一会儿闻到一股烧焦味,并有白烟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水分、空气、无机盐在加热时都没有白烟冒出,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9.【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中含有矿物质颗粒、空气、水和有机质等物质,空气不易溶于水,矿物质颗粒不能燃烧但能溶于水。有机物能燃烧。
【解答】A.本实验是探究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的,故A错误;
B.本实验是探究土壤中是否含有水的,故B错误;
C.本实验是探究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的,故C正确;
D.本实验是探究土壤中是否含有无机盐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0.【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中有土壤动物、土壤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等土壤生物;土壤中的非生物有水、无机盐、有机物和空气;
【解答】A. 加热土壤实验,试管口应该略向下倾斜,A错误;
B. 过滤土壤浸出液时,缺少玻璃棒做引流,B错误;
C. 称量土壤时,左物右码,C错误;
D. 蒸发土壤浸出液 ,操作正确,D正确;
故答案为:D
11.【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 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等于空气体积除以土壤的总体积。
【解答】 V1是往土壤中所加水体积、V2是往铁块中所加水体积,它们的差值就是土壤中所含空气的体积,土壤长、宽、高均为5厘米的,则总体积为125立方厘米。所以 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是。
故选A。
12.【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气的检验和验满;燃烧与灭火;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A.甲: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因此导气管口应该伸到集气瓶底部,故A错误;
B.乙:通过给土壤加热的方式无法判断是否存在有机物,故B错误;
C.丙: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集气瓶内气压变化不大,烧杯内的水几乎不能流入集气瓶内,无法完成氧气的测量,故C错误;
D.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比较,可以得到燃烧的条件之一为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和水里的白磷比较,可以得到燃烧的条件之一为与氧气接触,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排泄物;生物体;食物;养分;无机盐;空气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还有许多非生命物质,这些物质主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三类。
【解答】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土壤中溶于水的无机盐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物质。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14.【答案】(1)红土、黑土中空气含量不同
(2)水的体积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解答】(1)由图可知,向土壤中注入水,与铁块对比,可知是为了探究土壤中的空气体积分数;故该实验想验证的假设是红土、黑土中空气含量不同。
(2)该实验通过比较加入的水的体积来验证。
15.【答案】干燥土壤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湿的土壤加热时质量减小的原因有:①有机物燃烧;②水分蒸发。研究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机物,必须排除水分的干扰。
【解答】在“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中:土壤应充分干燥,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上述实验中不能得出有机物质量为4.8克的结论,原因可能是没有用干燥土壤做实验。
16.【答案】(1)A 中泥土经强热处理,B中泥土未加热
(2)B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中不变浑浊
(3)A 中泥土经强热处理,微生物死亡;B中泥土未加热,微生物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Ca(OH)2发生反应,生成CaCO3沉淀,溶液变浑浊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本实验为一对照实验,由图中不难看出广口瓶A和广口瓶B之间唯一不同是A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B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正常状态下、未经过实验处理的广口瓶B是对照组,经过实验处理的广口瓶A为实验组。
(2)由于广口瓶B的泥土中有微生物的存在,微生物会进行呼吸作用而产生二氧化碳,使得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广口瓶B的泥土经过强热处理将微生物杀死,所以可以发现A瓶中无变化。
(3)该实验的意图是如果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可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
【解答】(1)实验开始时,试管A和试管B内泥土的唯一区别是A 中泥土经强热处理,B中泥土未加热。
(2)48小时后预计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B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中不变浑浊。
(3)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A 中泥土经强热处理,微生物死亡;B中泥土未加热,微生物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Ca(OH)2发生反应,生成CaCO3沉淀,溶液变浑浊。
17.【答案】(1)650 mL;750 mL
(2)土壤有空隙
(3)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使其进行呼吸作用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加的满量筒的数目和甲乙的水量即可求出。
(2)土壤中存在空隙。
(3)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解答】(1)往装铁块的烧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50毫升=650毫升;
往装土壤的烧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150毫升=750毫升。
(2)土壤中存在空隙,加入的水会进入其中,所以往装土壤的烧杯的加水量要大于往装铁块的烧杯的加水量。
(3)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18.【答案】(1) ×100% (或 )
(2)无机盐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先求空气的体积,在根据空气占土壤样品成分解答。
(2)植物需要水分,也需要无机盐才能更好的生长。
【解答】(1)土壤样品中空气的体积为V1减去V2,空气占土壤样品中的体积分数为:。
(2)将燃烧枯枝落叶得到的灰烬覆盖在土壤上会有利于移栽后植物的生长,枯枝落叶燃烧后的灰烬是无机盐,这说明植物生长除了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外,还需要吸收无机盐。
故答案为:(1)(2)无机盐
19.【答案】(1)换用滴管向烧杯中滴水; ×100%;偏小
(2)不合理,将土块捣碎改变了土块的疏松程度,从而改变了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合理即可)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土壤中含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以及空气、水、有机物和无机盐等非生物。
(2)对照实验。
【解答】(1)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为了控制一下误差,使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此时不可直接倒,可以通过用胶头滴管滴加。 因此实验步骤应填写:换用滴管向烧杯中滴水 ;根据小乐的实验,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为V1-V2 ,土块的边长为 4 cm 。因此体积分数为 ×100% ,在向放有铁块的烧杯中注水时,不慎有少量水溅出,V2变大,则V1-V2 变小,因此体积分数 ×100%会偏小。
(2)土块捣碎后,土块的疏松程度发生了改变,土块中的体积分数也不一样了,所以小欢的方案不合理。故答案为:不合理,将土块捣碎改变了土块的疏松程度,从而改变了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合理即可) 。
故答案为:(1) 换用滴管向烧杯中滴水 ; ×100% ; 偏小 (2) 不合理,将土块捣碎改变了土块的疏松程度,从而改变了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合理即可) 。
20.【答案】(1)对照实验
(2)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看是否有相同的结果)
(4)蚂蚁筑巢前后土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蚁巢土中什么成分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合理即可)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过程通常涉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环节。在科学实验中,能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成为变量。
【解答】(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在蚂蚁窝附近取土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
(2)根据题意蚁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应该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看是否有相同的结果);
(4)根据上述实验可提出下面的问题如:蚂蚁筑巢前后土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蚁巢土中什么成分促进了植物的生长?
故答案为:(1)对照实验;(2)有利于植物的生长;(3)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看是否有相同的结果);(4)蚂蚁筑巢前后土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蚁巢土中什么成分促进了植物的生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