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4.1土壤的成分同步练习(优生加练)
一、选择题
1.为了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小明利用校园花坛中的一些土壤做了如下四个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当快要浸没土壤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刚好浸没为止。读出注入水的体积,可以通过计算大致确定该土壤样品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B.乙图:观察到试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说明土壤中含有水
C.丙图:蒸发皿中出现的残余物是能溶于水且能燃烧的无机盐
D.丁图:为检验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机物,可以取一定质量潮湿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可以观察到土壤颜色发生变化并发现土壤质量减少
2.为证明土壤微生物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下列四种方案,四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下列更能说明问题的方案是( )
A.甲组放在烧烤过的土壤中,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的土壤中
B.甲组灭菌后放在烧烤过的土壤中,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的土壤中
C.将树叶灭菌后再分组,甲组放在烧烤过的土壤中,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的土壤中
D.将树叶灭菌后再分组,甲组放在烧烤过的土壤中,乙组接种上细菌后放在自然条件下的土壤中
3.(2021八下·嘉兴期末)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不能实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装置
实验目的 探究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方向 探究土壤中存在有机物
A.A B.B C.C D.D
4.在土壤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标志着成熟土壤最终形成的是( )
A.最低等生物出现 B.地衣、苔藓植物出现
C.森林和草地出现 D.低等动物的出现
二、填空题
5.某同学取四份土壤,在①②③三个花盆中放入较肥沃的土壤,花盆④中放入细砂石和碎石块,把长势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移栽到盆中。然后将花盆①放在盛满水的水盆中 ,水面与土面相平。同时每天给花盆①②④中的土壤浇相同的水,花盆③中的土壤不浇水。请回答:
(1)从实验条件上看,①②有什么不同? 。②③有什么不同? 。②④有什么不同? 。
(2)从实验结果上看,①②比较说明了 ;②③比较说明了 ;②④比较说明了 。
(3)请帮助该同学预测,哪一盆植物生长最好?并说明理由。
。
6.土壤是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而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现选择一块干燥的土地,取棱长为10厘米的一块正方体土壤,把它和棱长为10厘米的一块正方体铁块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沿烧杯壁缓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和铁块全部浸没为止。往盛有铁块的烧杯中共加3次满量筒刻度的水和图甲所示的水,往盛有土壤的烧杯中共加3次满量筒刻度的水和图乙所示的水。请回答:
(1)此实验的目的是 。
(2)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的水量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入的水量为 。
(3)这块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大约为 。
(4)本实验中铁块能否用铜块代替?
三、实验探究题
7.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土壤中含有机物”时,采用了下列三种方法得到干燥的土壤:①长期日晒;②在高温火焰上长时间烧烤;③恒温箱内烘干。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总结出以下规律:土壤在加热过程中,一些小分子的有机物在加热时会直接燃烧生成CO2和H2O,而大分子的有机物在加热时先炭化分解成碳,碳再燃烧生成C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土壤中有一种大分子有机物(C6H12)n和一种小分子有机物C4H10。请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写出在加热过程中小分子有机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②大分子有机物(C6H12)n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该大分子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同学们在取用题目中的三种干燥土壤样品放在细铁丝网上加热,发现使用其中一种土壤样品实验时,加热过程既无燃烧现象,又发现在加热前后质量保持不变,这种土壤样品可能采用题中三种方法中的 (填序号)。
8.为测定某种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小金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操作,回答相关的问题。
(1)得到体积相同的土块与铁块。
小金的想法有如下两种:①从较大土块中切下一块棱长为4cm的正方体土块,再找一块规格与之完全相同的铁块。②找一块现成的棱长约4cm的正方体铁块,量出棱长。再从较大的土块中切取与铁块相同的土块。
以上两种做法中,更合理的是 (选填“①”或“②”)。
(2)测量土块中空气体积。
操作: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 ■ ,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①上述 ■ 处的操作应是 。
②若土块体积为V,则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为 。
③为减小测量误差,实验时所用烧杯应选图乙中的 (选填“A”或“B”)。
9.(2019八下·嘉兴期末)同学们准备测定校园某区域内土壤中的空气含量,开展了如下实验:
①在该区域内选择相对干燥的地方,取长、宽、厚分别是5厘米的一块土壤,体积记作V0,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大烧杯中;
②分别沿烧杯壁缓慢地向2只烧杯内注水,开始时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注入,当快要浸没土壤或铁块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和铁块刚好浸没为止;
③记录向两个烧杯注入的水量:盛有土壤的烧杯注入水的体积记作V1;盛有铁块的烧杯注入水的体积记作V2,有关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V0/厘米3 V1/毫升 V2/毫升
1 … 225 200
2 … … …
3 … … …
(1)实验时要选取相对干燥的土壤,这是因为 ,实验效果明显。
(2)根据第1次实验可知,该土壤样品中的空气约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是 。
(3)为使实验更可靠,同学们准备开展多次实验以求得平均值,但每次实验需要重新取土壤样品。就如何选取土壤样品,同学们有下列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要在同一地方(上述区域内)取样;
观点二:要在不同地方(上述区域外)取样。
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合理?并说明理由。
。
10.一个学生用如下实验来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刚开始时,广口瓶A和广口瓶B之间唯一的区别是 ,其中 是实验组。
(2)经过一段时间后,预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3)该实验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什么?
11.某同学将甲、乙两种植物种植在成分相同的土壤中,分成A、B、C、D四组(如图所示),其中B与C遮光,降低光照30%,请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1)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应比较A、B、C、D中哪两组之间的生长差异?请列出两种正确的组合: 或 。
(2)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该同学为了验证镁是家中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设计了如下实验,选择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甲种植物,在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观察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你认为这样的设计合理吗? ;理由是 。
12.某中学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土壤生物的活动过程中,完成了下列调查表格:
观察时间 2016年6月1日
观察地点 ××森林公园
环境特点 土壤温度24.1 ℃,比较疏松和湿润,光照强度一般,植物生长良好
土壤生物 蚯蚓:38条;蜗牛:21只;鼠妇:25只;小鼠:2只;蜘蛛:26只;马陆:5条;蜈蚣:2条;蝼蛄:8只
样品简要分析 蚯蚓、蜗牛、鼠妇等喜欢生活在较温暖、湿润、有机物丰富的土壤中,同时它们的活动又可增加土壤的肥力和疏松程度(合理均可)
(1)根据上述调查表格,说明被调查土壤中的优势物种是 。
A.蚯蚓 B.小鼠 C.蜈蚣 D.蝼蛄
(2)对表中的记录分析可知:适宜蚯蚓生长的环境特点是 。
13.现今枯枝落叶已成为城市的常见垃圾。小科同学设计了一个关于落叶分解的实验。他选用悬铃木落叶为实验样本,将落叶剪成3厘米×3厘米大小,均匀分装在四个编号为1、2、3、4的2.5升无盖的可乐瓶中。实验所用的土壤都是校园绿化用土,实验过程中保持10~15 ℃的温度,每隔10天往1~3号瓶中各加水100毫升。2个月后将瓶中样本倒出,拣出所有直径大于0.5厘米的枯叶,洗净阴干后称重,结果如表:
编号 样本内容物称重/克 2个月后落叶 落叶外观
1 1500克土壤+80克落叶+300克鸽粪 21.5 大部分黑色,叶片薄,易碎
2 1500克土壤+80克落叶+300克豆渣 27.2 大部分黑色,叶片薄,易碎
3 1500克土壤+80克落叶 41.2 大部分枯黄色,有一定韧性
4 80克落叶 63.8 枯黄色,坚韧
(1)根据实验结果, 号瓶分解落叶的速度最快。
(2)你认为鸽粪、豆渣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请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予以解释。 。
(3)请你简单分析4号瓶落叶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14.为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有何影响,某活动组的同学们分别提出了三种实验方案。三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
方案一: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二: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三: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请回答问题,再评价实验方案:
(1)甲、乙两组要用相同树叶的原因是 。
(2)树叶要保持潮湿的原因是 。
(3)请评价以上哪个实验方案更能说明问题,并说出理由:
15.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
土地资源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人类的命根子,而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保护好和合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防止水土流失等都是正在研究并且可行的方法。
(1)除草可以除去和庄稼争夺生存条件的杂草以保证粮食产量。除草的方法有多种,“锄禾日当午”中的“锄禾”和喷洒除草剂都能除草,但是“锄禾”的方式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因为“锄禾”不光能除草,还能 。
(2)农民不光除草,有时还种草,例如在冬季农田闲置的时候,种上学名是“紫云英”、俗称“红花草籽”的草,到来年春天犁田毁草,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这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因为 。
(3)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的土地资源,请写出水土流失的两个危害: 、 。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你为防治水土流失提出至少两个建议: ; (合理均可)。
(5)保护土地资源不光是在保护农牧业,也是在保护很多动物的家园。在土壤里还生活着很多动物,如 和 。
四、解答题
16.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
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保护好和合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防止水土流失等都是正在研究并且可行的方法。
(1)除草可以除去和庄稼争夺生存条件的杂草以保证粮食产量。除草的方法有多种,“锄禾日当午”中的“锄禾”和喷洒除草剂都能除草,但是“锄禾”的方式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因为“锄禾”不光能除草,还能 。
(2)农民不光除草,有时还种草,例如在冬季农田闲置的时候,种上学名是“紫云英”、俗称“红花草籽”的草,到来年春天犁田毁草,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这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因为 。
(3)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的土地资源,请写出防治水土流失提出两个合理建议: ,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解答】A、注入的水一部分进入土壤的空隙中,大部分还是留在烧杯中,所以注入水的体积要远远大于进入土壤中水的体积,所以用该方法无法计算出该土壤样品中空气的体积分数,故说法错误。
B、在加热试管中的土壤样品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水分会以水蒸气的形式出来,当遇到温度较低的试管壁时液化成小水珠,所以观察到试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说明土壤中含有水,故说法正确。
C蒸发皿中出现的残余物是能溶于水且不能燃烧的无机盐,故说法错误。
D、因为要测量土壤质量的减少情况,所以需要排除土壤中原有水分减少对实验的干扰,所以应该取一定质量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故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2.【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
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题中分两组进行实验,甲组和乙组保持树叶的潮湿,进行研究。
【解答】A甲组放在烧烤过的土壤中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变量为有无微生物,但是树叶没有控制无菌,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B甲组灭菌后放在烧烤过后的土壤为实验组,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为对照组,但是没有控制好其它变量影响;
C树叶灭菌后分组,甲组土壤烧烤过,控制好无菌变量,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做对照,能证明微生物遗体有分解作用;
D树叶灭菌后分组,甲组烧烤过的土壤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不需要改变任何条件,再接种细菌会导致实验不够准确。
故答案为:C。
3.【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磁场和磁感线;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澄清石灰水能使二氧化碳变浑浊,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2)在化学变化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据此分析实验回答。
(3)磁场是有方向的,在磁体周围的不同位置,磁场方向不同,科学上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N)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其所处的磁场方向。
(4)土壤中存在有机物,有机物可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解答】A、澄清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会变浑浊,如果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那么试管中的二氧化碳会变浑浊,A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仍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不符合题意;
C、为了探究磁场的方向,在磁场周围放一些小磁针,通过一组小磁针N极的指向可知道某点的磁场方向,C不符合题意;
D、土壤中含有水分,所以在加热的过程中水分会以水蒸气的形式出来,遇到干冷的烧杯时发生液化,所以会观察到小烧杯上有水珠的现象,土壤中含有有机物,有机物在加热燃烧的过程中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土壤上,观察发现有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因为新鲜土壤中含有水分,在加热过程中也会使得土壤的质量减少,所以需要将新鲜的土壤改成干燥的土壤,以排除水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而图片中是加热潮湿的土壤,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解答】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所以在土壤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标志着成熟土壤最终形成的是森林和草地出现。
故答案为C.
5.【答案】(1)土壤中有无空气;土壤中有无足够的水;土壤的质地
(2)土壤中缺乏空气不利于植物生长;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长;土壤保水性能影响植物生长
(3)②生长得最好。因为②盆有适于植物生长的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物质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解答】(1)从实验条件上看,①②的区别在于土壤中有无空气;②③的区别在于土壤中有无足够的水;②④的区别在于土壤的质地。(2)从实验结果上看,①②比较说明了土壤中缺乏空气不利于植物生长;②③比较说明了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长;②④比较说明了土壤保水性能影响植物生长。(3)因为②盆有适于植物生长的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物质,所以生长得最好。
故答案为:(1)土壤中有无空气;土壤中有无足够的水;土壤的质地;(2)土壤中缺乏空气不利于植物生长;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长;土壤保水性能影响植物生长;(3)②生长得最好。因为②盆有适于植物生长的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物质
6.【答案】(1)验证土壤中有空气
(2)650毫升;750毫升
(3)10%
(4)能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解答】(1)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知此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土壤中有空气。(2)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的水量为650毫升,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入的水量为750毫升。(3)这块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大约为10%。(4)本实验中铁块能用铜块代替。
故答案为:(1)验证土壤中有空气;(2)650毫升;750毫升;(3)10%;(4)能
7.【答案】(1)2C4H10+13O2 8CO2+10H2O;6:1;84n
(2)②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1)(C6H12)n的相对分子质量=(12×6+1×12)×n=84n,m(C)∶m(H)=(12×6)∶(1×12)=6∶1。(2)经方法①和方法③处理后的土壤中仍有有机物,在铁丝网上加热后都会燃烧。
故答案为:(1)2C4H10+13O2 8CO2+10H2O;6:1;84n;(2)②
8.【答案】(1)②
(2)换用滴管从量筒中取水后向烧杯中滴水;;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铁块和土块是否容易被切割分析;
(2)①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可以使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因为它每次的滴加量很小,可以做到精细操作;
②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③在实验过程中,如果烧杯能够满足测量要求,那么烧杯的容积越小,分度值越小,测量肯定越精确。
【解答】(1)铁块不容易切割,而土块很容易切割,因此先寻找铁块,再按照铁块的规格裁切土块更合理一些,故选②。
(2)①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 换用滴管从量筒中取水后向烧杯中滴水,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②当向土块的烧杯中加水时,其中的空气由于水的进入会被排出,因此加入水的体积应该等于铁块的体积与空气的体积之和,
则空气的体积为:V空气=V1-V2;
则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③根据图片可知,B烧杯容积更小一些,会更精确,则:为减小测量误差,实验时所用烧杯应选图乙中的B。
9.【答案】(1)干燥的土壤中空气含量相对较多
(2)20%
(3)观点一,因为本实验要测定某区域土壤中的空气含量,而不同区域内土壤中空气含量可能差别较大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 实验时要选取相对干燥的土壤,土壤的空隙部分较大,含有的空气多,吸收的水分相对较多,实验效果更明显;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土壤的空气体积为225mL-200mL=25mL,;;
(3)不同地方的土壤结构不同,其成分差异较大,所以不能使用不同区域的土壤样品;
故答案为:(1) 干燥的土壤中空气含量相对较多 ;(2)20%;(3)观点一,因为本实验要测定某区域土壤中的空气含量,而不同区域内土壤中空气含量可能差别较大。
10.【答案】(1)A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B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A
(2)A瓶中无变化,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1)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为泥土是否经过强热;其中A组经过强热,B组没有经过强热;根据对照实验中,对照组的要求可知,A组是实验组,B组是对照组;
(2)因为A组中的泥土经过强热,泥土中的微生物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而澄清石灰水没有变化;B组中的泥土没有经过强热,泥土中的微生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1)A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B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A;(2)A瓶中无变化,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1.【答案】(1)A与D;B与C
(2)不合理;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1)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唯一的变量为:在相同养分的环境下,观察两中植物的长势;其他量都必须相同;因此可以用于本实验的为:AD或BC;
(2)通过对题干信息的提取可知,A、B、C、D四组中,除了光照条件有差异、其他条件均相同;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故该同学为了验证镁是家中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设计了如下实验,选择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甲种植物,在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观察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这样的设计是不合理的;
故答案为:(1)A与D;B与C;(2)不合理;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12.【答案】(1)A
(2)光照较弱、湿润、有机物丰富的土壤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1)分析调查表格,可知土壤中蚯蚓的数量最多,所以被调查土壤中的优势物种是蚯蚓。(2)对表中的记录分析可知:适宜蚯蚓生长的环境特点是光照较弱、湿润、有机物丰富的土壤。
故答案为:(1)A;(2)光照较弱、湿润、有机物丰富的土壤
13.【答案】(1)1
(2)提供土壤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加快微生物的繁殖,从而加快落叶的分解
(3)失去了水分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解答】(1)根据实验结果,1号瓶分解落叶的速度最快。(2)鸽粪、豆渣在实验中提供土壤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加快微生物的繁殖,从而加快落叶的分解。(3)4号瓶落叶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水分。
故答案为:(1)1;(2)提供土壤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加快微生物的繁殖,从而加快落叶的分解;(3)失去了水分
14.【答案】(1)避免不同树叶对实验的干扰
(2)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和繁殖
(3)方案三。因方案三中甲、乙两组除需探究的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更有说服力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为实验探究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1)从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角度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只能有一个变量(被研究的量),否则其他量会影响实验结果。(2)评价实验方案可以从实验设计的下列原则上考虑,即科学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平行重复原则。
【解答】(1)甲、乙两组要用相同树叶的原因是避免不同树叶对实验的干扰;(2)任何生物的生存环境中都需要有适宜的水分,细菌也需要生存在有适宜水分的环境中,否则就难以繁殖、生存。所以树叶要保持潮湿的原因是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和繁殖。(3)方案三中甲、乙两组除需探究的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更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1)避免不同树叶对实验的干扰;(2)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和繁殖;(3)方案三。因方案三中甲、乙两组除需探究的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更有说服力
15.【答案】(1)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
(2)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3)土地沙莫化;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4)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均可)
(5)蚯蚓;蚂蚁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土壤。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土壤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已是需要人们高度重视的问题,它也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条件之一。
【解答】(1)在“锄禾”既将杂草除去,同时还会将农田中的土壤进行松土,所以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
(2)紫云英通过个作用积累了有机物,来年春天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土壤中的分解者就会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从而达到增加土壤的有机质的目的。
(3)水土流失会导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沙莫化等一系列问题。
(4)植物有很好的保持水土的作用,所以可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措施来防治水土流失。
(5)土壤中存在许多动物,常见的有蚯蚓、蚂蚁、变形虫、轮虫、线虫、蜘蛛、千足虫等等。
故答案为:(1)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
(2)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3)土地沙莫化;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4)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均可)
(5)蚯蚓;蚂蚁
16.【答案】(1)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透气性。
(2)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3)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位于土壤下面的根需要进行呼吸,疏松的土壤有利于根的呼吸;
2、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3、水土流失原因很多,其中人为因素中不断破坏植被开垦荒地,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耕地比例过大,农业经营粗放,生产水平很低,天然草场超载放牧,退化严重,不能发挥生态防护效益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解答】(1) “锄禾” 是把草锄掉,锄草同时还进行了松土。所以 “锄禾”不光能除草,还能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透气性 ;
(2) 农民不光除草,有时还种草,例如在冬季农田闲置的时候,种上学名是“紫云英”、俗称“红花草籽”的草,到来年春天犁田毁草,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这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因为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
(3)由分析可知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据此可以提出的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有: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
故答案为:(1) 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透气性 (2) 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3)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