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0张PPT)
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最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我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摘自余秋雨《三峡》
当郦道元“遇到”三峡,会留下怎样的佳话?
课文导入
13 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长律)三种,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文体知识
律 诗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般说来,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野 望
王 绩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ɡ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作者简介
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原官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后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弃官隐居东皋(今属山西万荣)之时。
背景材料
初读感知
野 望
王 绩
东皋(ɡāo)薄(bó)暮望,徙(xǐ)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wēi)。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着落日的余晖。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归家园。举目四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诗歌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地点
时间
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诗人所望之景:
静景
近景
动景
远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薇”点明尾联化用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述说自己在现实中的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归纳探究
这首诗通过对东皋秋景的描绘,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田园秋景图,透露出诗人彷徨无依的苦闷,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惆怅,抒发了诗人避世归隐的情怀。
主题归纳
板书设计
野
望
叙事——时间、地点
写景
树、山——静态
牧人、猎马——动态
抒情——孤独、寂寞、惆怅
孤独无依
前途渺茫
黄鹤楼
崔 颢
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作者简介
诗人崔颢为求官来到湖北武昌,登上黄鹤楼,看眼前空空高楼,望天际悠悠白云,睹洲上萋萋芳草,不觉慨然于岁月不再、人世茫茫,写下了这首《黄鹤楼》。严羽评价此诗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背景材料
初读感知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已骑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荡荡。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草木茂盛。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浩渺更使人烦愁!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歌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诗歌赏析
《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感慨岁月不再。颔联先写黄鹤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点题。日暮思归是人之常情,江水上烟雾笼罩更增添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归纳探究
《黄鹤楼》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凭栏吊古而产生的空虚、寂寞的思乡愁绪。
主题归纳
板书设计
黄鹤楼
首联——神话传说——巧用典故
吊古怀乡
颈联——登楼所见——景物描写
尾联——思想之情——情由景生
颔联——仙人已去——睹物感慨
使至塞上
王 维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
作者简介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实际上是他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背景材料
初读感知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轻车简从要去慰问边关守军,途中要经过辽远的边塞地区。远行之人如蓬草般飘出汉塞,又似北归的大雁飞入胡地。浩瀚无际的沙漠中升起一股孤烟又高又直,黄河上西沉的太阳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前线统帅在遥远的边防前线。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诗歌赏析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交代了出使的目的
交代了途经的地点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借“飞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如同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归入胡地,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即景设喻,借景抒情)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其次,它有绘画一样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
最后,这两句色彩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其构成了壮美的画面;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
“烽烟”指狼烟,有轻直、不易散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时,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叙事——战事紧张。
写诗人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守将仍在边防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归纳探究
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难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表达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主题归纳
板书设计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尾联——叙事——战事紧张
使至塞上
雄浑壮美
慷慨悲壮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诗人,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作者简介
其诗风格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本诗是开元十三年(说法不一,取其一)李白出蜀至荆门时所作。诗人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楚国故地去游览。
背景材料
初读感知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去楚地游历。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奔入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影在水中,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明镜;云霞升起,变幻无穷,犹如海市蜃楼。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诗歌赏析
1.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化静为动,以移动的视角,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2.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远望所见。这种景致,也是在出三峡后江流变得较为舒缓、天宇变得十分旷寥的情形下才能见到的,其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美景时欣喜的感受。
3.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归纳探究
本诗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主题归纳
渡荆门
渡荆门
送别
尾联:送别——江水行舟——抒情
首联——远渡出蜀——叙事
颔联——平野江流
颈联——江月云霞
写景
板书设计
→
雄浑壮美
依依不舍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诗人,与元稹合称“元白”。
作者简介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善于叙述,语言通俗易懂。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著有《白氏长庆集》。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他在杭州时,对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恰到好处。
背景材料
初读感知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只早早飞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木,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啄泥衔草筑巢。纷繁的春花渐渐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觉得游玩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诗歌赏析
1.诗人描写的是西湖春天哪个阶段的景色?从哪些景物中可以看出来?
早春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2.赏析颔联中“争”“啄”两个字的妙处。
这两个动词,细致传神地刻画出了一幅早莺争着飞向朝阳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3.颈联分别以“乱”“浅”来形容花、草,用词精妙,请简要赏析。
用“乱”修饰“花”,写出了花的多和繁,并化静为动,写出了春花争芳斗艳、竞相开放的情态,从而突出了花的繁茂和其姹紫嫣红的色彩。
用“浅”修饰“草”,写出了草在初长时的样子和它嫩绿的色彩,突出了初长芳草的鲜嫩。
写出了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突出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
4.“行不足”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心情愉悦,流连忘返,完全沉浸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归纳探究
本诗描绘了一幅景色明丽、生机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主题归纳
板书设计
孤山寺北 贾亭西
水平云低
莺燕争春
花草渐盛
最爱湖东
钱塘湖春行
春光明媚
喜爱、赞美
所见
所至
所感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