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22* 梦回繁华
八年级上
学习目标
1. 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 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3. 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背景材料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全图描绘北宋都城汴河两岸物阜民丰、兴旺繁荣的景象,生动地反映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情态。城郭、街市、舟桥、车马等各种事物刻画精细;商贩、农夫、工匠、艺人、隶役、官绅、仕女、僧侣,各种人物惟妙惟肖。规模宏大,场面壮观,构图严谨,笔墨古雅。
《清明上河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既是北宋繁荣时期的见证,又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基础知识
字音字形
汴京(biàn) 题跋(bá) 田畴(chóu)
簇拥(cù) 枢纽(shū) 春寒料峭(qiào)
桅杆(wéi) 沉檀(tán) 舳舻相接(zhúlú)
遒劲(qiújìnɡ) 握篙盘索(ɡāo)
摩肩接踵(zhǒnɡ) 络绎不绝(yì)
重点词语
【春寒料峭】早春的气候仍带有微微的寒意。
【长途跋涉】远距离爬山蹚水。形容长途旅行的艰辛。
【舳舻相接】船只首尾衔接。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一应俱全】所有应该有的全都有。
【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摩肩接踵】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络绎不绝】(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初读课文
认真阅读课文,捕捉文中的关键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研读课文时解决。
1.划分文章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5)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
(2)交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
(1)介绍《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
自主探究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清明上河图》
2.课文主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哪几方面的内容?
①创作背景;
②作者及创作动机;
③材质、着色、尺幅等基本信息;
④主体内容;
⑤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说说第1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为下文详细讲解《清明上河图》做铺垫。
2.“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山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这句话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可能”一词表推测、估计,意思是说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创作的时间不确定,如果去掉就变成了肯定,与原意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清明上河图》的长宽加以说明,让读者对这幅画的规模有直观的了解,使说明准确、具体。
3.第3段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打比方。把《清明上河图》整个长卷比作一部乐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给人留下的美感,令人回味无穷。
4.第3段第三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5.阅读第4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主体内容的?为什么这样写?
空间顺序
开卷
中段
后段
汴京近郊风光
汴河两岸繁华景象
汴京
市区街道
原因:
①可以清晰地展现画面,使读者思路清晰;
②能恰当地把《清明上河图》的雄伟、美丽及其能成为中国画的骄傲的原因交代清楚。
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更有针对性,更好地说明《清明上河图》的写实性很强,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6.最后一段引用资料,有什么作用?
7.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
就全文来说,本文使用的是逻辑顺序,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起,进而详细介绍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按照“简介—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
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主体内容时,文章主要采用了空间顺序。按照画面开卷、中段、后段的空间顺序依次进行说明。构思缜密,思路清晰。
8.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写出了春天乍暖还寒时优美的田园风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写出了当时汴京繁华热闹的场景;“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则准确地概括了《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归纳探究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结构和内容的阐述,介绍了北宋汴京的生活面貌,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展现了一派繁荣景象,肯定了《清明上河图》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写作特色
1.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运用列数字、打比方、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人们对国宝的兴趣。
2.语言准确,典雅有致。
文中运用了一些具体、准确的数字或起限制作用的词语,增加了文章的严密性。另外,文中运用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句式整齐,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北国早春图。
创作背景
梦回繁华
作者及创作动机
具体介绍
基本信息
主体内容
艺术特点
社会价值
非凡智慧
杰出成就
板书设计
素材拓展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图画众生——河西画像砖上的古人生活”展,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示了河西走廊地区魏晋时期的258件(套)彩绘画像砖及相关文物。
画像砖上承汉代画像砖石的艺术风格,造型鲜活,题材丰富,栩栩如生地为我们展示了当时河西走廊地区安定的社会生产环境和魏晋人的社会人文风情。
——节选自《人民日报》
素材解读:内容丰富的魏晋画像砖作为当时社会生活的文化载体,显示了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通过历史博物馆呈现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是青少年了解历史的有效方式。应该鼓励青少年通过实地体验,增进对自身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属性的认知、认同,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中华文明。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