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反思
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反思(1)
《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好的有以下几方面:明确课程理念、目标、任务,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点,从而做出与教材相符,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便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而这节课,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了解科学观察的意义的内容。因此,设计教案 时,就尽可能地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 观察的方法为难点,同时重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活动。一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的好奇心更强烈和积极,因此,在教学中都尽量放手他们主动参与科学的学习 探究。
比如,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方案,并通过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分享观察和实验的快乐,也提高彼此观察、 实验的能力。同时,教师在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这样的开放的课堂环境下, 学生对科学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多次的实际观察和实验活动后, 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能力。
不足之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由于这节课的容量比较大,讨论和探究活动都比较多,有些超时。合理的安排时间也是我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科学探究必须保 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不能搞形式走过场。只有探究真正落实了,才 能让学生真正认识事物的特征,形成探究的技能.
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反思(2)
《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反思
本学期是我第一次任教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对于课堂的纪律性和实验的探究能力还有待加强。本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的初始课,是学生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伊始,学生会产生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解决。
一、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学生们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他们对身边的物体其实并不陌生,但缺乏系统的观察。本课选用的了一些学生常见的物体,主要有:玻璃珠、橡皮、纸片、乒乓球、木块、螺母、一次性透明塑料杯和泡沫塑料块。我先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眼、鼻、手等感官对物体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它们的颜色、形状、气味、软硬、厚薄、光滑还是粗糙、是否透明等特征。再将物体进行两两对比,进一步了解物体的轻重、厚薄等特征。通过两次观察活动,学生对这些物体有了全方位的新认识,观察能力得到了提高。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们会多留心身边的事物,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身边的物体。
二、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一年级的学生能够运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比如颜色、形状、大小等。但是,学生对于可以从哪些方面全面的描述物体、如何科学地运用词汇,仍存在很多困难。因此,本课在学生分组观察前,我先展示其中一个实物让全班学生共同观察,引导他们如何描述物体特征的方法,介绍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如何掂量判断物体的轻重等,让他们学会从多角度、全方面地描述物体,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组观察后,小组进行交流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其他同学可以积极补充,我也根据学生们反馈出的情况及时对他们不熟悉的词汇、容易忽略的方面进行强化,并对学生的回答及时作出评价,鼓励学生用较多的科学词汇描述物体。
三、注重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
一年级的学生对科学课堂上的小组实验探究的接触比较少,缺乏小组合作的意识。因此,在始业课上,我就给学生分好了小组,明确了各组的小组长,也介绍了小组评价机制,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每次分发实验材料前,我也会提醒学生这是组员共享的材料,在实验过程中大家要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团结,树立小组合作意识。
当然,本课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由于这节课容量较大,讨论和探究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合理的安排时间,将科学探究真正落实在课堂上,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科学认识,形成探究技能。
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反思(3)
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反思
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