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答谢中书书》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答谢中书书》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8 16:2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答谢中书书》同课异构 教学设计
【壹】教学目标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 学习用精准的词语、恰当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 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及欣赏山水之美的超然心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用精准的词语、恰当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讲读法、引导法
学法指导
研读法、诵读法
【贰】教学过程
一、复习——“说文解字释文意”
复习导入: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意思。
(1)五色交辉(2)歇(3)颓(4)实是欲界之仙都(运用希沃白板随机点名功能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生:美。)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篇文章,领略山川风物之美。(齐读)
二、品读——“咬文嚼字绘美景”

1. 在文中圈画出作者笔下的景物。
明确:峰、云、石壁、林、竹、雾、猿鸟、日、鳞
2.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读这些文字,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我觉得 (文中原句) 很美,因为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三、赏析——“学习写法领略美”

1.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景物的?请从观察角度、时间跨度、景物状态、感官冲击四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并在书中做好勾画。
明确:
(1)观察角度: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
(2)时间跨度:四季(青林翠竹)早晨(晓雾将歇)黄昏(夕日欲颓)
(3)景物状态:静景(高峰……具备)动景(晓雾……竞跃)
(4)感官冲击:视觉(高峰入云) 听觉(猿鸟乱鸣)
如此美景,赏心悦目,美文既要细细品味,又要美读,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
2. 作者在文中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全体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1)欲界和仙都分别指的是什么?
(2)作者隐居之地和仙都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都具有清净、无欲无求、不为世俗外物所烦扰的特点。
四、升华——“一切景语皆情语”

1.面对仙都与欲界,作者对自己与世人的选择,做了怎样的评判?(用文中原句回答)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你觉得这个“未复”当中,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
教师提示:结合下面所给的人物简介、背景等,分析文本所蕴含的感情。
1. 人物简介:
(1)教师设计这部分为情景演绎:一人旁白,一人饰梁武帝,一人饰陶弘景,随机挑选,代入情境,进行演绎。
材料一:陶弘景(456-536), 出身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入南朝齐为官,在朝廷任职20年。37岁这年,陶弘景辞官,入茅山修道。
陶弘景隐居茅山、潜心修道的同时,仍然关心社会的发展,希望社会稳定,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提御毫,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诏,文曰:“山中何所有 卿何恋而不返 ”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列朝班。
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为道家仙风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诗一首《诏问山中何所有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明确:学生归纳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对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2)材料二: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他年长后袭封为康乐公,后降为康乐侯,因此世人都称他为“谢康乐”。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恃才傲物,受权贵排挤。好游山水,长于赋诗,善摹美景。谢灵运将精神寄托于自然山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明确:①与谢灵运志趣相投,对其钦佩之情②为与谢灵运有共同的审美情趣而自许、得意之情。
2. 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明确:表达了归隐山林的高洁志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未复”还表达了作者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3. 文学知识:
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魏晋名士以空灵之心审视山水自然的美,使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灵魂与无穷的玄趣。另一方面,他们把在政治理想上的绝望转向文学艺术,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这样的精神,鲁迅先生称其为魏晋风骨。
结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37岁退隐山林后,陶弘景在江南佳丽的山水中度过了44个春秋。《答谢中书书》中凝聚了他痴迷山水的情韵。山水是有情的,因为它所承载的,是人内心对于自然、清净生活的渴求。那安静、纯净的山水,正是陶弘景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所有志士仁人的灵魂的寄托。希望同学们学完这一课,也能品味山水之趣,陶冶情操,在山水中返璞归真。(学生在配乐声中一起诵读《答谢中书书》)
【叁】点评
点评:整堂课的教学准备充分,教学环节清晰,环环相扣,一步步带领学生领略山水之美,感悟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准确、丰富,课件制作精美。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思考,课堂生成效果好。
《答谢中书书》微课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感受骈文音乐美,有感情的朗读;
2.品析写景的方法,领悟山水之美;
3.品悟作者的情感,感受比肩情谊。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析写景的方法,领悟山水之美。
难点:品悟作者的情感,感受比肩情谊。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启迪法
学法指导
批注法、自我探究法
二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你怎样理解这个题目?
明确: 答:答复 书:书信(尺牍、信札) 谢中书:谢征;中书,职位名称《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二、美读
1.学生自由读。(找一个学生读,一个学生评价)
2.教师点评(补充个别字音的朗读技巧)
指导:“之”、“自”、“为复有能与其奇者”(音调:短暂拖音、慢且高)
三、美译
结合文下注释,自行疏通文意,然后提出不懂的字词。
重点注释:之、谈、将、未复有、与
全文翻译:齐读。
四、美品
1.下面做一个小练习,大家尝试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据内容变成多段。
明确:结构 总分总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如此之美,我们无法亲临现场,但可以随着诗人的笔触身临其境。
第二部分看到了哪些美景?
明确:高峰、云、清流、青林翠竹、晓雾、夕日、猿鸟、沉鳞
3.这般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山川美景令人陶醉。作者是用怎样的手法写出如此景色的呢?提示:可以有选择的从以下角度入手:
动静 声色 时空
视听 正侧 远近 俯仰
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分:角度:仰、俯、平
时间:晓、夕
感官:视、听
状态:动、静
总: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短短几十字,却囊古今,含四时,兼顾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各类皆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山一水,俯仰生恣;“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景色美极,石亦生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由空间转向时间推移;“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晨起之声,宛转入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傍晚之景,一落一升。
五、美悟
1.“一切皆情语”,你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可以看出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山川美景的喜爱之情
2.置身美景之中,作者最后却发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结合课文和补充资料,想一想其中的言外之意。
材料一:
谢灵运,晋时袭封康乐公,博看群书,才华横溢。好游山水,长于诗赋,善摹美景,开创山水诗,自此“中国文人开始了寄情山水的审美之旅。”
明确:1.对谢灵运的钦慕。
2.以“欲界”写人间,“未复”惋惜世人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3.暗含我是继谢灵运之后的“能与其奇者”,“未复”与开头的“共”形成对照,自许自己的审美情趣,期与谢灵运比肩。
总结: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感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
六、美读
作者陶弘景何许人呢?曾经当过官,后来辞官归隐,梁武帝即位后多次重金礼聘,都不肯出山。梁武帝每逢大事都找他商议,人称“山中宰相”。让我们带着这种愉悦和闲适,再次诵读这篇美文!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这位“山中宰相”的文章。
配乐:《高山流水》古筝曲
三 点评
点评:作为20分钟的微课教学,环节完备,学生参与度高;老师的问题干净利索,能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课件制作以卷轴的形式展示美文,体现匠心,富有氛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