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1.运用结构和功能观,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生命观念)
2.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科学思维)
3.基于对内环境成分的分析,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科学思维)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多细胞动物,它们的绝大多数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内环境的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营养成分、代谢废物、激素和抗体等,血浆中含蛋白质较组织液和淋巴液中的要多。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5.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材梳理
1.体液
(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_____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及比例
知识点一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水
2.内环境
(1)概念:由_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组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组成。
①______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②_________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组织间隙液。它主要由_______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重新吸收回血浆。组织液是体内___________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③_________存在于淋巴管中,它是由一部分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形成的。淋巴液是体内___________直接生活的环境。
细胞外液
血浆
组织液
血浆
绝大多数
淋巴液
淋巴细胞
判断正误
(1)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液。( )
(2)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
(3)组织液中的水分子可来自血浆和细胞内液。 ( )
×
×
√
核心探讨
任务一、说明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请写出人体细胞具体生活的内环境,完善表格。
细胞 内环境
组织细胞 _________
毛细血管壁细胞 _______________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_________________
血细胞 _______
淋巴细胞 _______________
组织液
血浆、组织液
淋巴液、组织液
血浆
淋巴液、血浆
2.血液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吗?
提示:不是。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等),血浆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血细胞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3.根据资料,完善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三者的关系图。
各组成成分间的比较
成分 项目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
存在部位 血管 组织细胞间隙 淋巴管
来源 ①组织液渗透进入毛细血管; ②淋巴液回流 ①血浆渗透出毛细血管; 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毛细淋巴管吸收部分组织液
生活于其 中的细胞 各种血细胞 绝大多数的组织细胞 大量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成分 项目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
三者之间 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归纳
(1)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整个人体角度来看,细胞外液是人体的内环境,从细胞角度来看细胞外液是细胞的外环境。细胞外液与内环境是同一概念,具有相同的内涵和外延。
(2)体腔液、关节液虽然在体内,但它们已不在细胞之间,不能为组织细胞提供物质交换的原料,所以它们也不属于细胞外液(或内环境)或体液。
(3)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但不是只有这三种,还有脑脊液等。
(4)血浆中的血细胞、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5)内环境是针对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或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6)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尿道等有孔道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外界环境;其中的液体如消化液、泪液、尿液等不是体液,不属于细胞外液。
典题应用
1.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的部分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③可以进入A、B、C
B.①②③④组成体液,其中①③④构成内环境
C.尿素分子不能由③进入④
D.B产生的CO2和其他代谢产物先后经过③和④,最终被排出体外
C
解析:③是组织液,可进入A毛细淋巴管、B组织细胞和C毛细血管,A正确;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图中①③④构成内环境,②是细胞内液,B正确;尿素从组织细胞先进入③组织液,然后进入④血浆,通过血液循环运输,C错误;组织细胞产生的CO2和其他代谢产物先进入③组织液,然后进入④血浆,通过血液循环运输,最终排出体外,D正确。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呼吸道内的气体
B.消化道内的消化液
C.毛细血管内的血浆
D.膀胱内的尿液
解析: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人的呼吸道、消化道、膀胱等与外界相连,其内存储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呼吸道内的气体、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以及膀胱内的尿液等液体都不属于内环境。
C
教材梳理
1.细胞外液的成分及本质
(1)血浆的化学组成
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约1%),_________ (7%~9%),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
(2)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二者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_________含量较高。
(3)本质: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_________,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 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蛋白质
血液运输的其他物质
蛋白质
盐溶液
生命起源于海洋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个方面。
(1)渗透压:指溶液中___________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________。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中含有的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有关。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左右。
渗透压
酸碱度
温度
溶质微粒
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无机盐、蛋白质
Na+和Cl-
7.35~7.45
37 ℃
判断正误
(1)血浆中含有水、无机盐、血红蛋白、代谢废物、气体、激素及各类营养物质。( )
(2)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与血浆完全相同。 ( )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
(4)细胞外液是生物体生化反应的主要场所。( )
(5)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 )
×
×
√
×
√
核心探讨
任务二、细胞外液成分及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判断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____;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氧气 ②氨基酸 ③呼吸酶 ④血红蛋白 ⑤Ca2+载体 ⑥激素 ⑦CO2 ⑧尿液 ⑨尿素 ⑩纤维素 麦芽糖 维生素
①②⑥⑦⑨
③④⑤⑧⑩
2.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为什么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提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虽然蛋白质含量最高,但蛋白质分子质量较Na+和Cl-大得多,数目远小于Na+和Cl-。
核心归纳
内环境成分判定
项目 成分 举例
内环境可以存在的物质 营养成分 氧气、无机盐、氨基酸、水、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
其他物质 激素、维生素、抗体、组胺等
代谢废物 CO2、尿素等
内环境不应存在的物质 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 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与外界相通孔道中的物质(包括不能被吸收的物质) 消化酶、纤维素、麦芽糖等
存在于细胞膜中的物质 载体等
典题应用
3.人体的组织细胞需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下列物质不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抗体、激素
B.凝血酶原、DNA聚合酶
C.葡萄糖、三酰甘油
D.尿素、尿酸
B
解析:血浆等内环境中含有抗体、激素,A项不符合题意;DNA聚合酶存在于细胞内,B项符合题意;葡萄糖、三酰甘油等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项不符合题意;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等可通过血浆运输,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项不符合题意。
4.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常用到生理盐水,但是过多注射生理盐水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理盐水与血浆为等渗溶液,二者成分差别不大
B.生理盐水的pH与血浆的相差不大,过量补充不会影响血浆pH的稳定
C.过量补充生理盐水时,血浆中的其他成分的浓度会发生改变
D.注射生理盐水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发生改变
C
解析:生理盐水虽然是血浆的等渗溶液,但是二者的成分差别较大,A错误;生理盐水的成分与血浆的成分不同,过量补充生理盐水会影响血浆pH的稳定,B错误;过量补充生理盐水时,血浆中的其他成分的浓度会发生改变,如血浆蛋白的浓度会降低,C正确;生理盐水是血浆的等渗溶液,注射生理盐水不会引起血浆渗透压改变,D错误。
教材梳理
1.细胞作为一个_______系统,可以直接与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___________的参与。
3.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开放
内环境
各个系统
形成和维持
判断正误
(1)直接参与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 )
(2)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经过内环境。( )
(3)单细胞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内环境。( )
(4)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
√
√
×
×
核心探讨
任务三、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1.组织细胞有氧呼吸需要的葡萄糖和O2,是如何从外界环境进入组织细胞的?
提示:葡萄糖经消化系统吸收,再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再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O2经呼吸系统吸入,然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再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
2.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CO2是怎样排出体外的?
提示:组织细胞经代谢产生的CO2和尿素首先进入组织液,再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然后CO2再经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尿素经泌尿系统和皮肤等排出体外。
3.通过以上讨论,完成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图。
典题应用
5.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C
解析: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图中①、②、③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完成。在物质交换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⑤为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尿酸等废物。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
6.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B
解析:Ⅰ能为内环境提供O2并排出CO2,因此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液;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肤具有分泌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网络构建(共36张PPT)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1.利用稳态和平衡观,认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实现的。(生命观念)
2.说明内环境稳态的含义及其生理意义。(科学思维)
3.利用相关材料制订并实施计划,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科学探究)
4.能够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实例,并用于指导生活。(社会责任)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内环境的稳态主要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及皮肤有关。
教材梳理
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实验原理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_________中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说明生物组织匀浆与_________更类似,而与自来水不同,从而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知识点一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肝匀浆
缓冲液
(2)方法步骤
2.人体内环境中也有很多______,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其次还有_________________等。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_________________内。
3.稳态
(1)变化原因:外界_______的变化和体内___________活动的进行。
(2)实例——体温变化
①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_______、_______等的不同而存在着微小的差异。
②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________。
缓冲对
维持在一定范围
环境
细胞代谢
年龄
性别
1 ℃
(3)尽管周围的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________。
(4)内环境稳态
①含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_________________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________状态。
②实质: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______________都处于___________中。
37 ℃
各个器官、系统
相对稳定
理化性质
动态平衡
判断正误
(1)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3)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 )
(4)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
×
×
√
×
核心探讨
任务一、归纳总结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1.能够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人一定不会生病,对吗?
提示:不对。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能够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人未必完全健康,如“植物人”及遗传病患者。
2.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实验结果分析
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无论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比较以上三个图的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_________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因而能维持pH___________。
缓冲液
相对稳定
特别提醒: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多次“充分冲洗烧杯”,但目的不同。①检测碱对pH的影响前“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因发生中和反应而使实验现象不明显。②更换实验材料前“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
核心归纳
人体血浆pH稳态的维持
(2)维持机制
a.较多乳酸进入血液时,会发生以下变化:
C3H6O3(乳酸)+NaHCO3―→乳酸钠+H2CO3;H2CO3―→H2O+CO2。
CO2可由肺排出体外,维持了内环境pH的稳定。
b.碱性物质(如Na2CO3)进入血液时,会发生以下变化:
Na2CO3+H2CO3―→2NaHCO3。
过多的NaHCO3可由肾排出,从而维持了内环境pH的稳定。
(3)影响因素
①剧烈运动:人体做剧烈运动时,产生较多的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等)进入血液,可使静脉血浆的pH暂时降到7.30左右。
②饮食:饮食中酸性或碱性物质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后,也会引起血浆pH发生较小的变动。
典题应用
1.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人体血浆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
B.血浆中乳酸过多时,就会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血浆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pH的相对平衡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独立完成的
D
解析:人体虽然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就会和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其中的乳酸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当血浆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时,可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快,将多余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浆的pH影响不大。当Na2CO3进入血浆后,就与血浆中的H2CO3发生作用,形成NaHCO3,过多的NaHCO3可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缓冲物质的调节,使血浆中pH基本维持在7.35~7.45之间,变动幅度不大。
2.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
①酸碱平衡 ②渗透压平衡 ③血糖平衡 ④体温平衡 ⑤CO2、O2平衡
A.仅③④⑤ B.仅①③④
C.仅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解析: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为组织细胞正常生命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①~⑤都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D。
D
教材梳理
1.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基础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_________。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___________。
知识点二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及意义
基础
泌尿系统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探究历程
3.稳态失调
(1)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_______的。
(2)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
限度
4.稳态的意义
(1)实例分析
内环境成分或理化性质 意义
渗透压正常 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
体温和pH相对稳定 酶活性正常,保证酶促反应正常进行
血糖、氧气含量稳定 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2)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
正常生命活动
5.稳态概念的发展
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稳态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判断正误
(1)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外界环境变化稳定时,机体就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只要内环境保持稳态,人体一定健康。 ( )
(3)人长时间在空调房间内易稳态失调。( )
(4)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
(5)人体pH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对,与其他器官或系统无关。( )
√
×
√
√
×
核心探讨
任务二、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实例
1.在高温环境中只要不待过长时间,一般并不会中暑。但消防人员穿着厚重且密不透风的消防服,连续工作多个小时,随时面临着中暑的危险,这一现象与人体的稳态有什么关系?
提示:一方面说明人体有维持稳态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出现什么变化?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提示:内环境渗透压会降低,从而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
3.援藏的技术人员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为什么?这说明外界环境与内环境稳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因为高原氧气稀薄,导致人体供氧不足,影响了内环境的稳态。这说明外界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内环境稳态。
核心归纳
1.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与健康
血浆蛋白 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使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使血浆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同时水分回流入血浆减少,这样会造成组织液积聚过多,机体出现组织水肿
代谢废物 ①血浆中尿素等含量增多,说明肾衰竭,可能患有尿毒症;②血浆中氨含量增多,说明肝脏的解毒功能出现障碍
血糖 当我们长时间没有进食,葡萄糖供给不足,血糖含量过低而影响了机体的供能时,会表现出四肢发抖、头晕、心慌,甚至昏迷等症状;当血糖含量过高时,会得糖尿病,机体会表现出多食、多饮、多尿、身体消瘦等症状
Ca2+ ①血液中Ca2+含量过低时,哺乳动物会出现抽搐症状;②血液中Ca2+含量过高时,易患肌无力症;③当长时间缺钙时,儿童易患佝偻病,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O2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这是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造成了体内缺氧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与健康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失衡也会引起疾病。下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内环境失衡情况:
(1)渗透压失衡:当患肠胃炎时,我们常常感到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使渗透压平衡遭到破坏。肠胃炎导致消化道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能力减弱,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输液来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2)体内pH失衡:常表现为小于正常数值,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
(3)体温失衡:当我们感冒发烧时,会出现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等症状,这是由于体内温度过高,影响了消化酶等各类酶的催化功能,造成消化不良和其他代谢活动的紊乱。
典题应用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B.所有稳态的维持都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直接参与
D.内环境稳态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A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而不是恒定不变,所以说稳态是相对的,A正确;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但并不是每一项理化性质或化学成分的稳定都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B错误;稳态的形成需要多种器官和系统协调运行,但并不一定有多种系统直接参与,C错误;内环境的稳态会受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影响,D错误。
4.下列病症或疾病与稳态失调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感冒发烧,食欲不振——体温过高,酶活性过高
B.高原反应——机体散热受阻,致使散热量小于产热量
C.中暑——机体丢失大量水和无机盐,导致水盐平衡失调
D.尿毒症——尿素等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
解析:感冒发烧,食欲不振的原因是体温过高,消化酶活性降低,A错误;高原反应是机体缺氧所致,B错误;中暑主要是机体散热受阻,致使散热量小于产热量,从而使体温升高,C错误;尿毒症是肾脏发生病变,无法排出体内多余的尿素、水、无机盐等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D正确。
D
网络构建(共28张PPT)
微专题一 内环境的结构识别、跨膜分析及组织水肿原因
一、内环境相关图解识别
局部组织结构示意图的判断技巧
1.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液①含有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等物质
B.①②④在成分及含量上不完全相同
C.若③中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剧烈变化
D.①②④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液,①、②、④组成内环境。①(血浆)含有血浆蛋白、葡萄糖,但不含呼吸酶,A错误;①(血浆),②(组织液)、④(淋巴液)在成分及含量上不完全相同,①(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较多,②(组织液)和④(淋巴液)中含有的蛋白质较少,B正确;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③(细胞内液)中产生乳酸不会引起①、②、④内pH剧烈变化,C错误;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④是淋巴液,①、②、④组成内环境,内环境不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代谢主要发生在细胞内,D错误。
2. 如图甲~丁表示人体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
B.当人体较长时间对蛋白质摄入量不足时,乙液会增多
C.丙中的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丁可表示神经细胞的细胞内液
C
解析: 据题图分析丙为淋巴液,则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丁为血细胞(血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细胞内液。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A错误;当人体较长时间对蛋白质摄入量不足时,会使甲(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B错误;淋巴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正确;丁表示的是血细胞(血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细胞内液,神经细胞属于组织细胞,D错误。
二、组织水肿原因分析
1.水肿实质
在不同条件下,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引起组织液增多。
2.水肿原因分析
3.某人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
B.毛细血管破裂,淋巴液外渗,使局部组织液重新渗入血管中
C.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减少
D.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增多
A
解析: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血浆中的其他物质均可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但当受到创伤后,毛细血管破裂,原本应留在血管中的蛋白质等物质也能进入组织细胞间隙,从而使组织液浓度增大,渗透压升高,组织液的吸水能力增强,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4.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c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a液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和无机盐决定
C.b回流受阻,不能引起组织水肿
D.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③,因此pH在内环境中的不同部位差异很大
B
解析:c液为组织液,其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细胞渗透失水,A错误;a液为血浆,其渗透压的大小主要由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决定,B正确;b液为淋巴液,淋巴回流受阻能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③,但pH在内环境中的不同部位相差不大,D错误。
三、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穿膜问题
1.养料(如葡萄糖)
(1)转移途径:肠腔→小肠上皮细胞→小肠毛细血管→血液循环→组织处毛细血管→组织液→组织细胞。
(2)相关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
(3)穿膜层数:进出小肠上皮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层)+进入组织细胞(1层)=7层。
2.O2
(1)转移途径:肺泡→肺泡壁细胞→肺部毛细血管→血液循环→组织处毛细血管→组织液→组织细胞。
(2)相关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3)穿膜层数:进出肺泡壁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进出红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进入组织细胞(1层)=9层;若被利用,再加进入线粒体(2层)=11层。
5.下图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如图中①所示)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进入①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B.③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
C.由②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
D.⑤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与③内一样多
C
解析:由题图可知,①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④为组织液,⑤为淋巴液,②为红细胞,③为血浆。葡萄糖进入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血浆渗透压过高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由红细胞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包括红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组织细胞膜(1层)、线粒体膜(2层);淋巴液中含有的蛋白质比血浆内的少。
6.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时,药物进入血浆经过的磷脂分子层数至少是( )
A.2、0 B.4、0
C.2、1 D.4、2
解析:肌肉注射时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然后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至少经过2层膜结构,即4层磷脂分子层;静脉滴注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浆,经过的膜结构数为0,磷脂分子层数也为0。
B
1.如图为人体体液各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可实现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交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跟踪训练
A.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b和d
B.d与b、c在成分及含量上最大的区别是蛋白质含量较高
C.d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至少需要穿过三层膜
D.体力劳动后手掌磨出的水疱中主要成分是c
D
解析: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d(血浆)和b(组织液),A正确;d(血浆)较b(组织液)和c(淋巴液)在含量上最大的区别是蛋白质含量较高,B正确;d(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至少需要穿过三层膜(两层毛细血管壁细胞细胞膜、一层组织细胞细胞膜),C正确;体力劳动后手掌磨出的水疱中主要成分是b(组织液),D错误。
2.下图中甲、乙为人体内两种不同组织处的毛细血管,①②③表示某些化学物质。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乙
B.若②为氨基酸,经吸收、运输,在组织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组织蛋白共要穿过5层生物膜
C.①②③三种化学物质中②和③可以是葡萄糖
D.相对于内环境来说,相当于外界环境的是甲中的液体
C
解析: CO2是细胞呼吸产生,所以图中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组织细胞内,A错误;氨基酸经过吸收、运输,在组织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组织蛋白,至少需要经过小肠上皮细胞(2层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4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膜),共要穿过7层生物膜,B错误;由图可知:①→②表示物质的消化过程,②和③可以是葡萄糖,C正确;甲、乙为人体内两种不同组织处的毛细血管,其内的液体均为血浆,是内环境的组成部分,D错误。
3.下图中Ce表示人体组织细胞,A、B、C表示体液,a、b、m、n表示某种或某类物质,请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A、C相比,B在成分上最大的特点是蛋白质含量高
B.a被Ce利用至少穿过11层磷脂分子
C.图中表示代谢终产物排出的符号有b、n
D.若某种寄生虫寄生在C中引起管道堵塞则可能导致组织水肿
B
解析:与A(组织液)、C(淋巴液)相比,B(血浆)在成分上最大的特点是蛋白质含量高,A正确;a是氧气,被Ce利用至少穿过肺泡壁细胞(2层膜)、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血管(2层膜),进入红细胞(1层膜),出红细胞(1层膜),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出血管(2层膜)、进入组织细胞穿过细胞膜(1层膜)、线粒体(2层膜),因此至少穿过11层膜,一层膜是两层磷脂分子,共22层磷脂分子,B错误;图中b代表通过呼吸作用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n代表通过泌尿系统形成尿液排出代谢废物的过程,C正确;若某种寄生虫寄生在C(淋巴液)中引起管道堵塞,导致过多的组织液不能进入淋巴液而造成组织液过多,则可能导致组织水肿,D正确。
4.感染性肺水肿的病理过程中,会出现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毛细血管压力增加、淋巴液循环障碍等症状。如图为肺组织的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下列关于感染性肺水肿的分析,叙述错误的是( )
B
A.肺组织中绝大多数细胞可与A进行物质交换
B.血液流经肺组织,动脉端O2含量比静脉端高
C.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肺组织水肿
D.肺静脉闭塞症或肺静脉狭窄、输液过量均可能导致肺毛细血管压力增大
解析:肺组织中绝大多数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组织液是这些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因此肺部绝大多数组织细胞可与A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血液流经肺组织,在静脉端发生气体交换,将二氧化碳排出,氧气吸收进来,显然,动脉端O2含量比静脉端低,B错误;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肺组织水肿,C正确;肺静脉闭塞症或肺静脉狭窄、输液过量均可导致血流速度加快,进而导致肺毛细血管压力增大,D正确。
5.如图为人体某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请据图回答:
(1)a~d中氧气浓度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_,CO2浓度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_。
(2)a、b、c、d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b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b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激素,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假若图中组织是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胰岛素要经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在此之前需依次经过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d、a
a、d
血浆和细胞内液
细胞内液、血浆和淋巴液
b→d
解析:(1)氧气和二氧化碳均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媒介,氧气从外界经血液循环进入细胞内,二氧化碳在细胞内产生,经过血液运输排出体外,故d血浆中氧气浓度最高,二氧化碳浓度最低;组织细胞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故a细胞内液中氧气浓度最低,二氧化碳浓度最高。
(2)b组织液可以来自血浆和细胞内液,可转化为细胞内液、血浆和淋巴液。
(3)胰岛素若注射到肌肉组织,则首先进入b组织液,再经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故在此之前需依次经过的具体内环境是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