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土壤的成分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1土壤的成分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5-09 23:1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 土壤的成分 同步练习
一 、选择题
1.在做“土壤中存在有机物吗 ”的实验中, 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为了( )
A.防止有机质流失 B.保证土壤中不存在生物
C.避免水分对实验现象的干扰 D.使土壤充分燃烧
2.在土壤生物中, 不借助观察工具很难观察到的生物是( )
A.植物 B.动物 C.微生物 D.三种都是
3.将一定量燃烧过的土壤放入蒸馏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约 10 毫升, 过滤并收集 滤液放入蒸发皿中, 用酒精灯加热, 使水分蒸发, 结果在蒸发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粉状残留物。这些
物质可能是( )
A.有机物 B.无机盐 C.砂粒 D.腐殖质
4.小敏同学将盛满水、盖紧瓶盖的玻璃瓶放在冰箱的冷冻室内, 放置一天后发现水结成了冰, 而玻璃
瓶已破裂。下列自然现象中,与这一过程的原理一致的是( )
A.水流冲击岸边的岩石,岩石向内凹陷
B.冷水浇到高温岩石表面,岩石破裂
C.冬天, 雨水结冰使岩石碎裂
D.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岩石溶解形成溶洞
5.2020 年 12 月 17 日,嫦娥五号返回地球,它从月球上带回了“土特产 ”—— 1731 克月壤。要把月壤
改造成类似地球上的土壤来栽培植物。改造过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
A.空气 B.水 C.腐殖质 D.矿物质
6.土壤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下列哪一个实验在研究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机物( )
A.B.C.D.
7.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下列关于土壤形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第 1 页(共 9 页)
D.岩石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变成了土壤
8.如图所示, 取少许土壤, 放入试管中,用铁架台固定住试管, 在酒精灯上加热,过一会儿后试管壁
上出现了水珠, 这说明( )
A.土壤中有空气 B.土壤中有生物
C.土壤中有水分 D.土壤中有有机物
9.月球表面有月壤。月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物质组成,其中绝大部分 颗粒在 30 μm 到 1 mm 之间,摸上去和面粉一样细腻,但不适合植物生长。科学家设想:人类移民月
球的时候, 把月壤改造成类似地球上的土壤来栽培植物。改造过程中, 不需要提供的是( )
A.空气 B.水 C.腐殖质 D.矿物质
10.如图所示, 向放有块状土壤的烧杯中加水使其刚好浸没土壤,不久发现本来浸没土壤的液面下降,
这个实验可证明 ( )
A.土壤中含有水分 B.土壤中含有空气
C.土壤中含有无机盐 D.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二 、填空题
11.土壤中不仅分布着植物的根系,还生活着大量的土壤生物,包括土壤中的 、 和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包括 、 、 和 等。可分为固体、 液体和气体三类,其中固体部分主要由 和 组成,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 左右。
12.土壤是在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体外, 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 。
(2)选择干燥的土地,取棱长为 10 厘米的一块立方体土壤和棱长为 10 厘米的一块立方体铁块,把它 们分别放人两个大烧杯中,沿烧杯壁缓慢向烧杯内注水, 直到水面把土壤和铁块全部浸没为止, 然后
比较所加入的水量。此实验的目的
第 2 页(共 9 页)
是 。
13.为提高成活率, 幼苗移栽时还要考虑土壤结构。某同学在移栽地取了一块形状大小与铁块相同的土
壤样品,放入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加水没过土壤样品和铁块, 且左右烧杯液面相平。如图所示,
土壤样品和铁块体积均为 V,两个烧杯中所加水的体积分别是 V1 和 V2。
(1)求土壤样品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
(2)“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活中人们也发现,将燃烧枯枝落叶得到的灰烬覆盖在土壤上
会有利于移栽后植物的生长,这说明植物生长除了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外, 还需要吸收 。
三 、实验探究题
14.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土壤中有什么的实验过程中,取长、宽、深分别是 10 厘米、10 厘米、
5 厘米的铁块一块和土壤两块, 做如下实验:
(1)取其中一块土壤, 称其质量为 m1 克,加热后(在加热过程中假定有机物没有分解 ),测得质量为
m2 克,求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的方法是 (写出计算公式)。
(2)取铁块和另一块土壤,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浸没为止, 往铁块烧杯中加 3 个满量筒和图甲的水,
往土壤中加 3 个满量筒和图乙的水, 请回答:
①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 。
②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大约为 。
四 、解答题
15.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
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所以保护好和合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是我国的一项重
要国策。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防止水土流失等都是正在研究并且可行的方法。
第 3 页(共 9 页)
(1)除草可以除去和庄稼争夺生存条件的杂草以保证粮食产量。除草的方法有多种,“锄禾日当午” 中的“锄禾 ”和喷洒除草剂都能除草,但是“锄禾”的方式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 因为“锄禾 ”不光
能除草,还能 。
(2)农民不光除草, 有时还种草,例如在冬季农田闲置的时候,种上学名是“紫云英 ”、俗称“红花
草籽 ”的草,到来年春天犁田毁草, 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这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因
为 。
(3)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的土地资源, 请写出防治水土流失提出两个合理建
议: , 。
第 4 页(共 9 页)
4.1 土壤的成分 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一 、选择题
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土壤存在有机物的实验,主要是通过对干燥土壤进行加热灼烧处理, 因有机物 能够在高温下分解, 因此通过实验土壤前后质量差来进行验证。因土壤中还含有水分, 受热会汽化,
影响实验结论, 因此我们在实验的时候通常需要选择相对干燥的土壤进行, 避免对实验干扰。
通过对干燥土壤进行加热灼烧处理, 因有机物能够在高温下分解, 因此通过实验土壤前后质量差来进 行验证。因土壤中还含有水分, 受热会汽化, 影响实验结论, 因此我们在实验的时候通常需要选择相
对干燥的土壤进行, 避免对实验干扰。
故选 C
2.C
【解析】土壤中存在生物和非生物, 其中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和放
线菌。
土壤中存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由于微生物个体微信只有借助
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故答案为: C
3.B
【解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
物等组成, 能生长植物。
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
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土壤浸出液加热蒸干后残留白色固体是无机盐。
故选 B。
4.C
【解析】自然界土壤形成的过程中, 雨水积聚在岩石的缝隙里,如果气温降低到零度以下, 水就会结
冰,使它的体积增大,从而促使岩石的缝隙加宽, 最终使岩石裂成小碎块。
将盛满水、盖紧瓶盖的玻璃瓶放在冰箱的冷冻室内,放置一天后发现水结成了冰, 而玻璃瓶已破裂。
第 5 页(共 9 页)
这一过程与自然界土壤形成的“冬天,雨水结冰使岩石碎裂 ”这一过程原理相同。
故答案为 C.
5.D
【解析】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表面布满的大大小小的圆环形的坑,称为环形山。月球表
面没有水分、空气、腐殖质,没有生物, 昼夜温差大。
月球上没有水、空气、没有生物的存在, 故不存在腐殖质,而空气、水、腐殖质是植物生存必不可少
的物质,改造月球土壤时应提供,月壤中存在较多的岩石,即存在矿物质, 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6.C
【解析】土壤中含有矿物质颗粒、空气、水和有机质等物质, 空气不易溶于水,矿物质颗粒不能燃烧
但能溶于水。有机物能燃烧。
A.本实验是探究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的,故 A 错误;
B.本实验是探究土壤中是否含有水的,故 B 错误;
C.本实验是探究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的,故 C 正确;
D.本实验是探究土壤中是否含有无机盐的,故 D 错误。
7.D
【解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首先是露出地表的岩石, 在各种自然因素(如日晒、风 吹、雨淋、冰冻、根系穿插等) 的作用下而发生变化, 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矿质颗粒,即 “成 土母质 ”。岩石风化为母质后, 变得疏松多孔,具有了通气透水和保水等性能,也逐渐释放出某些可 溶性物质, 为低等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成土母质进一步在自然成土因素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 的作用下, 特别是在以生物为主导的综合因素作用下,逐渐释放和积累了各种养分,逐渐形成了自然
土壤。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正确。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正确。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正确。
D:土壤 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是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的作用下,不单单是物理变化,
错误。
第 6 页(共 9 页)
故选 D。
8.C
【解析】土壤中含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以及空气、水、有机物和无机盐等非生物。
试管壁上出现了水珠是由于土壤中的水分先汽化后液化形成的,说明了土壤中含有水分。
故答案为: C。
9.D
【解析】植物的生长需要空气、水、腐殖质以及矿物质。
月球上没有生物,没有水,没有空气,但是有矿物质。
故答案为: D。
10.B
二 、填空题
11.微生物;动物; 植物;空气;水;无机盐;有机物;矿物质颗粒; 腐殖质; 95%
12.(1)无机盐
(2)测量土壤中所含空气的体积(或证明土壤中存在着空隙或验证土壤的吸水性)
【解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 物等组成, 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
壤生物(固相物质) 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
(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体外,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无机盐,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
收所需的水分和无机盐, 根还能获得土壤中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2)土壤的颗粒之间有空隙,含有空气,利于根的呼吸作用.题中的实验铁块无空隙,另一组用土壤, 所加入的水量不同, 可知:土壤中存在着空隙,能吸水.因此此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土壤中的所
含空气的体积.或证明土壤中存在着空隙,验证土壤的吸水性.
故答案为(1)无机盐;(2) 为了测量土壤中的所含空气的体积(或证明土壤中存在着空隙, 验证土
壤的吸水性)
13.(1) ×100% (或 )
(2)无机盐
【解析】(1)先求空气的体积, 在根据空气占土壤样品成分解答。
(2)植物需要水分,也需要无机盐才能更好的生长。
第 7 页(共 9 页)
(1)土壤样品中空气的体积为 V1 减去 V2 ,空气占土壤样品中的体积分数为: × 100%。
(2)将燃烧枯枝落叶得到的灰烬覆盖在土壤上会有利于移栽后植物的生长, 枯枝落叶燃烧后的灰烬是
无机盐,这说明植物生长除了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外,还需要吸收无机盐。
故答案为:(1) × 100%(2)无机盐
三 、实验探究题
14.(1)(m1-m2 )/500ρ× 100%
(2)650 毫升;750 毫升;20%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计算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方法相关知识。
(1)土壤未经过处理的质量大于加热后的土壤的质量,两者相减后为水的质量,之后换算出水的体积,
再将水的体积除以土块的体积即可获得水的体积分数,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的方法是(m1-m2)
/500ρ× 100%。
(2)甲、乙两个量筒的量程为 200mL,分度值为 10mL,而图甲中量筒内水的体积为 50mL,图乙中量筒 内水的体积为 150mL,因往放铁块烧杯中加了 3 个满量筒和图甲所示的水, 往放土壤烧杯中加了 3 个满
量筒和图乙所示的水,
所以, 倒入放铁块烧杯中和放土壤烧杯中的水分别为:
V 铁水=3×200mL+50mL=650mL,V 土水=3×200mL+150mL=750mL;
土壤的体积:V 土=10cm×10cm×5cm=500cm3,
因土壤中有空气,空气的体积等于土壤中烧杯比铁块中烧杯多加的水,
所以, 空气的体积:
V 空=V 土水-V 铁水=750mL-650mL=100mL=100cm3,
则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为:500cm3 (100cm3) × 100% = 20%
故答案为:(1)(m1-m2 )/500ρ× 100%(2)650 毫升; 750 毫升; 20%
四 、解答题
15.(1)使土壤变得疏松, 增加土壤透气性。
(2)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3)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
第 8 页(共 9 页)
【解析】1、位于土壤下面的根需要进行呼吸, 疏松的土壤有利于根的呼吸;
2、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3、水土流失原因很多,其中人为因素中不断破坏植被开垦荒地,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导致土地利用结 构不合理, 耕地比例过大,农业经营粗放,生产水平很低,天然草场超载放牧,退化严重, 不能发挥
生态防护效益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1) “锄禾 ” 是把草锄掉,锄草同时还进行了松土。所以 “锄禾 ”不光能除草, 还能使土壤变得
疏松, 增加土壤透气性 ;
(2) 农民不光除草, 有时还种草, 例如在冬季农田闲置的时候, 种上学名是“紫云英”、俗称“红 花草籽 ”的草, 到来年春天犁田毁草,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 这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这是因为紫云
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
(3)由分析可知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据此可以提出的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有: 植树造林, 退耕还林
等。
故答案为:(1)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透气性 (2)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3)
植树造林; 退耕还林等
第 9 页(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