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理解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3.基于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学习,学会分析免疫异常引发的疾病。(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
2.人体有三道防线,由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参与完成的免疫为非特异性免疫;由第三道防线参与完成的免疫为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
4.免疫自稳: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若该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5.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识别突变的肿瘤细胞,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消除;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教材梳理
知识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1)组成:主要由___________构成,并借助于___________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
(2)_____________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脾、淋巴结和_________是免疫细胞集中_______的场所。
淋巴组织
血液循环
骨髓和胸腺
扁桃体
分布
(3)连线
①扁桃体 ⑥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②胸腺 ⑦位于骨髓腔或骨松质内
③淋巴结 ⑧淋巴细胞集中的地方
④脾 ⑨其内部有很多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⑤骨髓 ⑩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答案:①——⑨ ②——⑥ ③——⑧ ④——⑩ ⑤——⑦
2.免疫细胞
(1)来源——骨髓的_____________。
(2)种类: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_______细胞和_______细胞等。
(3)抗原:能引发___________的物质。
(4)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这些细胞称为___________细胞,如_____细胞、树突状细胞和_______细胞。
造血干细胞
树突状
巨噬
免疫反应
抗原呈递
B
巨噬
3.免疫活性物质
(1)一种抗体只能与_____种抗原结合。
(2)细胞因子由_______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_________、肿瘤坏死因子等是几类主要的细胞因子。
一
淋巴
干扰素
判断正误
(1)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
(2)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都由免疫细胞产生。( )
(3)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 )
√
√
×
核心探讨
任务一、分析病原体、抗原和抗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传播疾病的微生物的总称,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表面有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称为抗原。每种抗原表面都有特定的化学集团,称之为抗原决定簇。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根据图1所示,描述病原体和抗原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示:图1所示新冠病毒表面所携带的三种蛋白质即刺突蛋白(S)、包膜蛋白(E)、膜糖蛋白(M)都属于抗原,由此说明一种病原体可以携带多种抗原。
(2)根据图2、3所示,描述抗原和抗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示:图2所示,一种抗体只能和一种抗原结合,且一个抗体可以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图3所示抗原表面有三种抗原决定簇,每种抗原决定簇可以结合一种抗体,所以一种抗原可以结合多种抗体。
(3)抗原都是蛋白质吗?
提示:抗原不一定都是蛋白质,有的抗原是其他物质,如纤维素、多糖等。
典题应用
1.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免疫细胞只包括T细胞和B细胞,它们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C
解析: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正确;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B正确;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其中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二者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C错误;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正确。
2.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细胞因子
C.甲是细胞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细胞因子,乙是抗体
C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动物体内的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物质甲可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由此分析可知物质甲不是抗原,也不是抗体(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故A、B错误;物质乙是该细菌中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即抗原,C正确,D错误。
教材梳理
1.非特异性免疫
(1)组成:
①第一道防线:_____________。
②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___________(如溶菌酶)和_______细胞。
(2)特点:___________,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
知识点二 免疫系统的功能
皮肤、黏膜
杀菌物质
吞噬
生来就有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主要针对_____________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_________免疫。
3.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_______——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2)免疫_______——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3)免疫______——机体识别和______突变的细胞,防止__________的功能。
特定的抗原
特异性
防御
自稳
监视
清除
肿瘤发生
判断正误
(1)唾液、泪液、胃液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和溶菌酶一样属于第二道防线。( )
(2)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主要针对外来病原体。( )
(3)免疫自稳功能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 )
(4)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
×
√
×
×
核心探讨
任务二、区分人体的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根据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 有人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2小时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
资料2 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口腔唾液的吞咽和肠蠕动等,可将停留在黏膜表面的病原体驱赶出体外。
资料3 当狗发生意外创伤的时候,会用自己的舌头吮舐伤口。
资料4 皮肤破损后,往往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如疼痛、发红、肿胀等,一段时间后可能还会流脓。
资料5 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但对其他传染病不起作用。
(1)上述资料中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料3、4中属于第二道防线的是______;属于第三道防线的是______。
(2)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_________。
资料1、资料2、资料3
资料4
资料5
资料1、资料2、资料3、资料4
资料5
核心归纳
利用关键词判断免疫系统的功能
知识拓展:
1.人体的三道防线并不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相互交叉关联的。
2.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既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也在第三道防线中发挥作用(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
3.唾液、胃液、泪液中均有杀菌物质,但它们不是体液的组成成分,属于第一道防线。
4.若溶菌酶在唾液或泪液中发挥作用,则属于第一道防线;若溶菌酶在体液(如血浆)中发挥作用,则属于第二道防线。
5.不是体液的组成成分的不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唾液、胃液等各种消化液不是体液的组成成分,而是由黏膜分泌的,所以唾液、胃液等各种消化液中所含有的杀菌物质不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而是属于第一道防线。
典题应用
3.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 )
A.皮肤和黏膜
B.体液中的溶菌酶
C.体液中的树突状细胞
D.体液中的巨噬细胞
解析:人体抵御病原体的攻击通常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符合题意。
A
4.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B.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从不产生免疫反应
C.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D.只有在免疫反应过强时,才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
C
解析:免疫防御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A错误;若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免疫系统可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产生免疫反应,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B错误;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C正确;免疫防御功能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都有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D错误。
网络构建(共26张PPT)
第2节 特异性免疫
第1课时 体液免疫
1.理解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科学思维)
2.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1.体液免疫: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2.体液免疫基本过程示意图
教材梳理
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1)身份标签
①成分:一般为_________。
②特点: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
(2)识别方式:免疫细胞靠细胞表面的_______来辨认。
知识点 体液免疫
蛋白质
受体
2.体液免疫
(1)概念: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_______,由于抗体存在于_______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2)基本过程
抗体
体液
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_________信号。
②一些病原体被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
③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___________,然后传递给_______________。
④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_________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_______
______。
第一个
树突状细胞、B细胞
细胞表面
辅助性T细胞
第二个
细胞
因子
⑤B细胞受到___________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_________
______过程。
⑥_________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_______或对人体细胞的_______。
两个信号
分裂、
分化
浆细胞
增殖
黏附
判断正误
(1)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 )
(2)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 )
(3)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
(4)辅助性T细胞可接受抗原呈递细胞传递的抗原。( )
(5)在特异性免疫中,只有B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
(6)所有的抗原呈递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
(7)免疫细胞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辨别病原体。( )
×
√
×
√
×
×
√
核心探讨
任务一、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
1.分析体液免疫的研究历程,回答相关问题:
(1)1948年,法格雷乌斯证明抗体是受抗原刺激后,由淋巴细胞转化成的浆细胞产生的。1967年,克拉曼和米切尔等科学家证实抗体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B细胞协同作用。1970年,米勒证实辅助性T细胞虽不产生抗体,但能协助B细胞产生抗体。
综合上述三个研究结果分析:抗体的产生过程涉及哪些细胞?这些细胞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提示: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等。辅助性T细胞协助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再产生抗体。
(2)20世纪70年代乌纳努埃等证明巨噬细胞在抗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1983年,哈斯基乌斯等证实T细胞表面存在识别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抗原—MHC的受体分子。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分析:体液免疫过程还与什么细胞有关?这些细胞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提示:巨噬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加工抗原,并呈递给T细胞。
(3)根据上述研究提出体液免疫过程的假说并绘制流程图。
提示:如图所示
2.阅读课本P72的相关内容,请完成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
任务二、二次免疫及其特点
在某种哺乳动物体内注射m抗原和n抗原后,机体内产生的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第28 d注射m抗原和n抗原之后,机体针对它们产生的抗m抗体和抗n抗体的浓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提示:28 d前已经注射过m抗原,机体产生了针对m抗原的记忆细胞,因此,此次注射m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属于二次免疫、而对n抗原的免疫反应则属于初次免疫。二次免疫相对初次免疫而言,反应更加迅速、高效、产生的抗体浓度差异也就更大。
(2)如果在第56 d时再同时注射m抗原和n抗原,请你预测抗m抗体和抗n抗体的产生情况,并在曲线图上画出来。
提示:如图所示
核心归纳
1.B细胞活化的条件
2.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的区别(以体液免疫为例)
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的浓度和患病程度情况如图所示。
二者的主要区别:
(1)浆细胞的来源不同
初次免疫时,浆细胞是由B细胞分化形成的;二次免疫时,不仅B细胞能分化成浆细胞,记忆细胞还能更快地增殖分化出更多的浆细胞。
(2)反应速度不同
初次免疫时,从抗原侵入至B细胞被激活产生抗体所花时间较长;二次免疫过程中,记忆细胞对抗原十分敏感,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直接接受刺激并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因此,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反应快。
(3)反应强度不同
二次免疫反应与初次免疫反应相比,具有反应更快、更强烈、抗体产生的数量更多的特点。有些抗原诱发产生的记忆细胞能对这种抗原记忆终生(如天花、麻疹、伤寒等患者痊愈后可终生对相应抗原具有抵抗力)。
特别提醒:
(1)二次免疫发生的过程中,初次免疫反应依然发生。
(2)二次免疫发生过程中,浆细胞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二是由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典题应用
1.如图为人的体液免疫图解,请分析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①是抗原呈递细胞
B.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
C.细胞③是记忆B细胞,再接触该抗原时可迅速增殖分化
D.细胞④寿命比较长,细胞⑤产生的物质为蛋白质
C
解析:细胞①是抗原呈递细胞,可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A正确;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B正确;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再接触该抗原时可迅速增殖分化,C错误;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寿命比较长,细胞⑤浆细胞产生的物质为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正确。
2.如图所示为在抗原注射前后的不同
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指示为抗
原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与d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抗原,
甲、乙两曲线代表的抗体由不同的浆细胞产生
B.甲曲线表明每个抗体分子可以多次与同种抗原结合发挥作用
C.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可有较大的差异
D.c时间段甲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a时间注射的抗原类似的抗原的刺激
B
解析:若a、d时间所注射的抗原相同,则在d时间注射抗原后,抗体产生的速度较初次注射应该更快,抗体含量也应更多,故两次注射的应该是不同抗原,因此甲、乙两曲线代表的抗体应是由不同的浆细胞产生的,A正确。在多数情况下,抗体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失活,故每个抗体分子不能多次与抗原结合发挥作用,B错误。由甲、乙两曲线可以看出,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有较大的差异,C正确。c时间段甲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a时间注射的抗原类似的抗原的刺激,人体发生了二次免疫反应,D正确。
网络构建(共30张PPT)
第2节 特异性免疫
第2课时 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1.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理解各免疫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的作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基于对两种免疫方式的学习,能描述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并能分析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科学思维)
3.从系统的视角、信息的视角认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相互关系。(科学思维)
1.细胞免疫: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基本过程示意图
教材梳理
1.细胞免疫的概念: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就要靠_________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知识点一 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T细胞
2.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
①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_________)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
②细胞毒性T细胞_____________,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_____
________。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
③新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_______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靶细胞
分裂与分化
记忆
T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抗体
判断正误
(1)二次免疫时,细胞毒性T细胞仅来自记忆T细胞的增殖分化。( )
(2)T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 )
(3)体液免疫形成记忆细胞,细胞免疫不形成记忆细胞。( )
(4)细胞毒性T细胞可诱导靶细胞发生凋亡。( )
×
×
×
√
核心归纳
任务一、分析细胞免疫的过程
1.分析细胞免疫的研究历程,回答相关问题:
1974年,辛克纳吉和杜赫提证实小鼠T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时,不仅需要特异性识别抗原种类,而且同时需要识别MHC分子,这种现象也称为MHC限制性。辛克纳吉和杜赫提因此荣获199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注:MHC分子是细胞表面的分子标签,当细胞被病原体感染时,细胞降解抗原并将其加工成抗原多肽片段,再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供T细胞识别。
1980年莱因茨和斯基洛斯曼根据分化标志和功能将T细胞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两个亚群。此外,研究发现被抗原呈递细胞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进而分化为具有效应功能的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
上述研究结果说明细胞免疫过程涉及哪些细胞?
提示:靶细胞、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
2.阅读课本P73~74,请完成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3.探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1)结合教材P72~73图4-6和图4-7,在方框中填写相应的细胞名称,使特异性免疫流程图完整。
(2)体液免疫是靠两个信号保证针对某种病原体特异性的;细胞免疫依靠_________________识别___________表面分子的特异性变化,保证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
(3)辅助性T细胞在免疫调节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的表现是: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能够传递信息,激活_________。同时,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___________能促进B细胞和_________________的增殖、分化。通过辅助性T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协调配合,共同维持机体稳态。
细胞毒性T细胞
宿主细胞
B细胞
细胞因子
细胞毒性T细胞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______
_________的介导作用能够使两者密切配合;②两者相互配合清除病原体,体液免疫产生_______,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而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要靠_______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此时_______免疫就又能发挥作用了。
辅助
性T细胞
抗体
细胞
体液
核心归纳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免疫类型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游离于体液中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自身突变细胞和来自异体的移植组织、器官等
参与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浆细胞等 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T细胞等
免疫类型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免疫时间 过程较迅速,所需时间短 过程较缓慢,所需时间长
作用结果 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进一步发生变化,如形成沉淀,进而被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病原体,病原体进而与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
免疫类型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联系 (1)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可见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着关键作用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各有其独特作用又巧妙配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对机体稳态的调节:①体液免疫中产生的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②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先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再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特别提醒:
(1)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条件
靶细胞表面分子(信号)的刺激、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刺激等。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因子的作用: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2)靶细胞凋亡: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3)靶细胞裂解、死亡并释放病原体后,很多时候仍然需要体液免疫过程中的抗体进一步作用来清除病原体。
(4)细胞免疫主要对抗细胞型病原体、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以及来自异体的移植组织、器官等。
(5)抗原识别过程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典题应用
1.下列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分别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B.在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C.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能产生记忆细胞,浆细胞和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在细胞免疫中,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攻击已经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
C
解析:B细胞激活后分裂、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可产生抗体,在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与已经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其中的病原体,A、D正确;体液免疫中,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B正确;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C错误。
2.如图为人体内几种免疫细胞参与机体免疫机制的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某种物质,④⑤⑥⑦⑧⑨⑩代表某种细胞。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的细胞⑩有吞噬细胞等
B.图中细胞④⑤分别代表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
C.④将抗原传递给⑤,促使⑤增殖、分化出相应的免疫细胞
D.初次感染病毒以后,机体会产生⑦和⑨两种细胞
C
解析:细胞⑩是抗原呈递细胞,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都具有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的作用,A正确;图中细胞④能产生细胞因子,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因子可促进细胞⑤(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B正确、C错误;初次感染病毒以后,机体会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所以机体可以产生⑦(记忆B细胞)和⑨(记忆T细胞)两种细胞,D正确。
教材梳理
1.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通过___________构成一个复杂网络。
2.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___________(如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与_______接触。
知识点二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之间的关系
信息分子
信号分子
受体
判断正误
(1)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
(2)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的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细胞。( )
(3)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受体都位于细胞膜上。( )
(4)受体的化学本质一般是蛋白质,其与信号分子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
×
√
×
√
核心归纳
任务二、分析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关系
请完善表格并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免疫调节
主要参与细胞 ___________ 内分泌细胞 免疫细胞
信号分子 神经递质 激素 ___________
作用途径 反射弧 ___________ 三道防线
神经细胞
细胞因子
体液传送
典题应用
3.如图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信息分子相互作用。图中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各自产生的信息分子分别是______、______ (填序号)和免疫活性物质,信息分子可直接与靶细胞细胞膜表面的_________________结合。
(2)焦虑、紧张等应激刺激可使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含量升高,最终导致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浓度_______,使免疫功能受抑制。
(3)三大系统相互配合,借助信息分子相互作用,构成了__________
_________调节网络,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例如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_______。
②④
①⑦
(特异性)受体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
升高
神经—体
液—免疫
降低
解析:(1)图中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各自产生的信息分子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乙酰胆碱、甲状腺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免疫活性物质;神经递质、激素、免疫活性物质都可直接与靶细胞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2)焦虑、紧张等状态会促进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导致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浓度升高,使免疫功能受抑制。(3)由图可知三大系统之间相互配合,借助信息分子相互作用,构成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网络构建(共25张PPT)
第3节 免疫失调
1.理解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并由此发现预防或治疗方法。(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2.理解HIV感染人体的机理,探讨怎样预防艾滋病的传播。(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1.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许多过敏反应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自身免疫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的免疫缺陷病,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教材梳理
1.过敏反应
(1)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_______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___________的免疫反应。
(2)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作_________。
(3)过敏反应的发生机理: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出_______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_______,血管壁通透性_______,平滑肌_______和腺体分泌_______。
知识点一 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
再次
功能紊乱
过敏原
组胺
扩张
增强
收缩
增多
(4)特点:①过敏反应有_______之分;
②还有明显的___________和个体差异。
(5)预防措施: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_______该过敏原。
快慢
遗传倾向
接触
2.自身免疫病
概念:免疫系统对_______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的_______
________。如风湿性心脏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组织
自身免
疫反应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判断正误
(1)父母对某过敏原过敏,其子女也一定对该过敏原过敏。( )
(2)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称为自身免疫病。( )
×
×
核心探讨
任务一、过敏反应的发生机理
1.请根据资料比较抗原和过敏原,并完善表格。
项目 抗原 过敏原
性质 一般是大分子物质 不一定是大分子物质,如青霉素
感染 对象 不具有个体差异性 _______个体差异性,不同过敏体质的过敏原不同
来源 不一定是外源物质 _________________
具有
一定是外源物质
2.比较过敏反应和体液免疫,并完善表格。
比较内容 体液免疫 过敏反应
激发因素 抗原 _________
反应时机 第一次或以后每次接触抗原 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体分布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结果 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沉淀等物质,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使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联系 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如肥大细胞)的表面 过敏原
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
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
典题应用
1.如图为皮肤过敏反应的发生机理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敏反应往往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B.发生过敏反应时,组织液会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C.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肥大细胞就会释放组胺
D.临床上可以通过减弱组胺的释放来治疗过敏性皮肤病
C
解析: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是过敏反应的特点之一,A正确;由图中信息可知,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这会导致血浆蛋白等物质渗出,血浆渗透压下降,局部组织液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肥大细胞才会释放组胺,C错误;组胺增多可引起过敏性皮肤病,因此临床上可以通过减弱组胺的释放来治疗过敏性皮肤病,D正确。
2.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C
解析: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不是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不具有传染性,A错误;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自身的组织和器官损伤,C正确;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一般不会对自身组织和器官造成严重伤害,而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将自身的组织或器官当作抗原来攻击,而引起组织、器官损伤,D错误。
教材梳理
1.概念:机体免疫功能_______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2.类型: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免疫缺陷的叫作_________________
_____,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叫作___________________。
3.示例——艾滋病
(1)HIV主要侵染___________细胞;目前HIV检测的重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最终艾滋病患者死于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___________等疾病。
(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_____传播和_____传播。
知识点二 免疫缺陷病
不足
先天性免疫缺陷
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辅助性T
抗HIV的抗体
恶性肿瘤
血液
母婴
判断正误
(1)HIV主要攻击人的细胞毒性T细胞,特异性免疫基本丧失。( )
(2)艾滋病患者最终死于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
(3)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也会使人感染HIV。( )
×
√
×
核心探讨
任务二、分析HIV的感染
阅读教材P79“思考·讨论资料1”,回答下列问题:
(1)教材P79“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的变化”图中,A阶段,HIV的数量为什么上升后又快速下降?
提示:在HIV侵入人体后初期迅速增殖,由于此时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大量病毒被消灭,因此数量又快速下降。
(2)教材P79“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的变化”图中,B阶段,为什么辅助性T细胞数量下降?
提示:因为HIV主要破坏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
(3)教材P79“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的变化”图中,C阶段,临床出现艾滋病症状,最终患者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表明患者丧失了免疫系统的哪项功能?
提示: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功能。
核心归纳
1.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有关。
2.在A、B、C三个阶段,人体的免疫系统都可以产生免疫应答形成抗体,即使是在C阶段,人体内依然会分泌针对HIV的抗体。
3.在出现临床艾滋病症状的C阶段,辅助性T细胞数量持续下降,但不为“0”,原因是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依然可以增殖分化为辅助性T细胞。
典题应用
3.如图表示HIV侵入人体后,HIV数
量与辅助性T细胞浓度变化的曲线。下列
对该图的分析,错误的说法是( )
A.HIV识别辅助性T细胞与辅助性
T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B.一年后机体对HIV的清除速度,
低于其增殖的速度
C.在杀死HIV的过程中,浆细胞并没有发挥作用
D.随着辅助性T细胞数量不断减少,人体逐渐丧失几乎全部的免疫功能
C
解析:糖蛋白有特异性,HIV识别辅助性T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A正确;HIV攻击人体的免疫细胞,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故一年后机体对HIV的清除速度低于HIV增殖的速度,B正确;在杀死HIV的过程中,浆细胞能产生抗体并发挥免疫作用,C错误;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随着辅助性T细胞数量不断减少,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均降低,最终使人体逐渐丧失几乎全部的免疫功能,D正确。
4.下列关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叙述,正确的是( )
A.HIV是一种DNA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
B.HIV感染导致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下降
C.AIDS是一种免疫缺陷遗传病,可通过母婴传播
D.发现AIDS患者,必须采取隔离措施,禁止与健康人接触
B
解析:HIV是一种RNA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A错误;HIV主要侵染辅助性Т细胞,进而导致辅助性Т细胞大量死亡,辅助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发挥作用,所以HIV感染导致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下降,B正确;AIDS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不属于遗传病,可通过母婴传播,C错误;HIV不会通过一般的身体接触或空气途径(如打喷嚏、咳嗽)传播,也不能经昆虫传播,也不会通过食物、握手或马桶座传播,因此发现AIDS患者,可以不采取隔离措施,也不必禁止与健康人接触,但应防止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D错误。
网络构建(共25张PPT)
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
1.了解疫苗的本质,探讨疫苗发挥作用的机理。(科学思维)
2.了解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1.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到目前为止,疫苗仍是人类发明的对抗传染病的一件有效的武器。
2.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教材梳理
1.概念:通常是用灭活的或_________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2.2006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疫苗是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
3.2018年5月,我国首个_________疫苗获得新兽药证书,用于预防某个亚型的禽流感。
4.当给机体输入外源抗原时,免疫系统能够产生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具有_________。除此之外,免疫系统还具有_________,免疫力能维持较长的时间。疫苗的应用是人们根据___________的规律来设计的,这样可以促进对机体有利的免疫反应,从而维护人体健康。
知识点一 疫苗
减毒的
人乳头瘤病毒(HPV)
DNA
特异性
记忆性
免疫反应
判断正误
(1)疫苗只能用来预防传染病。( )
(2)在免疫反应中疫苗相当于抗原,其作用是使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
×
×
核心探讨
任务一、分析疫苗的本质、作用机理和接种
1.疫苗必须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吗?为什么?
提示:不是。只要具有抗原特性即可。
2.接种天花疫苗后,人们为何对天花病毒具有终身免疫力?
提示:接种天花疫苗后,体内经过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其中记忆细胞对该病毒具有终生记忆能力。
典题应用
1.疫苗通常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接种后机体可产生免疫反应,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接种疫苗可激发人体免疫反应来抵抗各种疾病
B.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一直起防御作用
C.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保留了其抗原特性,但不会致病
D.接种疫苗后同种病原体再次侵染时,浆细胞只来自记忆细胞的分化
C
解析:接种的疫苗是特定的抗原,能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并不能激发人体抵抗各种疾病,A错误;接种疫苗后,机体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存在一段时间,记忆细胞存在的时间长至几年甚至终生,B错误;病原体灭活或减毒后仍有抗原特性,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但是不会导致机体患病,C正确;二次免疫时,浆细胞来自记忆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分化,D错误。
2.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是三种常见的传染病,分别由不同的致病菌导致。我国政府在儿童中推广“百白破”三联体疫苗的免费接种,大大降低了三种疾病的发病率。下列关于接种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引发特异性免疫而不发生非特异性免疫
B.辅助性T细胞可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
C.抗体能直接清除宿主细胞内的抗原
D.体内出现一种能抑制上述三类致病菌的抗体
B
解析:疫苗是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抗原),既能引发特异性免疫也能引发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辅助性T细胞受抗原刺激可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B正确;抗体不能与宿主细胞内的抗原结合,C错误;“百白破”三联体疫苗能引起体内出现三种分别抑制三类致病菌的抗体,D错误。
教材梳理
1.概念:医学上用_________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___________的技术。
2.器官移植容易失败的原因:免疫系统会把来自其他人的器官当作“_______”成分进行攻击。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_________________,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_________。
知识点二 器官移植
正常的
生理功能
非己
组织相容性抗原
HLA
3.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_________是否一致或相近。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_______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4._____________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_______________也是世界各国在器官移植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HLA
一半
免疫抑制剂
供体器官短缺
预防
诊断
治疗
判断正误
(1)人体患病条件下,可通过输入抗体、细胞因子等,增强人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 )
(2)器官移植时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移植成功率。( )
√
√
核心探讨
任务二、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根据教材P83~84的“思考·讨论”提供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最初进行器官移植,为什么总是不成功呢?
提示:可能主要是没有考虑免疫排斥问题。
2.在进行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时,为什么都要先进行配型,即检查供者和受者的组织相容性呢?
提示:在进行器官移植或者骨髓移植时,都要先进行配型,这是因为受者和供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越一致,在进行移植时发生免疫排斥的可能性越低,移植的器官就越容易存活。如果配型不合适,发生免疫排斥的可能性就越大,就不适合移植。
3.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运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成活率,但这些药物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因而患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
提示:免疫抑制剂药物与预防感染之间寻求平衡,尽量使运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避免接触病原体,或通过适当的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4.利用由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有何优点?
提示:利用由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移植器官和受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是相同的,移植后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核心归纳
1.界定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
比较项目 免疫预防 免疫治疗
原理 抗原刺激机体主动产生免疫力 提高或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
获得方式 抗原入侵获得;注射疫苗获得 用抗体、细胞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进行免疫增强疗法;用免疫抑制剂进行免疫抑制疗法
适用对象 健康人 患者或疑似患者
2.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 原因 解决办法
存在免 疫排斥 的问题, 容易失 败 ①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后,免疫系统会把来自其他人的器官当作“非己”成分进行攻击;②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①使用免疫抑制剂,可大大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给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了希望;②选用与受体HLA比较接近的供体器官进行移植
问题 原因 解决办法
供体器 官短缺 供体远远满足不了移植需求者的需求 ①利用干细胞培养相应的组织、器官;②唤醒潜藏于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心,让更多的人加入自愿捐献器官的行列中来
特别提醒:
(1)除了同卵双胞胎,要想在世界上找到两个HLA完全一致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2)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
典题应用
3.某医生接待了甲、乙(甲接种过破伤风疫苗,乙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两位同时手被割破的病人,查看伤口并询问相关情况后,决定给甲注射破伤风疫苗,给乙注射抗破伤风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破伤风疫苗要突破前两道防线之后才能刺激机体B淋巴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
B.乙病人通过注射抗破伤风抗体获得的免疫力是由其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的
C.与初次接种相比,给甲病人再次接种破伤风疫苗可使其产生更多的抗体
D.这两种治疗方法中,给乙病人的治疗方法发挥疗效的时间会更长久
C
解析:抗体是浆细胞分泌的,A错误;乙病人获得的抗破伤风抗体是外界给予的,不是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的,B错误;再次接种破伤风疫苗可以诱发二次免疫反应,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免疫反应更强烈,会产生更多的抗体,C正确;甲病人的治疗方法通过二次免疫过程发挥疗效,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而乙病人直接接受抗体,机体免疫系统不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这种治疗方法发挥疗效的时间不会长久,D错误。
4.下列分别属于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是( )
A.注射胸腺肽,口服抗体
B.注射卡介苗,输入抗体
C.注射麻疹疫苗,口服免疫球蛋白
D.移植胸腺,输入细胞因子
解析:注射疫苗起免疫预防作用,注射抗体一般情况下为免疫治疗,免疫球蛋白(抗体)不能口服,B正确。
B
网络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