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第三册 ?专题三·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习导案
【课前导读】
①课标要求: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②课标分解:重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及其影响。
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必记概念】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即关于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一般意义的社会主义,而是共产主义。
【知识自主整合】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一)开始传入
1、代表人物:
⑴【1】 (资产阶级改良派):他在1902年发表的文章中就提到了马克思,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鼻祖
⑵朱执信(资产阶级革命派):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⑶无政府主义者: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2、宣传的特点: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
(二)正式传播
1、原因:
⑴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
⑵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变化;
⑶对资本主义失望的知识分子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
2、代表人物---李大钊
⑴地位:是把马克思主义全面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⑵宣传:
①1918年7月发表第一篇关于【2】 的文章,指出这一革命是人类文明的新曙光,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21·世纪*教育网
②1918年11月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指出十月革命是20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号召中国人民应该向十月革命学些,
③1919年5月发表【3】 ,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
④李大钊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分别开设了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21*cnjy*com
二、新思潮的竞起
(一)、原因:
⑴【4】 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
⑵各种刊物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
⑶一些资产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也在五四运动后进入中国。
(二)、表现:
⑴【5】 :20世纪初进入中国;主张个人的绝对自由,反对一切强权和政府,希望建立没有任何政府的社会;其流行较早,影响较大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⑵新村主义:来自日本,五四运动钱传入中国,赞扬共同劳动、相互协作和共同消费的新生活
⑶工读互助团运动:属于【6】 思潮,主张通过知识分子做工和帮助劳动者求学的方法,实现社会改造。21·cn·jy·com
⑷改良主义:
①实用主义:起源于美国。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主张社会改良和阶级调和。胡适是主要宣传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②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搞阶级调和劳资合作,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专政。梁启超传入中国。
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一)广泛传播的原因
⑴“问题与主义之争”
1919年【7】 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主张对社会改造应该从点滴做起,反对进行全盘解决和暴力革命。呼吁多研究一些问题,少谈一些主义。李大钊发表了【8】 一文进行针锋相对辩驳。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预示着【9】 的阵营开始分裂。 www.21-cn-jy.com
⑵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
⑴失败原因:一是因为经济上入不敷者出,二是因为内部意见不合和热情减退,但最根本是因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 21教育网
⑵影响:使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客观上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进一步传播。 www-2-1-cnjy-com
⑶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积极宣传
①组织学会。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2-1-c-n-j-y
②通过论战。为了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划清界线,马克思主义者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21*cnjy*com
(二)广泛传播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10】 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疑难聚焦】
一、马克思主义能够吸引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原因
⑴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理论体系,是实现救亡,通向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 21cnjy.com
⑵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新思潮的竞起,给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新的救国方案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与比较的机会;
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他们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⑷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鲜明对比,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
⑸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美好社会和大同理想的追求,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或方式
⑴撰写文章:如李大钊在1919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的《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作了较全面、系统的介绍。2·1·c·n·j·y
⑵创办刊物:如《新青年》《每周评论》等。
⑶创办社团:如 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
⑷翻译著作:如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等。
⑸开设课程:如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分别开设了《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课程。
⑹论战:如胡适与李大钊的“问题与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者与基尔特社会主义者的论战等。
【试题赏析】
【例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后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
A.《法俄革命之比较》??????????????????????????????B.《庶民的胜利》【版权所有:21教育】
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解析】《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发表于1918年,与材料“五四运动后”不符合,故A.B.C项错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发表于1919年,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D项正确。
【答案】D
【例2】杨天石在《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一书中记录蒋介石日记的有关内容:1919年12月4日看《新青年》杂志;1923年9月6日下午看马克思经济学说;1923年9月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从以上日记内容可以看出( )
A.蒋介石是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B.蒋介石对新思潮感兴趣
C.蒋介石是马克思主义者????????????????????????D.蒋介石想寻找证据屠杀共产党
【解析】看《新青年》杂志不能说明蒋介石就是发动者,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故A项错误;1919—1923年间,蒋介石看了《新青年》、马克思经济学说、《马克思学说概要》,这是1919年后新文化运动宣传的主流思想,属于当时的新思潮,故B项正确;看这一类书之后,蒋介石并未接受马克思主义,故C项错误;1924年国共开始合作,蒋介石开始屠杀共产党是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故D项错误。
【答案】B
【史海撷趣】
让家庭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李大钊的家教故事
李大钊自己做父亲后,从祖父的家教中受到启发,同样对子女加以严格的教育。扫雪、教歌就是他教子实践中的两则小故事。 一年冬天,大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院子里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棉絮。李大钊对他的女儿和儿子说:“雪下得多大啊,你们快拿着扫帚到院子里去扫雪。要高兴的话,堆个大雪人也好。”孩子们的外祖母心疼小外孙:“天这么冷,你还叫孩子们去扫雪,要是冻病了可怎么办?”李大钊笑着说:“孩子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身体经常活动,也会增强抵抗力。呆在家里不动弹,就更怕冷了。”说完,他和孩子们拿了簸箕与扫帚,走到院子里。他一面扫雪,一面对孩子说:“将来谁也不能当寄生虫,谁要是不劳动,谁就没有饭吃!”孩子们边扫雪,边听父亲讲新奇的故事,一点也不觉得冷,反而是越扫越有劲。 【来源:21cnj*y.co*m】
孩子们渐渐长大,上学了。李大钊经常用音乐来陶冶孩子的心灵,用歌曲寓理于情,寓教于乐,使孩子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夏天的一个晚上,他稍有空闲,就将儿子李葆华、女儿李星华喊进书房,先要他俩将当时在学校学的歌唱给他听,孩子们高兴地唱起了喜欢而又熟悉的《校歌》:“啊,我们亲爱的孔德,啊,我们的北河沿!你永是青春的花园,你永是美丽的王国!”李大钊听完歌,没有一句夸奖,只是幽默地说:“北河沿是一条又脏又臭的水沟,我天天到北大去,都从那里经过,里面常泡着死猪、烂狗,臭烘烘的,怎么能说是孩子们青春的花园、美丽的王国呢?这个歌子太不现实了,这不是培养孩子们睁着眼睛撒谎吗?”接着,他就教孩子们唱《国际歌》。他一边弹琴,一边用低沉的声音唱着。他说,声音不能太大,让街上警察、暗探听见,他们会把我们逮起来的。他不仅教孩子会唱,还把歌词大意讲解给孩子听,并且用家乡一位穷苦大伯一年辛苦到头,全家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例子,帮助孩子领会歌词的意义,加深印象。结果没教唱几遍,孩子们都会唱了,而且深深地爱上了这首珍贵的歌!【出处:21教育名师】
知识自主整合 参考答案
【1】梁启超【2】十月革命【3】《我的马克思主义观》【4】五四运动【5】无政府主义【6】空想社会主义【7】胡适【8】《再论问题与主义》【9】新文化运动【10】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