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精品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精品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1-19 10:5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复习导案
◆复习纲要
1. 课标要求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出处:21教育名师】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 考纲内容
(1)“师夷长技”的主张: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3)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版权所有:21教育】
◆知识网络体系
◆线索梳理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特征是:从学习程度上看呈现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特点;从方式上看经过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的复杂历程;从学习内容上看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器物阶段(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
1、时 间: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器物”变革;
3、代表: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等;
4、指导思想: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 “中体西用”;
5、结果: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宣告了单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能挽救中国的。
第二阶段:制度阶段(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
1、时间: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
3、代表:康有为、梁启超(君主立宪方案)、孙中山(民主共和方案);
4、指导思想: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三民主义”;
5、结果: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同样不能挽救中国。
第三阶段——思想文化阶段(资产阶级激进派和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者)
1、时间:新文化运动时期;
2、主要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4、指导思想:前期是民主和科学,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5、结果: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由学习资本主义文明转向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最终无产阶级选择了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专题知识整合
一、“睁眼看世界”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
1、产生背景:
⑴清朝长期闭关锁国,阶级矛盾尖锐,出现统治危机。
⑵鸦片战争前后,逐渐接触西方先进事物,认识到西方的先进。
⑶鸦片战争失败,传统观念遭到挑战。
2、主要表现:
⑴林则徐:《四洲志》,介绍世界多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治概况。是近代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华事夷言 》则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⑵魏源:著有《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知识,提出【1】“ ”的主张,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书。
3、历史影响: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迈出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2、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
3、主张:【2】“ ”。
4、评价:客观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解放,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基础。
二、维新变法
(一)背景:
⑴政治: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
⑵经济: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⑶思想:早期维新思想为康梁维新思想产生发展奠定基础。
(二)概况
⑴产生时间:19世纪末。
⑵代表人物及主张:
A﹑严复:翻译的【3】《 》,借用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强调弱国必须变法改革、才能救亡图存,实现富强。 21教育网
B﹑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政治上主张实行【4】 。21cnjy.com
C﹑梁启超:发表文章,指出只有变法,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三)影响: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www.21-cn-jy.com
三、走向共和
1、共和方案的提出: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的秘密誓词中提出“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和政府 ”的主张。21·世纪*教育网
2、共和方案的确立:1905年同盟会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建立民国即建立【5】 ,正式被确立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www-2-1-cnjy-com
3、共和方案的实现: 1912年 1月 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四、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
1、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屈膝卖国。
2、经济:【6】 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
3、思想: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2·1·c·n·j·y
(二)概况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2、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指导思想:【7】 。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中心:北京大学。
6、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④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新文化运动重要意义:是伟大的【8】 ,对封建专制思想的全面批判,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的关心;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2-1-c-n-j-y
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正式传播
1、时间:十月革命后。
2、标志:十月革命后:【9】 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开始宣传十月革命。【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广泛传播
1、时间:五四运动后。
2、标志:1919年5月【10】《 》,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标志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来源:21cnj*y.co*m】
3、重大事件:问题和主义之争:
⑴论战: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
⑵实质: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
⑶影响:预示着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三)重大意义
(1)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预示着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3)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缔造了新中国;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产生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
◆重难点分析
一、认识近代思想潮流的作用:社会变革的先导
(1)洋务思想付诸实践,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
(2)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发展;
(3)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推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4)民主和科学的提倡,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呼唤五四运动到来;
(5)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
二、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创造历史根据。21·cn·jy·com
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为宣传民主和科学则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以改造国民性,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
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之宗旨。康有为的调和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是导致运动失败的根由;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也是不妥的,忽略了儒家存在的某些合理内核,对后世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三、比较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的不同
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①领导不同:前期新文化运动的领导力量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后期是马克思主义者。
②指导思想不同:前期指导思想是民权、平等和进化论;后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③主要内容不同:前期以“科学”“民主”为口号,提倡新文学、新道德,反对专制迷信与封建道德、旧文学为主要内容;后期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④性质不同:前期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后期是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⑤作用不同:前期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后期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21*cnjy*com
◆热点链接
新文化运动
1.热点链接
中新网北京2014年11月19日电,由北京大学出品,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制作的原创摇滚音乐剧《元培校长》即将于11月28日至11月30日在民族剧院上演。这部筹划了两年之久的音乐剧最终选择了摇滚音乐作为载体,并启用了北大学生为主的演员班底来进行演绎。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茅盾文学奖得主柳建伟:“将北大的故事用摇滚音乐的形式来呈现,这个创意本身就非常精彩。当学生们用青春的肢体语言表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时,令我感到热血沸腾。”;《元培》导演、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中心主任周映辰教授强调:“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时期比‘五四’更有张力;在中国教育界,没有哪个人物,比元培校长影响深远。新文化运动时期本身就因为时代的变革和新旧文化的对撞而充满了戏剧冲突,以这段历史为蓝本做出的剧,没有理由不好看。”据介绍,首轮演出过后,《元培校长》计划于新文化运动100周年的2015年在全国的高校展开巡回演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考查角度分析;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3.考向示例
例1.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辨析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可以判断题干的观点是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旧文化。A、B、C三项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这些信息。故正确答案选D。  21*cnjy*com
例2.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  )。
A.思想启蒙 B.政治革命
C.社会变革 D.文化复兴
【解析】据材料“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心”即人们思想观念故选A。
专题知识整合答案:
【1】“师夷长技以制夷 ”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天演论》
【4】君主立宪制度
【5】资产阶级共和国
【6】民族资本主义
【7】民主与科学
【8】思想解放运动
【9】李大钊
【10】《我的马克思主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