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山二高 二 年级 语文 学科共案
时 间: 星 期:
主 备 人: 倪 敏 使用人:
【教学主题】《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如何写好议论文开头和结尾》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知识梳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帷幕(wéi) 屋脊(jī)
翘起(qiào) 翘首以盼(qiáo)
B.埋怨(mán) 接榫(shǔn)
厦门(xià) 高楼大厦(xià)
C.额枋(fānɡ) 空洞(kōnɡ)
角色(jiǎo) 凤毛麟角(jiǎo)
D.穹窿(qiónɡ) 哺育(bǔ)
门槛(kǎn) 直栏横槛(jiàn)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和以往不同的是,在今年的全新调整中,各卖场都大胆舍弃先前的“大同小异”模式,极力走差异化路线,显示与对手的不同。
B.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发生后,有关方面负责人表示对毒胶囊事件一定要防微杜渐,坚决严肃依法查处,确保人民群众利益。
C.“孩子的眼泪落在母亲心里,凝成了一根针”,每次读到这样精彩的句子,我总会抄在笔记本上。多做些寻章摘句的工作,对写作水平的提高肯定会有帮助的。
D.清明假至,芜湖烟雨迷蒙,轻风拂面,杏 ( http: / / www.21cnjy.com )花掩映,细草多情,无需青箬笠,无需绿蓑衣,就这样栉风沐雨,让我们去尽情享受这生活的优雅与舒适。【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从传记中,你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追寻一个人的情感世界,体悟一个人的思想转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的成败的缘由。
B.不可否认,无论是民众的教育程度,还是国民的基本文明素质,我国都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不等的差距是必须正视的事实。
C.乡村的成长或许是舒缓的,像一首悠扬的小夜曲;或许是迅速的,像一首进行曲。也许,在我的印象中,乡村的成长就该是这样的一种速度。
D.陈光标介绍说,自己的公司虽然在黄埔防震减灾培训中心办公,但该中心是用合理合法的手段购得的,并没有以慈善的名义向政府圈地。
【解析】 A项,动宾搭配不当,应该是“体悟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感世界”“追寻……线索”;B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我国都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不等的差距,这是必须正视的事实”;C项,“这样的一种速度”指代不明。
【答案】 D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答案】 C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简介作者:(展示图片)梁思成,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过渡语)梁先生是怎么向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1. 解题:中国建筑——研究对象;特征(主关键词)——研究方向
2.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快速浏览课文,“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九点”,
(分组合作:一、二组的同学梳理一至五的特征。三、四组的同学梳理六至九的特征。
请找出关键词、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归纳这些特点。)
第二部分:中国建筑九个基本特征
一: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投影:人民大会堂图片)
二:在平面布置上,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 “有户外空间”。(插图为典型四合院的平面图及实物图)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三:中国建筑的以木材结构为主。由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柱和横梁组成的“间”字构架来承托上面的重量。(投影:“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间”字构架来承托上面的重量。”插图为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立体图)
四:“斗拱”是由一些斗形方木块和弓形短木构成的,它可以“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斗拱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投影:“斗拱的组成”图,武汉归元寺的斗拱图)
五:举折,举架的使用可以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投影:举架图例及斜面屋顶)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六:屋顶有巨大的装饰性,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投影:武汉归元寺“华武玄门”的屋顶)
七:在使用朱红和彩绘等色彩装饰上,中国建筑是最大胆的。(投影:朱红与彩绘建筑图片)
八:建筑构件经过各种形状的加工取得了高度装饰的效果。(投影:“霸王拳”“三福云”“脊吻”“瓦当”“门环”图片。)
九:在建筑材料上,有色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都有很强的装饰性。(投影:木刻、彩漆、浮雕、琉璃图片)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提问: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我们一个明晰的印象。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这些特征的
(九大基本特征关键词——“个别建筑的构成”“群体建筑的构成”“木材结构”“斗拱”“举折举架”“屋顶的装饰作用”“颜色的选择”“部件的装饰作用”“材料的装饰作用”)
提问:请大家再次观察关于九大特征的关键词,明确写作顺序。
明确:作者从结构特征说到装饰特征,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投影,写作顺序)
(过渡)展示韩国仁政殿的图片,提问:通过学习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后,大家来判断这是不是中国的建筑呢?
明确:学生很可能会误认为中国的建筑。其实这是韩国的建筑。为什么韩国的建筑和中国的建筑会有如此惊人的相似呢?好,我们来看第一二自然段。看中国建筑还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找关键词:“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表时间的词“公元前15世纪”“3500年来”讲的是历史的发展。
第一部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浏览文章 “14——20”自然段,点击关键词。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3.根据各部分找到的关键词,共同写出本课的提纲(小组合作,写出提纲。)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前两段从地域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五、合作探究
1、什么是“斗拱”“举架”?
2、为什么你能很准确的找到斗拱和举架?本文文体是科学小论文。
科学小论文的特点:科学性、创造性、实践性
3、本文除了以上的特点之外还有的特点就是语言准确,比喻形象,深入浅出。结合课后练习二分析本文运用比喻的妙处。
补充:文体知识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特点:
(1)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六、[阅读体会]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而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成一粒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流放如是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没有必要因叶而悲秋,也没有必要因挫折而放弃抗争。因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
人们常说,风雨过后,面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荆棘过后,面前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大人生的痛苦”。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滋润它的养分的花迟早也会枯萎。
痛苦和挫折是人生必然要遇到的两大难题,要想让我们的心的戈壁滩开满鲜花,只有在遭遇挫折时排解痛苦,积蓄人生的力量为新的目标而奋斗,生命之花才会常开不败,生命的存在才会有新的更深刻的意义!
双赢的智慧
雄鹰振翅高飞,划过长空。那一片湛蓝包容了它的不羁,承载了它的稳重,为此,蓝天才多了一分神秘,多了一分美丽。
鲤鱼摆尾洄游,穿透碧波。那一片汪洋容许了它的活跃,收留了它的灵动,因此,大海才多了一分迷人,多了一分澄澈。
黄鹂枝头高唱,划破密林。那一片苍郁容纳了它的不安,守护了它的机巧,于是森林才多了一分深邃,多了一分安适。
彼此容纳,彼此和谐,这便是双赢的智慧。
自然界中的生物懂得和谐共处,互利共生。豆科植物将养分输送给固氮菌,固氮菌向植物提供氮素。彼此生存,互为条件,保持和谐,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立于不败。这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澎湃的经济大潮,各大公司为了生存与发展,纷纷采取合作的方式,彼此联手,互通物资与信息,在奔涌的潮流中,彼此互动,共谋发展,保持不倒,壮大自己。这也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昭君出塞,流传千古。匈奴停 ( http: / / www.21cnjy.com )兵请求和亲,增强和睦,共谋稳定。为了黎明苍生,为了边塞稳定。昭君,和平的使者,为双方的百姓带来了和好的福音。这又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子期、伯牙,共奏高山流水之音,和谐的旋律使彼此陶醉,对他们来说,这不算是双赢吗?
刘邦、项羽,为争天下而涂炭生灵,最终项羽乌江自刎,刘邦也要用数十年来休养生息,这能算是双赢吗?
天空包容了游荡的云,在云朵的映衬下更加明亮。
大海包容了激荡的浪花,在浪花的跳跃中更加迷人。
云朵,浪花在天空与大海中相互辉映,光彩熠熠。
这,便是双赢的智慧。
评鉴:
写好开头
①开头以5—8行字为宜。②开门见山之外,无论哪种开头都必须紧扣中心论点,是中心论点的正面或反面论据。③最好有文采——将文章最精彩的论据做开头。④忌:病句、别字、晦涩难懂。}
常见的几种开头。
1、开门见山法 时代让竞争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我们可以用双赢的智慧削去竞争的锋芒,微笑竞争,携手同行。(《携手同行——双赢的智慧》)
2、引用名言法 “我用咖啡匙子量走了我的生命。”这是美国诗人艾略特早期诗作中的名言。用它描摹某些习惯的恶毒,这是很恰当的。有些习惯实际就是积久的惰性,它不啻于民众的鸦片。(《说习惯》)
3、运用修辞法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 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 美美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 茫茫人海,我要选择哪一种最符合我性情的人生?(话题“选择”《心灵归属何方》)它像一颗启明星在生命的地平线上升起时,人们看到了希望。是它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是它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新的光明世界。它像一粒粒小小的微尘洒满人间,是它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给我们以慰藉和帮助,是它带给了最无助的人们以希望。(由优美的比喻、排比句式入题,先声夺人。)07全国Ⅱ《让“爱”洒满人间》
4、比喻论证
黄山险峻的石岩孕育了闻名中外的“迎客松”,沙漠干燥沉寂的环境孕育了耐旱的仙人掌,火山无情炽热的岩浆孕育了肥沃的土壤……万物在危机中成长,危机里孕育着生命。(话题“危机与生命”)
5、叙事开篇法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这位学者的答话得到了与会科学家的赞同。 《智慧的起点》
6、列举现象
谈到做家务事,有的同学说:“家务家务,家长的任务。”言外之意,家务与他们无关。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对的。我认为:家务家务,每个家庭成员的任务;做家务事不单是父母的事,我们学生也要学做家务事。
写好结尾
议论文结尾:①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论点;②要简结、明快、干净利落,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
1、总结全文,强化观点
如2010年全国卷满分作文《“小议”浅阅读》,文章并非简单地排斥某一种阅读,作者认为,为了开阔眼界,为了获取信息,为了成为时尚的现代人,为了高效率地学习、工作,浅阅读不可丢,不能丢;若心灵需要一剂温热的良药,那么请选择我所说的深阅读。最后这样结尾:
让深阅读与浅阅读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地步入我们现代人的心扉,作个张弛有度,亦“深”亦“浅”的现代人。深浅结合,相得益彰。结尾总结全文内容,观点鲜明,简洁干脆,收束利落有力,掷地有声。
2、呼吁号召,激励读者
如2009年天津满分作文《我说90后》,文章这样作结:
还是喜欢毛主席的一句诗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90后”,我们没有理由自卑,更没有理由不自信,祖国要强大,人民要富强。我们来了!昂首挺胸充满青春的风采来了!
这样的呼唤铿锵有力,表现出作为90后一员的小作者饱满的激情和高昂的自信,极富感染力量。
3、首尾照应,结构完美
如2010年甘肃满分作文《重拾遗落的厚重》,文章起笔开宗明义,这样写道:
中国的圣贤先哲大都强调一种格物致知的精神,认为做学问就要把它弄明白,搞透彻,不能浅尝辄止,似是而非,因而孔子韦编三绝而精通周易。今日之时,商业化的文化如快餐般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往往手足无措,我们确实失去了什么,也许就是文化的厚重感。
明确提出观点之后,作者又论及商业炒作学术丑闻、很少有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钻研一本名著、那些厚重的经典名著成了图书馆书架上的陈列品等等现实,激发人们阅读厚重的书籍,感受厚重的文化,让自己在深阅读中变得厚重起来,腹有诗书气自华。最后,文章照应开头,这样作结:
文化快餐只能作为一种尝试,一种体验,它不能替代主食。重拾遗落的厚重,沉潜宁静,到知识的海洋中开拓一片全新的天地。重拾遗落的厚重,让民族有强大的精神支撑,我们会看到真正的崛起与复兴。
文章开头提及“文化厚重感”的遗失,结尾呼吁“重拾遗落的厚重”,起笔有铺垫,落笔有照应,浑然一体,深化主题。
4、设问反诘,引人反思
这种结尾方式采用诘问句子,或设问,自问自答,或反问,留有思考。如2010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站对人生的舞台》,文章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村上春树、撑杆跳女王伊辛巴耶娃、宛若天籁嗓音的歌者贝尔 坎农那为论据,表达自己的观点:人人都是人生的主角,许多人只是站错了舞台,才使短暂却珍贵的一生耗费在一个看不到出路的角色上。最后,文章这样作结:站对人生的舞台,成就人生的辉煌!你觉得呢?小小一问,使结句多了一层意味,似与读者交流对话,促膝谈心,自然拉近了写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打动人心,引发思考。
5、妙用修辞,张扬辞采
如2010年上海满分作文《学会舍去》,文章的观点是“对那些不该拥有的东西,我们应该舍弃”, 从学习生活中的取舍说起,说到高尔基火灾中抢救书箱的取舍,说到安徽桐城“六尺巷”里的纷争取舍,说到赵武灵王废除旧制提倡胡服骑射时,最后这样结尾:
不是每一株幼苗都能长成参天大树,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生活要求我们必须学会舍弃。算盘要想具有运算功能,必须舍弃多余的算珠。你向往山居的清静,就必须舍弃都市的繁华;你仰慕奋斗者的成功,就必须舍弃安逸闲散的生活;你希望走遍千山万水,就必须舍弃乡土乡音的柔美与温馨。
这段文字兼用多种修辞,语句优美,既明确表意,又张扬辞采,显示出深厚的语言功底,让人印象深刻。再如下面这段结语,作者不惜笔墨,适度铺张,能达到点亮篇章的效果: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一眼流淌于夏日的甘泉,使心田干涸的人得到真正的滋润;
爱心是一个飞翔在人间的天使,使饱受苦难的人获得幸福的沐浴。
6、警句哲思,尽显睿智
如2010福建高考满分作文《偶然?必然!》,文章从所给材料格林兄弟的努力提炼出观点:没有一种偶然的成功,不是用“必然”的毅志绘就;没有一种偶然的成功,不曾被“必然”的汗水沾染。接着以华人名导王家卫、因《三杯茶》而垂名的摩尔森、著名画家梵高等名人的人生经历为论据揭示了他们看似偶然的成功背后所凝聚的心血与汗水,最后以这样充满哲思的语言结尾:
没有一种成功只倚仗着“偶然”,通向它的路上一定有“必然”的血汗!
没有一种成功只青睐着“偶然”,成功往往铺堑着一块又一块努力的金砖!
偶然的成功?请用必然的毅志绘就!
7、善于借力,引用作结
如2008 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不要轻易说“不”》,文章结合缉毒警察、大地震等事例阐述不轻易说‘不’是一种力量,不要轻易说‘不’是一种信念。结尾巧妙引用歌曲作结,以恰切的语句作证自己的观点,收束如歌,旋律悠长:
我的朋友,如果你的生命和事业的盆栽也出现了枯萎凋零的景象,请你不要轻易说“不”!请你仔细找到出现枯萎的原因,发现凋零中的一线生机,也许需要养份,更需要时间,你的爱心和呵护不能缺,小心地呵护这一线生机吧。正如一首歌里所唱到的:请不要轻易说不/因为这个字太残酷/它能把美好变成虚无。请不要轻易说不/因为这个字太冷酷/它能把快乐变成痛苦。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挺住/为了一起吃过的辛苦/为了一起拥有的幸福/我们还有什么不能付出……
8、回应标题,点题点旨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2010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何妨让思维转个弯》,文章从“禁止通行”的路牌说起,依次阐述困厄接踵,无所建树,何妨让思维转个弯;郁悒幽囚,悲天悯人,何防让思维转个弯。以丰富的实例和大量引用论证让思维转个弯,在失去中找寻收获。最后文章以一句话独立成段,结束全文:
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这样的结尾直击标题,干净利落,刚劲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