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霍城二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课件,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伊犁霍城二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课件,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11-22 09:11:02

文档简介

科目
地理
教材
必修二
备课组长
肖姣凤
授课教师
李瑞杰
备课日期
2015.3.4
上课周次
第二周、第三周
课题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情感态度
价值观
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内、国际)、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地、迁入地)。
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法、案例分析
课时总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要有设计意图和师生活动)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知道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是由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来决定的,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的增加除了自然增长外,还有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提问】什么是人口迁移?具备哪些条件才是人口迁移?
学生讨论,回答,略。(离开居住地、跨越行政界限、时间达一年以上)
师: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探究】阅读教材,读图1.8,说出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特点。(学生填表)
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比较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
从旧大陆到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国家
欧洲到美洲、非洲
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非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外籍)增加
拉美到北美打工
南亚、南欧、非洲到西亚打工
南欧、非洲到西欧打工
【过渡】:国内人口迁移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在我国古代,人口迁移又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可从教材中总结得出,教师归纳。
师: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由于自给自足的经济十分脆弱,加之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转折】我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学生读图1.9,思考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变化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计划经济体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地广人稀的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内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
【小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这种人口迁移调节了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缩小了地区差异。
教学反思:本节的重点是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具备的三个条件,人口迁移流向发生改变的原因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学生对国际人口迁移的掌握较好,国内人口迁移的原因还不能深刻理解,这是需要在第二课时再重点点拨的方面,因为下一课时就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会牵扯到很多方面,可以再巩固学习下本节未能理解的地方。
第二课时
导入:复习导入,提问上节所学内容,略。
【过渡】我们了解了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那么人口为什么要进行迁移呢?人口迁移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教师展示一些材料和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
自然环境(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发展、交通、通信和文化教育等)
师: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提问】以上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着人口的迁移呢?
学生通过练习,讨论回答,略。
师:每一个因素都会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任一因素在特定的条件下都会成为主导因素,影响人口迁移。
【活动】教材案例2“美国的人口迁移”
学生分析美国移民的原因和来源。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转折】我们所分析的是外部环境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有时人自身的原因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多媒体展示案例、图片。
【小结】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人口是否从某一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具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板书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的迁移
概念: 二战前
类型: 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后
国内人口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
社会经济环境
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教后反思

人口迁移的原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意在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能够学会合作探究,加强交流,提高分析案例、问题的能力。个别学生对材料和案例的理解还不够深,需要再下点功夫,思维上还不够灵活,本节重点若能掌握,在第二章中的学习就能够更好的理解。
课件35张PPT。1.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 )
A.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B.人口生育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C.新出生人口的百分比       
D.人口生育率与出生率相减的得数
2.在人类社会初期,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原因是( )
A.出生率很低   B.死亡率很高 
C.人类自觉地实行计划生育  D.出生率很高
3.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往往是不同的,下列不属于
其形成原因的是( )
A.人口数量的多少    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 
C.社会、经济的差异   D.文化环境的差异
4.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减少  B.没有战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D.农业的发展 ABAC复习: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概念必须改变居住地
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常为1年)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空间移动)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一)人口流动:人口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思考:1.请问下列哪些现象属于人口迁移?A. “民工潮”涌向城市B.小王去北京旅游一个月C.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D.三峡地区居民搬入沿海城市安家落户E.游牧民的迁徙AF.我国大学生赴美国留学CDF与“季节工”的区别(二)分类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界分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的关系 国际人口迁移:
A1向B1 C1向A2C1向D不属于迁移的:A1向A2, C1向C2
国内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划分 1.农村→农村
2.农村→城市
3.城市→农村
4.城市→城市
5.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由农村→城市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前迁移的主要类型国际人口迁移: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东南亚←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西亚二战后人口迁入地区主要分布北非二战前后各大洲人口流向的变化欧洲北美洲拉美大洋州非洲二战前二战后①欧洲人到美洲、大洋洲
②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①拉丁美洲人到北美和西欧②南亚、南欧和非洲人到西亚、北非打工
③南欧和非洲人到西欧打工 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 亚非拉 新大陆(美洲、大洋洲)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空间分布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材料一
历史上,我国就发生过大规模的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西汉时我国北方人口占总人口的2/3,经过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引起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后,南方人口已占到全国的2/3。清末到民国中期迫于生计,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河南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新疆和甘肃等地。 国内人口迁移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大批迁移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的人口流动受到严格控制,人口的意愿性迁移一直比较少。虽然在20世纪50—70年代也有大量的人口迁移活动,但均以行政调动为主,如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以及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口流动日益活跃,人口迁移中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而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 有组织和自发的人口迁移(1949-1986年)民工潮(80年代后)1 9 4 9 年 以 来 我 国 国内 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 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内地→沿海山地→平原贫困地区→发达地区迁出地:①缓解人口的压力;②但也造成人才流失迁入地:①解决了劳动力不足;③但也带来交通拥挤、居住困难、治安混乱等问题。②加速城市化进程;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甲地区乙地区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1.有关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正确说法是( )
A.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B.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C.参与国际旅游的属于人口迁移
D.空间移动距离在100千米以上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2.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
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3.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B.拉丁美洲继续是国际移民的主要目的地
C.人口移出减轻了迁出国人口压力
D.美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持续发展有外来移民明显的作用
4.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
A.规模小、频率高 B.规模小、频率低
C.规模大、频率高 D.规模大、频率低
5.下面可能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大规模流动方向的是 ( )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河南
C.从新疆流往内地 D.从湖北流往重庆 6.中国大庆、攀枝花等城市的兴起,引起大量人口迁入,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气候条件适宜   
B.政治中心的改变
C.经济发展较慢  
D.矿产资源的开发材料一
湖北省位于中国最大河流长江的中游,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在中国都占有比较优越的地位。湖北是中国人口迁移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迁入区。1954~1990年的37年中,人口迁移总量达5932.23万人,总迁移率为39.2‰,迁入3059.01万人,迁入率为20.21‰;迁出2873.22万人,迁出率18.99‰,净迁入185.79万人,净迁入率1.22‰。 为什么湖北是人口重要的迁入区 ?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一场大旱使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及其附近地区赤地千里,许多农民举家逃离这片灾难的土地。有些人选择迁居东部,但大多数人则向西迁往加利福尼亚州。 为何俄克拉荷马州及其附近地区人口要大量外迁? 自然灾害 材料三
我国东北有辽阔的土地、浩瀚的森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吸引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向这里迁移和流动。明清时更多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尤其是山东人多,人们把这种现象称“闯关东”。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增长迅速,现在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完全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闯关东”和“雁南飞”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经济因素 材料五
1947年,英属印度被分割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印度人多信仰印度教,而巴基斯坦则是穆斯林建立的伊斯兰教共和国。为了躲避宗教歧视或迫害,当时南亚次大陆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人口迁移。印度境内有1500万左右的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境内则有200万左右的印度教徒迁入印度。目前,南亚次大陆三个人口大国的宗教构成中,印度80%以上是印度教徒,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穆斯林分别占本国人口的98%和80%。
宗教 印巴分治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政治因素①政策。
国家人口流动政策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②战争
战争是对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和秩序的破坏,并常常引发人口迁移。阿富汗难民里约热内卢③政治中心改变
一个国家政治上的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也常常引发人口迁移。巴西利亚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和婚姻。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小结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2002年赴NBA打球1935—1939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
1936—1939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
1950年回国。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①大庆、攀枝花吸引大量工人、技术人员迁入
②80年代以来我国中西部人口大量迁向东南沿海城市
③90年代后期向东部迁移人口增多
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白人大量移向美洲
⑤南宋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⑥2001年阿富汗大量难民流入巴基斯坦等国
⑦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区人口分别向南北迁移
⑧“三峡” 移民(大型工程建设)(美国反恐战争)(首都变迁)(沙漠化加剧)(掠夺资源占用土地)(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政策优惠)(矿产资源开发)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