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2 氧化和燃烧(分层训练)
【基础达标】
1.成语“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着灭火的原理,下列灭火方法也依据这个原理的是( )
A.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 B.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
2.火灾发生时学会正确的自救很重要,下列自救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厨房着火时,用湿被(布)掩盖扑火
B.室内浓烟密布时,应俯伏在地面上爬行及用湿毛巾掩盖口鼻
C.用湿毛巾等物品塞住门和窗户的缝隙,以免浓烟渗入
D.高层着大火,打开窗户跳楼自救
3.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隔离可燃物
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提高酒精的着火点
C.用嘴吹灭蜡烛——降低蜡烛的着火点
D.炉火越扇越旺——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4.下列变化过程中,会吸收热量的是( )
A.生石灰溶于水 B.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发生反应
C.木炭燃烧 D.金属镁与稀盐酸反应
5.下列有关物质氧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燃物必须遇到氧气,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才可以燃烧
B.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C.切开的苹果放一段时间会变黄是因为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缓慢氧化
D.若炒菜时油锅着火,则可以放入切好的蔬菜或者盖上锅盖来灭火
6.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则能证明可燃物必须有氧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7.用图示装置实验:①注射器中吸入足量5%的过氧化氢溶液,广口瓶中放入适量二氧化锰,烧杯中倒入足量80℃的热水,燃烧匙和烧杯中金属盖内分别放置一小块白磷(白磷的着火点为40℃);②寒紧瓶塞,打开止水夹,注入适量5%的过氧化氢溶液。此实验可验证( )
A.白磷燃烧需要助燃气体
B.白磷燃烧需要催化剂二氧化锰
C.白磷的着火点为40℃
D.白磷燃烧的产物为五氧化二磷
8.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
A.甲:收集氧气并验满 B.乙:产生氧气
C.丙: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D.丁: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9.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系一小气球,然后将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伸入80℃的热水中;同时在烧杯底部放置白磷,如图所示。(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若火点为240℃)
(1)实验观察到只有Y形试管内的白磷燃烧,但很快就熄灭了,其熄灭的原因可能是 (选填序号)
①着火点升高
②温度降低
③氧气耗尽
④试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2)管口的小气球可防止 (填写物质的化学式)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更环保;烧杯中80℃的热水的作用是 。
10.澳大利亚的大火给澳洲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小柯想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图甲是探究燃烧需要 。
(2)如图乙所示:在燃着的蜡烛上扣一个烧杯。过一会观察到蜡烛熄灭,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管口朝下竖直插入热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丙所示),结果观察到了白磷在水中燃烧的“水火相容”奇观。则大试管中所装气体可能是 。
(4)下列为小柯提出的火灾应急方案(灭火和自救措施),其中不合理的一项( )
A.当火较小时,可以用各种灭火器材灭火
B.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
C.在灭火或逃生过程中,用湿毛中捂住口鼻
D.发生森林大火时,可以砍掉周围的一些树木,防止火势蔓延
【巩固提升】
11.“火上浇油”能灭火吗?某科普节目中,消防队员将冷的食用油沿着锅边缘缓慢倒入正在燃烧着的油锅中,一段时间后火焰熄灭了。“火上浇油”能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
A.可燃物的着火点降低 B.清除可燃物,阻止燃烧
C.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B.物质发生缓慢氧化,最终一定引起自燃
C.架空烧木材燃烧会更旺,是因为提高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当温度达到着火点时,所有物质都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13.火折子被称为古代附打火机(如图)。火折子的主要材料为经过处理的土纸加棉花等,晒十卷成长杆状,点燃后将明火吹灭,但内部仍有红色亮点,装入竹筒内,需要时取出一吹就能复燃。下列关于火折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竹筒必须是完全密 闭的
B.装入竹筒后火折子没有完全熄灭
C.土纸、棉花等都是可燃物
D.取出一吹即可复燃是因为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14.如图,小滨将一张白纸紧紧地卷成棍状,在其表面缠绕一根铜丝。用蜡烛对铜丝处进行加热,纸棍不燃烧;而对纸棍未卷铜丝处进行加热,很快就能点燃。据此推测,铜丝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A.隔绝白纸周围氧气 B.升高白纸的着火点
C.降低白纸表面温度 D.降低蜡烛火焰温度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
②急速的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③燃烧一定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④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
⑤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并放热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①②⑤ D.③②⑤
16.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观察到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70℃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②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17.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③也可以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①④,可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D.对比②③,可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18.小科用研钵将约20克氢氧化钡[Ba(OH)2]晶体磨成粉末,倒入一小烧杯。在玻璃片上洒上少量水,并将小烧杯放在玻璃片上、再向小烧杯中加入约10克氯化铵[NH4Cl]晶体,并用玻璃棒迅速搅拌,烧杯中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静止片刻,提起小烧杯,观察到如图所示现象。下列对现象的观察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用手触摸烧杯外壁,能感觉到发热
B.化学反应中,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C.把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可以增加最终产生气体的质量
D.该反应和燃烧一样,反应物总的化学能高于生成物总的化学能
19.STEAM小组利用图1装置探究物质燃烧实验。实验时先点燃蜡烛后立即塞紧橡皮塞,待蜡烛熄灭后,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气瓶中,使生石灰与水接触,铝盒中的白磷燃烧。图2是瓶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分析图2中曲线①代表 气体含量。
(2)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实验装置中生石灰的作用是 。
(3)该实验证明 。
20.在进行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的活动中,将一个杯口涂凡士林的玻璃杯倒扣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如图甲所示,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为探究蜡烛熄灭是因为氧气减少还是二氧化碳增多,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1:如图乙所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用数字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得到图丙数据。
实验2:收集一瓶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将点燃的蜡烛伸入瓶中。现象:蜡烛继续燃烧,没有立刻熄灭。
(1)玻璃杯口涂凡士林的原因: 。
(2)有同学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因为氧气耗尽,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
(3)实验2的目的是验证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2 氧化和燃烧(分层训练)
【基础达标】
1.成语“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着灭火的原理,下列灭火方法也依据这个原理的是( )
A.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 B.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
【答案】A
【详解】A、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达到灭火的目的,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相同,故正确;
B、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和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的原理,隔绝空气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隔绝空气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故选A。
2.火灾发生时学会正确的自救很重要,下列自救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厨房着火时,用湿被(布)掩盖扑火
B.室内浓烟密布时,应俯伏在地面上爬行及用湿毛巾掩盖口鼻
C.用湿毛巾等物品塞住门和窗户的缝隙,以免浓烟渗入
D.高层着大火,打开窗户跳楼自救
【答案】D
【详解】A、厨房着火时,用湿被(布)掩盖扑火,可以隔绝空气,自救措施合理,不合题意;
B、室内浓烟密布时,应俯伏在地面上爬行及用湿毛巾掩盖口鼻,地面附近氧气充足而灰尘较少,自救措施合理,不合题意;
C、用湿毛巾等物品塞住门和窗户的缝隙,以免浓烟渗入,自救措施合理,不合题意;
D、高层着大火,打开窗户时,由于新鲜空气的流入,因此燃烧会更剧烈,跳楼后摔伤的可能性极大,自救措施不合理,符合题意。
故选:D。
3.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隔离可燃物
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提高酒精的着火点
C.用嘴吹灭蜡烛——降低蜡烛的着火点
D.炉火越扇越旺——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A
【详解】A、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是通过隔离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
B、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属性,不能升高,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是通过提高温度,使酒精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而发生燃烧,错误
C、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属性,不能降低,用嘴吹灭蜡烛时,气流使蜡烛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从而熄灭,错误;
D、炉火越扇越旺是因为增加氧气的供应,使燃烧更加剧烈,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无关,错误。
故选A。
4.下列变化过程中,会吸收热量的是( )
A.生石灰溶于水 B.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发生反应
C.木炭燃烧 D.金属镁与稀盐酸反应
【答案】B
【详解】A、生石灰溶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放出大量热,故A错误;
B、氢氧化钡和氯化铵晶体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故B正确;
C、所有的燃烧均为放热反应,故木炭燃烧放热,故C错误;
D、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均为放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5.下列有关物质氧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燃物必须遇到氧气,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才可以燃烧
B.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C.切开的苹果放一段时间会变黄是因为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缓慢氧化
D.若炒菜时油锅着火,则可以放入切好的蔬菜或者盖上锅盖来灭火
【答案】A
【详解】A、由燃烧的条件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有空气(或氧气)并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才可以,但是也有特例,比如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说法错误;
B、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说法正确;
C、苹果切开变黄是因为含有的二价铁子被氧化生成三价铁离子,反应进行的很慢,所以切开的苹果放一段时间会变黄是因为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缓慢氧化,说法正确;
D、由灭火的原理可知,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温至着火点以下任意一条都可以灭火,若炒菜时油锅着火,放入切好的蔬菜、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都可以灭火,说法正确。
故选A。
6.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则能证明可燃物必须有氧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详解】证明可燃物必须有氧气才能燃烧,要控制其它条件相同;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燃烧,发生燃烧,说明可燃物必须有氧气才能燃烧。
故选B。
7.用图示装置实验:①注射器中吸入足量5%的过氧化氢溶液,广口瓶中放入适量二氧化锰,烧杯中倒入足量80℃的热水,燃烧匙和烧杯中金属盖内分别放置一小块白磷(白磷的着火点为40℃);②寒紧瓶塞,打开止水夹,注入适量5%的过氧化氢溶液。此实验可验证( )
A.白磷燃烧需要助燃气体 B.白磷燃烧需要催化剂二氧化锰
C.白磷的着火点为40℃ D.白磷燃烧的产物为五氧化二磷
【答案】A
【详解】A、没有注入过氧化氢溶液前,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热水,注入过氧化氢溶液后,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和水,观察到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燃烧需要助燃气体,选项正确;
B、由该实验可知,白磷燃烧需要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过氧化氢分解生成的氧气,而不是需要二氧化锰,选项错误;
C、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但不能证明白磷的着火点为40℃,选项错误;
D、该实验不能证明白磷燃烧的产物为五氧化二磷,选项错误,故选A。
8.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A.甲:收集氧气并验满 B.乙:产生氧气
C.丙: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D.丁: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答案】C
【详解】A、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经集满氧气,选项正确;
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选项正确;
C、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装置内气体的量不减少,压强不变小,水不能倒流,因而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选项错误;
D、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铜片的红磷不燃烧,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下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选项正确。
故选C。
9.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系一小气球,然后将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伸入80℃的热水中;同时在烧杯底部放置白磷,如图所示。(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若火点为240℃)
(1)实验观察到只有Y形试管内的白磷燃烧,但很快就熄灭了,其熄灭的原因可能是 (选填序号)
①着火点升高
②温度降低
③氧气耗尽
④试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2)管口的小气球可防止 (填写物质的化学式)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更环保;烧杯中80℃的热水的作用是 。
【答案】 ③ P2O5 对药品进行加热和对水中的白磷隔绝氧气
【详解】(1)实验观察到只有Y形试管内的白磷燃烧,但很快就熄灭了,其熄灭的原因可能是氧气耗尽,没有氧气支持燃烧了,故选③。
(2)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所以管口的小气球可防止P2O5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更环保;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物质是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所以烧杯中80℃的热水的作用是对药品进行加热和对水中的白磷隔绝氧气。
10.澳大利亚的大火给澳洲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小柯想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图甲是探究燃烧需要 。
(2)如图乙所示:在燃着的蜡烛上扣一个烧杯。过一会观察到蜡烛熄灭,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管口朝下竖直插入热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丙所示),结果观察到了白磷在水中燃烧的“水火相容”奇观。则大试管中所装气体可能是 。
(4)下列为小柯提出的火灾应急方案(灭火和自救措施),其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当火较小时,可以用各种灭火器材灭火
B.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
C.在灭火或逃生过程中,用湿毛中捂住口鼻
D.发生森林大火时,可以砍掉周围的一些树木,防止火势蔓延
【答案】 可燃物 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 氧气或空气 B
【分析】由题目的信息可知,(1)小石头不燃烧,小木块燃烧;
(2)如图乙所示:在燃着的蜡烛上扣一个烧杯,过一会观察到蜡烛熄灭,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
(3)氧气能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
(4)小柯提出的火灾应急方案(灭火和自救措施),其中不合理的一项是: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错误。
【详解】(1)图甲中小石头不燃烧,小木块燃烧,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
(2)如图乙所示:在燃着的蜡烛上扣一个烧杯,过一会观察到蜡烛熄灭,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
(3)如图丙所示,结果观察到了白磷在水中燃烧的“水火相容”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氧气或空气;
(4)A.当火较小时,可以用各种灭火器材灭火正确;
B.打开门窗,增加了氧气的量,使燃烧更旺,错误;
C.在灭火或逃生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正确;
D.发生森林大火时,可以砍掉周围的一些树木,防止火势蔓延正确;
故答案为:B。
【巩固提升】
11.“火上浇油”能灭火吗?某科普节目中,消防队员将冷的食用油沿着锅边缘缓慢倒入正在燃烧着的油锅中,一段时间后火焰熄灭了。“火上浇油”能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
A.可燃物的着火点降低 B.清除可燃物,阻止燃烧
C.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D
【详解】A、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可燃物的一种性质,不会改变,不会降低,选项错误;
B、火上浇油是添加燃料,没有清除可燃物,选项错误;
C、火上浇油没有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选项错误;
D、火上浇油,浇的油的温度较低,能够使锅中的热油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实现灭火,选项正确,故选D。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B.物质发生缓慢氧化,最终一定引起自燃
C.架空烧木材燃烧会更旺,是因为提高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当温度达到着火点时,所有物质都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答案】A
【详解】A、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轮胎爆炸,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正确;
B、物质发生缓慢氧化,最终不一定引起自燃,如金属的锈蚀也属于缓慢氧化,没有发生自燃,选项错误;
C、架空烧木材燃烧会更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材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选项错误;
D、当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具有可燃性的物质才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并不是所有物质,因为有些物质不具可燃性,选项错误,故选A。
13.火折子被称为古代附打火机(如图)。火折子的主要材料为经过处理的土纸加棉花等,晒十卷成长杆状,点燃后将明火吹灭,但内部仍有红色亮点,装入竹筒内,需要时取出一吹就能复燃。下列关于火折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竹筒必须是完全密 闭的
B.装入竹筒后火折子没有完全熄灭
C.土纸、棉花等都是可燃物
D.取出一吹即可复燃是因为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答案】A
【详解】A.竹筒内的材料虽然没有明火,但是仍然在缓慢燃烧,需要氧气,因此不能完全密封,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装入竹筒后火折子没有完全熄灭,仍然有火星存在,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C.土纸和棉花都是可燃物,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D.取出一吹即可复燃是因为提供了充足的氧气,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4.如图,小滨将一张白纸紧紧地卷成棍状,在其表面缠绕一根铜丝。用蜡烛对铜丝处进行加热,纸棍不燃烧;而对纸棍未卷铜丝处进行加热,很快就能点燃。据此推测,铜丝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A.隔绝白纸周围氧气 B.升高白纸的着火点
C.降低白纸表面温度 D.降低蜡烛火焰温度
【答案】C
【详解】C.将一张白纸紧紧地卷成棍状,在其表面缠绕一根铜丝,用蜡烛对铜丝处进行加热,因铜是热的良导体,导致纸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纸棍不燃烧,铜丝在实验中的作用是降低白纸表面温度,故C符合题意;
BD.白纸的着火点和蜡烛火焰温度是不变的,故BD不符合题意;
A.本实验中在空气中进行,铜丝不能隔绝白纸周围氧气,故A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
②急速的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③燃烧一定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④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
⑤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并放热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①②⑤ D.③②⑤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①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②急速的燃烧不一定会引起爆炸,还要有有限的空间,③燃烧不一定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因为有些可燃物可以在氮气或二氧化碳中燃烧,④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⑤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并放热,故选B。
考点:燃烧、缓慢氧气反应的概念。
16.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观察到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70℃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②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答案】C
【详解】A、①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③水中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说法正确;
B、①铜片上的白磷在70 ℃的热水上方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70℃,故说法正确;
C、烧杯中的热水既能提高温度,还起隔绝氧气的作用,故说法错误;
D、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②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故说法正确。
故选C。
17.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③也可以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①④,可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D.对比②③,可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答案】C
【详解】A、升温至60℃的过程中,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对比①③,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③也可以燃烧,可推知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C、对比①④,继续升温至260℃,④未燃烧,不能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对比②③,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③也可以燃烧,②中的红磷不能燃烧,②中的红磷不能与氧气接触,可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8.小科用研钵将约20克氢氧化钡[Ba(OH)2]晶体磨成粉末,倒入一小烧杯。在玻璃片上洒上少量水,并将小烧杯放在玻璃片上、再向小烧杯中加入约10克氯化铵[NH4Cl]晶体,并用玻璃棒迅速搅拌,烧杯中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静止片刻,提起小烧杯,观察到如图所示现象。下列对现象的观察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用手触摸烧杯外壁,能感觉到发热
B.化学反应中,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C.把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可以增加最终产生气体的质量
D.该反应和燃烧一样,反应物总的化学能高于生成物总的化学能
【答案】B
【详解】A.氯化铵溶于水时会吸热,则用手触摸烧杯外壁,能感觉到变凉,故A错误。
B.化学反应中,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B正确。
C.把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可以增加气体的生成速度,但是不会增大气体的质量,故C错误。
D.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则反应物总的化学能小于生成物总的化学能,故D错误。
故选B。
19.STEAM小组利用图1装置探究物质燃烧实验。实验时先点燃蜡烛后立即塞紧橡皮塞,待蜡烛熄灭后,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气瓶中,使生石灰与水接触,铝盒中的白磷燃烧。图2是瓶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分析图2中曲线①代表 气体含量。
(2)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实验装置中生石灰的作用是 。
(3)该实验证明 。
【答案】 二氧化碳/CO2 与水反应放出热量,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不同物质燃烧对氧气的质量分数(浓度)要求不同
【详解】(1)在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和白磷燃烧,都消耗氧气,因此氧气的含量是逐渐减少的,二者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即二氧化碳的氧气是增大的,则曲线①代表二氧化碳的气体含量,故填二氧化碳或CO2。
(2)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实验装置中生石灰的作用是:与水反应放出热量,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故填与水反应放出热量,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3)蜡烛熄灭后,白磷还可以开始燃烧,这说明蜡烛燃烧对氧气的浓度要求较高,而白磷燃烧对氧气的浓度要求较低,因此得到结论:不同物质燃烧对氧气的质量分数(浓度)要求不同,故填不同物质燃烧对氧气的质量分数(浓度)要求不同。
20.在进行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的活动中,将一个杯口涂凡士林的玻璃杯倒扣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如图甲所示,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为探究蜡烛熄灭是因为氧气减少还是二氧化碳增多,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1:如图乙所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用数字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得到图丙数据。
实验2:收集一瓶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将点燃的蜡烛伸入瓶中。现象:蜡烛继续燃烧,没有立刻熄灭。
(1)玻璃杯口涂凡士林的原因: 。
(2)有同学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因为氧气耗尽,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
(3)实验2的目的是验证 。
【答案】 防止外界空气进入玻璃杯,干扰实验 不赞同,由图丙数据可知,蜡烛熄灭后容器内还有氧气剩余 蜡烛熄灭不是因为二氧化碳增多导致的(合理即可)
【详解】(1)玻璃杯口涂凡士林的原因:防止外界空气进入玻璃杯,干扰实验,故填:防止外界空气进入玻璃杯,干扰实验;
(2)有同学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因为氧气耗尽,我不赞同他的观点,理由:由图丙数据可知,蜡烛熄灭后容器内还有氧气剩余,故填:不赞同,由图丙数据可知,蜡烛熄灭后容器内还有氧气剩余;
(3)实验2的实验现象:蜡烛继续燃烧,没有立刻熄灭,其实验目的是验证蜡烛熄灭不是因为二氧化碳增多导致的,故填:蜡烛熄灭不是因为二氧化碳增多导致的(合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