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文档属性

名称 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11-29 20:2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2.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
3. 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重点难点】
1. 理解并掌握分析某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2. 比较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及特点,并能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力。
【学法指导】
1. 学会运用对区域内诸要素的地理比较法,从这一案例的学习中能意识到本地区或其它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学会通过调查、研究对城市建设提出意见和评价。
【知识链接】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1.影响: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①________。
2.相互关系: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国际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②____________调整。
(1)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比重不断③________,第三产业比重不断④________。
(2)工业内部:⑤_______________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⑥____________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国内背景:国家的⑦____________政策。
3.有利的地理条件
(1)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⑧________,靠近⑨______________。
(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通过⑩__________________,为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进程呈现两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79年~1990年)
2.城市化推进:表现在城镇数量猛增、城市规模扩大、⑧__________________提高。
【温馨点拨】城市化的三个表现:(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多;(2)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3)城市人口增加。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主要的标志。
【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 工业化与城市化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概述(阅读课本74页),思考下列问题:
1、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3、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做法?
探究点二 对外开放的前沿
【探究材料】
材料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材料二 教材P70图4.17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和教材P71图4.18 1970~1990年美国的产业结构变动
1.阅读材料一图和教材P704.17图,阐述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
2.读图4.18,这一时期前后的产业结构有何变动?
3.珠江三角洲能先行一步,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原因是什么?
4.读材料一图,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有利区位条件。
探究点三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要求:阅读书本P72-73,列表对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劣势
优势
主导产业
工业产值增长特点
原因
影响
【基础达标】
1.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
契机的是( )
A.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B.良好的区位条件
C.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
D.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和资源导向型产业在世界其他
地区寻找新的出路
2.关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B.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C.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D.劳动力和资源导向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3.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会促进工业化
B.区域城市化必然带来工业化,工业化反过来会促进城市化
C.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往往是一起推动全国各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D.我国珠江三角洲是在建国后得益于矿产开发而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
4.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读图回答(1)~(3)题。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Ⅰ、Ⅱ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
A、原料密集型产业、动力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2)以下属于阶段Ⅰ工业发展特点的是( )
A、建立了大批日用消费品加工工厂 B、外商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
C、工业附加值增长较快 D、成为我国最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3)以下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阶段Ⅱ进行产业升级的原因的是( )
A、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 B、新能源矿产基地的开发
C、劳动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 D、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
【解析】第(1)题,20世纪70~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工业产值低,变化小;20世纪90年代后,重点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高,变化大。第(2)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第一阶段外商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工业附加值增长较慢。第(3)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缺乏。
答案:(1)C (2)A (3)B
6、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33分)
(1)从1985年到2005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较快。其城市化过程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 ___ ___ ________ ___ ___ ________ ___ ;其城市化过程本质表现在____________ ___ ___ __;其城市化过程的动力主要是_______________ ___ ___ __。(15分)
(2)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越来越密集,并逐步形成了城市群的规模。试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的有利区位条件。(10分)
(3)珠江三角洲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人口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简述其变化。(8分)
【解析】由图可知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目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也会上升。珠三角地区地形、气候、位置和国家政策都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答案:(1)城市数目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城市群现象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生产力的发展
(2)珠江三角洲地形平坦;临海,水陆交通便利;毗邻港澳,地处我国的南大门,历史上有对外开放的传统,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扶持;港澳、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工业产业的转移。
(3)人口规模扩大;外来人口不断增多;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因工业结构偏轻,女性人口偏多。
【我的收获】___ ___ ______ ___ ___ ______ ___ ___
___ _
3.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
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
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4.对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属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
B.乙地区属于开发驱动型的城市化
C.甲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
D.乙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珠江三角洲
5.以下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量减少,出现水质性缺水
B.大规模植树造林,森林面积不断扩大
C.汽车数量迅速增加,造成严重的酸雨问题
D.城市建设大量占用农田,使耕地数量锐减
6.下图分别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读图并回答问题。
(1)简析两经济区发展经济共同的区位优势。
(2)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较高,是我国重要的两大城市群。(城市填图中代码,省市填简称)
a.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以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一大批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并加强与香港、________两个特区的协调,打造一个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b.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核心,地跨________三省市,龙头城市上海市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该城市群目前的特大城市有________,不久这里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大都市圈”。
(3)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人民生活最富裕、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试分析其区位优势。
(4)两个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5)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两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
【拓展提升】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省城市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外部条件是(  )
A.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珠江三角洲长期积累的结果
C.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坦的地形
D.本区人口众多、农业发达
2.该省北部城市化水平比南部低,其主要原因是(  )
①北部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 ②矿产资源短缺,能源匮乏 ③南部经济发展快 ④少数民族聚居,开发较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右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城市数量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曲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从上述城市群的发展过程看,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 B.自然条件
C.人口数量 D.人口迁移
(2012·福州期末检测)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是当前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据此回答5~6题。
5.2005年广东省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89%,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约45%,这两个比重的差距如此之大说明广东城市化(  )
A.明显滞后        B.明显过快
C.发展比较合理 D.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6.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有(  )
①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②城乡差别很小
③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④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目前,我国东、南、西、北都有了自己的“特区”,出现了老“特区”与新“特区”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据此回答7~8题。
7.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新“特区”,适宜重点发展(  )
A.现代服务业与物流业
B.都市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
C.原材料加工业和能源工业
D.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8.新形势下,我国相继设立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主要目的是(  )
①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②探索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
③破解城乡统筹难题 ④促进东部实现新跨越
⑤支持东北振兴战略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读材料,回答9~10题。
材料1: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
材料2:灰霾是指空气中悬浮着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颗粒物,能见度小于10千米(相对湿度小于90%时)的大气现象,灰霾天气正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种常见天气。
材料3:如下面三幅图所示,图甲是“广州市1957~2007年灰霾天数分布图,图丙为图乙中Ⅰ、Ⅱ、Ⅲ三地1985~2005年赤潮发生次数曲线图”。
9.下列有关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灰霾天气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珠江三角洲地区三面靠山,一面临海,气流不易扩散
B.冬季北方来的冷空气受广东省与湖南省交界处的秦岭山脉的阻挡,风力较弱
C.珠江三角洲上空易出现逆温层
D.工业发展迅速,能源消耗量大,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多
10.图丙为图乙中“Ⅰ、Ⅱ、Ⅲ三地1985~2005年赤潮发生次数曲线图”,下列有关Ⅱ地赤潮发生次数比Ⅰ、Ⅲ两地多的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Ⅱ地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 ②Ⅰ、Ⅲ两地水深,Ⅱ地水浅 ③Ⅱ地沿海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有机物排放多 ④Ⅱ地海水温度高于Ⅰ、Ⅲ两地海水温度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
广东产业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严重削弱了其产业竞争力和全省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原有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如何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广东“十二·五”谋求新发展的一个核心课题。据此回答11~12题。
11.下列各项中,预示着广东进入21世纪后高成本时代到来的是(  )
A.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供应日渐趋紧
B.劳动力成本增加,就业困难,失业率上升
C.防治环境污染的投入不断减少
D.人民币对外币的比值被迫下降
12.应对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下列各项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控制工业规模
②构建以政府以主体,产、学、研分工合作的创新体系
③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步伐,提升区域合作水平
④加快绿色广东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二、综合题
13.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201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望城县,设立长沙市望城区,职能、体制和区划不改,实行“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享有县级管理权限。望城撤县设区后,长沙市所辖六城区总面积将达到1 932.6平方千米,是原城区面积的两倍。
材料2:城市化是望城撤县改区后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从望城农村区域面积、人口、农业产业仍占有相当比例这一基本区情出发,将立足“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着力打造服务省会长沙的都市生活配套区。
材料3:下图为“望城区和长沙市的位置示意图”。
(1)简述长沙市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判断望城区应优先发展哪些产业部门。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望城区经济发展的优势。
(4)在这一过程中,望城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怎样相互促进的?
14.在2004年举办的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上,“9+2”政府领导人共同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协议规定,论坛和洽谈会每年举办一次,按照“共同主办,轮流承办”的原则,2012年举办的第八届“泛珠大会”由海南省人民政府承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下图为“泛珠三角地区示意图”。
材料2: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三大产业结构示意图。”
(1)填出材料1中四个省区的简称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
(2)从材料2分析珠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有何变化?第二产业应如何实现优化升级?
(3)珠江三角洲与周边地区在经济区位、资源、产业结构上差异显著,互补性强。试从以上几方面分析泛珠三角地区合作的有利条件。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知识链接]
一~二:①动力 ②产业结构 ③下降 ④上升 ⑤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 ⑥技术、知识密集型 ⑦对外开放 ⑧港澳 ⑨东南亚 ⑩投资、引商、引资 
三~四:①劳动密集型 ②丰富的劳动力 ③规模小 ④高新技术 ⑤全球化 ⑥产业结构
⑦政策 ⑧城市人口比重 ⑨科技实力 ⑩扩大市场规模  分工合作  城中村 水质性  水土流失  广州市  装备制造  香港 
[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
1.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2.城市化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即人口城市化;其二是农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即地区城市化。城市化的标志有城市人口总数增多、城市人口比重增大、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数目增多四个方面。一个地区工业的发展,可以使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使城市人口总数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从而促进城市化。
探究点二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珠江三角洲由西江、北江、东江冲积而成,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指我国广东省政府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肇庆共9个地级市。
2.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一方面,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3.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4.良好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这样的区位条件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5.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为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探究点三
1.东莞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境外引进资金、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在本地加工完成后,大批产品经香港等地的转口贸易供应国际市场,属“外向型”经济。大量民工的涌入使该地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廉价劳动力的优势。第二阶段,虽然有很多优势如政策、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等已逐渐丧失,但多年初级阶段的积累已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资金、设备、人才、经营管理经验优势明显,所以在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能抓住机遇,顺利实现产业的升级。而今,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2.各阶段的特点比较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8~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产业 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
原因 劳动力资源丰富,发挥政策、侨乡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等,建立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 开放范围扩大,政策优势减弱;工资水平提高,劳动力廉价优势丧失;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速度 快慢 较慢 较快
原因 外商投资规模小,外资额增长较慢;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工业增加值增长相对较慢
在全国的地位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2002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1/3,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存在问题 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吸引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支撑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探究点四
1.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同时,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化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因此许多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及国内的其他地区。
2.
问题 原因或表现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长江三角洲地区崛起;②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不及长江三角洲地区;③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转向扩大市场规模,迁往其他地区;④南岭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①城市人口、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急剧膨胀;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缺少分工合作,竞争力下降;③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问题,“城中村”现象比较普遍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①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已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②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③噪声扰民;④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⑤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3.
对策 内容 实施原因
产业结构调整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成为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制约因素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各城市都在积极努力,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①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靠外资推动,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②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逐步趋同,使得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减弱
加强规划与管理 ①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②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查处私招滥雇,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①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②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现象较普遍
[基础达标]
1. C 2. D 3.D 4.A 5. D
6. (1)两区同处在河流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三角洲地形平坦,水网密布,降水充沛,土壤比较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农业生产的水热条件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至三熟。
(2)a.A G F b.⑤ ⑥ ⑧ 沪苏浙 ①③⑤⑥⑧
(3)该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靠近东南亚,毗邻香港、澳门,地理位置优越;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低廉;是著名侨乡之一;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有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
(4)基础建设大量占用耕地,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土地资源紧张,农业基础明显削弱;生态环境破坏,区域环境质量下降;工业的迅速增长导致能源紧张。
(5)积极发展核电,建设了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加快“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建设。
[拓展提升]
1.A 2.C 3.B 4.A 5.A 6.A 7.D 8.A 9. B 10. D 11.A 12.D
13. (1)望城撤县设区使长沙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面积扩大一倍。
(2)水上观光旅游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
(3)邻近长沙老城区,位置较好,技术先进,资金充足;有京港澳高速公路通过,湘江流经,交通便利;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政策优惠。(任答3点即可)
(4)望城撤县设区,将会吸引大量的政府投资,促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吸引更多的投资提供了条件,从而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14. (1)川(蜀) 湘 桂 闽
(2)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据重要地位。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要逐步向优势明显的周边地区转移;珠江三角洲地区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工业。
(3)经济区位:泛珠三角地区覆盖了三个处于不同发展梯级上的地区,港澳为第一梯级,闽粤为第二梯级,其他省份为第三梯级。不同区域发展程度差异明显。资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在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方面,其他省区有丰富的水能、土地、旅游和劳动力资源。产业结构:珠三角地区目前具备了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产业升级,与周边省区在能源、原料、交通、劳务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联系。
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2. 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3.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
4. 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重点难点】1. 理解并掌握分析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
2. 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及其产生的问题,并提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意见和评价。
【学法指导】1. 学会运用对区域内诸要素的地理比较法,从这一案例的学习中能意识到本地区或其它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学会通过调查、研究对城市建设提出意见和评价。
【知识链接】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1.影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①________。
2.相互关系: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国际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②____________调整。
(1)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比重不断③________,第三产业比重不断④________。
(2)工业内部:⑤_______________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⑥____________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国内背景:国家的⑦____________政策。
3.有利的地理条件
(1)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⑧________,靠近⑨______________。
(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通过⑩__________________,为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进程呈现两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
(1979年~1990年)
2.城市化推进:表现在城镇数量猛增、城市规模扩大、⑧__________________提高。
四、问题与对策
1.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产业基础、⑨____________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外商投资区位由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⑩________。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城市间缺少 ____________,竞争力明显下降。“ ____________”现象普遍。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全国酸雨中心; __________缺水严重;噪声扰民,环境质量下降;土壤肥力下降; ____________日趋严重。
2.对策
(1)产业结构调整:以 ________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 ______________工业,推动产业升级。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 ________、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规划与管理。
【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 工业化与城市化
【探究材料】
在改革开放的同时,个体私营企业迅速兴起,成为许多城镇发展的主力军,在整个工业结构中举足轻重,尤其在浙江温州地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其独特的发展模式也被誉为“浙江温州模式”。
1.收集有关资料,并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2.工业化为什么可以促进城市化?
探究点二 对外开放的前沿
【探究材料】
材料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材料二 教材P70图4.17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和教材P71图4.18 1970~1990年美国的产业结构变动
1.阅读材料一图和教材P704.17图,阐述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
2.读图4.18,这一时期前后的产业结构有何变动?
3.珠江三角洲能先行一步,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原因是什么?
4.读材料一图,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有利区位条件。
5.自古珠江三角洲许多地方的居民有下南洋谋生的习惯,这些华侨、港澳台同胞对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探究点三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探究材料】
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从“三来一补”起步的,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来一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水平迅速提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工业化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1.东莞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2.这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探究点四 问题与对策
【探究材料】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推动型就要向技术推动型转变,而长三角本身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这时恰好表现出来。另外,长三角土地规模和人口规模是珠三角的两倍。而珠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确实存在一系列问题。由于受到南岭阻隔,经济腹地狭小,珠三角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从市场角度来说,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苏南地区以及浙东北地区,而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在内共有十多个县市。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无论在城镇的规划质量、布局的合理性,还是在城市功能的发育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出过分依赖“香港因素”的特点,市场的辐射性也不如长三角。可以肯定,曾因改革开放先行一步而成为沿海明珠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面临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咄咄逼人的竞争。
1.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有哪些方面的劣势?
2.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的发展遇到了哪些问题?
3.为了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应对其他地区的竞争,珠江三角洲应采取怎样的对策?
【基础达标】
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良好区位条件的是(  )
A.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
B.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C.有许多优惠政策
D.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
2.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第二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85年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入第二阶段
B.珠江三角洲地区比过去的政策优势更加明显
C.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这一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
D.经济迅速发展,带动工资水平的提高,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读“我国两地区城市化模式图”,回答3~4题。
3.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
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
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4.对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属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
B.乙地区属于开发驱动型的城市化
C.甲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
D.乙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珠江三角洲
5.以下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量减少,出现水质性缺水
B.大规模植树造林,森林面积不断扩大
C.汽车数量迅速增加,造成严重的酸雨问题
D.城市建设大量占用农田,使耕地数量锐减
6.下图分别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读图并回答问题。
(1)简析两经济区发展经济共同的区位优势。
(2)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较高,是我国重要的两大城市群。(城市填图中代码,省市填简称)
a.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以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一大批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并加强与香港、________两个特区的协调,打造一个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b.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核心,地跨________三省市,龙头城市上海市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该城市群目前的特大城市有________,不久这里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大都市圈”。
(3)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人民生活最富裕、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试分析其区位优势。
(4)两个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5)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两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
【拓展提升】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省城市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外部条件是(  )
A.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珠江三角洲长期积累的结果
C.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坦的地形
D.本区人口众多、农业发达
2.该省北部城市化水平比南部低,其主要原因是(  )
①北部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 ②矿产资源短缺,能源匮乏 ③南部经济发展快 ④少数民族聚居,开发较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右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城市数量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曲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从上述城市群的发展过程看,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 B.自然条件
C.人口数量 D.人口迁移
(2012·福州期末检测)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是当前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据此回答5~6题。
5.2005年广东省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89%,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约45%,这两个比重的差距如此之大说明广东城市化(  )
A.明显滞后        B.明显过快
C.发展比较合理 D.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6.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有(  )
①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②城乡差别很小
③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④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目前,我国东、南、西、北都有了自己的“特区”,出现了老“特区”与新“特区”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据此回答7~8题。
7.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新“特区”,适宜重点发展(  )
A.现代服务业与物流业
B.都市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
C.原材料加工业和能源工业
D.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8.新形势下,我国相继设立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主要目的是(  )
①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②探索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
③破解城乡统筹难题 ④促进东部实现新跨越
⑤支持东北振兴战略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读材料,回答9~10题。
材料1: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
材料2:灰霾是指空气中悬浮着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颗粒物,能见度小于10千米(相对湿度小于90%时)的大气现象,灰霾天气正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种常见天气。
材料3:如下面三幅图所示,图甲是“广州市1957~2007年灰霾天数分布图,图丙为图乙中Ⅰ、Ⅱ、Ⅲ三地1985~2005年赤潮发生次数曲线图”。
9.下列有关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灰霾天气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珠江三角洲地区三面靠山,一面临海,气流不易扩散
B.冬季北方来的冷空气受广东省与湖南省交界处的秦岭山脉的阻挡,风力较弱
C.珠江三角洲上空易出现逆温层
D.工业发展迅速,能源消耗量大,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多
10.图丙为图乙中“Ⅰ、Ⅱ、Ⅲ三地1985~2005年赤潮发生次数曲线图”,下列有关Ⅱ地赤潮发生次数比Ⅰ、Ⅲ两地多的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Ⅱ地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 ②Ⅰ、Ⅲ两地水深,Ⅱ地水浅 ③Ⅱ地沿海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有机物排放多 ④Ⅱ地海水温度高于Ⅰ、Ⅲ两地海水温度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
广东产业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严重削弱了其产业竞争力和全省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原有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如何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广东“十二·五”谋求新发展的一个核心课题。据此回答11~12题。
11.下列各项中,预示着广东进入21世纪后高成本时代到来的是(  )
A.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供应日渐趋紧
B.劳动力成本增加,就业困难,失业率上升
C.防治环境污染的投入不断减少
D.人民币对外币的比值被迫下降
12.应对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下列各项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控制工业规模
②构建以政府以主体,产、学、研分工合作的创新体系
③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步伐,提升区域合作水平
④加快绿色广东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二、综合题
13.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201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望城县,设立长沙市望城区,职能、体制和区划不改,实行“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享有县级管理权限。望城撤县设区后,长沙市所辖六城区总面积将达到1 932.6平方千米,是原城区面积的两倍。
材料2:城市化是望城撤县改区后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从望城农村区域面积、人口、农业产业仍占有相当比例这一基本区情出发,将立足“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着力打造服务省会长沙的都市生活配套区。
材料3:下图为“望城区和长沙市的位置示意图”。
(1)简述长沙市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判断望城区应优先发展哪些产业部门。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望城区经济发展的优势。
(4)在这一过程中,望城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怎样相互促进的?
14.在2004年举办的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上,“9+2”政府领导人共同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协议规定,论坛和洽谈会每年举办一次,按照“共同主办,轮流承办”的原则,2012年举办的第八届“泛珠大会”由海南省人民政府承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下图为“泛珠三角地区示意图”。
材料2: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三大产业结构示意图。”
(1)填出材料1中四个省区的简称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
(2)从材料2分析珠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有何变化?第二产业应如何实现优化升级?
(3)珠江三角洲与周边地区在经济区位、资源、产业结构上差异显著,互补性强。试从以上几方面分析泛珠三角地区合作的有利条件。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知识链接]
一~二:①动力 ②产业结构 ③下降 ④上升 ⑤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 ⑥技术、知识密集型 ⑦对外开放 ⑧港澳 ⑨东南亚 ⑩投资、引商、引资 
三~四:①劳动密集型 ②丰富的劳动力 ③规模小 ④高新技术 ⑤全球化 ⑥产业结构
⑦政策 ⑧城市人口比重 ⑨科技实力 ⑩扩大市场规模  分工合作  城中村 水质性  水土流失  广州市  装备制造  香港 
[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
1.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2.城市化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即人口城市化;其二是农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即地区城市化。城市化的标志有城市人口总数增多、城市人口比重增大、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数目增多四个方面。一个地区工业的发展,可以使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使城市人口总数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从而促进城市化。
探究点二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珠江三角洲由西江、北江、东江冲积而成,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指我国广东省政府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肇庆共9个地级市。
2.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一方面,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3.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4.良好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这样的区位条件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5.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为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探究点三
1.东莞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境外引进资金、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在本地加工完成后,大批产品经香港等地的转口贸易供应国际市场,属“外向型”经济。大量民工的涌入使该地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廉价劳动力的优势。第二阶段,虽然有很多优势如政策、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等已逐渐丧失,但多年初级阶段的积累已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资金、设备、人才、经营管理经验优势明显,所以在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能抓住机遇,顺利实现产业的升级。而今,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2.各阶段的特点比较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8~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产业 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
原因 劳动力资源丰富,发挥政策、侨乡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等,建立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 开放范围扩大,政策优势减弱;工资水平提高,劳动力廉价优势丧失;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速度 快慢 较慢 较快
原因 外商投资规模小,外资额增长较慢;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工业增加值增长相对较慢
在全国的地位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2002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1/3,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存在问题 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吸引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支撑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探究点四
1.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同时,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化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因此许多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及国内的其他地区。
2.
问题 原因或表现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长江三角洲地区崛起;②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不及长江三角洲地区;③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转向扩大市场规模,迁往其他地区;④南岭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①城市人口、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急剧膨胀;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缺少分工合作,竞争力下降;③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问题,“城中村”现象比较普遍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①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已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②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③噪声扰民;④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⑤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3.
对策 内容 实施原因
产业结构调整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成为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制约因素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各城市都在积极努力,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①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靠外资推动,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②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逐步趋同,使得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减弱
加强规划与管理 ①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②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查处私招滥雇,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①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②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现象较普遍
[基础达标]
1. C 2. D 3.D 4.A 5. D
6. (1)两区同处在河流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三角洲地形平坦,水网密布,降水充沛,土壤比较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农业生产的水热条件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至三熟。
(2)a.A G F b.⑤ ⑥ ⑧ 沪苏浙 ①③⑤⑥⑧
(3)该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靠近东南亚,毗邻香港、澳门,地理位置优越;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低廉;是著名侨乡之一;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有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
(4)基础建设大量占用耕地,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土地资源紧张,农业基础明显削弱;生态环境破坏,区域环境质量下降;工业的迅速增长导致能源紧张。
(5)积极发展核电,建设了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加快“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建设。
[拓展提升]
1.A 2.C 3.B 4.A 5.A 6.A 7.D 8.A 9. B 10. D 11.A 12.D
13. (1)望城撤县设区使长沙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面积扩大一倍。
(2)水上观光旅游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
(3)邻近长沙老城区,位置较好,技术先进,资金充足;有京港澳高速公路通过,湘江流经,交通便利;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政策优惠。(任答3点即可)
(4)望城撤县设区,将会吸引大量的政府投资,促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吸引更多的投资提供了条件,从而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14. (1)川(蜀) 湘 桂 闽
(2)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据重要地位。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要逐步向优势明显的周边地区转移;珠江三角洲地区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工业。
(3)经济区位:泛珠三角地区覆盖了三个处于不同发展梯级上的地区,港澳为第一梯级,闽粤为第二梯级,其他省份为第三梯级。不同区域发展程度差异明显。资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在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方面,其他省区有丰富的水能、土地、旅游和劳动力资源。产业结构:珠三角地区目前具备了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产业升级,与周边省区在能源、原料、交通、劳务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联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