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综合实验探究精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综合实验探究精选(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5-21 23:34:1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综合实验探究精选
1.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仪器和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如图所示实验装置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②   。
(2)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应选择   (从A~G中选择,填字母序号,下同)组合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制取氧气的过程如下,正确顺序是   。
①给试管加热 ②熄灭酒精灯 ③检查气密性
④把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
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⑥从水中取出导管
A、③④①⑤②⑥ B、③④①⑤⑥② C、④①③⑤②⑥ D、④①③⑤⑥②
(3)某同学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氧气,测得氧气的纯度偏低,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
a.收集气体前,集气瓶没有注满水
b.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立刻收集
c.收集气体后,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
(4)如图为上述反应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生成O2的质量
C.固体中MnO2的质量分数 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
2.如图是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常见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相对较纯净的氧气,选用的制取装置是   (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2,所选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   。
(3)Cl2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制取Cl2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I(浓) MnCl2+Cl2 ↑+2H2O。下列对制取气体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可多选)。
A.制取CO2和Cl2的发生装置相同
B.用D装置收集Cl2时,Cl2应从a端进入
C.制取Cl2的反应中,MnO2是催化剂
D.用E装置收集O2时,O2应从d管导入
3.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可能用到的装置如图所示。
(1)本实验可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   (填字母)。
(2)①写出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②上述反应的理论产氧率为   [产氧率=×100%,结果精确到0.1%]。
③取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充分加热,发现实际产氧率远高于上述数值,则可能的原因有
   (测定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可忽略)。
(3)某同学进行该实验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未检查装置气密性即向大试管中加入高锰酸钾固体
b.当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氧气
c.集气瓶中氧气收集满后,先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再将其移出水面
d.气体收集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面
4.小乐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和药品进行相关气体的制取实验(部分固定装置已省略),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用装置E,实验过程中关闭止水夹时,多孔隔板处依次观察到的现象是   (用字母a、b、c对如图所示现象进行排序)。
(2)用F装置收集一瓶较为纯净的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   (填写序号)。
①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气体进入瓶中
②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的塑料支架上(F图中支架略去)
③当集气瓶中的水被全部排出后,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备用
④观察到导管口出现均匀的气泡
(3)实验室利用NH4Cl饱和溶液与NaNO2饱和溶液混合后加热的方法,可以制取氮气,依据实验原理,在图中选择适合的气体发生装置:   (填写字母)。
5.根据图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A中装置内液面上升的原因是   。
(2)你认为B与A相比, B装置的优点是   。
(3) 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如图装置C不能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 
 。
(4)装置D中实验开始时活塞前沿在5mL刻度处,足量白磷燃烧熄灭后,待温度降低至室温后,活塞沿应停在   mL刻度处。
6.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教科书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如图甲)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了图乙(选用容积为35mL的试管作为反应容器)实验方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你对比分析图甲、图乙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甲实验中,燃烧匙中红磷燃烧的现象是   。
(2)如果实验测定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则可能的原因是   。
(3)图乙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点燃酒精灯。
②读取注射器活塞位置的数据。
③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④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 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 mL刻度处,并按图乙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4)图乙实验中,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   mL刻度处才停下。
7.学习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后,小明将课本中的实验装置改进为如图甲实验装置。用加热的电烙铁点燃红磷后,立刻拔掉插头,无线气压计实时记录瓶内的气压变化。实验过程中气压变化如图乙。请回答:
资料:一个密闭容器内气压受温度和气体量的影响,温度越高,气体质量越大,气体气压越大。
(1)甲图装置的优点是:   ;
(2)若图甲中红磷量不足,会导致测定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图乙中AB段气压上升原因:   ,
CD段气压上升原因:   。
8.小敏从资料上获悉: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但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还能跟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氮元素的化合价为一3),欲验证“镁能在氮气中燃烧”,小敏利用“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如图一)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关闭弹簧夹,将点燃的红磷伸入集气瓶内至完全反应;
③________________,观察到倒流至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20%;
④拔出瓶塞,将点燃的镁条伸入集气瓶内,观察到镁条在瓶内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如图二)。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的实验目的是   。
(2)将步骤③的操作补充完整:   。
(3)小敏认为可利用镁带直接在集气瓶内燃烧(如图三)来验证实验结果,装置冷却,打开弹簧夹,当观察到   现象时,也可确定镁能与氮气反应。
9.下面是学习“制取氧气”后进行“氧气的性质”的探究实验,
(1)如图所示是甲同学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是为了   。
(2)停止加热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这是为了   。
(3)乙同学利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连接仪器组装成如上中图所示实验的装置。乙学生用抽拉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请写出具体操作过程   。
(4)用上图装置收集产生的氧气,气体应从   (填“c”或“d”)端进入。
(5)两位同学利用制取的氧气在探究其化学性质时,将点燃的铁丝放入收集到的集气瓶中时,并未出现预期的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现象,请分析原因可能是什么   ?
10.如图所示,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氧气相关性质。步骤一:用气囊不断地向装置中鼓入空气,同时用酒精灯给硫粉加热至燃烧,移去酒精灯,观察到火焰的颜色;步骤二:然后停止鼓入空气,再用酒精灯给高锰酸钾加热,使硫在纯氧中继续燃烧,观察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二中可以观察到硫燃烧的呈现   色火焰。
(2)高锰酸钾加热后除了产生氧气,还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3)如果装置中的棉花没有放置,则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是   。
(4)根据你所学的知识推测如图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作用是   。
11.小科为了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利用底部破损的试管、注射器和烧杯等器材连接成如图
甲所示的实验装置。
步骤一:检查装置气密性。关闭止水夹,将有破洞的试管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步骤二:分别取大小相同的白磷、红磅小颍粒放置在燃烧平台①上,将另一颗等大的白磷放在燃烧平台②上,塞紧橡皮塞,向烧杯中倒入60℃热水,至刚好浸没燃烧平台①上的药品,如图乙所示。.
步骤三:连接吸有足量空气的注射器,打开止水央,向下推注射器活塞,使燃烧平台①露出水面后,迅速关闭止水夹,如图丙所示,观察实验现象。
步骤四:待反应停止后,再次打开止水央,将注射器内剩余的空气继续推入试管内,使平台②露出水面,观察实验现象。
请回答:
(1)步骤一中观察到   说明气密性良好。
(2)步骤三中可观察到   燃烧(选填“白磷”、“红磷” 或“白碳和红磷”)
(3)小科观察到平台②上的白磷在步骤四的实验中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必要条件是 
12.学校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物质 白磷 红磷
着火点(℃) 40 240
(1)先挤压右侧滴管并微热燃烧管,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燃烧管中先燃烧的物质是   。
(2)再挤压左侧滴管滴下液体,发现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随后发现原来燃烧的物质停止燃烧。其中产生大量气泡中主要气体的化学式是   。
(3)下列灭火方法与(2)中使燃烧停止的原理相同的是   (选填字母)。
A.关闭煤饼炉的进气口以熄灭炉火 B.用灯帽熄灭酒精灯 C.用一小盘水泼灭炭火
13.小明发现实验室中部分双氧水保存过程中会因自行分解而失效,为探究双氧水自行分解的影响因素,小明利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了30分钟的实验,并将所得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组别 温度 (℃) 双氧水分解生成氧气的体积(升)
5% 10% 15% 20% 25% 30%
1 20 0 2 4 7 13 21
2 30 1 5 18 39 75 110
(1)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收集气体的时机在   (选填“冒第一个气泡”或”连续不断冒气泡”)时;
(2)小明的实验,所基于的假设是   ;
(3)某次读数前小明移动量筒使内外液面保持水平目的是   ;
(4)小明发现该反应是放热的,所以他将收集氧气的导管伸到了水面上(如图乙,仍用排水法),请说明这样操作更准确的原因   。
14.小明在学习了“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知识后,进行如下实验:
①按图甲组装实验仪器并进行气密性检查。
②取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和0.03克二氧化锰装入容器中,塞进橡皮塞,接上压强测量仪(如图乙)。
③倾斜装置,使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充分混合,用压强测量仪测量容器内的气压
④分别用0.06克、0.09克和0.12克的二氧化锰重复上述实验,整理相关数据如图丙。
(1)写出步骤①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具体操作及气密性良好的判断依据:   
(2)实验中,小明用   来反映产生氧气的多少
(3)观察本实验相关数据,除了研究“二氧化锰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质量的影响”外,还可以研究的问题是:   。
15.小明查阅资料得知:除二氧化锰外,许多水果对过氧化氢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为了探究苹果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影响,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进行以下实验。

⑴检查装置气密性。
⑵称取1克苹果,切成小块放入烧瓶中,量取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烧瓶中,迅速塞紧塞子,当液滴移至A点时开始计时。
⑶当观察到液滴恰好至B点时(AB间玻璃管容积为6毫升),记录所需时间。
⑷依次用不同质量的苹果重复步骤2和3,记录并处理数据,结果如图乙。
①小明把烧瓶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保持温度不变。温度升高会导致液滴移动变快,原因是   (例举一个)
②第(3)步除了可以用记录液滴移动相同距离所用时间来比较分解速度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   。
③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④若用20毫升5%的过氧化氢溶液与6克苹果重复上述实验,预测实验中步骤3记录的时间是  秒。
16.材料一:1673年,玻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冷却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与原来金属相比质量增加了。
材料二:170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学说”,其主要观点有:
①燃素是组成物体的一种成分,一般条件下被禁锢在可燃物中;
②燃素在可燃物燃烧时会分离出来,且燃素可穿透一切物质。
材料三:1756年,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火上加热,银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灰黄色,待容器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罗蒙诺索夫对此的解释是:“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后来,拉瓦锡等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认。
(1)由“燃素学说”可知,物质燃烧后质量应该减少。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   。
(2)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   的假设。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4)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填字母)。
A.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
17.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那么石蜡主要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什么?燃着的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什么?某兴趣小组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
小科认为蜡烛燃烧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小林认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燃烧消耗完了氧气;小安认为熄灭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相对湿度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一氧化碳含量
蜡烛点燃前 36.4% 21.2% 0.058% 0
蜡烛熄灭后 72.6% 15.6% 3.843% 0.0192%
实验过程:在如图所示装置中,点燃蜡烛至熄灭,利用多功能传感器测量了有关量。实验结束后,传感器获得的实验前后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1)由实验结果分析,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有   (写化学式);可推测石蜡中一定含有   元素。
(2)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3)小科发现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于是他们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由此可以知道白烟是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颗粒,而不是燃烧生成的水蒸汽或者二氧化碳。他们的理由是   。
18.小科利用如下实验装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步骤1:把数棵新鲜菠菜装入黑塑料袋中,用绳子扎紧袋口,不使外界空气进入,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
步骤2:如图所示,用一根导管把塑料袋中的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把新鲜菠菜放置暗处一个晚上的目的是   。
(2)步骤2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   。
(3)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可靠,除了要考虑实验样本的种类、数量等因素外,本实验中还应该设置对照组,具体方案是   。
19.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小明猜感:种子D萌发过程可能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他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打开D装置中的阀门,水位下降,空气就会依次进入装置.
(1)A装置的作用是   .
(2)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
(3)请指出D装置的一个优点   .
(4)实验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B外壁发热,是因为   。
20.图甲是测量种子萌发时锥形瓶中气体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锥形瓶中放的种子事先用水浸泡过并在稀释的消毒剂中清洗过(不影响种子生命力)。实验开始时U形管左侧与右侧液面相平,每隔半小时利用标尺量出右侧管内的液面高度变化,实验结果如图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的目的是测量种子萌发时   (填“释放二氧化碳”或“吸收氧气”)的速率。
(2)种子预先在稀释的消毒剂中清洗的目的是   。
(3)本实验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设计对照实验,因此实验数据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请设置此实验的对照实验:   。
(4)由于外界温度、压强的改变导致气体体积变化,在对照实验中气体体积增大,在2 h时刻变化0.2个单位,那么同等条件下萌发的种子此时实际的呼吸速率是   单位/时。
21.某兴趣小组开展“制作呼吸模型”项目化学习,下表为模型的评价量表。
人体呼吸模型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既能模拟横膈膜运动又能模拟肋骨运动 只能模拟横膈膜运动或只能模拟肋骨运动 不能模拟横膈膜运动和肋骨运动
指标二 材料能体现结构的特征 部分材料能体现结构的特征 材料无法体现结构的特征
该小组利用吸管、玻璃罩、气球和橡皮膜等材料制作模型,内部形成一个密闭环境,如图所示。
(1)如图模型中气球模拟的人体器官是   。
(2)如图是模拟的人呼气过程。请通过此模型阐述人体呼气的
原理:   。
(3)根据评价量表,请对该模型的指标一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
22.小乐用天竺葵设计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正确的实验步骤是:甲→   (每幅图只用一次)。
(2)如图丙所示,把叶片放到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目的是   。
(3)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4)为了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小乐选取天竺葵一正常生长的叶片,黑暗处理一昼夜后切断其主叶脉,再光照4小时,最后进行淀粉检验。该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23.为了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小应用以下两套装置进行实验,此外还用到了稀碘液、烧杯、三脚架、石棉网、酒精和酒精灯等器材。回答问题:
(1)若烧杯A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则烧杯B中应加入10mL   。
(2)实验前,若要排除甲、乙装置中天竺葵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其具体操作是   。
(3)取下M、N叶片后放在酒精中水浴加热,去除叶片原有的颜色。实验中采用水浴加热的原因是   。
(4)若光合作用不需要二氧化碳,那么M、N叶片滴碘液后的现象是   。
24.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20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全部来自土壤。
材料二:17世纪,比利时的海尔蒙特把一棵2.5 kg的柳树种在装有90 kg泥土的木桶里,只浇水,经过五年,再次称重,柳树质量已达80 kg,而泥土减少却不到100 g,如图甲。
材料三:18世纪,英国的普里斯特利通过图乙实验发现,A钟罩内的小鼠很快死亡,B钟罩内的小鼠却可存活较长时间。
材料四:1864年,德国的萨克斯发现绿色植物在光下还能合成淀粉等物质。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现象称为光合作用。
(1)海尔蒙特的实验,泥土减少不到100 g,则减少的物质是____。
A.水 B.无机盐 C.有机物 D.以上都不对
(2) 普里斯特利的实验,结果B钟罩内的小鼠可存活较长时间,原因是光合作用可产生   。
(3)萨克斯做过图丙所示的实验: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将叶片脱色后,再用碘蒸气处理,结果遮光部分的叶片无颜色变化,而光照部分的叶片显示深蓝色。“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   。
(4)为了便于观察,需要进行图丁的实验。该装置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A.分解叶片中的有机物 B.把叶片煮熟
C.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D.除去叶片中的淀粉
25.为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小金设计了一个实验:准备四套如图装置,在瓶中各加入500毫升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溶液后用冷开水充满,把等量的长势相同的黑藻放入装置中,将它们在暗室中置于功率为100瓦的台灯下等距离照射,30分钟后停止光照,测量氧气的体积(毫升),实验重复三次,得到如表所示的实验数据:
二氧化碳溶液浓度 1 2 3 4
0.01% 0.02% 0.04% 0.08%
氧气体积(mL) 第一次 5.0 12.0 21.0 21.2
第二次 5.3 11.5 20.0 20.3
第三次 5.0 12.0 20.0 19.7
(1)该实验通过测定   ,来判断光合作用的反应速率;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表中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0.08%时,氧气的体积并没有明显增加,原因是   ;
(4)若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向广口瓶中注入溶液时,操作不太方便,请提出简单的改进措施   。
26.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植物叶,分成4等份,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暗处理1小时,接着在相同光照下放置1小时,测定每份叶中有机物质量的变化,制成图甲。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叶在29℃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是   mg。
(2)图乙是29℃时该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则b点的含义是 
 。
(3)若温度由29℃改为27℃,图乙中相应的a点在原位置的   方。
27.某校生物小组用黑藻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以二氧化碳作为原料。BTB(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变化可反映出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原理如图1所示。依据这一原理,同学们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2所示。
(1)实验开始前,需要将黑藻暗处理一昼夜,目的是   。
(2)比较甲、乙组实验结果,从植物角度分析甲组试管二氧化碳减少的原因   。
(3)有同学质疑,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为继续探究这个问题,小科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取一支相同的试管丙,   ,置于光照下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若BTB水溶液颜色呈现   ,则证明光照不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28.某科学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作用,设计了如图一所示的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此实验忽略温度等因素对装置内气体体积等的影响):将图一装置放在室外培养24小时,连接氧气检测仪,测得装置内一昼夜氧气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二。请据图分析作答:
(1)分析图一和图二可知:随着时间推移,红墨水滴的位置在一天中   时移动到最右端(填数字);判断该植物在24小时后积累了有机物,依据是曲线中A点低于   点(填图中字母);
(2)请写出在图二AF段中,该植物一直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选填“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
(3)若用图一装置继续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水分,则对该绿色植物进行的处理是 

29.如图是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装置,在密封的试管内放一新鲜叶片和二氧化碳缓冲液(作用是使装置内的CO2浓度保持相对稳定),试管内气体体积的变化可根据毛细玻璃刻度管内红色液滴移动距离经计算获得。在不同强度的光照条件下,测得气体体积变化如下图所示。
(1)当光照强度为15千勒克司,1小时光合作用产生该气体的量为   毫升。
(2)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本实验还应设置对照实验。在光照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对照组刻度管中的红色液滴较初始位置向右移了2毫升,其可能的原因是   。
(3)理想条件下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实验装置中,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回答相关问题: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mg/h) 1.0 1.75 2.5 3.25 3.75 3.5 3.5
黑暗中释放的二氧化碳量(mg/h) 0.5 0.75 1.0 1.5 2.25 3.0 3.5
①若实验过程中昼夜一直不停光照,则温度约为   时植物生长速度最快。
②若每天提供12小时光照,其余时间黑暗处理;则24小时内植物有机物积累量最大时的温度约为   。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研究人员发现大气层中特别是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日益变薄。进入大气平流层的氯氟烃(一类合成有机化合物,应用于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剂、灭火器等)是造成臭氧层变薄的主要原因。因为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平流层中的臭氧存在如下平衡:O3O2+O;而氯氟烃进入平流层后会分解产生氯原子(Cl),进而发生下列反应:Cl+O3→ClO+O2;ClO+O→Cl+O2。研究表明:平流层中1个氯原子大约可以破坏1×105个臭氧分子。
(1)氯氟烃分解产生的氯原子在上述反应中起着   作用。
(2)写出一条保护高空臭氧层的合理建议:   。
(3)如图是某地8月1日-5日的温度、相对湿度、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据图分析,该地这一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是否有关    ,并阐述理由: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综合实验探究精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长颈漏斗
(2)BEF;2KClO3 2KCl+3O2↑;B
(3)ab
(4)C
2.【答案】(1)A、E;
(2)B、F、D
(3)B;D
3.【答案】(1)AE
(2)2KMnO4K2MnO4+MnO2+O2↑;10.1%;K2MnO4或MnO2在加热条件下分解产生氧气(合理即可
(3)bc
4.【答案】(1)CaCO3+2HCl=CaCl2 +CO2↑+H2O;cba
(2)②④①③
(3)B
5.【答案】(1)红磷燃烧,消耗了瓶中的氧气,生成固体,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容器中的水压上去
(2)反应始终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不污染环境,测量结果准确
(3)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瓶内气压不变,水不会流入集气瓶内
(4)4
6.【答案】(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等(合理即可)
(3)④①③②
(4)3
7.【答案】(1)装置始终密闭,测量结果更准确,没有污染
(2)偏小
(3)红磷燃烧放热,装置中的气体受热膨胀;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
8.【答案】(1)将氧气全部耗尽,防止氧气在镁条燃烧时造成干扰
(2)待整个装置完全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3)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远大于步骤③水的体积
9.【答案】(1)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等
(2)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回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3)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向右拉动注射器活塞,放手后又回到原位置
(4)C
(5)收集的氧气不纯或火柴刚被点燃就放入集气瓶或 铁丝中没有碳(合理即可)
10.【答案】(1)蓝紫色
(2)分解反应
(3)高锰酸钾粉末随气流进入导管使氢氧化钠溶液变成紫红色
(4)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
11.【答案】(1)试管内外出现液面差
(2)白磷
(3)燃烧需要助燃剂
12.【答案】(1)白磷
(2)CO2
(3)A、B
13.【答案】(1)冒第一个气泡时
(2)双氧水自行分解的影响因素有温度和浓度
(3)使内外气压一样
(4)冷却时量筒中的气体可以回到发生装置中,避免反应升温对测量结果的干扰
14.【答案】(1)用手捂住容器后,导管口有气泡产生
(2)容器内压强大小
(3)二氧化锰的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快慢的影响
15.【答案】温度升高导致生成的气体膨胀,体积变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记录液滴在相同时间内移动的距离;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度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慢;100(只要时间不超过150秒即可)
16.【答案】(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固体质量会增加(合理即可)
(2)空气
(3)没有称量反应前后容器的总质量
(4)A;C;D
17.【答案】(1)CO2 、CO、 H2O;C、H
(2)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上升
(3)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
18.【答案】(1)避免菠菜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2)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3)取等量的用开水烫过的菠菜,重复以上实验
19.【答案】(1)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C装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可以通过控制水流的速度来控制空气通入的速度
(4)种子呼吸作用放出热量
20.【答案】(1)吸收氧气
(2)杀死种子表面的微生物,防止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干扰实验结果
(3)用等量消毒液杀菌过的死种子代替实验组中的活种子,其他装置与实验组相同
(4)1.55
21.【答案】(1)肺
(2)橡皮腿向上推后,锥形罪的容积变小,气压变大,气球内的气压小于罩内空气压、气球缩小,气球容积变小,气球气压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气球内气体排出
(3)合格,该模型只能模拟横膈膜运动,用玻璃锥形罩不能模拟肋骨运动
22.【答案】(1)戊→丙→乙→丁
(2)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便于观察
(3)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并制造有机物
(4)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3.【答案】(1)清水
(2)实验前,应将甲、乙装置中的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
(3)防止温度过高,引燃酒精
(4)M、N叶片均变蓝
24.【答案】(1)B
(2)氧气
(3)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
(4)C
25.【答案】(1)氧气的体积
(2)在光照强度相同的情况下,一定范围内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二氧化碳浓度高于一定值时,对光合作用速率无影响。
(3)光照强度一定时,光合作用不再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大而增强
(4)改用分液漏斗加液体
26.【答案】(1)9
(2)29℃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相等
(3)上
27.【答案】(1)让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耗尽
(2)黑藻的光合作用吸收了水中二氧化碳
(3)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气体至溶液颜色变为黄色,不加入黑藻;黄色
28.【答案】(1)18;F
(2)呼吸作用
(3)将一个叶片割断主叶脉,导管被切断,这样叶片前部分就得不到从根运输来的水分,叶片后部分就能得到水分。因此,叶片前后两部分就形成以水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29.【答案】(1)200
(2)环境因素(如温度升高)对实验的影响
(3)25℃;20℃
30.【答案】(1)催化
(2)发明氯氟烃的代替物,禁止使用氯氟烃,推广无氟冰箱、无氟空调等 材料二 近地面处臭氧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其含量过高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影响肺部功能;还会刺激、损伤眼睛,导致视力下降。
(3)有关;从总体变化趋势看,该地这一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或无关,如图中8月2日、3日、4日某些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并不完全吻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