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11-29 21:3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和农业布局特点。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 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重点难点】
1. 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和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2. 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辩证的分析问题。
【学法指导】
1.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 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3. 学会运用列表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理解和掌握知识。
【知识链接】
一、地理条件
1.东北地区概况
项目 内容
范围 包括①______________、吉林、辽宁三省及②______________东部
特点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③__________完整、④____________类型多样
地位 我国重要的⑤________基地、林业生产基地、⑥__________生产基地
2.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
a.气候类型及特点:大部分属于温带⑦__________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无霜期80~180天,年降水量300~1 000毫米,雨热⑧________
b.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
a.地形条件:包括高原、 ________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便于开展农业多种经营。
b.土壤条件: ____________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了 __________、化肥等生产资料,对农业生产有原料需求,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经济格局。
(2)交通运输: ________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3)人口密度:开发较晚,密度较低,农业经营规模大,有利于发展 ____________和大农业。
二、农业布局特点
1.区域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 ______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
农业区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①________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1)分布: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2)大型②________农场,经营规模达上万公顷,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成为我国农业③________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3.地区专业化生产
(1)④______________是商品化的前提。
(2)北部主要种植⑤________。
(3)中部主要种植⑥________。
(4)南部主要种植⑦________。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1)产生原因:自20世纪以来,由于⑧__________,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⑨__________利用,导致农业⑩__________退化。
(2)具体表现:水土流失和 __________严重,土地沙化、 __________和草场退化加剧, __________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
2.发展方向
(1)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2)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 __________和舍饲畜牧业。
(3)山区:保护 __________,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探究材料】
下图是我国东北地区略图,图中①是春小麦区,④是冬小麦区。③处为三江平原,⑤处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区。
1.简述东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①④处均有小麦种植,但品种、复种指数不同。反映了东北区域农业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
3.农业影响因素中,对东北区域农业的发展哪些是明显的有利条件?哪些是不利的因素?
探究点二 农业布局特点
【探究材料】
材料一 东北区土地利用结构比较合理,农林牧用地的比例大致是1?1.9?1.5,表现为农林牧用地比较均衡。但地域差异明显,耕地集中在松嫩平原与三江平原,林地集中在山地,广大平原地区则少林,牧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
材料二 教材P62图4.4 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1.促使东北地区内部农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自然条件在地域上的分布,东北地区形成哪三大农业区?各区域的主要作物及产区分布有何特点?
探究点三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探究材料】
上图为我国南方的稻田农业和东北地区的机械化农业比较图。
1.通过上图探究: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在哪里?为什么?
2.由两幅图片的对比,你能得出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粮食生产有哪些突出特点?
3.探究教材P65图4.10 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探究点四 农业发展方向
【探究材料】
材料一 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分布区,也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但近年来,由于进口大豆的冲击,豆价大幅下跌,由原来的2.2元/kg,降到现在的1.6/kg,降幅近30%。
材料二 有人把中国入世比喻成“与狼共舞”,狼羊共舞大多数的是“羊入狼口”,那么怎样让我们做一只聪明的喜羊羊,由“羊入狼口”变为“狼入羊手”。
1.通过哪些方法来保证入世后中国大豆的生产?
2.东北地区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对入世后的挑战,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和发展目标?
3.为了实现由“羊入狼口”变为“狼入羊手”,东北地区农业应坚持怎样的发展方向?
 
【基础达标】
1.下列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B.东北地区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该气候特点是热量充足
C.东北地区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包括平原和山地两种类型
D.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不利于农业生产
2.关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面积广
B.和周边国家相比,在农业种植技术方面还有差距
C.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
D.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3.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商品谷物农业     B.水稻种植业
C.迁移农业 D.混合农业
“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今后,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据此完成4~5题。
4.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是(  )
A.红壤土层浅薄,肥力低下 B.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面积急剧扩大
C.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 D.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面积少
5.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
B.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
C.“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须依靠扩大耕地面积
D.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享有“北大仓”的美誉,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粮仓”黑龙江省2009年制定了一项庞大的粮食增产规划。计划到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 000亿斤,比2007年净增商品粮200亿斤以上,继续保持全国商品粮第一大省的地位。
材料2: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公顷)及谷物单产(千克/公顷)比较(2006年)。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全国
人均耕地面积 0.31 0.20 0.10 0.02 0.07 0.04 0.10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 5 377 7 066 5 929 6 929 6 366 6 427 5 322
(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2)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3)为继续保持全国商品粮第一大省的地位,你认为黑龙江省可采取哪些措施实现粮食增产?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2012年2月3日国际旅游岛商报消息 省委书记罗保铭指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离不开保险事业的发展。海南是自然灾害多发省份之一,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着海南农业的健康发展。希望保监会指导保险企业结合海南现代农业和海洋渔业等产业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推出新险种,创新投保和理赔方式,为海南热带现代农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材料2:海南岛的热带高效农业。
(1)我国海南从温度带划分看属于________,其降水主要集中在________季节。由材料2中可知其杂粮林业区目前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海南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灾害性天气是 (  )
A.台风 B.寒潮 C.沙尘暴 D.干旱
(3)配合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下列农业生产形式最适宜发展的是 (  )
A.温室农业 B.石油农业
C.观光农业 D.白色农业
(4)海南发展热带农业的主要资源优势是什么?
(5)试分析海南热带高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知识链接]一~二:①黑龙江 ②内蒙古自治区 ③自然地域 ④农业生态 ⑤商品粮 ⑥畜牧业 ⑦湿润、半湿润季风 ⑧同季 ⑨一年一熟 ⑩凉  平原  黑土、黑钙土  机械设备  交通  绿色农业  生产方式  松嫩  大豆  长白山区  鹿茸 东北红牛 舍饲
三~四:①三江 ②国营 ③机械 ④地区专业化 ⑤小麦 ⑥玉米 ⑦水稻 ⑧人口激增
⑨不合理 ⑩生态环境  黑土退化  盐碱化  自然灾害  生态农业  天然林
[学习过程]探究点一1.东北地区的范围和位置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完整的地区,对其位置的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经纬度位置。该区的最北部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最东部也是我国地理位置的最东部。(2)海陆位置。东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我国最偏东地区,位置显著地向海洋突出,它的南面邻近渤海、黄海,东面邻近日本海。(3)政治地理位置。它的东面、北面、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相邻,特别是与俄罗斯有漫长的边境线。
2.东北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区位 表现
位置 位置优越,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光热、降水基本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求
地形 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开阔
土壤 黑土、黑钙土广布,且肥力较高
水源 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工业 为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人口 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人均耕地多,有利于商品化
交通、科技 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科技实力强
3.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侯 气温 夏季温暖,基本上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较强,粮食品质好。冬季寒冷,病虫害少,有利于绿色生产 热量不足,只能一年一熟,农作物生长还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降水 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春季季节性积雪融化,利于缓解春旱 降水变率大,易产生旱、涝灾害
探究点二1.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是促使东北地区内部农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和地貌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
2.农业布局特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农业生产区域 主要分布区 自然条件
耕作农业区 小麦区 北部,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 湿润、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水稻分布区 辽河和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玉米带 普遍,向北种植比例减少,主要在松辽平原
大豆产区 北部,向北种植比例增多
林业和特产区 林业区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湿润、半湿润的山区
特产区 珍贵药材产区 长白山区
苹果梨产区 延边
柞蚕茧产区 辽东低山丘陵、半岛丘陵区
苹果产区 辽南
畜牧业区 放牧畜牧业区 西部高原(三河马、三河牛)、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部分林区草地 湿润、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舍饲养畜业区 广大农区
探究点三1.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地位
东北地区是我国传统和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 000多万吨,商品率高达60%,占我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2.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地区专业化生产,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3.东北地区在地理条件分异的基础上,已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具体特点如下:
作物 分布区
粮食作物 细粮作物 水稻 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及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水稻 生长季短的北部地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
玉米 分布普遍,中部松辽平原最为集中,是我国的“玉米带”
杂粮作物 谷子 分布普遍,比较干旱的西部地区所占比重较大
高粱 辽河平原为主产区
探究点四1.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业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2.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东北地区有条件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
3.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及重点:
农业区域 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重点
平原区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基础达标]1. A 2. B 3. A 4.C 5.D 6. (1)土地辽阔,耕地面积广;人口较少,人均耕地多,余粮多。(2)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业投入不足等。(3)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提高单产;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保证稳产;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等。
7. (1)热带 夏秋 森林破坏,导致水土流失(2)A (3)C(4)地处热带,光热水充足,气候资源丰富;土地资源较为充足;生物资源丰富。(5)要实现海南热带高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主要采取以下基本策略:合理规划功能区,加快建设热带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效益型农业;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推广无公害农业,加强绿色食品的生产与开发,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保护森林,改善生态,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与内地的互补优势,发展反季节瓜果、蔬菜;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和繁殖,发展品牌农业。(合理即可)。
1天道酬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