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11-29 21:4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记忆并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并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 记忆西北地区的范围,理解自然特征形成的原因,并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 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影响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4. 通过学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和发展观。
【重点难点】
1. 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2. 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学法指导】
1. 学好本节内容,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
2. 通过案例,学好分析解决环境与 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3. 通过知识的网络化处理,理清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探究材料】
我国南方气候湿润,植被葱郁,是“绿色中国”;北方多广阔的“黄土地”,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是“黄色中国”;大西北荒漠、戈壁广布,荒沙漫漫,是“金色中国”;大西南青藏高原雄浑巍峨,冰川连绵,雪峰皑皑,是“银色中国”。
今后“彩色中国”的生态建设方向是:“黄色中国”向“绿色中国”转变,“金色中国”向“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转变,“绿色中国”应当更加“碧绿可人”,“银色中国”则要永葆“银色”。
1.简述“金色中国”的位置与范围。
2.试说明荒漠化发生的类型有哪些?
3.怎样理解干旱是西北地区的最基本的自然特征?
4.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成因和撒哈拉沙漠气候干旱的成因是否一样?
5.每逢干旱,西北绿洲地区的人们不盼阴天盼晴天,这是为什么?
探究点二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探究材料】
教材图2.4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导致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2.塔里木河河流下游绿洲被废弃的人为因素可能是什么?
 
3.不同的人为因素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如何?
 
4.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与人口激增有无关系?
 探究点三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探究材料】
材料一 2010年6月17日是第十六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确定的宣传主题是“改良四方土壤,造福天下众生”。这一主题旨在告诉世人,要实现人类发展和进步,必须保护我们的生存根基——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
材料二 教材图2.11 植物固沙。
1.荒漠化的防治迫在眉睫,防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人类活动不当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荒漠化的防治要有针对性,请你针对人为因素,提出相应的措施。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4.图中植被有何特点?为什么不以高大乔木来固沙?
探究点四 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
【探究材料】
材料一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正劲之时,必须有步骤、有重点地加以推进。要再造中国西部昔日之辉煌,就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开发欠发达地区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经验教训,为我所用,加快西部建设步伐。苏联中亚地区的垦荒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农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仍很落后,畜牧业停滞不前,农业成为影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1953年,苏联收购粮食只有3 110万吨,而供应居民的粮食则需要3 240万吨,结果入不敷出。为了摆脱困难,苏联抽调了近百万人来到垦荒区,还向垦荒区提供了许多农业机械。在短短两年中,就开垦出了2 975.3万公顷的荒地。从实际效果看,垦荒对苏联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1)没有根据垦区的自然条件特点采取合理的、逐步开发的方案,造成土壤风蚀加剧。
(2)把欧洲草原带的耕作方式照搬到风蚀严重的东部新垦区,使土壤松散,沙暴扩展。
(3)垦荒期间没有积极发展农田防护林,忽视了农田水利建设,大约3~4年发生一次严重歉收的大旱灾。
1.结合教材阅读材料,思考“黑风暴”的形成原因?
2.分析回答该地区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3.归纳总结该地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方向?
4.你认为苏联防治荒漠化的对策可以被我国哪些地区所借鉴?
【基础达标】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以外力为主要依据,可以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冰蚀荒漠化等类型。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分布最广的荒漠化类型是(  )
A.风蚀荒漠化  B.冰蚀荒漠化 C.水蚀荒漠化 D.盐渍荒漠化
2.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也存在着严重的荒漠化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包括(  )
①风力侵蚀 ②流水侵蚀 ③气候干旱 ④毁林开荒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气候异常   B.人类活动 C.雨量的变化 D.干旱环境
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被称作“地球的癌症”。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此完成4~5题。
4.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有(  )
A.地质灾害频次增多,土壤盐渍化加剧 B.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C.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植被荒芜 D.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5.防治荒漠化最有效的途径是(  )
A.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B.恢复荒漠化区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C.增加地表湿度,消除地表沙质物质 D.改善荒漠化区小气候,降低风速
6.从2011年开始到2020年,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荒漠化10年。这期间,既要提高荒漠化防治率又要通过荒漠化治理提高老百姓的脱贫率。“我们是荒漠化公约的缔约国。我们不仅要认真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切实承担起应尽的各项义务;还要加强国际合作,用实际行动推动全球荒漠化防治。”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Q、R两地的荒漠化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分析两地荒漠化出现差异的原因。
(3)为了保护铁路,人们在R地铺设了草方格沙障,分析R地铺设草方格沙障所起的作用。
(4)贺兰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试举例说明。
【拓展提升】一、选择题
读“我国沙漠化土地成因构成图”,回答1~2题。
1.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2.这些新出现的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所致
B.人类发展工业生产所致
C.是降水减少、蒸发加剧的结果
D.是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的结果
读“井的密度及其分布对牧场的影响图”,完成3~4题。
3.图中圆内裸地表示沙层裸露或固定沙丘活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过度樵采 B.过度开垦 C.过度放牧 D.过度砍伐
4.曾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现在“裸地遍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为放牧引水掘井,周围草场因过度利用和践踏而出现裸露地面
B.为扩大耕地而掘井,周围草场最终因为践踏和开垦变成裸露地面
C.为解决人的生活吃水问题而掘井,周围草场终因人为破坏而变成裸露地面
D.为解决人们生活能源问题而拔草、砍树,导致环境恶化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5~6题。
5.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 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新华网呼和浩特2011年9月4日电 内蒙古自治区从今年起至2020年,拟在科尔沁沙地种植数百万亩樟子松。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奈曼沙漠化研究站数据,科尔沁沙地的土地沙漠化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生良性逆转。下表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尔沁沙地重心移动的情况。据此回答7~8题。
年份(年) 东经 北纬
1949 121.97° 43.57°
1955 121.93° 43.51°
1960 121.94° 43.54°
1970 121.88° 43.59°
1978 121.86° 43.63°
1985 121.75° 43.80°
1990 121.80° 43.68°
1995 121.71° 43.84°
7.从整体上看,科尔沁沙地重心的移动方向是(  )
A.向西北方向移动 B.向东北方向移动 C.向东南方向移动 D.向西南方向移动
8.导致科尔沁草原沙地土地出现连片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农牧交错带过度垦殖 B.过度樵采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
C.牧区严重超载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D.水资源利用不当,浪费严重
内蒙古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其东部的草场载畜量远高于西部。据此回答9~10题。
9.导致内蒙古高原草场载畜量东西部差异的因素主要有(  )
①年降水量 ②海拔 ③荒漠化程度 ④人口密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场资源的措施有(  )
①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的载畜量 ②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③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④实行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我国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1~12题。
11.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 B.臭氧层空洞 C.水土流失 D.全球变暖
12.图示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是(  )
A.黄土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 D.长江三角洲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石羊河流域的水量减少近1/3,石羊河流域的人口却由90万增加到近230万,灌溉面积由300万亩增加到了500万亩。
材料2:“石羊河流域示意图”。
(1)结合下图,描述石羊河的径流特点,并分析该径流特点的形成原因。
(2)请根据图文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石羊河水量减少的原因。
(3)石羊河水量减少会给该流域带来哪些环境问题?
(4)结合下图,探讨解决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途径。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2011年6月17日,全球迎来第十七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联合国将“林木维系荒漠生机”确定为今年的活动主题。这一主题将荒漠化与森林植被紧密联系,揭示了森林对维持荒漠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警示人们要努力加强和保护好荒漠植被,加强荒漠生态修复与治理。
材料2:近年来,河北怀来县的“天漠沙丘”向东南移了大约1 000米。据专家介绍,如果不控制这种局面,不出十年,沙漠就会逼近北京。
材料3:“新疆和田地区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图”。
(1)我国近50年来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一下荒漠化在社会、经济、生态、生产方面的危害。
(3)材料3图中三道防线,其中林带主要发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因此,绿洲地区的风速比沙丘地区______,蒸发量比沙丘地区______。
(4)由图示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途径。
【我的收获】
【我的困惑】
【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
1.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主要指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3.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使西北地区的其他自然特征都受到干旱气候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环境的每一个特征都深深打上干旱的烙印,干旱是西北自然大舞台的主角,具体表示如下:
4.不一样。我国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距海遥远,再加上重重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撒哈拉沙漠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或信风控制,气候干旱。
5.高山冰雪融水是西北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晴天,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冰雪融水多,从而能够缓解旱情。
探究点二
1.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该图为饼状图,主要用以表达各因素的相对数量。按各自所占的比例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过度樵采(32.7%)、过度放牧(30.1%)、过度开垦(26.9%)、水资源利用不当(9.6%)、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0.7%)。
2.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上游过度用水导致下游水资源短缺)。
3.不同人为因素在不同地区的分布
过度樵采 干旱区、绿洲边缘,能源缺乏地区,如塔里木盆地边缘绿洲、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草原区,采挖药材、发菜,如河西走廊
过度放牧 草原牧区,如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如科尔沁沙地等
水资源利用不当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如塔里木河下游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工矿区、交通线、城镇等
4.有关系,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过多,往往导致生活贫困,加大对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进而采取过度耕作、过度放牧、毁林等不可取的土地利用方式。如人口激增和贫困是造成非洲萨赫勒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本原因。
探究点三
1.一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及防治措施如下表所示:
人为因素 相应的治理措施
过度樵采 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增加农牧民收入
过度放牧 规定合理的载畜量
过度开垦 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
水资源利用不当 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恢复自然植被。
4.图中植被多为灌木丛林。高大乔木生长需水量大,根系不够发达,耐旱性差。所以固沙植被多为根系发达且耐旱的灌木丛林。
探究点四
1.(1)自然原因:地处干草原带、干旱、降水变率大;地势较平坦,无天然屏障;冬季常有强风,吹走覆盖地面的积雪。
(2)人为原因:大规模快速联片的“剃光头”式垦荒;深翻土地不合理;无保护措施。
2.(1)大面积推广土壤保护耕作制度,作用:减少风的侵蚀力量,增加土壤水分;
(2)推广农作物的休闲轮作制,作用:保持土壤水分,增加土壤肥力;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
(3)营造农田防护林带,作用:改善农田小气候,提高作物产量。
(4)保留残茬,积雪保墒,作用:增加冬季积雪厚度和春季播种前的土壤含水量。
3.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方向: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
4.苏联垦荒区的环境特征是干旱、大风、风沙大。防治措施适合我国西北地区。一些独到的措施同样适用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甚至海南岛的西部地区。
[基础达标]
1.A 2.D 3. B 4.C 5.B
6. (1)土地盐渍化 土地沙漠化
(2)Q地地处宁夏平原,西侧的贺兰山地阻挡了西北方向的寒冷气流和风沙;农业生产中由于大水漫灌和干旱的气候特征导致了土地次生盐渍化的发生。 由于没有山脉的阻挡,R地能够受到西北风沙的影响,因而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
(3)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4)①温带草原与温带荒漠草原的分界线;②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③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④干旱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⑤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⑥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分界线。(任答2项即可)
[拓展提升]
1. C 2. A 3.C 4.A 5.C 6.D 7.A 8.A 9.C 10.D 11.C 12.A
13. (1)夏季径流量最大,冬季径流量最小。石羊河地处西北地区,降水较少,其主要补给形式为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因而河流径流量大;冬季气温低,冰雪融水量很小,因而径流量小。
(2)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冰川萎缩,冰雪融水量减少。人为原因: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流域内用水量快速增加。
(3)湖泊萎缩、干涸,天然植被枯萎、死亡,土地沙漠化、盐渍化进程加快;(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矿化度上升。
(4)压缩高耗水农作物播种面积,实行退耕还草工程,大面积推行滴灌、渗灌等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14. (1)人类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不当
(2)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许多村庄、铁路、公路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②荒漠化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③荒漠化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
(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小 少
(4)恢复植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