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区域的含义。
2.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掌握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
3.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掌握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了解我国区域地理学研究的成就,学会用比较法和综合法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重点难点】
1. 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 区域的内涵和特点
甘肃省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
1.甘肃省降水的分布规律有什么特点?干湿区划分的指标是什么?甘肃省内分为几个干湿区?
2.同一干湿区内部和不同干湿区之间降水有什么特点?干湿区的边界是明确的,还是过渡的?
3.从干湿区的划分,归纳区域的内涵和特征。
探究点二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阅读教材图1.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和图1.2“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回答以下问题。
1.两图中哪些要素可反映两地的气候差异?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可通过哪些现象反映出来?
2.两图所示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松嫩平原地区,地理环境有何差异?对两地的区域发展产生哪些影响?请列表对比说明。
学法指导: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1.自然环境差异因素分析
A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等
【答题思路】位于××半球;位于××纬度(或××带);距海较远(近);位于××大陆××部、××大洋××岸。
B气候状况:包括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以及影响因素
【答题思路】属于××气候;夏季××,冬季××;气温年较差××,降水季节变化××;光照××;易受××灾害影响。
C地形和地貌:包括地形地貌类型和特点
【答题思路】以××地形为主,地形××;地势××高××低;多××地貌,地质××。
D水文状况:河网密度、分布空间、流量、含沙量大小、结冰期长短
【答题思路】为内(或外)流河;径流量××、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有凌汛。
E土壤情况:包括土壤类型、肥沃程度以及面积大小
F植被情况:包括植被种类、数量、分布
【答题思路】以××林为主;植被覆盖率高(低)。
G矿产资源状况:包括矿产资源的种类、富集程度、开发条件等。
2.人类活动的差异因素分析
A农业生产活动:农作物的种类、分布、熟制、种植方式,农业发展的有利和限制条件
B工业生产活动:包括工业部门、工业中心的分布、工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C商业、交通状况:包括商业中心的分布、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便捷程度
D生活习惯状况:民居、饮食、服饰、文化等特点
E人口:人口数量 人口素质 人口结构
【答题思路】劳动力丰富(不足);人口素质××;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就业压力大。
F城市:城市数量 城市规模 城市布局 城市化
【答题思路】城市数量××;城市规模××,辐射带动作用××;多沿××分布;城市化水平××。
G产业、交通、科技:
【答题思路】以××产业为主;农业地域类型为××;工业类型为××型;有利(不利)条件是××;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交通运输方式)为主,交通便利(不便);科技水平高(低)。
探究点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图。
1.假若图示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阶段Ⅰ时期,该地区具有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2.该地区从Ⅱ到Ⅲ阶段,自然社会经济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在该阶段哪些因素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图示地区从Ⅲ到Ⅳ阶段,农业结构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该阶段社会经济部门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补充思考:江中下游平原的全国“粮仓”地位为什么下降?
【基础达标】
1.下列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的边界都是确定的
B.区域虽有大小之分,但其级别相同
C.相同级别的区域其特征一致
D.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聚落景观和人类活动也有差异,据此回答2~3题。
2.关于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与对应形成原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受宗教思想的影响
B.从北到南,房屋进深、高度和坡度都逐渐增大——便于雨水的排泄和屋内通风纳凉
C.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北方地区地价和建筑材料价格高
D.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北方地区地广人稀
3.受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最明显的人类活动是( )
A.农业 B.工业 C.金融贸易 D.服务业
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不一样,因此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很大。据此回答4~5题。
4.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性因素转变为现在的有利因素的是( )
A.稠密的水系 B.黏重的土壤 C.便利的交通 D.平坦的地形
5.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
6.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该地区位于北纬________附近,地处我国________________的中部,长江的________。
(2)与其他粮食作物相比,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简述该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越条件是什么?
(3)图示范围内有我国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商品粮生产基地____________,但近几年作为粮棉生产基地在全国的地位已有所下降,试分析其原因。
【课后训练】
一、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
C.区域可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着基础性的深远影响。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但两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差异,并对农业生产产生显著影响。据此回答3~5题。
3.两地气候要素和数值差异最为显著的是( )
A.降水和干湿状况 B.季节变化C.气温和热量 D.气压和盛行风向
4.两地气候差异显著的原因是( )
A.气压带和风带 B.纬度位置 C.距海远近 D.沿岸洋流性质
5.由于降水量不同,两地农业生产有显著差异,表现为( )
A.长江三角洲一年两熟,松嫩平原一年一熟
B.长江三角洲商品率低,松嫩平原商品率高
C.长江三角洲机械化水平低,松嫩平原机械化水平高
D.长江三角洲以水田为主,松嫩平原以旱地为主
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6~8题。
6.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
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 B.甲区域降水较少
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 D.甲区域高温多雨
7.符合乙区域土地特点的是( )
A.广泛分布在此地区的水稻土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C.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8.丁省与丙省相比( )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陆地交通便捷 C.第一产业的比重小 D.第三产业的比重小
读下图,回答9~11题。
9.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 C.降水量不同 D.地形不同
10.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 )
A.气候资源优势 B.动物资源优势
C.劳动力资源优势 D.土地资源优势
11.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的特征的项目是( )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性工业基地 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 D.②⑦⑧
有些学者认为,区域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12~13题。
12.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起步是源于本阶段的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13.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A.A—B—C B.B—C—A C.C—A—B D.B—A—C
【参考答案】
探究点一:
1.降水的分布规律:甘肃省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其东南部年降水量可达800毫米以上,而西北部的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
以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为依据,将甘肃省自东南向西北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
2.同一干湿区内部,降水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不同干湿区之间,降水特征具有差异性。例如,甘肃省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那么湿润区内部降水量在800mm以上,这个特定的性质是其他三个区都不具备的。
干湿区没有明确的边界,其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3.理解区域的内涵
(1)区域是地表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边界。其中,有的边界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有的则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自然带边界、语言文化边界。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2)把握区域的特征 ①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如:
②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性越小。
③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④可变性。首先是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标准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域类型。
探究点二:1.(1)根据经纬度、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的差异进而确定两地的气候差异。
(2)根据地形特点、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的弯曲状况和疏密程度,进而判断地形及对降水量和气温分布的影响。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差异如下表所示: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环境特征 区域发展特点 地理环境特征 区域发展特点
地理位置: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东部,长江入海口 (1)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商贸业发达(2)农业发展利用良好的水热条件发展水田耕作业,种植水稻、油菜、棉花,一年两熟至三熟,水产业较为发达(3)利用良好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4)利用便利的交通运进矿石等原料,发展重工业 地理位置:北纬43°~48°,我国东北地区中部 (1)发展旱地耕作业,作物一年一熟,主要种植春小麦、玉米、大豆等。西部发展畜牧业(2)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3)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较少,生长期较短
土地条件:生产力较高的水稻土;水田为主;人均耕地少 土地条件:生产力较高的黑土;旱地为主,集中连片;人均耕地多
矿产资源:贫乏 矿产资源:丰富的石油、煤炭等资源
探究点三:1.在图示地区Ⅰ阶段,森林广布,耕地面积小,处于开发的早期阶段,此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沼泽广布,地势平坦,土质黏重,水热充足。由于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耕作业发展缓慢。
2.在图示地区Ⅱ到Ⅲ阶段,森林面积越来越少,耕地面积显著增长,该地区进入农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在该阶段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克服自身的限制条件后,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
3.图示该地区从Ⅲ阶段到Ⅳ阶段农业结构由种植粮食向种植花卉和绿化树转变,这明显是农业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起了重要作用。
在阶段Ⅳ,长江中下游平原进入工商业发展阶段,农业生产在全国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均耕地少(原因是人口、城市密集)、耕地破碎(原因是河湖众多、水网稠密)、生产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推广,使“粮仓”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棉仓”地位也让位于南疆和华北平原。其原因如下图所示:
[基础达标] 1. D 2.B 3.A 4.A 5.B
6. (1)30° 东部沿海地区 入海口
(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人口稠密,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3)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 太湖平原 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河网稠密,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
[拓展提升] 1.B 2.C 3.C 4.B 5.D 6.B 7.A 8.D 9.B 10.D 11.B 12.B 13.C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
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1